⑴ 脫蠟鑄造的流程
脫蠟澆鑄的工序流程是:模具設計——開模具——注蠟(模)——修整蠟模(焊蠟模)——種蠟樹(——稱重)——製作殼模——殼模焙燒——澆鑄——振殼——清砂處理
下面分別講述各個工序。一 .製作產品模具一般是模具是採用的鋁模也有使用鋼模的 但是使用起來不方便,廠里拿到圖紙工程部分根據圖紙設計出相應的模具,設計澆口。然後用鋁材通過數控機床一系列的加工,製造出模具。
二. 注蠟模具開好後就可以進行注蠟操作了。注蠟操作應該注意對蠟溫、壓力以及膠模的壓緊等因素。製作蠟模使用的蠟一般是蘭色的模型石蠟,其融化溫度在60℃左右,注蠟溫度在65℃左右。還有一些其他顏色的石蠟,性質略有不同。蠟溫及注射壓力是由注蠟機決定的。注蠟機的類別通常有風壓式和真空式兩種。這兩種注蠟機的注蠟原理基本相似,就是利用氣壓將熔融狀態的蠟注入膠模。兩者的區別在於真空式注蠟機能夠先將膠模抽真空,在向膠模注蠟;而風壓式注蠟機只能直接向膠模注蠟。所以通常操作以真空式注蠟機比較容易掌握,而風壓式注蠟機則需要具有一定的經驗。注蠟機中的加熱器和感溫器能夠使蠟液達到並保持一定的溫度。通常注蠟機中蠟的溫度應該保持在70~75℃之間,這樣的溫度能夠保證蠟液的流動性。如果溫度過低,蠟液不易注滿蠟模,造成蠟模的殘缺;反之蠟液溫度過高,又會導致蠟液從膠模縫隙處溢出或從注蠟口溢出,容易形成飛邊或燙傷手指。注蠟機蠟筒內的壓力是由外接氣泵提供的,一般應該保持在0.5~0.7at(或kgf/cm2)即0.051~0.071Bar之間,也可以根據蠟模的體積和復雜程度進行適當的調整。注蠟之前,首先應該打開膠模,檢查膠模的完好性和清潔性。如果是使用過的膠模,就應該向膠模中尤其是形狀比較細小復雜的位置噴灑脫蠟劑(也可撒上少量滑石粉),以利於取出蠟模;其次應該預熱注蠟機,打開氣泵,調整好壓力和溫度。注蠟時,應該用雙手將夾板(可以是有機玻璃板或木板、鋁板等)中的膠模夾緊,注意手指的分布應該使膠模受壓均勻;將膠模水口對准注蠟嘴平行推進,頂牢注蠟嘴後雙手不動,用腳輕輕踏合注蠟開關並隨即松開,雙手停留1~2秒後,將膠模放置片刻,即可打開膠模(如果膠模有底,應該首先將模底拉出),取出蠟模。蠟模取出後仔細檢查,如果出現比較嚴重的缺邊、斷腳等問題,這樣的蠟模就屬於廢品。如果是一些比較細小的缺陷,則應該進行蠟模的修整。
四. 修整蠟模一般而言,注蠟後取出的蠟模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如飛邊、多重邊、斷爪、肉眼可見的砂眼、部分或整體結構變形、小孔不通、花頭線條不清晰、花頭搭邊等等。對於飛邊、多重邊、花頭不清晰、花頭搭邊等缺陷可以用手術刀片修光;對於砂眼、斷爪可以用焊蠟器進行焊補;小孔不通的可以用焊針穿透;對於蠟模的變形可以在40~50℃的熱水中進行校正.另外,對於手寸不同的戒指,如果等到執模時再改指圈,無疑既費工又費料。所以一般的生產企業都是在修蠟模時直接改指圈。改指圈使用焊蠟器非常方便,焊好後用刀片修整一下焊縫即可。五 . 焊樹組蠟模經過修整後,需要種蠟樹,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操作。種蠟樹就是將製作好的蠟模按照一定的順序,用焊蠟器沿圓周方向依次分層地焊接在一根蠟棒上,使最終得到一棵形狀酷似大樹的蠟樹,再將蠟樹進行灌石膏等工序。