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 人們鑄造兵器 尤其是劍的時候都用哪些材料 還有 鑄造有哪些過程
武器:
青銅(銅與錫的合金)
鐵
銅
鋼
裝甲:
皮革
布甲
青銅(銅與錫的合金)
鐵
銅
鋼
2. 商朝時期都有哪些兵器用什麼製成用處分別是什麼
商王朝建立後,湯吸取夏桀滅亡的歷史教訓,體恤民情,注意組織發展生產,曾告誡各級官員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事,予及大罰殛汝,毋予怨(《尚書?湯誥》),所以當時社會矛盾比較緩和,奴隸製得到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較多的勞動力,社會經濟獲得長足進步。作為主要生產部門的農業,由於工具的先進、耕作技術的提高和耕種面積的擴大,農業經濟極為繁榮,不僅顯示其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為供養、發展軍隊方面提供了物資基礎。商代畜牧業也較發達,馴養的畜類增多,數量也極為可觀,有時一次祭祀就用上百頭牛羊。馴馬顯得日益重要,設有專職的馬小臣等負責王室馬匹的飼養和管理。畜牧業的發展為商朝軍隊提供了運載能力,使軍隊的機動性大為提高。
與兵器生產密切的手工業也有了飛躍的發展,尤其是王室貴族控制的手工業部門,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表現為專業的進一步分工和產品種類、數量的增多,其中青銅冶鑄業尤為突出,不僅遠勝夏代,而且顯示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如安陽殷墟5號墓僅為一座中型墓,其隨葬銅器就有468件,總重量達1600多公斤,而且所有器物造型別致精巧,可見鑄造技術極具水平。這不僅反映商代青銅冶鑄技術的精熟,而且也說明當時已有了相當大的生產能力,這就為青銅兵器的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商代的青銅手工業,為大小奴隸主所掌握,實行集中茄盯經營管理,除製造禮器、用具外,主要是生產兵器,從考古發現的商代都邑遺址中,發掘出以鑄造刀、鏃為主的作坊。當時的兵器種類有戈、矛、鉞、戚、刀、鏃(箭頭)、盔等。
戈,是一種裝有長柄的勾形兵器,有鋒利的雙面刃和前鋒,柄長一般約3 米(六尺六寸),其基本性能為既可以勾割,又可以啄擊。戈起源於原始人群狩獵的工具,最初是模仿獸角和鳥啄的形狀,將獸角綁在木棍上,以起到延長手臂的作用,這是戈的雛形。後來出現了打制的石戈,石戈的特點是本粗而末尖。當青銅鑄造業出現後,青銅戈也隨即產生,銅戈仍是仿照石戈製成。殷墟早期出土的銅戈只有援和內,這時的戈是與柄成直角安裝在柄上的,安柄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內安模ǎì,即柄),就是把戈從內插入木柄頭的槽孔里;一種是銎安模銎 qióng,即孔),就是把木柄插入戈的銎孔里。兩種安柄方法比較而言,後者較為便利,但不如前者牢靠,在勾、啄敵人時,銎安牡母暉往會左右松動或向外傾斜,影響殺傷效果。因此後來趨向於內安牡脊輪姆椒ǎ並加以改進,在戈內的中央穿一小孔,同時在柄槽兩邊與戈內小孔相對應的位置也鑿孔,用木棒將戈和柄貫栓起來,使戈和木柄的結合更為牢固櫻納信。隨著使用經驗的積累,到商中後期,戈的形狀又有改進,開始將戈的內改為彎曲的勾狀。
戈是車戰的基本格鬥武器。商代車戰已有相當的規模,因此戈已被大量使用,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隨葬兵器中有2/3以上(91件)是銅戈,而在殷墟西區聚葬地出土的青銅兵器中,戈也約佔2/3。
矛[又叫A(shī,同A、鉈、A)、 (cōng)、(shuò)、鈹(qí)],是一種裝有長柄的尖狀刺殺兵器,亦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最早是用尖形的石塊或骨角作矛頭,綁在竹木桿頭,用以錐刺。石或骨角質的矛頭無定形,以尖削為特點,到青銅時代,才有較一致的形制。根據殷墟出土的大批實物來看,商代的銅矛,矛頭呈尖葉形,刃部有雙鋒,下部是安柄的銅形銎,銎部兩側有環或孔,用以系纓。安柄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直接透於矛頭;一種僅止於矛銎。商代矛頭還有一個特點是銎比刃長,到周以後,銎與矛的長短比例以及脊角的數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祥見後文有關西周的兵器一節)。矛柄長一般為一丈八尺(550cm)。矛是古代步兵使用的主要格鬥兵器,在商代已有大量的使用,如殷墟1400號大墓墓道中出土有成捆的矛700支,每捆10支。
斧、鉞,斧、鉞形制相近,區別在於鉞刃寬大,柄長;斧刃窄,柄短。據《說文解字》釋大者稱鉞,小者稱斧。斧、鉞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石斧,隨著青銅鑄造業的出現而改用銅制。斧、鉞安柄的方法,最初為內安模這種方法不夠牢固,後改為銎安摹8、鉞雖均為砍劈兵器,但鉞在商代主要作為軍權的象徵,因此鉞除青銅製作的以外,還有用玉製成的。古代軍事首領在軍事活動中常常杖鉞執旗以指揮軍隊。一般來說鉞的大小與軍權的大小成正比,已發現的大型銅鉞刃寬近40cm,重達5000克。據《六韜?軍用篇》記載,武王軍中有大柯斧,刃寬8寸,重8斤,柄長5尺多,名為天鉞。從殷墟出土的兵器來看,斧、鉞在商代已是重要兵器之一。
