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武帝為搜刮富豪財富而發行的兩款「 」奇葩」貨幣——皮幣、白金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面對「 」三銖」錢減重私鑄盛行問題,漢武帝制行了兩款「 」奇葩」錢幣,即「 」皮幣」和「 」白金三品」,目的就是使民間不能私造。「 」皮幣」是用白鹿皮製成的貨幣,「 」白金」是用銀鉛合金鑄造而成。 因二者皆為虛值貨幣,制行數量范圍都有很大限制,因此時間很短就停止了,之後就接上了前面所介紹的郡國五銖錢。 但這兩種貨幣比較特殊,雖尚未見確認真品的實物存世,也給廣大藏友介紹介紹,作為擴展知識。 ★「 」皮幣」 據《史記》記載,「 」因奸或盜摩錢里取鎔,錢益輕薄而物貴,則遠方用幣煩費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一作紫)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 就是說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磨取銅幣牟利者盛行,導致錢輕薄而物價上漲山仿,遠方錢幣信譽度低,所以用宮苑中的白鹿皮一方尺(23厘米見方),邊緣裝飾,是為皮幣,價值40萬三銖錢,也就是價值40斤黃金,王侯宗室用以饋贈交流。 其實,漢武帝制行「 」皮幣」目的是對王侯宗室等上層貴族進行征斂,用虛值的「 」皮幣」換取王侯宗室的金、銀、銅幣。由於「 」皮幣」面值太大,根本涉及不到普通老百姓。 ★逗悔纖「 」白金三品」 與幣值40萬的「 」皮幣」虛價大錢同時出現的,還有「 」白金三品」。 據史料記載,「 」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重如其文(24銖為一兩,合1.95克)」,同時宣布:「 」盜鑄諸金錢罪皆死」的嚴令,但盜鑄者仍然「 」不可勝數。」於是又造「 」銀錫白金」,其中的「 」白金」又分為「 」三品」:「 」其一曰重八兩,圜前世之,其文龍,名『白選』,值三千(指值三千枚三銖錢);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值五百;三曰復小,橢之,其文龜,值三百」。並嚴禁盜鑄,違者處死。 也就是說,所謂的白金幣,就是一種銀錫合金幣,共有三個品種 一為「 」龍紋圓形幣」,按當時的衡制為八兩重(合192銖),值當時的三銖錢3000個,名為「 」白選」。 二為「 」馬紋方形幣」,合時重六兩(144銖),值500個三銖錢。 三為「 」龜紋橢圓形幣」,重四兩(合96銖),值300個三銖錢。 「 」白金三品」實際是漢武帝盤剝社會上的大商人,用虛值貨幣大量換取大商人的實值銅幣,普通老百姓沒那麼多銅幣可以換「 」白金」,因此也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讓漢武帝始料未及的是,由於「 」白金」與銅錢之間比價過於懸殊,雖然明令盜鑄者死罪,但利潤太大,很多官員及民眾以身犯險、大肆盜鑄,犯法者不可勝數,官府殺都殺不完。沒有辦法,漢武帝只能在鑄行三年後,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被迫廢棄了「 」白金三品」。 至此,兩漢、新朝的錢幣就介紹完了。可以看出,錢幣精準地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這就是錢幣收藏的魅力所在。
⑵ 漢武帝在經濟上統一鑄造什麼錢幣
他規定貨幣由國家鑄造並通一為五銖錢,意義: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⑶ 漢武帝的令中鑄造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積極作用
漢武帝的令中鑄造五銖錢的目的:掌握鑄幣權,更利於管理。
西漢時期的五銖錢,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最終確定了五銖錢的地位。
積極作用:
1、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2、有利於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3、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4、有利於錢幣的管理。
(3)漢武帝鑄造了什麼古錢幣擴展閱讀:
發展史:
1、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2、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3、東漢五銖錢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⑷ 漢武帝統一鑄造什麼錢
漢武帝鑄行五銖伊始,在不改變鑄行原則的前題下,連續進行了幾次改革。先是元狩五年,令各「郡國鑄五銖錢」。繼而在元鼎二年(前115年),因「郡國多鑄奸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鍾官赤側」。緊接著,又於「其後二歲……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
⑸ 五帝錢指哪些古幣,有何作用
五帝錢有大五帝錢與小五帝錢之分,
大五帝錢指的是秦半兩、漢五銖、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昌吵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
現在說的五帝錢一般是指小五帝錢,是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和嘉慶通寶。
五帝錢具有古錢所有的功用,避災、保佑、祈福等。
五帝錢的編制方法:
1.5個錢挑選時最好是勻稱的,顏色相近,這樣比較美觀;
⑹ 秦朝統一使用什麼銅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什麼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⑺ 漢武帝鑄造五銖錢的特點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