種蠟樹的基本要求是,蠟模要排列有序,關鍵是蠟模之間不能接觸,既能夠保持一定的間隙,又能夠盡量多地將蠟模焊在蠟樹上,也就是說,一棵蠟樹上要盡量「種」上最多數量的蠟模,已滿足批量生產的需要。種蠟樹必須「種」在一個圓形橡膠底盤上。這個橡膠底盤的直徑是與不銹鋼筒的內徑配套的。一般橡膠底盤的直徑有3吋、3吋半和4吋。底盤的正中心有一個突起的圓形凹孔,凹孔的直徑與蠟樹的蠟棒直徑相當。「種蠟樹」的第一步,就是將蠟棒頭部蘸一些融化的蠟液,趁熱插入底盤的凹孔中,使蠟棒與凹孔結合牢固。第二步,逐層將蠟模焊接在蠟棒上,可以從蠟棒底部開始(由下向上),也可以從蠟棒頭部開始(由上向下)。如果「種樹」的技術比較熟練,兩種方法操作起來的差別不大;但是一般使用從蠟棒頭部開始(從上向下)的方法比較多,因為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防止融化的蠟液滴落到焊好的蠟模上,能夠避免因蠟液滴落造成的不必要的返工。種蠟樹的操作過程應該注意以下一些問題。1)種蠟樹的蠟模水道與蠟棒之間一般有45°的夾角,也就是說,蠟模的方向是傾斜向上的。只有這樣才能便於金水順利注入石膏模。這個夾角可以根據蠟模的大小和復雜程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小而復雜的蠟模可以減小夾角;反之,比較大的蠟模可以增大夾角。2)在種蠟樹之前,應該首先對橡膠底盤進行稱重。種蠟樹完畢,再進行一次稱重。將這兩次稱重的結果相減,可以得出蠟樹的重量。將蠟樹的重量按石蠟與鑄造金屬的密度比例換算成金屬的重量,就可以估算出大概需要多少金屬進行澆鑄。3)種蠟樹完畢,必須檢查蠟模是否都已焊牢。如果沒有焊牢,在灌石膏時就容易造成蠟模脫落,影響澆鑄的進行。最後,應該再檢查蠟模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間隙,蠟模若貼在一起,應該分開;如果蠟樹上有滴落的蠟滴,應該用刀片修去。六. 制殼型 蠟模的烘焙是保證澆鑄正常進行的重要工序。一般而言,18K金的鑄模烘焙時間為6~12小時,鉑金的鑄模烘焙時間為12~20小時。烘焙的作用主要有:脫蠟、乾燥和澆鑄保溫。以18K金的烘焙為例,脫蠟溫度為0~350℃,保溫時間2小時;乾燥溫度為350~700℃,保溫時間2~3小時;澆鑄保溫溫度為600~500℃,保溫時間1~2小時。最後就是鋼水澆鑄到做好的殼里
⑵ 什麼是脫蠟鑄造法
脫蠟鑄造是玻璃加工成形方法之一,其主要過程是將玻璃加熱到高溫使其具有流動性,流入預先制好的模殼內成形。由於模殼是經由加熱後脫除蠟模而製得,故稱脫蠟鑄造。
一、介紹
由於含氧化鉛的玻璃(俗稱人造水晶)具有鑽石般的高折光率及在高溫下的高流動性,因此,鑄造玻璃常選用人造水晶為材質。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上,一般將上述脫蠟鑄造鉛水晶玻璃製品稱作琉璃。採用脫蠟鑄造法可製作出造型復雜精美的工藝品。[1]二、脫蠟精密鑄造法 脫蠟鑄造工藝是由古代鑄造工藝發展而來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古代工匠就在青銅器的製造中廣泛採用了失蠟鑄造工藝。當時的工匠根據蜂蠟的可塑性和熱揮發性的特點,首先將蜂蠟雕刻成需要形狀的蠟模,再在蠟模外包裹黏土並預留一個小洞,晾乾後焙燒,使蠟模氣化揮發,同時黏土則成為陶瓷殼體,殼體內壁留下了蠟模的陰模。