殳(shū),又叫做杵(chǔ)、杖、棒,是一種竹木製成的打擊兵器。在夏、商、周三代均列為五兵之一,是軍隊中的基本兵器之一,多用堅木削制而成,長丈許,上端有棱、尖,既可像木棒一樣擊掃,又可以挑刺。因其取材和製作均較簡單,因此可以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商代雖然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已相當發達,但因原料開采和製作工藝都較復雜,所以還不可能完全代替木石兵器。當時在軍中殳類兵器仍大量使用,《書經》中即有載:武王伐紂,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杵即是殳。這種兵器直到春秋時仍有使用,而自春秋以後,殳的質材和形狀都有改變,從單純的木製發展為套有尖角形的銅頭或鐵頭,此外尖頭後部還有球狀銅箍。
刀,是一種近接肉搏用的砍殺兵器,由原始社會的石刀發展而來。商代的青銅刀數量極少,且型制非常短小,作甲士護身之用,僅為一種輔助兵器。1975年在甘肅東鄉村馬家窯遺址和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文化遺址,分別出土的銅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兩件青銅刀,距今已有4000多年,其形式尚未脫離石刀的特點。從殷墟出土的商代銅刀看,較夏代有很大進步。商代銅刀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直脊的,一種是彎脊的,一種是直脊而首部上彎的,有的握柄上還有抵環。
弓箭(矢),是一種拋射兵器,能在較遠距離外殺傷敵人,且命中率較高。弓箭亦是由狩獵工具演變而來。狩獵是原始社會人們獲取生活食物的主要手段,開始是用石塊、木棒等向目標投擊,但投擲的距離很有限。經過長期與野獸斗爭的經驗積累,將樹枝彎起來用繩索綳緊做成弓,用削尖頭部的細樹枝或竹子當箭,利用繩與樹枝的張力將箭射出,這就是弓的雛形。由於箭能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是戈矛所不能及的,因此,自有戰爭以來弓箭即成為主要兵器之一。但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和斗爭經驗的不斷積累,弓箭的製作也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尤其是箭(矢)的變化極大。人們逐步改用尖利的石塊或骨、貝作為箭鏃,安在箭桿的頭部,以增強箭的穿透力,這樣就成為帶有石鏃、骨鏃、貝鏃的箭了。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谷文化遺址,曾發現了石鏃,距今已有兩萬八千多年,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鏃。後來為了使箭在空中飛行時克服空氣的影響,以保持飛行方向,人們又在箭桿尾部裝上羽毛,於是又有了羽箭,使箭的形制日趨完善。商代的弓箭在夏代基礎上,隨著青銅冶煉工藝技術的發展,除用骨、石做箭頭外,還大量使用銅鏃,而且銅鏃的形制也不斷改進。從鄭州商代遺址和殷墟出土的大批銅鏃來看,商代的制箭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到商代晚期,銅鏃的兩翼夾角增大,翼末的倒刺更尖銳,沿兩翼的側刃鑄有血槽,這樣可減少箭頭穿入人體的阻力,加大創面,提高殺傷力,且難以拔出。銅鏃的形制多為長脊雙翼式,鏃長約5-6厘米,脊伸出翼底,斷面呈菱形,翼末倒刺銳利。還有一種短脊雙翼鏃,長約5厘米,脊較短,不伸出翼底,兩翼倒刃弧度較前一種大。青銅鏃的製作,是用合范澆鑄而成,一范有6-7個鏃模,一次即可鑄出數枝,因此可以大量生產。箭桿多為木質,長約80厘米左右,箭全長約85厘米左右。當時已有裝箭的袋,稱作,有竹製與皮製兩種。一般以每10支箭為一組,裝於箭里。
商代的弓也有了很大改進,其構造已脫離了原始單體弓(用一根樹枝或竹子壓彎製成)的階段,成為復合弓。所謂復合弓就是用幾片木或竹材疊制而成,將弦解除後,弓體即可反向還直,可保持良好的彈力。但為了保持馳弓弓體的弧度以便於上弦,又往往用青銅弓母坑詮體內側,銅弓牡鈉氈槭褂茫標志著商代弓箭製作和使用已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商代的弓張弦時長約160厘米,大致相當於成人的體高。這樣的弓,張力大,彈力強,射程較遠。
隨著殺傷兵器的發展。為了在殺傷敵人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自己,防身兵器也得到同步發展。商代的防護兵器主要有甲、胄和干盾。甲是穿著於人體和披遮於馬身上的防護具,胄是保護頭部的頭盔,干盾是手持用以抵擋對方箭矢和刺殺兵器的器具。
商代的甲,主要是皮革製成的,至今未發現銅甲。商代畜牧狩獵業和皮革手工業的發展,使皮甲製造工藝達到相當高水平。皮甲的形制有從整片皮革製成龜甲式到多片皮革拼製成魚鱗式的發展過程。根據現今出土的稀少的商代皮甲殘跡看,可能是以整片皮甲為主,與同一時期的盾一樣表面塗漆,有的還綴銅甲泡,以加強防禦作用,這樣的甲對青銅兵器的防護是相當有效的。商代的胄已有銅制的,青銅胄的形制是仿人頭顱鑄制的罩式頭盔,頂上有插羽纓的細銅管,前額有威武的獸面紋,兩旁及後壁下延,可護住頸項。銅鑄的胄雖較笨重,但防護能力卻很強。
商代的盾主要是用木板製成,也有用犀皮製作的,其形制有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正面塗漆並畫有獸面紋,反面裝有便於手持的提手或兩條繩索。長方形的盾主要裝備步兵,稱為步盾,圓盾(亦有小方盾)主要裝備車兵,叫做小盾。
戰車是商代重要的戰斗運載工具,商代戰爭中兵車已有較多使用。從殷墟發掘的商代兵車看,當時戰車的形制是獨轅,雙輪,方輿(車箱),長轂。轅前端有車衡,衡上附軛用以駕馬;後端與軸在輿底相交接,挖槽嵌含。兵車各主要部件均為木質,木輪直徑約135~138厘米,輻條多為18根;車軸長 300厘米,兩端鑲有銅軎;轅長約290厘米,衡長約110厘米,多用木軛外裹銅飾;車箱寬約115厘米,深約80厘米;四周有軒輊,輊間有欄,輿後有門,供甲士上下,輿內可容甲士3人;另外還裝帶有兵器、馬鞭,以及修理車子的工具和打磨武器的礪石等。從出土的遺物和遺跡看,商代的戰車大多為一車二馬,也有一車四馬的情況,但數量極少。從甲骨文的字形看,有的車可能還有車蓋
