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蚯蚓是怎樣產生的
亦稱釣魚蟲(angleworm)。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
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陸生動物,1,800餘種,尤指正蚓屬(Lumbricus)的種。在美國有17個本地種及13個從歐洲引進的種,其中陸正蚓(L.terrestris)最為常見。蚯蚓幾乎見於世界各地所有濕度合適並含足夠有機物質的土壤。一種澳大利亞蚯蚓可長達3.3公尺(約11呎)。陸正蚓長約25公分(10吋),淺紅褐色,之所以帶淺紅色,是因為血中含血紅素。某些蚯蚓(如原產英國的淺黃綠並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為綠色。
蚯蚓的軀體分為多數體節(陸正蚓多達150節)。某些內臟器官(如排泄器官)見於每一體節。第32�6�537節稍粗,無節間溝,色稍淺,在生殖季節能分泌黏稠物質,形成蚓繭,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軀體前後兩端漸細,尾端稍鈍。蚯蚓無視覺及聽覺器官,但能感受光線及震動。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據估計,蚯蚓每日的進食量及排遺量與其體重相等。
蚯蚓為雌雄同體,但需行異體受精。交配時兩條蚯蚓互抱,並分泌黏液使雙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輸入對方受精囊內。交配後兩個個體分開,形成蚓繭,蚯蚓自蚓繭向後退出,繭前移至第14體節時成熟的卵落入,經過第9�6�510體節時,受精囊內來自對方的精子逸出,使蚓繭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時,蚓繭從蚯蚓的頭端脫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6�54周後形似成體後微小的幼體自蚓繭鑽出。60�6�590天後性成熟,約一年後發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層,但於氣候乾旱時或冬季可鑽入2公尺(7呎)深處。有一個亞洲種於暴雨後能爬樹以防淹溺。蚯蚓為多種鳥獸的食物,又間接為人類提供食物,疏鬆土壤利於通氣和排水,將有機物質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從而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蚯蚓又可作為魚餌,故俗稱釣魚蟲。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與人類的關系
[編輯本段]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在淡水釣魚中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對豬可傳播絛蟲病和氣喘病。對禽類可傳播氣管交合線蟲病、環形毛細線蟲病、異次線蟲病和楔形變帶絛蟲病。
B. 蚯蚓是怎麼形成的
是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蚯蚓雖為雌雄同體,但仍需交配受精。交配時兩個蟲體的前端腹面以頭、尾相反的方向相互吻合,大多數是以一方個體的雄性生殖孔對准另一方個體的受精囊孔,這時環帶可分泌粘液使蟲體連接在一起,體表的剛毛也使蟲體相連。
然後相互贈送精子,每個受精囊裝滿對方的精子約需1.5小時。
正蚓的交配不同於上述的環毛蚓,因為它的環帶是在雄性生殖孔之後而不是雄性生殖孔之前,所以交配時是以環帶對准對方的受精囊孔,精子排出後,沿著環帶分泌的粘液溝游動一定距離後再到達受精囊孔,經2-3小時後完成授精,隨後兩個個體各自分開。交配數日後,卵開始成熟。
當繭管完全脫離蟲體後,其外層的粘液物分解將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其中受精。卵繭呈卵圓形,淡黃色,其中有卵粒1-20不等。在生殖季節內數日後即可產生一個卵繭,連續不斷可形成多個。受精卵在繭中發育,繭中的白蛋白為胚胎提供豐富的營養。
蚯蚓均直接發育,受精卵經不等的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經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由端細胞形成中胚層帶,裂腔法形成體腔。發育進行的時間因種而異,由一周到數月不等。環毛蚓需2-3周,正蚓需12-13周。壽命由一年到數年。正蚓有的可生活長達6年,一般一年後性成熟。
(2)不銹鋼葯芯焊絲蚯蚓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利用蚯蚓自身的酶系在一定條件下使之自溶,得到蚯蚓自溶液,提取率。
一般為75%以上,蛋白質占乾重的56%-65%,游離氨基酸含量50-70g/L,含10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上述指標均高於大豆蛋白.蚯蚓體內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飽和脂肪酸含量低特別是具有抗癌、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
養顏等作用的亞油酸含量更高,非常適應現代人追求的營養時尚,還具有獨特的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十三羧酸。以農副產品為飼料養殖的蚯蚓可作為高營養的安全食品資源。
C. 蚯蚓的再生能力,過程
蚯蚓和壁虎一樣,身體中包含著生物器官--再生器官,這一種器官能使蚯蚓在被分解後再生,如果這個器官被破壞了,也許蚯蚓就不能夠再生,蚯蚓被分解後,分泌出一種黃色的帶有粘性的物質把傷口包裹起來,所以蚯蚓又能再活下去。蚯蚓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結構較為簡單的器官切掉後就可以再長出。而結構較為復雜的器官切掉後,就很難再長出。例如:心臟、砂囊、生殖器官等重要器官切掉後,那蚯蚓就不能再存活了
蚯蚓的內部結構是重復再重復的。看你怎麼切蚯蚓了,正好切到它的心臟,那就兩段都不能活了。如果正好切到隔開重復的部分,那麼兩段都能活。
蚯蚓本身是真核細胞生物
准確說來是不一定會長成兩條,蚯蚓是環節動物門中比較高等的一種,結構比很多環節動物要復雜,出現了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是發展為脊椎動物的前提!