這時再將熔化的金屬沿小孔注入殼體,冷卻後打破殼體,即獲得所需的金屬鑄坯。現代失蠟鑄造技術的基本原理並無二致,只不過更加復雜精密。這主要體現在對蠟模的型位精確的要求更加嚴格。現代工藝中蠟模的獲得不只是對蠟的直接雕刻,還可以通過對金屬原模(版)的硅膠模壓得到陰模,再由硅膠陰模注蠟後得到蠟模。澆鑄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鑄造石膏。這樣的產品比古代的鑄件精細得多。流程編輯⑶ 潤滑油生產與調和是什麼
從石油中生產潤滑油的基本原料,主要是原油中的重質油。為了生產不同黏度的潤滑油,需將重質油在減壓下分餾出輕重不同的幾個餾分和渣油。前者叫餾分潤滑油,分別用於製取變壓器油、機械油等黏度較低的潤滑油;後者叫殘渣潤滑油,用於製取氣缸油等高黏度的潤滑油。
一、潤滑油的生產
潤滑油的生產工藝有兩種類型:一是傳統的「老三套」生產工藝,即溶劑精製、溶劑脫蠟、白土補充精製三種工藝;二是最近發展的潤滑油加氫。下面主要介紹潤滑油傳統「老三套」生產程序。
(一)溶劑精製
潤滑油的精製是指從潤滑油中除去大部分多環短側鏈芳烴和膠質、瀝青質,提高潤滑油質量的工藝方法。常用的精製方法有酸鹼精製、溶劑精製、吸附精製、加氫精製等,我國目前廣泛採用的是溶劑精製。
溶劑精製是選用一種溶劑,將潤滑油中非理想組分溶解、分離,保留理想組分,然後蒸出溶劑循環使用。
1.溶劑的選擇要求
(1)選擇性、溶解能力強。溶劑必須對潤滑油原料中非理想組分有較高的溶解度,而對理想組分溶解度要小。當溶劑加入到潤滑油原料中後,其中非理想組分迅速溶解在溶劑中,將溶有非理想組分的溶液分出,其餘的是潤滑油的理想組分。通常,前者叫提取液(抽出液),後者叫提余液(精製液)。因此,精製的過程實質上是溶劑萃取或抽提過程。
(2)密度大。溶劑密度大,從抽提塔上部進入;原料油密度小,從塔下部進入。溶劑和原料油在塔內逆流接觸,經過一段時間,溶劑充分溶解了潤滑油中非理想組分。由於提取液比提余液密度大,兩相有明顯界面,從塔頂抽出提余液(理想組分+少量溶劑),從塔底抽出提取液(非理想組分+大量溶液)。
(3)沸點低,易回收。提取液中含有90%以上溶劑,提余液也有少量溶劑,必須回收循環使用。因此,要求溶劑沸點低於潤滑油沸點。如糠醛的沸點為161.7℃,低於潤滑油沸點,當加熱到糠醛沸點時,糠醛迅速蒸發出來。
(4)性質穩定,不易受熱變質,不與原料發生化學反應。
(5)無毒、無腐蝕、價格低廉等。
目前國內煉油廠使用最廣的精製溶劑是糠醛。
2.溶劑精製的工藝流程
圖8-7為糠醛精製的工藝原理流程圖。
1)糠醛抽提
原料油經換熱器換熱後從下部進入抽提塔,糠醛從塔上部進入,兩者在塔內進行逆流連續抽提。抽提塔內維持約0.5MPa壓力,以便使提余液和提取液自動流入溶劑回收系統,塔頂出提余液,塔底出提取液。
2)溶劑回收
(1)提余液溶劑回收:提余液含溶劑少(約10%),採用蒸餾方法即可回收。提余液經加熱爐加熱到約220℃進入提余液汽提塔,從塔底抽出脫除溶劑的精製油(提余油)送出裝置。塔頂分出的含水糠醛蒸氣,經冷凝器冷卻後進入糠醛—水分層罐。
(2)提取液的溶劑回收:提取液中含溶劑多(約90%),先採用蒸發的方法蒸去大部分溶劑,然後再用水蒸氣汽提殘存在油中的少量溶劑,可節省燃料,溶劑回收較完全。提取液與高壓蒸發塔來的糠醛蒸氣換熱後,進入低壓蒸發塔。提取液經換熱後可以蒸出其中30%~40%糠醛。塔頂糠醛蒸氣經冷凝後進入糠醛脫水塔。其餘的提取液從低壓蒸發塔底抽出經加熱爐加熱,進入高壓蒸發塔;塔頂蒸出大部分糠醛蒸氣與提取液換熱後進入糠醛脫水塔;塔底的提取液經蒸發後,進入提取液汽提塔。提取液汽提塔塔底為脫糠醛的提取油出裝置,塔頂為含水糠醛蒸氣。從低壓蒸發塔、高壓蒸發塔塔頂的糠醛蒸氣經糠醛脫水塔,脫去含有極少的水分後,循環使用。