從上述殺傷、防衛和運載兵器的情況看,在社會生產發展水平提高的基礎上,隨著戰爭和軍事制度的發展,商代的兵器裝備較夏代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到了商代後期,青銅兵器和戰車的生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些兵器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 有誰熟知古代武器的製作材料
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於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身光亮,無銹蝕,刃薄鋒利。鑄造工藝達到相當高水平。
矛
吳王夫差矛
中國古代用於直刺,扎挑格鬥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採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吳王夫差矛
中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銅矛。於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僅存矛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矛刃鋒利。其鑄造工藝之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
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刀
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或裂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匕首
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
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後期已絕跡。
弩
中國古代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待機發射的遠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製成,衫簡閉包括牙、牛、懸刀三部分。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 另外,漢駑在用於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於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中國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盾
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
鎧甲
中國古代軍隊將士咐搏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製造,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鎧甲,
4. 求古代鐵匠打造武器(劍)的詳細流程
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
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4)古代鑄造兵器用什麼擴展閱讀
鐵匠用來打鐵的工具有:小鐵錘、大鐵錘、鐵夾(用來夾燒熱了的鐵坯)、砧子(鐵匠打鐵的平台)等。鐵匠有一個自己的鐵匠鋪,有一座用來煅燒鐵坯的火爐,在火爐的連接處有一個大的用手拉的風箱,主要用來控制火的溫度和力度,稱為掌控火候。
火爐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對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約只有十來公斤煤可以用來打鐵,能夠打鐵的炭叫鐵炭。
5. 戰國時期的兵器大多用哪種材料製成
青銅,鐵,但是青銅更多,當時的青銅寶劍有削源此者鐵如泥的講法,所以可見冶鐵技術尚且不成熟,而青銅兵器做工精美,質地堅硬。還有比較多的木材。竹材,長兵器的槍桿還是要用這些重量較輕的材料,不然小兵舉不動;箭桿也是,不然太沉了也不能發射;戰車么也是少量金屬扒御做強化,主題結構雹薯用木料;當時有革車的講法,所以戰車會用皮革做防護,這也是兵器的材料;還有角筋用來做弓弦;石頭用來給投石車裝彈葯;柴草什麼的,估計還有硫磺硝石一類的,不然怎麼火攻呢。樓主你要曉得古代戰爭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利用現有條件使戰爭多樣化的這種智慧是古已有之。所以嘛,無論何物皆可戰,無盡之戰不得蕃。
6. 古代兵器的製作材質有哪些
古代兵器的製作材質有:木材,石材,青銅(紅銅與錫的合金),鐵,火葯等。
7. 戰國時期的兵器大多用哪種材料製成
戰國時期的兵器大多青銅製成,春秋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這段時間,有史料記載的共有劍、弩等16種兵器,材質為青銅。戰國時期的兵器以青銅為主,鐵器為新興兵器種類,但工藝尚不成熟,普及程度也不高。
青銅兵器鑄造工藝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巔核雀峰,眾多歷史名劍均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而戰國時期的雙色劍,是當時科技含量最高的兵器。雙色劍是使用兩種成份不同的青銅合金,復合製作成一把劍。
