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攝影器材為什麼看不到愛好者

攝影器材為什麼看不到愛好者

發布時間:2023-05-18 10:51:50

1. 攝影領域,為什麼某些人非常討厭索尼

器材本來是沒有善惡的,有問題的是用器材的人。

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噴子,無論之前的渣能,還是現在索尼,用戶基數大了,噴子的數量也隨之增多,一粉頂十黑,很容易就把討論環境搞得烏煙瘴氣。

有人在BILIBILI統計過,目前B站攝影/攝像用戶大部分都是索尼用戶,知乎大概也是。就像思域的潛在用戶都是血氣方剛的性能愛好者居多,索尼的性能優秀,吸引的當然也是性能控居多。

很多學生宅男,花了一筆不算少的錢,當然是希望別人多講好話已證明自己獨具慧眼。年輕人嘛,挑戰權威,對大流提出反對意見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

器材本是工具,能最短時間最低成本實現自己目的的就是好工具。但索尼對於某些人來說過剩的性能成為了他們挽回脆弱的自尊的稻草。

只有小孩子才拿手上的玩具比來比去

有那麼多時間去討論性能,為什麼不去多拍照多認識妹子?還是這種宅備游卜男根本連妹子都撩不到,只能在網上發發嘴炮滿足他們可憐的自尊?

話真不好這樣說,作為攝影愛好者,在力所能及情況下,多接觸甚至多使用不同相機廠家的器材,對提升個人的攝影能力,積累更多的攝影經驗無疑會有幫助的。當然了,術有專磨歲攻,攝影愛好者總要熟悉和專注一門器材為好,兼顧其他,相互補益。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物在有比較有鑒別中才能發展。在攝影器材方面,佳能、尼康是雙駕齊驅的龍頭,他們品牌、品控、創新、成熟、適用、耐操諸項,都是有目共睹的。作為後來居前的索尼廠家,從早年把電子器材做得非常好的國際著名企業,一躍跨入數碼相機的姣姣者,而且其憑借其成熟領先的感光器材,近年來打開了市場,贏得了攝影愛好者的好評,而且索尼未來的創新發展態勢,已顯露咄咄逼人的端倪。所以,隨著索尼強勢介入數碼相機領域,擁躉者、粉飾者、吹棒者、攪局者肯定會從各個角度出來發聲。對於那些實事求是評價的,我非常贊同;對於一些溢美之辭過當者,我和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我對一些成天嚷著「索尼大法好」、「索尼完敗CN」、「索尼無敵」諸如此類言論特反感。如此為人家搖旗吶喊,扇風點火,口水滿地的粉飾者,或者叫黑子、噴子之流,太讓人瞧之不起了,也太無知太不理智了。對於索尼微單相機,在影友的誘導下我也敗入一仿穗部A7RII,至今使用4年。我體驗其優勢是,像素高,成像細膩,相同場景片子,要比佳能5D3明顯畫質好。其次,機身小巧份量相比佳能輕不少,當然這也有它的劣勢,握持感不好,裝上鏡頭後頭重腳輕。我體驗其弱勢是,電池太不盡用,標稱能拍280幅,實際每每都超不過200幅,續航不行,令攝者頭都大了!再者,索尼相機的耐操性相比CN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可靠性令人不敢放心。2018年秋這台相機在喀納斯掛了,取景窗起霧,按不下快門。放置一晚上後,霧氣大部分消失了,快門也能按下去了。2019年秋在額濟納拍沙漠,天氣晴好,風沙也不大,突然按不動快門。這次是徹底掛了,無奈回來後送修吧,720元換了快門組件。可是A7RII說明書上標寫50萬快門,我也只用不到2萬次快門就這么輕易壞掉了!反觀我的另兩部佳能單反相機,一台使用10年、一台使用8年,都照常堅守崗位,發揮它們的余熱啊!

圖片:這些片子是近三年來用索尼A7RII拍攝的 。1、2018白哈巴;2、2018福建土樓;3、2018霞浦圍網;4、2019甘肅七彩丹霞;5、2018江蘇李中;6、2016元陽;7、2019額濟納

所以說有人給它一個外號:「索尼大法」,大法一詞在這里有諷刺挖苦的感覺,就好像老法師一詞那樣的意思。其實索尼傳統上是玩攝像機的,看看九十年代,那個時候的錄像帶模擬攝像機,高端機幾乎都是索尼一統天下,當然當時還有松下攝像機。這幾年索尼異軍突起,搞微單一下成功,獨霸市場,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其它品牌相機。特別是引得佳能尼康兩大單反大佬座卧不安,於是也是爭先恐後搞出來了微單,與索尼抗衡。

水軍們可能有某種傾向,於是乎給予索尼種種擠兌好嘲弄,便有了索尼大法這一「稱號」。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說實話,日本這些生產照相機的企業,如果沒有中國大爺大叔大媽和影樓,工作室的貢獻,估計靠其它國家的消費,是難以為繼的,因為照相機德國的水平也是世界領先的。或者說中國如果自己也會生產數碼相機的話,而且價格低,技術先進,可能早就沒有日產相機獨霸中國市場的天下了。

