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朝貨幣文化:漢朝的錢幣種類及特徵都有哪些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又一大一統的國君,漢朝自建立後基本上都是漢承秦制,這一點在貨幣上也是一樣的。只是在貨幣上有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實際重量始變輕。那麼漢朝的貨幣是怎樣子的呢?漢朝的錢幣的發展又是怎樣的?漢朝的錢幣種類及特徵又有哪些?下面我將大家一一為您解答。
漢朝的貨幣是怎樣子的呢?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只是,漢初半兩錢實際重量始變輕,漢文帝半兩錢重四銖(二十四銖合兩)鑄幣名稱重量兩者由相符差距世界各貨幣史共同現象面統治階級節省幣材另面標志著貨幣位進步確立。
漢朝的錢幣發展的演變
公元前119亦是漢武帝元狩四,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新白金皮幣白金幣面三等:圓形龍幣值三千錢,形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龜幣值三百錢,余液敗所謂白金,實際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高自發貶值加銀價格高錫價格低千萬私鑄造起結,白金用兩廢止白金早銀幣第幣面現圖型前錢幣鑄文字用圖畫與希臘體系錢幣同漢武帝已同古羅馬、印度等貿易往白金鑄圖型能受外幣制影響。作價有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在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有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中國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的圖型,在此之前,錢幣上只鑄文字,不用圖畫,與希臘體系錢幣不同,漢武帝時期中國已同古羅馬、印度等有貿易來往,白金鑄圖型或可能受外幣制影響。
皮幣原料用皇家林苑養白鹿皮寬各尺面彩色繪圖塊畫圖鹿皮竟作錢四十萬論何行通幣材與幣面價值相差懸殊說紙幣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的幾個月後,開始鑄造「五銖錢」
漢朝的錢幣種類及特徵都有哪些?
據史書記載西漢的銅錢有八種,其實有些錢只是使用的時間不同,名稱相同。實際上可歸納為三種錢:半兩、三銖、五銖。
漢半兩的重量是千變萬化的,有些半兩錢,身小肉厚,文字也沒有規則,大家認為這類半兩是漢初半兩。漢初半兩錢是比較大樣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幾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的種類就多了,普通五銖錢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這是和以前的錢幣所不同的。五銖錢中也發現有少量是光背的,這是最早的五銖即元狩五銖。武帝以後的五銖錢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它的特別就是五字相交的兩畫向內收,外廓比較寬,而且往往有其它記號,比如內埋歷廓上面一劃,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銖錢是歷史上用得最長久的錢幣,因而鑄造量大,錢幣數量眾多,同其他稀有幣相比就很不值錢了。除形制特殊的錢幣外,幾元錢即可買到一枚,而使用了幾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銖錢就達數百元一枚的。豎顫故有人將五銖改為三銖的。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靈帝這時曾鑄有一種四齣五銖錢,就是五銖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由穿孔的四角直達邊緣。
而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以上是關於漢朝貨幣的相關介紹,如你想了解更多漢朝文化,敬請關注!
⑵ 漢武帝時期有沒有發行什麼錢幣
漢初仍行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自鑄,錢制較亂,以致清鍵行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呂後、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別更鑄八銖半兩,五分錢和四銖半兩。漢武帝建元元年鑄行三銖錢,元狩五年則開始鑄行五銖錢,使半兩錢不再成為法定貨幣。從實物上來看,除四亮圓銖半兩外,目前對秦漢之際的半兩錢的鑒別尚有待深入研究。
漢武帝元狩五年鑄行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武帝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准,鑄造精良。
王莽代漢答嘩,托古改制,幣制極度混亂。自居攝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間。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濫借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新莽改制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製作的精準,遺存的新莽貨幣形制精美,幣文雋秀,在鑄造技術上有其獨到之處。
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⑶ 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朝發行了哪些錢幣
元狩五年,漢武帝鑄造了五銖錢,廢除了秦半兩。他規定錢文為「五銖」兩字,錢重五銖。這樣的五銖錢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國貨幣流通的主要形式。
兩漢時期的五銖錢不僅鑄造數量眾多,貨幣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漢五銖的基本形制雖然均是圓形方孔錢,但是根據錢文的重量不同和錢文的字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西漢初年,五銖錢的鑄幣權掌握在郡國的手中,所以此時的五銖錢又名為「郡國五銖」。郡國五銖在大的方面與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細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錢重大小不一2.錢徑大小不一3.錢幣的記號較多4.錢文書寫大多比較工整秀麗等。
而後,郡國五銖被廢除,三官五銖成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三官五銖製作精美,錢幣大小差別不大,輕重適宜,錢文秀美,銅質較好,這些優點都使三官五銖成為兩漢貨幣鑄造的一個基準。此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小五銖、磨郭五銖等也別有時代特色。
東漢時期,光武帝又恢復了五銖錢制度,但是此時的五銖錢較西漢時期要輕。明帝、章帝、和帝時期,五銖錢的質量有所下降。桓帝時所鑄造的五銖錢錢文大多不清晰。靈帝所鑄的五銖錢質量較好,又名為「四齣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他先後總共進行了四次的貨幣改革。
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時鑄造了三種新幣,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時期的刀幣與戰國時期的刀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像鑰匙,泉幣是圓錢。
王莽稱帝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貨幣改革。他廢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銖錢等,鑄造了「小泉直一」,並且與「大泉五十「一並流通。
王莽第三次貨幣改革時,實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謂的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銅鑄幣。這些貨幣形制復雜,幣種繁多,容易讓人混淆不清,其實當時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貨幣改革,廢除了大小泉,鑄造了「貨布」和「貨泉」。西漢時期的貨幣除了以上這些,還有黃金,常見的品種釉馬蹄金、金餅等。
⑷ 漢武帝鑄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
漢武帝為了整頓棗衫財政,曾在公元前119年整頓過一次貨幣,但效果不好。因此,公元前118年就放棄了三銖錢,在桑弘羊的主持下,開始統鑄五銖錢。
漢武帝鑄五銖錢的目的在於解決奸鑄嚴重,主要是改幣式、幣文,提高成錢難度,抑私撬盜鑄,變動幣重,以求能夠合於流通的需要。事實上,五銖錢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從史書的記載看,漢代在發行了五銖錢以後,錢幣使用得更加廣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雀滲,稱為凳歲腔「郡國五銖」。因其鑄行於元狩年間,又叫「元狩五銖」。
郡國五銖錢
⑸ 漢武帝在經濟上統一鑄造什麼錢幣
他規定貨幣由國家鑄造並通一為五銖錢,意義: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⑹ 秦朝統一使用什麼銅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什麼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⑺ 漢武帝的令中鑄造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積極作用
漢武帝的令中鑄造五銖錢的目的:掌握鑄幣權,更利於管理。
西漢時期的五銖錢,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最終確定了五銖錢的地位。
積極作用:
1、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2、有利於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3、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4、有利於錢幣的管理。
(7)漢武帝時期鑄造什麼錢幣擴展閱讀:
發展史:
1、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2、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3、東漢五銖錢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⑻ 漢武帝鑄造五銖錢的特點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
⑼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9)漢武帝時期鑄造什麼錢幣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⑽ 漢武帝時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後商業活動中用什麼錢幣進行交易
漢武帝時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後困鬥商業活動中用五銖錢進行交易。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段蘆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汪燃磨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