圖8-9接觸法白土精製的工藝流程
(1)白土與油混合。原料油預熱到80~90℃,送入混合器,按需要量加入白土,在混合器內內充分攪拌。由於白土密度大,必須充分攪勻,否則沉底起不到作用。油品與白土能否混合均勻,對於整個精製過程影響極大。
(2)加熱。將油品與白土形成的糊狀混合物打入加熱爐加熱,降低原料油的黏度,有利於白土起吸附作用。
(3)接觸吸附。加熱後的混合物進入接觸器或接觸塔內停留一段時間後,使白土充分吸附。塔頂有抽真空設備,抽出加熱爐加熱時裂化產生的輕組分和蒸發的溶劑,然後進入中間罐。罐內安裝攪拌器,防止白土沉降。
(4)過濾。從中間罐出來的油與白土混合物,先在史氏過濾器中過濾掉絕大部分白土。這種過濾器較粗,有些細小白土仍能通過,所以再通過板框過濾器再過濾一次,才能保證產品中無固體顆粒白土。得到的精製油出裝置,作基礎油,廢白土排出裝置。
二、潤滑油調和
潤滑油質量的優劣是由潤滑油基礎油的質量和潤滑油使用的添加劑決定的。少量有效的添加劑可明顯改善潤滑油的性能,使潤滑油質量大增,滿足工業應用的需要。
調和是潤滑油生產過程中最後一個重要工序。將經溶劑精製、脫蠟、白土精製等所得的不同黏度的潤滑油基礎油,按照一定比例,並加入適當添加劑進行混合。採用什麼樣的調和組分添加劑,由實際情況而定。例如,調和20#機械油,要求低的黏度,常用低黏度潤滑油基礎油與適當的添加劑調和。
⑷ 溶劑脫蠟是什麼有什麼用嗎
溶劑脫蠟,是石油產品精製的一種重要方法,將潤滑油原料通過溶劑稀釋和冷凍,使其中的蠟結晶析出,從而降低潤滑油凝固點的過程。
工業上將含蠟原油通過原油蒸餾所得到的潤滑油餾分,經過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加氫精製(或白土精製),可製成潤滑油(基礎油)和石蠟;若以原油蒸餾的減壓渣油為原料通過溶劑脫瀝青、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加氫精製(或白土精製)過程,可以製成潤滑油(基礎油)和地蠟(見石油蠟)。由石蠟基和中間基原油(見原油評價)蒸餾得到的潤滑油原料中都含有蠟。這些蠟的存在會影響潤滑油的低溫流動性能。由於蠟的沸點與潤滑油餾分相近,不能用蒸餾的方法進行分離,但蠟的凝固點較高,逐漸降低溫度,蠟就從潤滑油中結晶析出,從而可通過過濾或離心分離的方法將蠟與油分離。在低溫條件下,潤滑油的粘度很大,所生成的蠟結晶細小,使過濾或離心分離很困難。因此,需加入一些在低溫時對油的溶解度很大而對蠟的溶解度很小的溶劑進行稀釋。苯類溶劑能很好地溶解潤滑油,但它對蠟的溶解度也較大。酮類溶劑對蠟的溶解度則很小。因此,常在苯類溶劑中加入一些丙酮或甲基乙基酮以降低苯類溶劑對蠟的溶解度。
過濾是在轉鼓式真空過濾機內進行的,按照原料含蠟量的多少,分別採用一段或兩段過濾,從濾液和蠟液中回收溶劑,均採用多效蒸發及汽提,以降低能耗。此外,為減少溶劑損失和防爆,還設有惰性氣體防護系統。
⑸ 你知道哪些關於溶劑脫蠟的知識
