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檢驗軸承跳動,要檢驗微軸承的跳動,做的是精密儀器,有知道方法的說下謝謝,工具越簡單越好
檢驗軸承徑向、軸向跳動要按GB/T 307.2-2005《滾動軸承 測量和檢驗的原則及方法》執行,參見專鏈接:屬http://wenku..com/view/42abbbf39e314332396893e5.html###
通常,採用B系列機械式跳動測量儀來測量成套軸承的徑向跳動、端面跳動。比如,B002深溝球軸承跳動測量儀可測量軸承內外圈徑向跳動及內圈端面跳動,測量范圍:內徑d 3~25mm;示值誤差:端跳±0.002 mm,徑跳±0.0015 mm;示值變動性:0.002 mm。
這類機械式儀器恐怕是最簡單的工具了,即經濟又實用,一般軸承廠家基本上都配用。
如有問題,可再提問。
2. 角接觸球軸承同心度高嗎我想要軸的跳動在0.01范圍內用什麼軸承好
相同精度等級的角接觸球軸承並不比其他球軸承同心度更高,只是可以承受更大的軸向力。估計你的意思是在軸和軸承安裝好以後,軸的徑向跳動要在0.01mm內,我認為,這首先你要保證軸本身的同心度及兩端定位精度,然後才是選擇旋轉精度高的軸承,但各個組件的公差疊加後,要最終達到0.01mm的軸徑向跳動似乎比較難,起碼要P5級以上的軸承。
3. 滾動軸承 振動(速度)測量方法標准
軸承在旋轉過程中,除軸承零件間的一些固有的、由功能所要求的運動以外的其他一切具有周期變化特性的運動均稱為軸承振動。
本標准中所測量的軸承振動系指:軸承內圈端面緊靠心軸軸肩,並以某一恆定的轉速旋轉,外圈不轉,承受一定的徑向或軸向載荷時,其滾道中心的截面與外圈外圓柱面(最高點)相交處的軸承外圈的徑向振動速度。
3.2軸承振動(速度)值
在一定轉速和測試載荷下,選取軸承外圈外圓柱面圓周方向大致等距的三點進行測試,其低、中、高三個頻帶的振動速度的算術平均值即為該軸承在對應頻帶的振動(速度)值。如果軸承需要正反兩面測試,則取各頻帶(三點平均值)較高值為軸承在該頻帶的振動(速度)值。
4 物理量和單位
被測軸承的振動物理量為軸承外圈的徑向振動速度,單位為μm/s。
5 軸承振動(速度)的評價
5.1頻率范圍
在50~10000Hz頻率范圍內,軸承振動(速度)的三個測量頻帶按表l的規定。
5.2時間平均方法
每一測點振動速度信號的測量時間應不少於0.5s,待指針穩定後讀數。如果信號有波動,則取波動范圍的中間值。
6測試條件
6.1機械裝置
6.1.1基礎振動
啟動驅動主軸(各頻帶量程開關置於最低檔位),將感測器測頭壓下,使其處於與測試狀態相同的條件下,此時各頻帶示值應符合表2的規定。
6.1.2轉速
軸承在測試過程中,內圈的實際轉速」應符合表3的規定。
6.1.3心軸
心軸與驅動主軸組合後,心軸與軸承內圈配合處的徑向跳動不大於5μm,心軸軸肩端面圓跳動不大於10μm。
心軸硬度為61~64HRc。心軸與軸承內孔配合的公差應符合表4的規定。
6.1.4載入系統
對軸承外圈施載入荷的載入裝置,除能傳遞恆定的載荷、限制外圈旋轉和可能的彈性恢復力矩外,還作為軸承與機械裝置之間的隔離系統,使軸承外圈基本處於自由振動狀態。
6.1.4.1軸向載入
在測試過程中,深溝球軸承、角接觸球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應施加一定的合成軸向載荷,載荷的大小應符合表5的規定。
合成軸向載荷作用線與驅動主軸軸心線的同軸度不超過0.20mm,與驅動主軸軸心線的夾角不大於2°,如圖1所示。
6.1.4.2徑向載入
在測試過程中,圓柱滾子軸承外圈應施加一定的合成徑向載荷。其大小應符合表5的規定。載荷墊與被測軸承外圈接觸部位如圖2所示
施加的合成徑向載荷垂直向下,其作用線與驅動主軸中心的垂直線的夾角不大於2°,與驅動主軸中心線的距離應小於0.5mm。
6.1.5感測器座