我自己用佳能的 兩台單反了 殘幅到全副一樣一台 單位里本來用尼康的 後來老闆買了a7r2... 用後真心不喜歡 雖然我用佳能但是尼康的用起來很順手 感覺上是使用者設計的 索尼的操控實在是...反正我不喜歡 換門也肯定買尼康的 操控貼心順手

攝影領域有些人確實不太喜歡索尼,但這並不能說明索尼不好,這種不喜歡是分情況的:

索尼是攝影領域的後來者,雖然它在基礎感光元件、廣電視頻設備、專業電影機行業早就是佔有一席席位的,但在民用照相機領域,索尼曾經最擅長的是家用卡片機,可換鏡頭相機做得時間要比佳能、尼康晚很多,是收購了美能達之後才開啟這項業務,屬於後來的逆襲者。並且索尼早早就放棄了單反相機的開發,而轉到無反相機領域,在全畫幅微單上獨樹一幟,攪和了可換鏡頭相機的陣地。

這樣的一個挑戰者、逆襲者、嘗新者,對於習慣了單反機型的用戶來說確實很難在算時間內接受。因為雖然無反相機並不是什麼全新的機種,但在使用習慣、拍攝側重點方面還是與傳統單反相機有差別的。

例如非常典型的一個方面就是取景方式,索尼微單全是電子的取景方式,要麼是屏幕,要麼是evf,根本沒有光學取景系統,這就被很多習慣了光學取景器的用戶所排斥,認為這種東西像玩具,不專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落後了,現在較新的機型,電子取景器速度同樣很快,並且可以預覽曝光,單反優勢已不大。

早期無反微單的對焦系統也是被廣大單反用戶所詬病的一方面,但看看現在,無反的對焦速度已經和單反沒有差別,並且在對焦精度上更為精準,對焦方式上更為智能,對焦區域上更為廣泛,反而將劣勢變成了強項。

老單反用戶的觀念很多還停留在幾年前,沒意識到這幾年微單的發展速度之迅猛,所以還在口頭上說不接受索尼這種機器。但喜歡單反或無反也是個人喜好問題,無可厚非。

索尼雖然在全幅無反機型上闖出了一片天地,但它畢竟不是做相機的老手,在一些方面確實存在不足,導致一些用戶對索尼不是很滿意。

比較典型的幾方面,例如菜單繁冗不清晰,這會讓操作者在新入手後感覺到困惑,比起佳能尼康沿用了多年的相機軟體系統,索尼顯得還稚嫩了一些。

還有諸如機身持握手感,過於稜角分明,讓拍攝者持握起來沒有佳能那樣舒服,細節設計上不是很到位。

另外,例如屏幕觸控設計、相機色彩科學這些方面,索尼並沒有做到人人都能接受,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同聲音。

索尼的無反相機更注重綜合性能,除了傳統攝影用途外,更注重視頻攝制,因為這也是索尼的一大技術強項。很多嘗試索尼機器的用戶更多是拿它來拍視頻的。什麼高幀率、高解析度、log色彩模式、高采樣率等等視頻拍攝性能指標,都率先比競品更早給出。

這使得一些傳統攝影用戶不對此買單,認為這些性能與攝影無關,不想多花錢買視頻機。所以,很多傳統攝影用戶更關注老牌相機廠家的產品。

個人認為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導致一些攝影圈的朋友不太喜歡索尼。但是,隨著相機無反化的趨勢,以後各品牌相機都將大力開發無反機型,單反相機份額將逐步縮減,喜歡與不喜歡索尼,大家都得面對索尼掀起的這股無反風潮。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想說沒有絕對,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有利有弊,索尼的高畫質 高像素 高感都非常優秀,不過他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屏幕色彩還原,不討人喜歡,回放速度也沒有佳能的快,我曾經擁有過a7r2一段時間,4000多萬的像素,真不是吹的,我出了索尼是因為,我其實就是個愛好者,4000萬的像素對於我來說有點浪費,而且非常吃硬碟,電腦配置也得跟上,所以我出掉以後,換了富士和奧林巴斯,現在說心裡話,有一點點的後悔呢,接下來我會司機等待機會,下手a7r3,或者4。下面的都是a7r2轉接福倫達21mm拍的。

其實每個品牌都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佳能、尼康、同樣存在各種問題,吐槽的人多了去了,那麼索尼為什麼也有人不喜歡呢?
第一:攝影領域太過年輕
索尼其實也是剛剛有了起色,最早它也搞過單反,在那個時候沒人看得上索尼,畢竟索尼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單反世界索尼就是個打醬油的。遠遠的被佳能、尼康、甩開老遠,根本沒有競爭力。

這也是早早被人看不起的原因之一,隨著時間推移索尼開始逐漸迎來了微單最好的環境。
第二:索尼人機交互不友好
相機什麼地方是核心?對焦、感測器、畫質、光學鏡頭、等幾個方面,索尼在這幾個地方目前來說都是行業王者,單反時代佳能、尼康、幾乎都不正眼看的索尼如今卻是大放異彩,甚至尼康都要委託索尼來定製自己的感測器。

但是索尼的人機交互設計的極為不友好,例如A7R3中的儲存卡上下位置設計並沒有順應人類操作,1-2卡槽居然是反向設計,沒有順應人類的設計的就是反人類設計,索尼在這方面確實存在問題。

