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冶鐵技術大約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塊煉鐵始於春秋時代,在掌握塊煉鐵技術的不久,就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使用。
考古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
春秋晚期時期,人們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1)鋼鐵是什麼朝代開始鑄造的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的制鐵術發明於春秋時期。由戰國到西漢,鋼鐵兵器逐漸興起。西漢中期以後,除弓、矢以外的主要兵器,多已由鋼材製作,為了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淬火技術應運而生。
兩漢時期,鋼的淬火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河北滿城,西漢中期劉勝墓,遼寧遼陽三道濠西漢遺址,山東蒼山縣等地都發現了淬火過的鋼刀和鋼劍,在史書上也有關於淬火的文字記載。
隨著淬火技術的深入發展,古人發現淬火劑對淬火質量有很大影響,三國(公元222~265年)時代的蒲元和南北朝時期的綦母懷文在這方面都曾經作出過較大的貢獻。
『貳』 鋼鐵這種材料我國最早出現是在什麼時期
周朝,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的冶鐵術的肇始時期。這期間出現了固體滲碳制鋼術胡或。中國固體滲碳處理大約開始於春秋時期,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7至前6世紀左右,這是金屬化學熱處理的開端。中國古代的文獻《越絕書》對此有描述,「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文中指春秋時期畝做蘆,筆者注),做鐵兵,威服三軍」。固體滲碳制鋼在我國的應用比國外製鐵業的發源地落後了大約十個世紀。採用固體滲碳法製取的產品被稱為快煉鐵。我國出土的塊煉鐵實物不多,考古證實在春秋晚期墓葬中已經出現中碳的塊煉鐵滲碳鋼。如對湖南長沙楊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鋼劍的分析表明[8],其含碳量為0.5%左右,屬塊煉鐵滲碳鋼製品,其年代迅帶為公元前6世紀左右。
『叄』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冶煉鋼鐵的
最早的冶鐵技術
據當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我國人工冶鐵的最早時間不遲於春秋中期.屬於春秋晚期的鐵器已發現過多件,其中在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迄今我國出土並且經過分析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在湖南長沙楊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還出土了一把鋼劍.該劍經過熱處理,劍身斷面還可以看到反復鍛打的層次.這說明,我國最早階段的冶鐵技術在春秋晚期已經相當成熟了.
鐵分生鐵和熟鐵兩種,生鐵,熟鐵和鋼都是鐵與碳的合金.一般把含碳量小於0.05%的稱為熟鐵,含碳量0.05%到2%的稱為鋼,含碳量2%到6.67%的稱為生鐵.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通常叫塊煉鐵,是礦石在攝氏800到1000度的較低溫度下用木炭還原而直接得到的.塊煉鐵是含夾雜物叫多的海綿狀固體塊,質地相當軟,只能鍛,不能鑄,難以製作形狀較復雜的器物.生鐵則是在攝氏1150到1300度的高溫下冶鐵煉出來的.生鐵出爐時成液態,可以連續生產,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少,質地比較硬,其冶鐵要求和質量均高於塊煉鐵.至於冶鐵成鋼,那就需要更高的技術了.
從冶煉塊煉鐵到鑄鐵和鋼,期間應該有相應的發展過程.但在我國冶鐵活動的初期,這三者卻幾乎並列出現的,這在世界冶鐵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跡!說明了我國最早階段的冶鐵技術,是以飛躍的速度向前發展的.
我國本不是世界上最早煉鐵的國家.在西方,如地中海周圍一些地區,開始煉鐵的時間比我國要早,但是,它們直到公元14世紀才開始應用鑄鐵,反而比我國晚了近2000年.