感測器座能分別沿驅動主軸軸線方向和垂直方向移動,並保證感測器對被測軸承外圈接觸載荷的作用線與驅動主軸軸心的垂直線間的夾角不大於2°,偏離軸心線的距離小於0.2mm。
6.2感測器
感測器所感應的是軸承外圈徑向振動位移的變化率。
6.2.1 在50~10000Hz頻率范圍內,感測器與被測軸承外圈不應產生脫離現象,並保證感測器對被測
軸承外圈接觸載荷小於0.7N。
6.2.2感測器系統的頻率響應特性應在圖3規定的極限范圍內。
6.2.3在5~3000μm/s(r.m.s)范圍內,感測器系統振幅的最大線性偏差應小於10%。
6.2.4感測器應定期檢定,在檢定周期內,感測器靈敏度的允許變化范圍為±5%。
6.3電子測量裝置
6.3.1電子測量裝置應具有50~10000Hz的頻率響應范圍,並分成三個2.5倍頻程濾波器,其濾波器
的帶寬應符合表1的規定。
6.3.2電子測量裝置的濾波特性應在圖4規定的范圍內,低於低截止頻率(五)64%或高於高截止頻
率(fH)160%的所有頻率的衰減不小於40dB。
6.3.3電子測量裝置應定期檢定,在檢定周期內校準值的允許變化范圍為±4%。
6.4 測試環境
6.4.1 軸承振動測試在室溫下進行,測試環境應清潔,不得有塵屑、雜質等進入被測軸承,以免影響其振動測值。
6.4.2測試場所不得有影響軸承振動測值的強振源。
6.4.3測試場所不得有影響感測器性能與軸承振動測值的強電磁場。
6.5 被測軸承的清洗與潤滑
注脂軸承應在注脂狀態下測試。
軸承必須清洗干凈,待清洗劑完全蒸發干後,加入清潔的N15機械油【運動粘度(40℃時)為13.5~16.5mm2/s】,使軸承所有零件工作表面均充分潤滑。當對測試結果有疑議時,應先用NY—120溶劑汽油或其他不會對軸承及其振動測試造成任何不利影響的溶劑進行清洗,除去軸承中的油污等一切雜質。
7 測試方法和程序
將被測軸承安裝到心軸上,使其內圈端面緊靠軸肩,若是圓柱滾子軸承,則應使內、外圈的兩端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內。
對於深溝球軸承,應分別進行正反兩面測試。
對於角接觸球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按其承受軸向載荷的方向安裝測試。
對於NJ型圓柱滾子軸承,將內圈擋邊端面緊靠軸肩安裝測試。
對於NF型圓柱滾子軸承,將外圈擋邊端面朝外安裝測試。
對於N型和Nu型圓柱滾子軸承,將基準面朝心軸軸肩方向安裝測試,在測試過程中應保證套圈不產生軸向位移。
在軸承外圈上施加一定的軸向或徑向載荷,其載荷大小按表5的規定。
啟動主軸,按5-2要求讀取穩態振動值。
4. 支撐座怎麼保證滾珠絲杠軸向的跳動
一、 使用絲桿支撐座應注意:1. 支撐座要注入適量的潤滑脂, 並且使用前不需要另加潤滑脂。 2. 不能自行拆卸固定端支撐座, 不然會破壞預緊狀態 3. 對於固定端的支撐座, 軸向鎖緊螺母壓緊軸承到絲桿的時候, 預壓程度要始終。 對於 DF 型組合的絲桿支撐座, 過大的預壓反而會降低預緊程度。 4. 不管在那種情況下, 安裝都要嚴格進行。 5. 安裝和使用中確保支撐座的潔凈, 禁止粉塵和雜物進入支撐座, 必要時採取防護措施。 6. 裝入絲桿的時候要小心保護密封圈, 以防止密封圈的破損和變形。二、 絲桿支撐座的安裝指南:
安置前確認絲桿安置基座的加工精度。 2. 確認絲桿支撐座的尺寸精度, 定位精度以及螺母的安置面和絲桿間的相對定位精度, 絲桿的直線精度, 運行順暢度等。 可利用牢固端軸承座所帶的軸向緊縮螺母試裝絲桿的軸端三角螺紋, 以確保螺紋可用。 3. 確認安置導向部件的直線度和定位精度 4. 安置牢固端軸承座到絲桿牢固端時, 套上滾珠絲桿專用的螺母座, 安置支撐座端軸承座到絲桿支撐座時, 鎖緊牢固端軸向鎖緊螺母, 並裝上游動端卡簧。 5. 鎖緊滾珠絲桿專用螺母座到滾珠螺母, 以檢查螺母毗連面和絲桿安置軸心的平行度。 要是不均衡, 則記載數據並設置裝備部署好螺母和工作台之間的鏈接塊。 