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生活中有哪些觀測氣候的器材

生活中有哪些觀測氣候的器材

發布時間:2023-01-14 16:53:35

⑴ 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氣候變暖了

你好,
這個有很多啊,
比如鴨子下水了,有句詩不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嗎,
還有就是小草變綠,
小鳥比較多

⑵ 氣象站有哪些

氣象站根據用途、安裝及精確度可分為:攜帶型氣象站、高精度氣象站、高速公路氣象站、森林火險氣象站及校園氣象站、電力氣象站、光伏氣象站、景區氣象站、社區氣象站。

氣象觀測支架整體採用烤瓷工藝,具有良好的防腐蝕性,可長期運行於各種惡劣的室外環境,安裝支架高度包括2m、3m、6m、10m,能夠根據不同規范安裝氣象感測器。

(2)生活中有哪些觀測氣候的器材擴展閱讀

1、定時觀測記錄

一般氣象站、輔助氣候站四種類型.而一般觀測站則為通常意義上的三次站,只需負責,早上8點,中午14點,晚上20點的觀測發報業務,晚上不需要守夜。

2、及時匯報歸檔觀測結果

負責對於所觀測結果及時全面准確地上報、歸檔、錄入微機。

3、特殊氣象資料處理

「對於特殊天氣現象,民間氣象諺語,及時收集、分析、整理歸檔,上報推薦宣傳。」

⑶ 氣象衛星有什麼用途

網路 氣象衛星主要觀測內容包括: ①衛星雲圖的拍攝。 ②雲頂溫度、雲頂狀況、雲量和雲內凝結物相位的觀測。 ③陸地表面狀況的觀測,如冰雪和風沙,以及海洋表面狀況的觀測,如海洋表面溫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氣中水汽總量、濕度分布、降水區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氣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陽的入射輻射、地氣體系對太陽輻射的總反射率以及地氣體系向太空的紅外輻射。 ⑦空間環境狀況的監測,如太陽發射的質子、α粒子和電子的通量密度。這些觀測內容有助於我們監測天氣系統的移動和演變;為研究氣候變遷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為空間飛行提供了大量的環境監測結果。

⑷ 防爆熱成像這相機在機場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一、紅外熱成像攝像機的原理簡介

(1)夜間及惡劣氣候條件下目標的監控

機場安防監控,特別是安全禁區的監控,在白天用可見光攝像機很容易監視和跟蹤目標,但在夜晚可見光攝像機就看不到任何東西,我們不可能用燈光照明整個監控區域,因為無法在每個地方安裝照明燈桿,這可能會妨礙飛機在跑道上往來。因此,唯一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就是採用紅外熱成像儀。紅外熱成像儀在任何情況下不受燈光的影響,並且傳送輪廓鮮明的圖像,而且在圖像上能看清最小的細節。另外,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如霧中它們的幫助更大,而通常的可見光攝像機在這種情況下是看不清任何東西的。

(2)飛機安全起降跟蹤和跑道安全監視

全天候對飛機起降跟蹤和跑道安全搜索,做到晝夜監控,零照度清晰成像是飛機安全起降必不可少的要求。採用紅外熱成像儀則可在夜間跟蹤和搜索目標,實現對飛機安全起降跟蹤。同時也可以對機場跑道上有無異物進行24小時監視和搜索。

(3)周界監控

機場周界長達幾十公里,周圍環境復雜,穿越田野,河流,山地,公路,完全用圍牆或圍欄隔開不太現實,花費也過大。而使用熱成像儀進行視頻監控是比較合適的方式,因為機場周界過長,攝像機數量龐大,僅靠人眼判斷無法做到疏而不漏,這樣的情況下採用FL-RCX308A-100紅外熱像儀能夠替換繁而多的普通監控鏡頭,做到真正的遠距離清晰監控。

(4)停機坪監控

客機在停航時期或其他非運營時期,停於專業停機坪內,為防止可疑人員接近,盜竊設備,破壞,或偷航行為,可利用熱成像儀及時的監控發現目標,一般的犯罪行為都利用光線較暗的時機進行,而熱成像正能彌補這一缺陷。

⑸ 人造衛星有哪些用途

人造衛星的用途:

(1)氣象衛星: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氣象觀測系統的空間部分。衛星所載各種氣象遙感器,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傳送給地面站。

(2)地球觀測衛星:地球觀測衛星,泛指用於對地球資源與環境進行遙感的各種人造地球衛星和航天器。對地觀測衛星主要包括氣象衛星、陸地衛星、海洋衛星、軌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衛星。人們可以利用地球觀測衛星進行監測以獲取大面積觀測數據最終可有效達到綜合地分析資料。