『肆』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煉鋼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之一。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發掘出一把銅格「鐵劍」,通過金相檢驗,結果證明是鋼制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制實物。它說明從春秋晚期起中國就有煉鋼生產了,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製造的兵器聞名天下。《史記·禮書》和《苟子·議兵篇》中都談到楚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出產的兵器刃鋒象蜂刺三樣厲害,這肯定是鋼制的。因為鐵制的刀劍過於柔軟,不可能達到象蜂刺一樣的銳利程度。當時西方古羅馬士兵使用的刀劍是熟鐵的,在戰場上交鋒時一刺便彎,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腳踩直不可。公元1世紀時歐洲人普利尼曾經說過:「雖然鐵的種類多而又多,但是沒有一種能和中國的鋼比美。」可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究竟是採取什麼方法進行煉鋼生產的呢?人們在文獻資料中還沒有找到記載,而考古工作者在對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部分鋼兵器進行科學檢驗的時候卻揭示出中國最古老的煉鋼法。
我們知道,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中國古代最早的煉鋼工藝流程是:先採用木炭作燃料,在爐中將鐵礦石冶煉成呈海綿狀的固體塊,待爐子冷後取出,叫塊煉鐵。塊煉鐵含碳量低,質地軟,雜質多,是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再用塊煉鐵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熱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後經過鍛打,除掉雜質又滲進碳,從而得到鋼。這種鋼,叫塊煉鐵滲碳鋼。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鋼兵器,都是用塊煉鐵滲碳鋼製造的。
用塊煉鐵透碳鋼製造的刀,雖然比較鋒利,但仍然達不到能夠「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程度。因為這種鋼的質量還不夠好,煉這種鋼碳滲進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勻,雜質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難掌握,而且生產效率極低。為了提高鋼的質量,中國古代工匠從西漢中期起發明了「百煉鋼」的新工藝。
所謂「百煉鋼」,就是將塊煉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使鋼的組織緻密、成份均勻,雜質減少,從而提高鋼的質量。用百煉鋼製成的刀劍質量很高。1974年,山東省臨沂地區蒼山漢墓中,出土了一把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製造的鋼刀,全長111.5厘米,刀背有錯金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湅」,即是煉的意思。這是迄今為止發掘出的最早的百煉鋼類型的產品。科學檢驗表明,這把鋼刀含碳量比較均勻,刃部經過淬水,所含雜質與現代熟鐵相似。百煉鋼的品種繁多,見於記載的有:「五煉」、「九煉」、「卅煉」、「五十煉」、「七十二煉」及「百煉」。煉字前面這些具體數字的特定含義,研究者一般認為是指加熱的次數,即煉了多少火。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敘述磁州百煉鋼的過程,就是連續燒鍛百餘次,至斤兩不減為止。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內誡令》中稱它們為「百煉利器」。孫權有三口寶刀,其中一口名「百煉」。蒲元為劉備造的寶刀,上刻「七十二煉」。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百煉鋼已經相當普遍了。 百煉鋼的需要越來越大,由於它的原料塊煉鐵的生產效率很低,冶煉出來以後必須經過「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煉鋼的發展受到限制。為了突破這種限制,中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一種新的生鐵煉鋼技術——炒鋼。
炒鋼,就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後,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這種煉鋼新工藝,可以在東漢末年的史籍中找到間接的描述。《太平經》卷七十二中記載:「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劍)耶。」這段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炒鋼二字,卻把炒鋼工藝包含進去了。因為把鐵礦煉成液體,當然只能是生鐵水,而在「乃後萬鍛」之前一定要炒成鋼或熟鐵才行(實際上熟鐵就是含碳極低的炒鋼),否則生鐵是不能鍛的,更甭說「萬鍛」了。這是一個從鐵礦石煉成生鐵水,再炒出鋼,最後鍛造成優質兵器的全過程。炒鋼的發明,是煉鋼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在歐洲,炒鋼始於18世紀的英國,比中國要晚1600多年。