6. 將工作滑台和鏈接塊臨時和滾珠絲桿專用螺母座鏈接, 工作滑台臨時和導向部件鏈接, 並將軸承座的牢固端臨時和基座鏈接, 往支撐端移動滑台到絲桿中,臨時鏈接支撐段到基座, 重復移動滑台, 調解兩頭軸承座螺絲的中央點使滑台的移動順暢。 7. 將牢固端軸承臨時牢固在基座上, 松開支撐端軸承的時候, 向支撐端移動滑台,臨時牢固支撐端軸承座; 松開牢固端軸承座的時候, 向牢固端移動滑台, 將牢固端支撐座臨時牢固在基座上; 松開支撐端軸承座的時候, 向支撐端移動滑台, 臨時牢固支撐端軸承。 8. 絲桿支撐座鎖緊牢固端鎖緊螺母的徑向螺釘, 須要的環境下添加螺絲以包管松膠牢固。
5. 如何用百分表測量曲軸圓跳動量
曲軸彎曲變形:徑向圓跳動誤差一般不應超過0.04~0.06mm。曲軸軸頸:圓度和圓柱度誤差一般不超過0.01~0.0125mm。曲軸彎曲變形的檢測如圖所示,將曲軸放在檢測平台上的V形塊上,百分表指針抵觸在中間主軸頸上,轉動曲軸一圈,百分表指針的擺差一般不應超0.04~0.06mm。曲軸磨損的檢測,用外徑千分尺或游標卡尺來測量主軸頸及連桿軸頸的磨損量,從而計算圓的及圓柱度誤差來判別曲軸是否需要大修。根據曲軸軸頸選用適當量程的外徑千分尺。依據磨損規律用外徑千分尺在曲軸主軸頸及連桿軸頸分別測量磨損量,並計算圓度、圓柱度誤差。先在軸頸油孔的兩側測量,然後選擇90° 再次測量。每一軸頸選取兩個截面,每個截面大約選在軸頸長度的1/3處。注意——1、曲軸軸頸表面不允許有橫向裂紋。對橫向裂紋,其深度如在軸頸修理尺寸以內,可通過磨削磨掉,否則應予以報廢。發動機曲軸圓度、圓柱度誤差大於0.025mm時,應按修理尺寸磨修。桑塔納、捷達轎車發動機曲軸軸頸修理分為三級修理尺寸,每0.25mm為一級。曲軸的材質不同,冷壓校正時操作要求不同,注意防止曲軸折斷或出現新的裂紋。注意區分軸頸徑向圓跳動誤差、曲軸軸線的直線度誤差及彎曲度等指標之間的關系。測量曲軸軸頸尺寸及圓度、圓柱度誤差時,應與油孔錯開。
6. 影響深溝球軸承徑向跳動和端面跳動的主要原因
深溝球軸承內圈徑向跳動是指在把外圈固定於一個點的情況下,內圈內孔表面在不同的角位置相對固定的外圈徑向移動,其中的最大移動距離與最小移動距離的差就叫軸承內圈的徑向跳動。 深溝球軸承外圈徑向跳動(向心軸承)是指外圈外表面在外圈不同的角位置相對內圈一固定點間的最大與最小徑向距離之差。
影響軸承徑向跳動的因素是比較多的,有內、外圈的垂直度、厚度變動量等。對深溝球軸承來說,徑向游隙也是影響的一個主要因素。
影響軸承軸向跳動的主要因素是滾道的圓度、鋼球的圓度等。
7. 軸承晃動多大正常
軸承跳動值標準是沒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在2絲左右。
軸承振動(加速度)分為Z、Z1、Z2、Z3四個等級;軸承振動(速度)分為V、V1、V2、V3四個等級。Z、V級適用於軸承製造廠對標准規定范圍內的深溝球軸承振動檢驗用;Z1、V1級適用於對軸承振動有一般要求的軸承成品檢驗;Z2、V2級適用於Y系列電機及相應要求的其它電機軸承;Z3、V3級適用於對振動有嚴格要求時,這一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轉盤軸承晃動的原因
1、安裝螺栓松動,造成工作時晃動。遇到轉盤軸承工作時晃動首先就要立即檢查所有內外圈安裝螺栓。查看是否有松動現象並按要求緊固。
2、支撐轉盤軸承的鋼結構剛性不夠,載入時產生彈性變形,導致轉盤軸承整體晃動,加大支撐轉盤軸承鋼結構14倍的強度。
3、檢查是否超載作業,超載也會使得轉盤軸承出現晃動,因此,要嚴格按規程操作。
4、長期超載作業並導致滾道壓潰,間隙過大。發生此類情況請及時通知轉盤軸承售後進行調節,以保證轉盤軸承的正常使用。
8. 如何保證軸承可靠工作