溶劑脫蠟是石油產品精製的一種重要方法,將潤滑油原料通過溶劑稀釋和冷凍,使其中的蠟結晶析出,從而降低潤滑油凝固點的過程。工業上將含蠟原油通過原油蒸餾所得到的潤滑油餾分,經過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加氫精製(或白土精製),可製成潤滑油(基礎油)和石蠟;
第一套丙酮-苯脫蠟裝置建於1927年,以後,採用的溶劑還有甲基乙基酮-甲苯、丙烷、甲基正丙基酮和烴類的氯化物等。溶劑脫蠟過程的工藝流程大體相同,以酮苯脫蠟為例(見圖),包括結晶、過濾、溶劑回收、冷凍等部分。原料與溶劑在帶刮刀的套管結晶器內先與濾液換冷,並加入部分溶劑,再經氨冷和溶劑稀釋後進行過濾。過濾後的濾液和蠟液分別進行蒸發和汽提以回收溶劑。
所加混合溶劑的組成與溶劑比因原料性質(沸程、含蠟量和粘度等) 及脫蠟深度的不同而異,一般甲基乙基酮-甲苯溶劑中含甲基乙基酮40%~60%,溶劑比為 1~4:1。稀釋溶劑分幾次加入,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蠟結晶,減少脫蠟溫差(即脫蠟油凝固點與脫蠟溫度的差值)及提高脫蠟油產率。原料在套管結晶器中的冷卻速度不宜過快,以免生成過多的細小蠟結晶,不利於過濾。過濾是在轉鼓式真空過濾機內進行的,按照原料含蠟量的多少,分別採用一段或兩段過濾,從濾液和蠟液中回收溶劑,均採用多效蒸發及汽提,以降低能耗。此外,為減少溶劑損失和防爆,還設有惰性氣體防護系統。
⑹ 油脂精煉的目的是什麼它包括哪些主要過程
目的:清除植物油中所含固體雜質、游離脂肪酸、磷脂、膠質、蠟、色素、異味等的一系列工序。
內容:
1、脫膠:應用物理、化學或物理化學方法將粗油中膠溶性雜質脫除的工藝過程成為脫膠。食用油脂中,若磷脂含量高,加熱時易起泡、冒煙、有臭味,且磷脂在高溫下因氧化而使油脂呈焦褐色,影響煎炸食品的風味。
脫膠就是依據磷脂及部分蛋白質在污水狀態下溶於油,但與水形成水合物後則不溶於油的原理,向粗油中加入熱水或通入水蒸氣,加熱油脂並在50℃溫度下攪拌混合,然後靜置分層,分離水相,即可除去磷脂和部分蛋白質。
2、脫酸:游離脂肪酸影響油脂的穩定性和風味,可採用加鹼中和的方法除去游離脂肪酸,稱為脫酸,又稱鹼煉。
3、脫色:粗油中含有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等色素,葉綠素是光敏化劑,影響油脂的穩定性,而其他色素影響油脂的外觀,可用吸附劑除去。
4、脫臭:油脂中存在一些非需宜的異味物質,主要源於油脂氧化產物。採用減壓蒸餾的方法,並添加檸檬酸,螯合過度金屬離子,抑制氧化作用。
(6)脫蠟使用多少目的不銹鋼網擴展閱讀
油脂精煉的方法
1、機械的方法
機械方法包括沉降、過濾、離心分離等。主要用於分離懸浮在油脂中的機械及部分膠融性雜質。
2、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主要包括酸煉、鹼煉、以及氧化、酯化等,這類方法使用時存在明顯的化學反應。酸煉是用酸處理油脂以除去色素、膠溶性雜質;鹼煉是用鹼處理,主要除去原油中的游離脂肪酸。
氧化主要用於脫色;酯化法用的不多,主要用於添加甘油使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生成甘油三酯,從而降低游離脂肪酸的含量。
3、物理化學方法
物理化學方法主要包括水化、吸附、水蒸氣蒸餾、夜-液萃取等。這類方法使用時沒有明顯的化學反應但又不同於機械的方法。