除了這些方面還有自家的菜單設計,那簡直是迷宮設計,更奇怪的很多在佳能尼康上一些固定中文,在索尼這里全都不一樣。
第三:索尼在專業領域還不夠強大
去專業市場看看依然是佳能、尼康、的天下,尤其是一些老用戶非常喜歡這兩個品牌,對一個生產 游戲 機、MP3的廠商並不認可,存在一定的偏見,其實索尼除了菜單設計、人機工程、交互設計、的一些不合理外,在整體性能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單反相機。

就是因為這些卻是在專業市場索尼拍攝體驗的確沒有傳統單反好,尤其是快速出片高速設置機器拍攝中明顯吃虧,也就招來了很多不滿意的聲音。
第四:沒有完美的相機
天下沒有完美的相機,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索尼,眾所周知索尼憑借自己一己之力推翻了單反相機的天下,創造了今天的輝煌。雖然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畢竟索尼在攝影領域發展沒有佳能尼康時間長。

天下沒有完美的相機,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喜歡不喜歡都是個人感覺,不要讓自己沉迷在品牌忠誠度上,好的機器好的器材拍出更好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或者還有其它問題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其實每個品牌甚至每個產品,都會有喜歡它和不喜歡它的用戶。像相機這類高價值產品我們會賦予跟高一些的期待,大多數反感某個產品的朋友,其實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產品滿足,而相機的價值很高,這樣會讓的這些負面情緒被放大。那造成這樣的原因更多的也是因為對自己需求不了解,然後聽了很多安利,覺得xx相機很強大。

尤其是聽的安利多了,心理的期待值也就高了。但其實,相機的性能是有側重點的,目前應該不存在一台完美無所滿足所需求的機器。

所以,當你的需求和相機的側重點不匹配時,需求就得不到滿足,負面情緒就以此產生了。拿我自己用的索尼a9來舉例,我覺得很好用的原因是,他的側重點正好滿足了我的需求,我對存儲上限,和連拍的顯示還有無果凍有要求,這些恰恰是它擅長的,所以我會覺得很好用。但如果我的需求是拍視頻,它連slog也沒有,價格還那麼貴,自然會讓我梳理的期待崩塌,讓我覺得它不是很好,但其實不是它不好,只是它的好我用不到。相機沒有完美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攝影領域,為什麼某些人非常討厭索尼?

答:攝影領域,有些人非常討厭索尼,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現在很多人轉向了索尼,而在多年前,有人討厭索尼,其實是討厭用索尼的人,在他們眼裡,他們的單反相機才專業,索尼相機太業余了,打心眼裡看不起,比如用佳能7D的人, 錢多花了,畫質還不如體積和價錢比它低了很多的索尼NEX5N,你說氣不氣

1、排異心理作祟。

對自己使用的品牌有忠誠度,故評論有失偏頗。網路上早些年對蘋果好還是安卓好不也爭得不可開交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已。

2、各品牌用戶的認知偏差。

你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並不一定是別人在意的,比如一些佳能用戶,尤其年長一些的,他們對自己拍攝的作品僅作非常基礎的後期調整,且前期拍攝的准備工作更能讓他們得到攝影的樂趣。相對的,他們在意的拍攝實時反饋,如手感、操作性、屏幕回放等等佳能確實做得更好。

而另一些用戶追求更好的寬容度、對焦,更在意拍出來的raw文件,而不是手感、屏幕顯示,自然會覺得索尼才是更好用的機器。

3、談談我對索尼、佳能的認知。個人同時是佳能、索尼、富士的用戶,重度使用過600D、6D、5D3、a6000、a7r3、XT1、XT2。總結:索尼性能強、佳能更易用。

2. 怎樣一眼看穿哪些人是偽攝影愛好者

怎樣一眼看穿哪些人是偽攝影愛好者?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是怎麼定義偽攝影愛好者?第二個是如何一眼看穿?

怎麼定義偽攝影愛好者?

偽者,偽裝、虛偽是也。

愛好這種東西,但凡你有一點點的喜歡,都是藏不住的,就算你嘴巴藏著了,也會從你的眼神中流露出來。即使你是剛剛入門的菜鳥,只要你願不願意為這個愛好心甘情願地投入時間和金錢,且不求回報,哪怕你投入了一點點的時間,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我們都可以稱你為攝影愛好者。所以我認為攝影愛好者門檻其實是很低的。

如何一眼看穿呢?

如果是陌生人,基本埋早不可能一眼看穿,在不了解別人的情況下,不要隨意給別人下定義。

如果是比較熟悉的人,可以看下他發布的信息中更多地是關注攝影的過程還是關注攝影的結果,比如很多人在朋友圈裡發的照片都是自己拿著單反在拍照的照片,而很少發自己拍攝的作品,這就是所謂的擺拍,傳達的是拍攝的行為,而不是拍攝的結果,這就很可能是偽攝影愛好者。真正的愛好者,更關注自己的拍攝作品。

還有一種人,盜了別人的圖,發布出來說是自己拍的,這種人不管他心裡喜不喜歡攝影,都是妥妥的偽攝影愛好者。這個偽是虛偽的偽,這種行為真的是為人所不齒,技不如人沒關系,騙人騙己就不對了。