它也分布有背血管,如果切割的時候它失血過多也可能不能成為兩條,還有很多的外界因素都能夠影響其生長,如果是在溫度,PH和殺菌的條件下,是有可能存活下來的!
就好比植物的組織培養,當然切斷蚯蚓和組織培養不是一個原理,但都可以表達越低等的生物,其發展成一個相同的獨立的個體的能力就越大.
蚯蚓是一種低等環節動物,生得有頭有尾,有口腔、胃、腸、肛門。它們的身體是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的一層是一環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許多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系統。體內有一條消化道,從頭至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層管之間,充滿體腔液,在每一隔膜的腹面都有一個小孔,成為體腔液在體內穿行的通道。
蚯蚓若被截為兩段,斷面上的肌肉組織馬上加強收縮,一部分肌肉組織迅速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這時,血液中的白細胞同時聚集在切面上,形成特殊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它的中胚層細胞具有很強。
3,蚯蚓再生能力的研究:
如果一個蚯蚓切成三段,中間那段能活嗎:
將赤子愛勝蚓從特定部位切斷,得到有頭無尾、無頭無尾、無頭有尾3種類型18個處理體段,在20℃人工氣候箱中培養,觀察其再生情況。結果發現,剪切處理後的蚯蚓體段在10 d左右開始再生,且從頭至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體段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有頭無尾、無頭無尾的體段再生速度比無頭有尾體段的要快。其中,無頭無尾蚯蚓體段的頭部、尾部都可以再生,但尾部再生的速度顯著高於頭部。剪切後所剩蚯蚓體段的多少對蚯蚓存活率有很大影響。所剩的體節數越多,蚯蚓體段的死亡率越低,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並非每種蚯蚓都具有這樣的能力)
其中就有纖毛蟲和渦蟲的再生問題。而且提到,腔腸動物和渦蟲的再生能力從身體前端到後端,沿體軸而遞減:口端或頭部最強,反口端或尾部最弱,渦蟲頭部神經系統集中,代謝率最高。渦蟲頭部和腔腸動物的口端有很多未分化的、保持胚胎狀態的細胞,這可能是頭部再生能力強的原因。蚯蚓頭部再生能力也比身體後部體節強,如將蚯蚓切成兩段,再摘除腹神經,蚯蚓就失去了再生能力。這些實驗都說明神經在再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5,進一步考驗蚯蚓的再生能力:
蚯蚓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身體被切斷以後,在斷掉的地方會生出好似胚胎的組織,很快將失去的部分補償好,長成一條新的蚯蚓。再生能力強的是切斷蚯蚓前端五節到八節的地方,如果把蚯蚓九節以上的地方切斷,再生能力就很慢,生殖器官也不能恢復。如將蚯蚓的第十五節以後切斷,就不能再生出頭部,只會長出一個缺腦袋的尾狀體,成為一條兩個尾巴的變態蚯蚓。
兩個尾巴(尾狀體是否具有尾部生理結構)能存活多久,不進食嗎?還是用反口端變態進食?