一般說來從使用角度講要注意以下幾點: 1.SKF軸承間隙要適當,過大產生沖擊,過小則潤滑不良,可能燒瓦。 2.SKF軸承及軸頸表面質量和幾何形狀應嚴格得到保證。 3.改善潤滑質量,控制機油的壓力、溫度及流量,加強機油濾清。 4.控制柴油機的溫度狀態,在過冷過熱的冊敗情況下工作都是不利的。冷天,柴油機起動前應先預熱,並用手轉動曲軸拿游使機油進入磨擦表面。 5.採用符合規定的燃油及潤滑油。 軸承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滾動軸承,其工作原理是以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一般由兩個套圈,一組滾動體和一個保持架所組成的通用性很州敏顫強、標准化、系列化程度很高的機械基礎件。由於各種機械有著不同的工作條件,對滾動軸承在負荷能力、結構和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各種不同要求。為此,滾動軸承需有各式各樣的結構。但是,最基本的結構是由內圈、外圈、滾動體和保持架組成 通常稱為四大件。 對於密封軸承,再加上潤滑劑和密封圈(或防塵蓋) 又稱六大件。各種軸承類型名稱多是根據滾動體的名稱來進行相應命名的。 各種零件在軸承中的作用分別是:對於向心軸承,內圈通常與軸緊配合,並與軸一起運轉,外圈通常與軸承座或機械殼體孔成過渡配合,起支承作用。但是,在某些場合下,也有外圈運轉,內圈固定起支承作用或者內圈、外圈都同時運轉的。 對於推力軸承,與軸緊配合並一起運動的稱軸圈,與軸承座或機械殼體孔成過渡配合並起支承作用的稱座圈。滾動體(鋼球、滾子或滾針)在軸承內通常藉助保持架均勻地排列在兩個套圈之間作滾動運動,它的形狀、大小和數量直接影響軸承的負荷能力和使用性能。保持架除能將滾動體均勻地分隔開以外,還能起引導滾動體旋轉及改善軸承內部潤滑性能等作用。
9. 怎麼測量車床主軸徑向跳動量 合軸向竄動量要詳細點的
(一)數控車床主軸徑向跳動產生的原因
1、影響主軸機構徑向跳動的因素
1)主軸本身的精度:如主軸軸頸的不同心度、錐度以及不圓度等。主軸軸頸的不同心度將直接引起主軸徑向跳動;而主軸軸頸的錐度和不圓度在裝配時將引起滾動軸承內滾道變形,破壞其精度。
2)軸承本身的精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軸承內滾道表面的不圓度、光潔度以及滾動體的尺寸差。
3)主軸箱殼體前後軸承孔的不同心度,錐度和不圓度等。軸承孔的錐度和不圓度將引起軸承外座圈變形,影響軸承可以調整的最小間隙。
2、影響主軸機構軸向竄動的因素
1)主軸軸頸肩檯面的不垂直度與振擺差。
2)緊固軸承的螺母、襯套、墊圈等的端面振擺差和不平行度差。
3)軸承本身的端面振擺差和軸向竄動。
4)主軸箱殼體軸承孔的端面振擺差。
上述這些零、部件肩檯面的振擺差在收緊軸承時,將使軸承滾道面產生不規則的變形,不只是引起軸向竄動,而且會使主軸產生徑向跳動,同時會引起主軸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產生輕重不勻的現象,甚而導致主軸機構發熱。
3、影響主軸機構旋轉均勻性和平穩性的因素
影響主軸旋轉均勻性和平穩性的因素,除了主軸傳動鏈的零件如齒輪、皮帶輪、鏈輪等的精度和裝配質量之外,還有引起主軸振動的外界振源如電動機、沖壓機、鍛錘等。
(二)減少徑向跳動的方法
刀具在加工時主要產生徑向跳動主要是因為徑向切削里加劇了徑向跳動。所以,減少徑向切削力是減小徑向跳動重要原則。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減小徑向跳動:
1、使用鋒利的刀具
選用較大的刀具前角,使刀具更鋒利,以減小切削力和振動。選用較大的刀具後角,減小刀具主後刀面與工作過渡表面的彈性恢復層之間的摩擦,從而可以減輕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