3. 做一個「攝影愛好者」,還是「器材發燒友」

攝影愛好者呀,「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就對攝影器材發燒友的一種調侃,實際上比玩攝影花費更高的有的是,如名牌包包和化妝品。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一機一鏡或一機二鏡足矣,再多那就恭喜你了,你開始向「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進軍了。

下文是網上對「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的詳解。第一階段:
入門:最初想法很單純,你想買一台好相機,原因可能是寶寶降臨,或者要外出旅遊。你對器材不甚了解,於是去找身邊的攝影大師,求他給指條明路。
一般大師都會很專業的問一些問題
諸如「平常主要拍攝的題材是什麼呀?」
「 都用過哪些器材呀?」
「想不想上全幅呀?」。
這些問題讓你很羞愧,因為你連問題都聽不懂。正在尷尬的時候,突然聽見大師冒出一個你能聽懂的問題——「你預算多少呀?」,於是你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報出一個數字!
通常來說,這是大師最後的一個問題!
通常來說,大師會建議你買一個中端單反套機!價格從4K~10K不等。
通常來說,這個價格比你的預算要高不少,但又在你的承受范圍之內。
你在咬牙掏錢的同時,心裡暗下決心「要充分利用這套專業器材,好好學習攝影」恭喜,你有了第一台中端套機,價格6K。

第二階段:
上路巫師始終認為,購入第二個鏡頭是你走入攝影之路的分水嶺,因為你在嘗試之後開始持續投入了。
你的專業單反果然不負眾望,「拍的真清楚!」是你能聽到最多的贊賞。
你也很是沾沾自喜。很快你就接觸到光圈、快門、ISO這些基本概念。
你開始逛攝影論壇或者看器材評論,腦子里被牢牢的灌輸了一個觀點:相機並不重要,鏡頭才是畫質的關鍵!
回頭看看自己的照片:背景不夠虛化、主體不夠豐滿、弱光時畫面抖動的厲害,噪點嚴重。
冥冥中腦海里有個聲音對你說「換個鏡頭,這一切都能夠改變!」
於是你又去求教身邊的大師。
大師照例問一堆專業問題。所不同的是,此時你對大多數問題能夠對答如流,弄得大師很沒面子。於是大師心裡會掠過「小樣兒我還治不了你」的想法,拋出那個經典問題「那你預算是多少呀?」
在你說出一個數字以後,通常大師眼裡會飄過一個輕蔑的眼神,然後吐一個煙圈,指導你鏡頭是有紅圈金圈之分的;有狗頭牛頭之分的;
你的預算,充其量只夠買個驢頭!於是你上網搜索,查遍資料,知道什麼是「大三元」、「小三元」、「小白」、「小黑」、「小鋼炮」這些近似黑話似的單詞。這個過程你一定會看到一句話「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
終於你出手了,大部分人,買入的無外乎是大三元或者小三元或者其中之一。你擁有了人生中第一支紅圈頭,姑且算是8K吧。

第三階段:
低燒紅圈頭果然沒有讓你失望!分辨力、銳度、色彩透著就是一股子專業味兒。
如果你買的是個大光圈鏡頭,還會呈現出蜜一樣迷人的焦外。
你開始四處傳播你的照片,在網上比對別人的作品。
你也開始研究構圖、色彩...此時你的作品獲得眾多稱贊,這讓你很高興。
你覺得攝影已經向你打開大門,你所要做的,無非就是更多的拍攝和練習——當然,這需要更多的鏡頭,最起碼要覆蓋足夠的焦段。
不用想,管它大三元還是小三元,配齊了再說。
你甚至會考慮EF 28-300/3.5-5.6L IS這樣的奇葩鏡頭。
至此,你已經擁有了至少3個變焦紅圈,增加投資25K你突然發現某天各大相機廠商就如打了雞血一樣玩命的推出新型號。一看日歷,明年正是奧運年。每四年一次的器材換血大姨媽就要開始了。
你腦海里有了揮之不去的兩個字「全幅」。沒有全幅,怎麼對得起手頭的紅圈?如何體現「原始焦段」的韻味?於是您毫不猶豫的把5D3或者D800抱回家。
當然,隨著2、3千萬的像素相機,一起抱回家的還有64G CF卡,樂攝寶的攝影包,一個入門三腳架...大約總計25K等等!諸如5D3之類的相機,是沒有內置閃光燈的。
1.5K的外置閃光總是要的別拿低燒不當病,這一階段,你有了全幅機身,3個紅圈頭以及必要的附件,保守投入也是50K。