6,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兩條蚯蚓分別切去前端和後端,連接 起來竟可長成一條新的蚯蚓,更有人別出心裁,在一條蚯蚓的前半部分並列接上兩條蚯蚓的後端,這樣一來,就長出了一個頭兩個尾巴的蚯蚓。
D. 蚯蚓是怎麼形成的
蚯蚓幾乎見於世界各地所有濕度合適並含足夠有機物質的土壤。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據估計,蚯蚓每日的進食量及排遺量與其體重相等。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層,但於氣候乾旱時或冬季可鑽入2公尺(7呎)深處。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我國有2000多種。
因此,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
我家也有,不是壞事
E. 蚯蚓是怎樣產生的
是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蚯蚓雖為雌雄同體,但仍需交配受精。交配時兩個蟲體的前端腹面以頭、尾相反的方向相互吻合,大多數是以一方個體的雄性生殖孔對准另一方個體的受精囊孔,這時環帶可分泌粘液使蟲體連接在一起,體表的剛毛也使蟲體相連。
然後相互贈送精子,每個受精囊裝滿對方的精子約需1.5小時。
正蚓的交配不同於上述的環毛蚓,因為它的環帶是在雄性生殖孔之後而不是雄性生殖孔之前,所以交配時是以環帶對准對方的受精囊孔,精子排出後,沿著環帶分泌的粘液溝游動一定距離後再到達受精囊孔,經2-3小時後完成授精,隨後兩個個體各自分開。交配數日後,卵開始成熟。
當繭管完全脫離蟲體後,其外層的粘液物分解將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其中受精。卵繭呈卵圓形,淡黃色,其中有卵粒1-20不等。在生殖季節內數日後即可產生一個卵繭,連續不斷可形成多個。受精卵在繭中發育,繭中的白蛋白為胚胎提供豐富的營養。
蚯蚓均直接發育,受精卵經不等的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經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由端細胞形成中胚層帶,裂腔法形成體腔。發育進行的時間因種而異,由一周到數月不等。環毛蚓需2-3周,正蚓需12-13周。壽命由一年到數年。正蚓有的可生活長達6年,一般一年後性成熟。
(5)不銹鋼葯芯焊絲蚯蚓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蚯蚓繁殖的相關介紹:
蚯蚓的繁殖方式: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蚯蚓的另外一種繁殖方式是:被截斷後生成兩條或者多條。一條蚯蚓一生大約可產卵繭400—500枚,但不是從始到終都是一樣的,而是隨著月齡的增長,產卵數量逐漸降低。
蚯蚓喜溫暖,繁殖最適溫度為22~26℃,低於8℃即停止生長發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蚯蚓
F. 蚯蚓是怎麼長出來的,一堆土裡沒蚯蚓,怎麼過久了會有呢
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的動物。在自然環境下,一般春季到秋末都能繁殖。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北方人工保溫條件下,可一年四季繁殖。蚯蚓交配後生產卵繭。蚯蚓交配時以頭部迎面互相接近,在環帶前後的腹面充分接觸。
蚯蚓產卵
交配後一般經1一12天生產卵繭,卵繭也稱卵包。生產卵繭不是從體內生出,而是先由環帶的分泌腺,分泌粘液包圍性孔和生殖帶,形成粘膜管。然後生殖帶的微小細胞,分泌乳白色的粘液於卵繭內,叫卵繭蛋白。這種蛋白是供應產在繭內卵發育時所需的營養物質。卵繭產出時呈rǔ白色,在空氣中逐漸變成淺綠色、橙色、肉紅色,最後變成較深的棕褐色。卵繭形成時間為從50秒至5分鍾。卵繭的形狀及大小,根據蚯蚓種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通常有橢圓形、卵圓形、球形、麥粒形。大小有如黃豆、小豆、麥粒,甚至如小米一樣,直徑為2—7.5毫米。
G. 有一些生物擁有非凡的修復本領,例如蚯蚓,它是怎麼做到的
絕大多數的蚯蚓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當蚯蚓有機體的一部分損傷、脫落或被切截後便可重新生成。蚯蚓的損傷再生能力也因種類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常見的蚯蚓,其自身修復損傷和再生的能力較強。如一條蚯蚓斷成兩段,只要傷口靠近,可在1周內完全再接。當蚯蚓遭受損害,失去頭側或尾側部分體節後,均可再生。
此外,有人認為溫度也會影響蚯蚓的再生,所有種類的再生在夏季較快。一般適合的溫度在18-20°C,比陸棲蚯蚓正常發育的溫度還高,幼蚓比衰老的蚯蚓再生快,一般情況下,性器官很少再生。
H. 蚯蚓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來說,蚯蚓是進化來的。
蚯蚓是環節動物:它的進化歷程是:
原始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
呵呵·覺得這回答不夠具體嗎?
點擊連接詳細了解蚯蚓吧。
http://ke..com/view/21697.htm
I. 蚯蚓是什麼怎麼來的
蚯蚓是衡量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
蚯蚓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鹽,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土壤善結構,還能中和酸性或鹼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如果農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土壤健康指標是很差的。因為蚯蚓不僅能使土壤疏鬆、增加土壤肥力還能改土壤善結構。
蚯蚓是土壤肥力轉化師,是象徵土壤質量好壞的生物體,農田裡沒有蚯蚓代表著土壤已經出問題了!那麼你是否留意過,土壤里已經好久沒看到蚯蚓了?
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大雨過後,水淹,雨水把土壤縫隙中的氧氣排擠出來,土壤中的氧氣減少,蚯蚓在土壤中無法呼吸,為了呼吸蚯蚓紛紛鑽出地面。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動,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氣,有利於根系的呼吸和生長。
為什麼我們現在在耕地里看不到蚯蚓
五十年代以來,農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由於我們長期的偏重於提高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葯和殺蟲劑,造成土壤理化性質劣變,土壤肥力下降,加速表土沖蝕,土壤板結,化學特性劣化(土壤酸化,土壤鹽鹼化,土壤肥力的流失等)以至於造成土壤中的蚯蚓生存環境被破壞從而導致蚯蚓的減少或滅絕,蚯蚓減少可代表土壤生態被破壞,土壤質量降低!