在三國時期,炒鋼還是一種新技術,大多數的冶鐵匠還沒有掌握它。從《諸葛亮別傳》關於蒲元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鑄刀,「鎔金造器,特異常法,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判斷:蒲元這次鑄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鋼技術。另外,要想鍛制出能夠「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神刀」,最後一道工序淬火也至關重要。所謂「淬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鋼刀放在爐火上燒紅,然後立刻放入冷水中適當蘸浸,讓它驟然冷卻。這樣反復幾次,鋼刀就會變得堅韌而富有彈性了。淬火工序看起來容易,但操作起來極難掌握得恰到好處,燒熱的火候、冷卻的程度、水質的優劣,都有很大關系。淬火淬得不夠,則刀鋒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過頭,刀鋒會變脆,容易折斷;淬火淬得合適,非有極其豐富的經驗不可。據《諸葛亮別傳》上講,蒲元對淬火用的水質很有研究。他認為「蜀江爽烈」,適宜於淬刀,而「漢水鈍弱」,不能用來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造刀,專門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於山路崎嶇,坎坷難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們就摻入了一些活水。水運到以後,當即就被蒲元識破了,「於是咸其驚服,稱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發現了水質的優劣會影響淬火的效果,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歐洲,到近代才開始研究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蒲元的「神刀」是運用當時先進的炒鋼冶煉技術,綜合豐富的淬火經驗煉成的。
提煉出一套好的管理開發經驗和技術成果
伴隨著品種鋼的開發,工藝技術的升級改造,第三煉鋼廠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適應品種鋼開發、生產、崗位操作全過程的管理經驗。過去該廠生產、技術,設備各守一攤,各強調各的要求,造成管理過程的脫節。隨著品種鋼的開發、冶煉,他們圍繞多出鋼、多出好鋼這個中心,在每次制定品種鋼方案時,將目標管理引入管理機制,確定了由技術科牽頭,生產組織、車間及相關設備保證人員協同作戰,專題研究部署,方案一經確定,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新的管理模式,使技術、生產、設備、車間直至操作崗位,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保證了品種開發全過程的順暢。並在此基礎上,第三煉鋼廠把目標化管理引入品種鋼開發機制中。過去,在生產中廠里只是訂出各工序干什麼?怎麼干?操作人員只管本工序,不考慮給下道工序創造條件,最終的結果是反映在產品上。實行目標管理後,不僅是訂出各工序干什麼?怎麼干?同時還提出各工序到達下道工序的目標要求,細化到每個工序點、每個班和每個澆次,作為考核本工序的依據。為解決轉爐出鋼帶渣量的問題,他們以LF爐到站檢測為依據;為實現鑄機低溫快注的要求,把鑄機中間包溫度作為考核LF爐出站溫度的考核依據,以此類推,環環相扣。崗位工人上崗後,對自己崗位今天要完成的任務一目瞭然,使上下工序之間的銜接更加緊湊。實行目標管理後,把過去的結果控制變成了過程式控制制,提高了全廠的管理和操作水平。
多煉鋼,多煉好鋼,離不開技術攻關,該廠在品種鋼開發中摸索總結出了一批好的技術成果,為品種鋼的開發、生產提供了堅實的保證。他們根據主體裝備、產品現狀、用戶需求等特點進行分析,對限制性環節開展攻關。低碳鋼冶煉最大的難題是爐襯侵蝕快,連澆爐數低,他們在技術上採取對轉爐渣系進行調整,開發出低碳鋼專用稠渣劑,從而減少鋼水對爐襯的侵蝕。技術人員還通過改進中包材質,調整鑄機塞棒、浸入式套管和水口「三大件」的材質配方,對結晶器和一次冷卻工藝進行調整等技術攻關,使連澆爐數從最初的不到8爐,提高到14爐。針對轉爐下渣多、鋼包自開率低,高碳鋼鑄坯縮孔嚴重等問題,廠里組織專門攻關小組,對轉爐擋渣鋼包自開率、鑄機低溫澆鑄進行專題攻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轉爐擋渣成功率、大包自開率都保持在95%以上;高碳鋼中包鋼水過熱度控制在35℃以下。針對4號鑄機產品供不應求的矛盾,該廠對其從生產組織上,千方百計壓縮輔助時間;在生產工藝上推廣新型中間包包襯耐材,使烘烤時間由原來的2.5小時,減少到1.5小時,連澆爐最高達到24爐/次,月產量增加0.8萬噸左右。
鋼水出爐溫度在1600℃以上,鋼坯溫度也有600℃
『伍』 大煉鋼鐵是哪年大煉鋼鐵歷史上是什麼時候
大煉鋼扮凱閉鐵,是在大躍進時代的1958年。1958年8月17日,中央北戴河會議提出:孫山實現1070萬噸鋼的目標,廳裂至此全國掀起全民大煉鋼鐵高潮。
『陸』 我國發明生鐵冶煉術是在什麼朝代
我國早在春秋晚期,就發明了鑄鐵冶煉技術.
到戰國中晚罩陪期,冶煉鑄鐵和鑄造鐵器已開始分工,新鄭鄭韓古城的內倉、西平酒店村和登封告城鎮,都已發現戰國鑄鐵遺址.
從近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之際鐵器來看,有用「塊煉法」製造的,也有用鑄鐵鑄造的,更有把鑄鐵件經過加熱退火柔化處理而成為展性鑄鐵的.①從煉得鑄鐵,鑄成器件,進而採用加熱退火的方法,對鑄鐵件加以柔化處理,必須有一個試驗改進的過程.由此可以斷定,我國鑄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應該更要早些.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這種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我們從公元前五一三年晉國鑄刑鼎這件事,就可以了解這敬伏一點.我們知道,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的文字不多,總該有些條文,要把這些條文鑄到鐵鼎上,這個「鑄型」不會大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的話,就不可能鑄成功.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由於改進了煉爐的鼓風方法,提高了煉爐的溫度,很早就發明冶煉物稿蠢鑄鐵的技術,使煉出的鐵成為液體,從而加速了冶鐵過程,提高了鐵的生產率.這對於冶鐵業的發展和鐵工具的推廣使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柒』 什麼時期人類開始冶煉鋼鐵的
最早的冶鐵技術
據當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我國人工冶鐵的最早時間不遲於春秋中期.屬於春秋晚期的鐵器已發現過多件,其中在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迄今我國出土並且經過分析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在湖南長沙楊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還出土了一把鋼劍.該劍經過熱處理,劍身斷面還可以看到反復鍛打的層次.這說明,我國最早階段的冶鐵技術在春秋晚期已空數大經相當成熟了畢螞.