(3)天文衛星:天文衛星是用來觀測宇宙天體和其他空間物質的人造地球衛星。天文衛星在離開地面幾百千米或更高的軌道上運行,因為沒有大氣層的阻擋,衛星上所載的儀器能接收到來自天體的從無線電波段到紅外波段、可見光波段,是人類安置在太空的「千里眼」。

(4)應用衛星: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各類人造地球衛星的通稱。很顯然,通信衛星是應用衛星中的一種。

(5)廣播衛星:廣播衛星是指直接向用戶轉播音頻、視頻和數據等信息的通信衛星。具有信息單向傳輸、一發多收等特點。廣播衛星是一種專用的通信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廣播。它起到空間廣播發射台的作用。

⑹ 生活中有哪些物候現象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2)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
(3)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編輯本段
【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准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繫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編輯本段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用一兩句話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叫做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避免損失。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目的是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次第」是什麼意思?請用它造一個句子。)
次第, 依次 ,按照順序 。或 依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
造句:時光流逝,一個個曾經熟悉的名字和面孔從你的記憶中次第隱去。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三個例子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一些農產品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裡,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三、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擴展運用所學到的物候學知識。
1.農諺「清明前,開秧田」講的是根據節氣來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根據物候現象來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2.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有過在初春爬山經歷的同學,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平地上的樹木發芽晚。

⑺ 氣象衛星的用途和作用(自述)

【人造衛星的簡介】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為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
人造衛星的運動軌道取決於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快,低軌道和中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制,視野廣闊。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
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800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掛在高空,稱為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絕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人造衛星種類】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運行軌道】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 地球同步軌道 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 太陽同步軌道 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③ 極地軌道 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人造衛星工程系統】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編輯本段]【衛星系統的組成部分】
衛星系統中,各種設備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為有效載荷及衛星平台兩大部分。衛星平台又分為多個子系統:
有效載荷(不同類型衛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對地相機
2、恆星相機
3、搭載的有效載荷
衛星平台(為有效載荷的操作提供環境及技術條件,包括:)
1、服務系統
2、 熱控分系統
3、 姿態和軌道控制分系統
4、 程序控制分系統
5、 遙測分系統
6、 遙控分系統
7、 跟蹤和測試分系統
8、 供配電分系統
9、 返回分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著收音機。側耳傾聽著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准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一道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著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使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這顆衛星無法收回,試驗狗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全部實驗任務後,只好讓它服毒自殺,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人造衛星的用途】
一、人造衛星的用途如何決定?
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二、人造衛星有哪幾類?用途為何?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資源衛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始向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尖技術在基礎差且動盪的時期一舉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長期是個謎。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的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軌道的近地點高度是436KM,遠地點高度為2384km,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的平面夾角為68.5°,繞地球一圈需要114min。衛星質量為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播放「東方紅」樂曲。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託,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麼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採用電子音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產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產的,由於當時生產秩序極不正常,產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產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產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綠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里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眾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斗」。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產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產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乾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著「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湧上街頭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極為堅實的根基,帶動了中國航天工業的興起,使中國的航天技術與世界航天技術前沿保持同步,標志著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⑻ 我想做個關於不同原因對氣溫的影響的實驗 具體請看說明

驗證"溫室效應"對大氣層溫度上升所產生的影響的實驗
說遠一點會導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變暖的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有哪些觀測氣候的器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壓泵機械密封如何更換 瀏覽:396
cad賤人工具箱設置命令 瀏覽:734
glk300怎麼製冷 瀏覽:124
設備維修計入和固定資產哪個好 瀏覽:300
什麼是流量閥門 瀏覽:981
腐植酸處理設備哪個好 瀏覽:872
老式機械鍾值多少錢 瀏覽:358
管道閥門前後是指哪兒 瀏覽:499
東昇機械廠怎麼樣 瀏覽:812
軸承皮座怎麼安裝 瀏覽:671
軸承孔的螺絲怎麼取下來 瀏覽:132
製冷站造價多少 瀏覽:798
超聲波平底孔怎麼檢測 瀏覽:892
東莞寶強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4
機械進場費怎麼算 瀏覽:555
機械損失是由什麼造成的 瀏覽:675
工地上儀表算什麼費用 瀏覽:917
比亞迪f0軸承感測器多少錢 瀏覽:91
閥門廠是做什麼的圖片 瀏覽:68
暖氣放水閥門銹死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