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
第一步,制模,其實就是用陶泥做出器物的形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在陶泥表面上刻畫出各類需要的圖案。
第二步,翻范,在模型表面刷上一層油,再敷上厚厚的泥土,幹了以後再把外層的泥土分塊切開,我們把這層泥塊叫做「外范」;然後再把模型表面的花紋刮掉,刮掉多厚,將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就有多厚,我們把刮掉花紋的模型叫做「內范」。
第三步,澆鑄,把「外范」和「內范」合在一起,再給形成的空腔里澆鑄青銅液。
最後,待冷卻之後,打破「外范」,掏出「內范」,一個精美的青銅器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望採納)
Ⅱ 商周時期青銅器採用什麼方法鑄造
商周時期是青銅器鼎盛的時代。商朝和周朝使用的鑄造方法大體上是採用范鑄法,但是西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一、商朝時期。商代是中國青銅藝術的鼎盛時期。商代青銅器的鑄造採用的是范鑄法。鑄造青銅器一般主要經歷三個工序:制模、翻范、澆鑄。
二、西周的青銅製造業由王室百官掌管,青銅工業是西周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當時不僅鑄造禮器、武器,而且還鑄造生活用品。這時的青銅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一模翻制數范的發明和焊接技術的使用。
Ⅲ 青銅器的製作方法
青銅器的製作方法有:模範法,失蠟法,鑄合法,焊接法。
1、模範法
簡而言之,模範法就是先用陶泥做出「模」(想要鑄造的青銅器的樣子,也就是青銅器的草稿),「范」(將泥土敷在模上,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芯」(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而後將范和芯組合起來,范、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再將熔化的青銅液澆注進空腔里,經過冷卻侯,分離陶范,修整等步驟,呈現出的就是最後的青銅器了。
如果需要在器物上製作出紋飾,那麼還是需要首先在模上就做出紋飾來,這樣才能讓范上出現鏡像式的紋飾,有時候若紋飾要求非常精細,還需要直接在范上進行精加工。由於鑄好銅器後陶范就被打碎拆除,所以陶范大多是一次性的。
2、失蠟法
失蠟法的原理也非常簡單,採用易融化且便於塑形的材質,如蜂蠟,動物油脂(牛油、羊油等)或松香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隨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多次澆淋形成泥殼,再塗上耐火材料。加熱烘烤,熔點低的蠟模融化流出,形成空腔。往腔內澆注青銅液,凝固後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潔細密而又精巧的鑄件。
這種方法在現代金屬成型工藝中仍被廣泛應用,稱為熔模精密鑄造。
3、鑄合法、焊接法。
是指青銅器物的器體(以下稱主體)與其附件,如耳、足、柱等附件分開鑄造,或一件青銅器物整體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許多大型的及工藝復雜的青銅器需要分斷製作後進行整體組裝,所以鑄合法、焊接法等新的工藝方法就產生了。
Ⅳ 奴隸社會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由范疇法和什麼等方法製作完成
青銅器的製作方法主要有范鑄法、失蠟法、渾鑄法三種。其中范鑄法可分為塑模、翻范、合范、澆注、打磨和整修五個步驟,而失蠟法是先使用石蠟和細泥漿制模並硬化鑄形,再把鑄形烘燒陶化,最後澆注銅水就可以製成青銅器。
1、范鑄法
范鑄法是青銅器的製作方法之一,並且是應用較早、最普遍的青銅器製作方法,而范鑄法主要分為塑模、翻范、合范、澆注、打磨和整修五個步驟。
2、失蠟法
失蠟法是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的流程分為三步,分別是用易熔化的石蠟和細泥漿製成蠟模並硬化成鑄形,之後將鑄形烘燒陶化,再往內部澆注銅水製成器物。
3、渾鑄法
渾鑄法死一種一次將器物澆鑄成形的鑄造方法,如果器物的形體大或形狀復雜,還可以將整個器物分成多個部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而這種方法也成為分鑄法。
Ⅳ 商周時期青銅器採用什麼方法鑄造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合范法,即為後世稱為陶范法的鑄造工藝。用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會留下工藝痕跡,與其後用失蠟法製造的青銅器不同。
所以知道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特點,有助於辨別偽器。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使用一次,青銅器上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
Ⅵ 青銅器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1、范鑄法
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後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2、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渾鑄法
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器形過大或形狀過於復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疊鑄法多用於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6)青銅器用什麼方法鑄造擴展閱讀:
青銅器的修復與保養
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後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後通過紋飾製作補配的器形,然後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整形
埋藏於地下的青銅器由於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裂縫等。出土後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Ⅶ 我國古代體積巨大的青銅器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我國的青銅器主要指從夏朝晚期到先秦兩漢的青銅器物。青銅器,顧名思義,其材質為青銅,是銅與錫、鉛的合金鑄造出來的器物。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青銅器物,其中不乏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如商朝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體型較大,造型復雜,也是用分鑄法鑄造的。鑄造一件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則往往需要塊范法和分鑄法的結合,這種鑄成過程,實在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過程和復雜的工藝過程。
Ⅷ 古代中國青銅器的製造工藝
一、范鑄法。又稱塊范法,製作流程大致分為制模、制范、澆注和修整四個步驟。根據我國古代青銅冶煉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器的外形分析,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採用範式鑄造方法製作的。
二、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失蠟法是熔模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通常會在器表遺留大小不等的砂眼,一方面或因材質不純,另一方面是整模鑄造,模體嚴實沒有發泄孔,銅液灌注不到之處所致
三、鑄合法、焊接法。是指青銅器物的器體(以下稱主體)與其附件,如耳、足、柱等附件分開鑄造,或一件青銅器物整體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許多大型的及工藝復雜的青銅器需要分斷製作後進行整體組裝,所以鑄合法、焊接法等新的工藝方法就產生了。
Ⅸ 青銅器的製作工藝分別是哪三個
青銅器的三大製作工藝:范鑄法和失蠟法,渾鑄法。
以范鑄法為例子,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大多採用的是范鑄法,即用泥料在陶模上制范。一般實心的銅器如劍、簇等只使用外范即可製成,不需要墊片;而那些具有空心的青銅器如壺、漱缶、簋及一些薄壁容器等,則需採用內范和外范裝配起來才能鑄成,內、外范之間的間隙,就是器物的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