第四階段:
定焦全幅的機身和紅圈變焦讓你著實爽了一把。
每次出遊,你會不厭其煩的扛上三腳架並帶上所有後宮佳麗,周圍人無不投來羨慕的目光。
走在西湖邊,總有大媽冷不丁遞過來一個小數碼,沖你說「大兄弟,替我和老頭子拍張合影吧!一看你就是個會照相的。」
但是每當你翻閱雜志,或者攝影論壇,對比「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沮喪。「通透」、「油潤」、「氛圍感」這些詞彙像噩夢一樣折磨著你,它們是那麼令人神往卻遙不可及!同時你悲催的發現,當你剛把三腳架支好,你的同伴早就坐在車里不厭其煩的催促開車......
這個世界不該這樣,花了50K的器材不該這樣!
在第一次使用定焦鏡頭後,你會覺得所有的困惑都隨風而去!哪怕是價格3K的50 1.4,那個銳度、色彩、焦外,以及面對弱光時的從容蛋定,都遠遠好過10K的變焦。
定焦1.x的大光圈,會讓你覺得突然進了一扇從沒有想過的門。有了以前對變焦紅圈的信任,自然是直接上大光定(大光圈紅圈定焦)。
鏡頭廠商當然知道,這個階段的你早已明白一份價格一分貨的道理,如果把價格定低了,顯然不能滿足你對高畫質的追求。
所以任何一個紅圈大光腚,價格沒有小於10K的。你需要24 1.4L,35 1.4L,50 1.2L,85 1.2L,135 2.0L,200 2.8L。
當然,要是把這些鏡頭都收入囊中也是有難度的。於是你精挑細選,仔細比對,選了其中3個定焦,花費40K。

第五階段:
回歸此時你玩攝影可能已經接近10年了,已經擁有了至少2個機身,6個鏡頭。
然而一個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終於要直接面對了——你年紀大了!
你已經沒有力氣背著10公斤的器材去搞創作;也無法扛著三腳架長途跋涉;你沒有精力凌晨起來到野外蹲守日出;
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最想乾的不是背上相機去攝影而是找個能夠看到日落的餐廳好好的吃頓海鮮。此時你面對鋪開半張床鋪的單反相機和鏡頭,心裡在想——你需要一台高畫質輕便的相機。
要是在5年前,投資100K左右的萊卡一機兩鏡幾乎是你唯一的選擇。
好在科技進步了,你有很多更實惠的選擇。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諸如Sony和富士的微單系統。
就像前面說的,你玩攝影已經快10年了,自然是個事業有成的人。
20K左右,拿下一套全幅微單對你來說毫無壓力。

第六階段:
邪路!小巧的全幅微單滿足了你的需要,畫質好,重量輕,價格也不貴。
但是卻給你帶來另外一個問題——之前你買的那些單反紅圈頭可以用在這個小巧的微單上嗎?
要是不能用,豈不浪費了?你是如此勤儉持家並富有鑽研精神,以至於很快你就找到了答案——轉接環!
這是通往一個無底洞的邪路!!!
在此之前,你的鏡頭,還大都停留在主流大眾廠家的自動對焦頭。而轉接環,將會把你帶入任何品牌、甚至任何年代的鏡頭系列。
康泰時、福倫達、蔡司、萊卡這些名字開始不斷出現在你的眼前。A、E、F、EF、FE、M各種卡口你也爛熟於心。
配上不同的卡口,你的微單幾乎可以使用任何鏡頭。擺在你眼前的,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潘多拉的盒子被徹底打開了。
此時,「攝影」兩個字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你腦海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收藏」兩個字。
收藏其實是沒底的……
為了方便計算,姑且在這里打上50K的標簽吧
不得不說:
附件1:三腳架你一定聽過「買到第3個三腳架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腳架」這個說法。這話如此正確,好比吃到第3個包子才飽,前2個也是有功勞的一樣!
你的第一個腳架,估計也就是個幾百塊的貨。搞不好還是賣xx送腳架弄來的。很快你就會發現穩定性完全達不到你的期望。
你的第二個腳架,估計是個2、3K的有品牌的高檔貨。堅固,穩定,你很開心。直到某一天你在零下10度的地方突然收不起來,或是你在沙灘拍攝時進了沙子,更有甚者,某個螺絲突然松動,造成墜機事故。於是你發誓要買個頂級腳架!
「捷信」——一定會成為你的不二之選。然而面對5K的價格,正准備掏錢的時候,卻悲催的發現,這個價格是不帶雲台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捷信只是架子好,雲台很垃圾!我相信你很容易就會發現「ARCA」這個雲台牌子...無論如何,在最後一個三腳架上,你的投資不會小於8K。
附件2:考慮到前面吃下去的兩個包子,估計總投資是10K2 濾鏡器材城的JS不會告訴你,一個攝影包、一片濾鏡、或者一張CF卡,可能比一台相機賺的都多。嚴肅風光攝影濾鏡是必需品。
在看了各種品牌的漸變灰鏡的評論後,你發現,幾片塑料片居然要賣2K~5K,完全不符合你理性消費的宗旨。然而JS用一句話就把你徹底打敗了——「如果使用不好的濾鏡,畫質損失嚴重,會白瞎了你上萬塊的紅圈頭」。
上萬的鏡頭錢都花了,自然不能因為區區2K而白瞎掉。GND濾鏡以及支架
附件3:顯示器,攝影怎麼能少得了顯示器呢?這是你最常用的看圖設備,也是你修圖的基礎。當知道你正在用的顯示器根本無法正確的顯示顏色後,
你覺得一個全色域顯示器是必要的。Eizo動輒20K的價格讓你望而卻步,然而諸如Dell, ASUS的「全色域專業顯示器」,其4~10K的價格你還是承受的起的。一個專業顯示器,6K的價格,不過分!
附件4: 校色儀專業的你用著專業的顯示器,卻發現別人和你在看同一張圖片時顯示的顏色卻不一樣。
在看了無數資料後,知道有門學問叫做——色彩管理。有種設備叫做「校色儀」。JS用同樣的手段把你打敗了「如果不買校色儀,那麼不管多貴的顯示器,其實都是擺設。」好吧,都到這個份上,花2K買個校色蜘蛛,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附件5: 備份方案你拍的好幾萬張作品都放在硬碟里,這是你數年的心血。本來你也沒啥擔心的,直到出現了冠西哥。你不禁會想,要是電腦壞了該怎麼辦?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網路存儲設備配上2T的硬碟應該是起碼的方案——3K應該是個起步價。
附件6:列印機專業顯示器有了,校色儀也有了,老實說,你已經具備開辦家庭工作室的條件了。唯一欠缺的就是——列印機。
專業輸出基本上是非Epson不用的,一個入門級別的6色照片級A3噴墨列印機要3K,8色的是5K。價格透明,童叟無欺。
列印紙,要做色彩管理,自然用原廠的。20張200塊。
然而你悲催的發現,你的某些顏色的墨水居然只能列印幾十張。而原廠墨水居然要賣到1K+一套!哪怕你用海淘,加上運費也是大約300元一套墨水...
總之,在後期輸出這件事情上,你的花費不會少於7~8K。
附件7:防潮櫃用腳趾頭也想得出來,這么多貴重物品,是不能隨便放的。
黃梅天鏡頭會發霉,天氣太熱鏡頭內的潤滑油會揮發,太冷了電子器件工作會不正常……廠家貼心的發明了一個鐵皮盒子,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攝影器材電子防潮櫃」—— 2K既然你都看到這里,我就說一句題外話,算是免費奉送
其實完全沒必要買2K的防潮櫃,到超市買幾個最大號的樂扣樂扣盒子,全密封,超好用。
巫師地處上海,黃梅天嚴重,十多年以來用此法器材從未出過問題。

