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鑼的構造是怎樣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秦漢時期的鑼由鑼體、鑼架、鑼棰3部分組成。鑼體銅制,因為用響銅製成,所以也有響器之稱。鑼的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鑼體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了鑼的主要特徵。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鑽有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⑵ 世界上最早的銅鑼類型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的銅鑼類型是萬家壩型銅鼓。
萬家壩型銅鼓是1976年在雲南楚雄萬家壩23號墓出土的,現珍藏於雲南省博物館,該鼓的音律准確,同墓還出土另外三鼓,經測定,四鼓之間包含有小三度、純四度、大二度、小二度的音程關系,音響效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萬家壩型銅鼓鼓面飾太陽紋,腰部飾對稱雙耳,器身上還有簡單的雲紋、網紋等紋飾,器表有煙熏的痕跡,曾經作為炊具使用,身高37厘米,面徑41.5厘米,足徑63厘米,斷代為春秋時期。
銅鑼
銅鑼屬於中國傳統響器,由青銅製成,鑼面呈圓盤形,中央微鼓起,盤邊穿孔結繩,可以一手提著,一手用錘擊打就發出柔和而洪亮、能傳得很遠的聲音,演奏時用槌敲擊鑼面中心點,可因力道強弱,而表現出不同的音響效果。
銅鑼可以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大類,大鑼發音較低;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掌鑼是最小的一種鑼,鑼面平坦無臍,形狀像個盤子,可以放在手掌中敲擊;雲鑼是可以演奏出旋律的一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