戰國時期的歷史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鄭槐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並,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媯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並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
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改叢早,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
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8. 先秦兵器使用什麼製成的
基本上都是青銅汪返,因為當時冶煉技術相當低下,銅的熔點低,容易冶煉,成為首選,而鐵的熔點較高,冶煉難度大,所以一般用青銅。但改陵虛是鐵核燃的堅硬度比銅要高,所以只有少數優質兵器使用鐵來鑄造。
9. 中國古代打造武器的材料有哪些
弓箭的製作
弓和箭是臨時所能制備的最好武器,也很易於制備。只需花上很短時
間,你就會在使用它們時成為受益者。
有完全乾燥結實的彈木材料當然更好,沒有時你應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預計在所在地會呆上數月,你就應該貯存一些上等彈木以備用。其他彈木壽命會短一些,你可以多做幾張弓,失去彈性時,再換一張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蘭長弓都由紫杉木製成。在北半球分布著五種紫杉樹,但繁種並不都常見。其他如橡樹、柳樹、山核桃樹、雪松、鐵樹、百榆、檜樹、樺木和鐵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彈木挑選◇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製作弓柄。一般長約120厘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捨。
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
右手放在腰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舉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為弓柄,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為弓型大小的標准(使用長弓需要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厘米,兩端漸窄,直至1.5厘米。在距離柄尾約1.25厘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後,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製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只可稍綳緊--只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綳,提供相當大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
◇箭的制備◇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桿材料,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桿長約60厘米,寬6厘米,應該絕對很直(兩定點間系緊一根彈繩可作為直尺標准),也應盡可能光滑。箭桿末端應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檢查每根箭桿末端凹槽寬度是否足以容納你的弓弦。
◇羽箭◇
為了提高精確度,可以製作羽箭。羽毛是選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選用--紙、輕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狀的葉子。
a:從頂端開始,撕開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兩端各留有20毫米寬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桿上。
c:將箭桿圓周三等分,繫上相互對稱的三根羽管。
◇箭頭◇
箭桿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系緊在桿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製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桿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箭頭後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干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飛出,射向目標。
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