土壤離不開它
蚯蚓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有:消費者、分解者和調節者。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機質。蚯蚓的取食活動加強了植物殘體分解中的生物過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糞又加快了周圍凋落物的礦化過程。
蚯蚓活動能改變土壤有機質的空間分布,使土壤有機質呈斑塊狀分布,並能將有機質與礦質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微粒。
蚯蚓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動能提高土壤礦化氮的濃度,原因是蚯蚓消費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微生物組織的礦化和周轉。
蚯蚓的掘穴行為及取食偏好與土壤有機磷源的特性關系密切,蚯蚓的活動便於磷向下移動,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塊分布,同時在蚯蚓糞或洞穴等「熱點」區域能顯著改變磷的狀態,如可溶性、有機磷庫、鹼性磷酸酶活性等。
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蚯蚓對土壤結構、團聚體形成以及植物生長和養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條件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蚯蚓主要通過其排泄物及孔道影響土壤結構,能促進了土壤團聚過程,使空氣和水容易抵達植物的根部。
蚯蚓的活動還能對土壤pH值、氧化還原狀態、土壤溫度等土壤調節因子有所影響。如蚯蚓排泄物pH值明顯高於周圍土壤,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對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動物的影響
對植物的影響:蚯蚓對土壤中可利用氮、磷有重要影響,可以促進植物生長,還可能使植物體內化學物質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植物與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對植物種子的散布、埋藏以及植物幼苗的恢復和空間分布均有明顯的影響。
對微生物的影響: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總量減少,而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增加。而且通過蚯蚓腸道後,雖然微生物總量減少,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
對其他土壤生物的影響:蚯蚓的活動也常有利於其他土壤動物的生存,比如它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跳蟲的豐度和多樣性。蚯蚓能通過很多途徑,如直接攝食土壤和凋落物中的線蟲,或通過蚓糞間接改變線蟲群落結構。蚯蚓糞中幾乎沒有植物寄生性線蟲,但食細菌線蟲比例明顯升高。
另外:蚯蚓糞含氮磷鉀分別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種氨基酸,豐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糞有105×8個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個),並具顆粒均勻、透氣保水、無味衛生、肥效持久等特點。含水85%的20厘米厚蚯蚓糞在酷暑中曬15天,含水量仍可以達到45%,大大增強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糞中的蚯蚓酶還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對植物生長有抑製作用的物質。蚯蚓糞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生物肥。除此之外,蚯蚓還能降解、疏散土壤中的污染物。
J. 蚯蚓干是如何製作的
將蚯蚓用溫水泡,洗去其體表黏液,再拌入草木灰中嗆死。去灰後,用剪刀剖開蚯蚓身體,洗去內臟與泥土,貼在竹片或木板上曬干或烘乾。為了提高蚯蚓的臨床療效,改變作用部位和趨向使患者樂於服用,常用炒、酒制、滑石粉制等處理以達到上述效果。
首先炒蚯蚓取干凈蚯蚓段,放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翻炒,炒至表面色澤變深時,取出放涼,備用,然後酒蚯蚓取干凈蚯蚓段,加人黃酒抹勻,放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呈棕色時,取出,放涼,備用。
再滑石粉制蚯蚓取滑石粉置鍋內中火加熱,投人干凈蚯蚓段,拌炒至鼓起,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備用。最後甘草水制蚯蚓取甘草置於鍋中,加水煎成濃湯,後放人干凈蚯蚓段,浸泡2小時撈出,曬干,備用。加工好的蚯蚓干應貯藏在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經濟價值
蚯蚓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經過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糞,含有的氮、磷、鉀的成分較一般土壤高數倍,是一種高效有機肥料。蚓糞又可增加腐殖質,對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同時蚯蚓還可將酸性或鹼性土壤轉化為近中性,蚯蚓含蛋白質較高,其含量約占乾重的50%-65%,含18-20種氨基酸,其中10餘種為禽畜必需的。故蚯蚓是一種動物性蛋白添加飼料,對家禽、家畜、魚類的產量提高效果明顯。蚯蚓體內含地龍素、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有解熱、鎮靜、平喘、降壓、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葯。
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機物質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處理城市的有機垃圾,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可化害為利,抑制公害。各國都興建養殖蚯蚓的工廠,繁殖蚯蚓,處理廢料,生產有機肥料。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屬的能力,可收集蚯蚓處理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達到減輕污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