以上林林總總附件,總數大約是30K。
還沒有算你的電腦升級,汽車升級,外出旅行等價格。
也沒有算你為了說服你老婆同意你買這些設備,可能要花更多的錢討好她的成本。

總結:第一套機:
6K全幅機+3個紅圈變焦
55K3個紅圈定焦
40K全幅微單
20K轉接鏡頭
50K攝影附件
30K總數大約200K終於塵埃落定,

你滿足的看了看滿屋子的器材,點看電腦,這10年來大約你拍了100K片子,投資200KRMB,每張成本恰好2塊錢!

4. 10個攝影技術停滯不前的原因

導語:有些朋友認為攝影只是一種歡樂余興,隨心隨手就是他們的攝影哲學,沒關系的,這篇文章你當作參考就好,而那些渴望求進步的人,可以來檢視自己有否犯同樣的毛病,互勉之。其實或許都是老生常談,但我們又何嘗不是重覆犯錯?溫故知新總會有益處。

10個攝影技術停滯不前的原因

1.相機沒貼身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怎樣看待攝影,就註定了得到什麼攝影作品

真的,很多人斥資買了一台上萬元的單反,結果放在家裡養塵,雨天怕濕,晴天怕熱,往樓下走走覺得沒什麼好拍,出遠門又嫌相機太笨重… …跟任何技術一樣,攝影要求進步的話,必須“機不離手”,否則一天打魚,三天缺派曬網,就別幻想可以進步吧。

2.不懂欣賞別人的作品

欣賞別人並不容易做到,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別人的作品,即使是大師級,很自然會(在心裡)說:“這是伏薯賀Photoshop的啦”,或是“他的器材厲害啦”,或是“其實這幅相挺無聊“,或是”嘩,很浪費時間的拍攝方式“之類。

這些批評或者是對的,但絕對無助於我們的進步,即使是Photoshop中,我們也可以學習當中的步驟,長一點知識,器材,我們也可以了解多點不同器材的能力,即使是無聊,但能夠吸引你的眼球,就算得上一份創意,用來激發自己也不錯,時間也不是問題,這份耐力都可以鼓勵我們自己,酸溜溜的人只會退步。

3.步伐太快

是因為坐著這么緩慢的吊車,才會發現地上的燈飾

不是說敦優敦劣的.問題,而是這份從容,絕對有助於攝影的進步。走得太快,對日程表過於緊張,根本不可能觀察到生活種種細節與趣味,既然如此,談何拍攝到精彩的鏡頭?

4.因循苟且

有時不是我們無法進步,而是我們“不想”進步。回想一下上次你拍攝的時候,有多少相片是依從你已經學習過,運用過,很熟悉的技巧和角度?有時我們很害怕失敗品,不自覺就無法脫離既有概念和框架,最後總是原地踏步。

這幅照片對焦錯了,曝光過多,拍攝手震,但幸好沒有刪去,它直出後成為我頗喜歡的作品之一,更難以復制

攝影是不是必須創新?如果我們求的是進步,答案顯然“是的”,“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曝光”,簡單就點明了攝影學海無涯,什麼是好的照片,沒有絕對公式。但如果我們害怕嘗試,就肯定無法前進,創新不一定是前人未做過的,但至少要自己未做過吧?

5.害怕比較

大型節目例如花展,必定有大量攝影愛好者出席,包括我和你,但是同一堆花朵,顯然有些人會拍攝得好,有些人會拍攝得比較差,如果我們正是比較差的一群,到底是仔細研究箇中原因,還是馬上搬出借口例如“器材問題啦”“其實美與丑是很主觀”之類?