鐵分生鐵和熟鐵兩種,生鐵,熟鐵和鋼都是鐵與碳的合金.一般把含碳量小於0.05%的稱為熟鐵,含碳量0.05%到2%的稱為鋼,含碳量2%到6.67%的稱為生鐵.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通常叫塊煉鐵,是礦石在攝氏800到1000度的較低溫度下用木炭還原而直接得到的.塊煉鐵是含夾雜物叫多的海綿狀固體塊,質地相當軟,只能鍛,不能鑄,難以製作形狀較復雜的器物.生鐵則是在攝氏1150到1300度的高溫下冶鐵煉出來的.生鐵出爐時成液態,可以連續生斗豎產,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少,質地比較硬,其冶鐵要求和質量均高於塊煉鐵.至於冶鐵成鋼,那就需要更高的技術了.
『捌』 鋼鐵的創始人是誰什麼時代
現在發現最早的鐵兵器是西周時期的玉柄鐵劍。所以鋼鐵創始人是中國人。
現代鋼鐵工業始建於19世經初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鋼檔大鐵產量仍很有限,生產國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總產量1.1億多噸,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區的美國和西歐,該兩地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再加上前蘇聯則達87.5%。這是戰前世界三大鋼鐵生產基地。形成原因:西歐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源地,開發較早;美國起步遲,但進展迅速;蘇聯十月革命後,由於經濟和國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各國豐富的煤鐵資源,有利的經濟技術和方便的運輸條件都給鋼鐵工業納蠢盯發展洞和提供了物質基礎。
『玖』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是從冶煉生鐵開始的,冶鐵術大液蠢約發明於西周時期。
先煉生鐵後煉鋼,生鐵是煉鋼的原料。煉鋼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此外,銅冶煉技術也是我國的一項重大發明。
在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風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國發明的一種世界上最早的鼓風設備。
歐冶子是春秋時越人,是當時的冶金高手,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鑄劍師。《越絕書》中記載有「楚王見劍」的故事,讓我們有幸看到「龍淵」劍的誕生過程。
楚王命令相劍家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爛歲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3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
最後,歐冶子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7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即純凈的鐵,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火,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終是無法磨出寶劍。
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嶴里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里的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3把: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這些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一鬆手,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飢埋睜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這些寶劍之所以如此鋒利,皆因取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後在唐代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
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軍。當時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3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都城將破之時,楚王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沙走石,晉軍旌旗仆地,全軍覆沒。
上述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據現代考古發掘報道,春秋時期,我國的冶金技術確實非常之高,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造的寶劍,被埋在地下數千年,發掘出土後發現還光亮不銹,十分鋒利。經現代科學研究,這些青銅兵器都經過很好的外鍍處理,表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金屬外鍍術的國家。
冶金技術
白銅
失蠟
『拾』 我國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開始煉鐵的歷史時期是
是春秋戰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棚隱兩個重要歷史時期。
這是我國歷史上由奴尺岩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生鐵冶鑄技術的產生和鐵器的普遍使用鏈困廳,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土木建築工程的發展。
青銅器具的使用,不僅把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農業生產逐漸取代了採集狩獵活動和畜牧業,到周初已成為社會經濟中最主要的部門,而且也為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生鐵冶鑄技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銅的熔點為1083℃,煉塊狀鐵要求的溫度為1000℃左右,生鐵的溶點為1146℃。熟練地掌握煉銅技術和進一步改進鼓風技術,獲得生鐵熔鑄的高溫是不難達到的。所以不遲於公元前6世紀,我國已出現了生鐵冶鑄,很快又發明了利用柔化退火製造可鍛鑄鐵和世界上最早的煉鋼術與淬火技術。
鐵器的應用,特別是鑄鐵農具的普遍推廣,成為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引起了全社會整個技術基礎的巨大變化。V型鐵鏵犁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農田開發和精耕細作傳統的形成,大大增加了農業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