水化主要用於除去原油中的磷脂等膠體雜質;吸附主要用於脫色;水蒸氣蒸餾主要用於除去原油中的臭味物質和游離脂肪酸;液-液萃取法適合於高酸值深色油脂的脫酸,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脫酸方法。
⑺ 什麼叫脫蠟銅,有什麼優點
這是指銅鑄件(主要用於工藝品和結構復雜的部件)的鑄造方法,通常銅鑄件的鑄造有砂模法(翻砂)、蠟模法(脫蠟法)、銅雕等。
其中蠟模法屬於精密鑄造,可以製造薄壁、形狀復雜、花紋精細、工序繁雜的鑄件,以及難以切削加工的鑄件、凈形(不需要後續加工的)鑄件等,脫蠟鑄造出來的鑄件尺寸精度及表面光度良好,還能節省材料和工時。
比如結構極其復雜的銅鑄件,成型後很難對細節及內部繼續進行機械加工,所以脫蠟鑄造就正好達到了目的。
⑻ 怎麼鑒別買的亞麻籽油就是脫蠟的
鑒別買的亞麻籽油是否脫蠟:
1、將亞麻籽油放置在溫度低於零度以下環境六小時後,未脫蠟會出現漂浮絮狀物,冷凍後無棉絮無沉澱者為脫蠟亞麻籽油。
2、蠟存在許多的食用油中,例如葵花籽油、紅花籽油、米糠油等,含量從萬分之幾到0.2%不等。脫蠟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油脂的冷藏穩定性和透明度。
3、α-亞麻酸屬於必須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只有靠從食物中攝取的重要營養物質。由於亞麻籽油中含有大量的α-亞麻酸,同時又含有18中人體有益的氨基酸,對健康極其重要,故被稱為液體黃金。
4、脫蠟食用油原理是冷凍油脂,蠟在40℃以下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結晶析出。蠟的結晶有自身的規律和溫度的要求,不是溫度越低越好,溫度太低會增加油脂的營養成分損失,而且效果適得其反。
5、所有植物種子中都含有蠟,蠟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品質好的亞麻籽油都是經過冷凍脫蠟的,冷凍後觀察亞麻籽油有無棉絮狀物質,如果有那就是沒有脫蠟的或脫蠟不完全的。
⑼ 脫模蠟如何選擇
脫模蠟的使用方法:
1、先將需要用來生產的模具清潔干凈。
2、1)新模具: 先用砂紙2000#砂紙配合清潔劑在模具的表面先擦拭平整,而且必須保證模具表面無任何的油脂類的殘留物質。否則會對成品的形成會有一定的影響。磨平整後用干凈的清水清洗模具的表面。如模具表面的水不會輕易滑落就已經證明表面的油脂類的已經清潔干凈,如還有一定的潑水效果那表示還有殘留的油脂在表面,要直至表面的水不會輕易滑落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新模具在清理干凈表面的殘留物後必須讓表面干透後方可塗抹脫模蠟。
2)舊模具: 用干凈的毛巾或者干凈的棉布把模具清潔干凈即可。
把脫模蠟用海綿球用旋轉方式均勻的塗抹在模具表面,待5—10分鍾後在用干凈的軟纖維毛巾(干凈的純棉布亦可)把表面模糊的蠟跡擦乾凈,漸漸出光亮為止。
舊模具只需要擦塗一次脫模蠟即可。
新模具必須擦塗三次,最後一次擦拭到光亮後,靜止一小時方可以使用。
注意儲存條件:
脫模蠟在開封後必須密封保存。
將脫模蠟儲存在通風陰涼處,隔離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