擺正心態,用一顆平常心對待攝影

跟第二項有點相似,但這里強調的,正是不要放過跟別人比較的機會。攝影大師去拍攝極地風光,普通人當然很難模仿,但是花展一類平民活動,不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嗎?放下過剩的自尊心,試試比較自己與別人的作品。

6.講得太多,拍得太少

在這里我必須向大家懺悔,因為這個我實在沒有借口。討論攝影的人,很容易會迷上討論,然後缺乏實踐,就像我們會熱烈討論佳能和尼康哪一個比較好,每一次新產品推出時,都不停爭辯,但其實我們沒有買,亦不打算買啦。

討論是很好,但必須保持自己同時在進步,只是幻想如何如何攝影,卻不實行。對,這手困不會有進步的。

7.錢花在不必要的地方

有些人抱怨攝影是高消費游戲啦,普通人玩不起,所以技術原地踏步。這里有兩個錯誤:第一,攝影器材並不只是機身,鏡頭與閃光燈,更多的器材其實是生活信手拈來的一些物品,例如鏡子,玻璃,電筒,問題是我們有否花心思,還是只會依賴大光圈;第二,現在買相機,遠比四十年前容易多了,這是否代表我們比四十年前的人更懂得攝影?

只不過幾十元的星星濾鏡,都可以增加攝影的樂趣,有空時多逛逛那些器材店,絕不是只有動不動一萬幾千的鏡頭啊

還有,我們有否太迷信廣告,買了太多自己用不著的高階器材,這個要反省啊,節儉是美德。而且用盡手上的資源,去達到最多的效果,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8.體力不足

很現實的,地球上很多美麗的景色,都只能用雙腳走出來,如果平時上下樓梯不能超過十級,二十分鍾的步程必須坐車,唯一會跑步的機會就是追巴士,那麼我們別旨望可以拍出好的作品。

這是閑逛新宿景點以外區域時的幸運發現,第一次玩,非常有趣

即使是街頭紀實,我們不大可能寄望在街上逛半小時,就可以拍出很多理想的作品,機會只臨到准備好的人身上。

9.對身邊事物漠不關心

喜歡攝影,但不喜歡這個世界,或是不喜歡人類與社會的話,我可以說,作品不會有靈魂,因為照片根本就是給人看的,也是回應這個社會的,即使是最商業的商品攝影,也須滿足消費者的觀感慾望,自閉的攝影師想求進步是非常困難的。

愛攝影,同時也要愛身邊美好的一切

更何況,絕大多數出色的攝影師,都會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擁有強烈興趣,例如政治,體育,美少女,大自然,人與人的交往之類,如果你的興趣只有攝影和器材,抱歉,停滯不前是可以預見的。

10.永遠以新人自居

不少人無法想像自己有一日可以被稱為“大師”,永遠只是看著別的大師,稱贊而羨慕,但從不以此挑戰自己。殊不知其實世界上大多數的攝影高手,都是從基本學起,任誰都不可能剛出生便懂得控制光圈快門的。

相信自己一直在進步,就讓時間來證明這一切

而且網上大量大師級人馬,所用的器材已經很平民化,而且攝影教學四處都有,哪有什麼借口?“Think BIG, try HARD”,別讓自己先輸掉在心態上。

5. 為什麼攝影是「敗家」為何不能亂買攝影器材

頻繁的換器材以及配件是極大的浪費,原因在初始時期沒定好位,買了一堆不適合自己長遠提升照片的質量的器材,結果是買買買,浪費的錢財能足足能買一台專業級或高檔的器材。副件最好少買或不買如:増距鏡等,但UV鏡是不能不買的,即保護鏡頭又防止紫外線的射入。

確實有如此現象,而且還不少。有人早說過「單反毀一生,攝影窮三代」,話雖然誇張,但是確實有這種實際的存在。我們攝影愛好者圈子裡,就有一個典型「代表」,真正的器材黨,他退休了,因為不斷升級買器材,據說他的20多萬公積金,都全部花在買照相機和鏡頭上了,現在他又買了微單R5,微單鏡頭85-1.2,僅僅就這兩項,就用去了六萬塊錢。之前的5D4和85-1.4及70-2002.8等都碰型出了,當然是賠了。

目前不少攝影愛好者躍躍欲試准備入微單這個大坑,畢竟價格上,無論相機機身和鏡頭,都遠遠高於之前的單反及鏡頭,十分昂貴,如果你真的入微單這個坑,估計花錢會越來越多,僅僅那些微單鏡頭,如果配齊,沒有十幾萬,是拿不下來的。如果你經濟條件好,家裡特別有礦,也許沒有什麼影響。如果你僅僅是為了趕 時尚 ,追逐這個微單潮流,鉛蠢而且你本身就沒有多少錢,一意孤行,必然,「敗家」之情況,自然出現。

大部分愛好都是敗家。小到乒乓球,大到收藏。攝影敗家我支持,總比天天喝酒成個酒麻木好。人生就是折騰,不亂買攝影器材,怎麼能體驗到攝影的樂趣呢?有點閑錢你就買吧。人生苦短,有點愛好,有點追求,無可厚非。

從DC到單反,自從有了娃,加上華為mate2pro感覺還不錯,就一直乾脆用手機了

「玩單反窮一生」,這話一點不假,由於單反器材價格不菲,加之不斷更新、換代,一代比一代更優秀更能體現出攝影者的水平,所以攝影族會不斷更新器材,特別是發燒友那就更是燒錢啊,我雖然入坑才兩年,到目前為止,入手一台單反,七個鏡頭,就給這七個鏡頭配的佳能原裝UV都花了三千多,最貴的是82mm628元,最便宜的72mm398元,加上附屬器材和材料諸如增倍鏡、Cf和sd卡、備用電池、兩個三腳架、四個相機包、其他濾鏡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已經花去了10多萬元了,親身體會玩單反就是燒錢。

攝影對大部份人來說都是自我 娛樂 ,但是一但你入了某個攝影圈,相互攀比器材就來了,很難保持定律,誘惑根本擋不住。現在電子產品更新又快,廠家不斷推出新型號,商家也不斷舉辦推薦會,叫你去試用,免費培訓,其目的只有一個賺錢。所以要根據自槐吵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跟風。

#為什麼設攝影是「敗家」,為何不能亂買攝影器材#

這個問題只能是對部分跟風的攝影人來說是對的,對絕大多數的攝影人來講是不對的。

攝影人有公家人和私家人。所謂公家人是指在以新聞報道為主的單位的攝影人,他們的器材是公家供給的最新器材。這樣的人不敗家。

敗家的人是指喜歡攝影且喜歡跟風的。什麼新器材出來買什麼器材。

攝影器材的相機和鏡頭是精密器材,而且世界上只有幾個商家產同品牌的相機和鏡頭而且越高檔價位越高,只要不適當的購買必然敗家。另外,以攝影賣照片或出書的人來講,他們的攝影收入遠遠大於支出,是攝影養家養身了。

1、買器材會很花錢。相機買回來以後還需要買鏡頭,半畫幅玩兒了一段時間要玩兒全畫幅,然後再到中畫幅。中畫幅基本5萬起步,一起加起來連同鏡頭30萬

2、為了拍照片,拍風景到處 旅遊 ,到處跑,更花錢。衣食住行,一天就是上千的消費,一年10萬起步。

我曾經經歷過500萬像素的卡片、長焦、然後是800萬-1200萬,單反是尼康佳能索尼,微單是富士、索尼。

鏡頭不談狗頭,12-24-24-70-70-200-400。

這么多年賣了舊的回血換新款。有一天醒悟了,我就留下了一個微單一個柯達經典長焦,一個單反倆頭。另外一個徠卡配定焦大光圈。我這兩年不再投錢在相機上了。主要是我可以借來中畫幅的,也可以借各種鏡頭。

6. 為什麼攝影一般人玩不了

玩攝影的門檻很低很低!但是玩得好、玩出藝術性的門檻就很高很高!其次器材比較貴重。
器材比較學習攝影應具備五個條件,如下:1、准備相機。相機是攝影的基礎,購買一個好的相機奠定橋櫻了你拍攝照片質量的基礎。
2、主題鮮明閉消畢。攝影作品要有明確的主題,能講述一個故事,交流一種思想,或表達一種情感鮮明的主題是攝影作品的靈魂和核心。3、主體突出。一幅好作品應具有視覺沖擊力,能把觀者的視線很快地吸引到作品上來。
4、畫面簡潔。為了突顯主題,應只攝取那些對表現主題至關重要的東西。5、形式美觀。任何藝術都追求美,攝影藝術也不。6.你必須熱愛攝影,應該這個東西比較枯燥。所轎芹以學習攝影不能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專業攝影師要麼是專業攝影師,要麼是攝影記者,要麼是普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現在攝影設備已經走進了家家戶戶,生活中隨處可見有攝影設備的人。

7. 我是攝影愛好者,怎麼找到愛好攝影,可以一起組團出去玩的圈子

下銷枯載soul、貼吧、LOFTER等等軟體,關注「攝影」話題,自己多發表些自己的攝影作品,自然就可以組到團,當然外出參加活動也是個很不巧衫錯很直接的方孝斗腔法

閱讀全文

與攝影器材為什麼看不到愛好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閘門機械鎖定裝置價格 瀏覽:22
預作用裝置控制盤圖片 瀏覽:217
實驗室用精油分餾裝置 瀏覽:421
威力冰箱保鮮不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70
電動工具廣告雜志 瀏覽:123
fuzzyMATLAB工具箱 瀏覽:323
製冷劑用什麼顏色 瀏覽:676
機械手錶怎麼拔出調時間的那個旋鈕 瀏覽:151
軸承內徑用什麼測 瀏覽:916
設備原材料怎麼分 瀏覽:977
交河閥門廠招工 瀏覽:460
360手機工具箱在哪裡 瀏覽:644
機床滾動軸承怎麼樣裝 瀏覽:552
放暖氣是關閉進水閥門還是回水 瀏覽:461
實驗室蒸餾裝置夠買 瀏覽:37
淋水實驗裝置在哪裡買 瀏覽:305
自動跟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 瀏覽:690
空調製冷電能轉成什麼能量 瀏覽:398
塑料罐用什麼閥門接好 瀏覽:625
格力定頻涼之夏用的什麼製冷劑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