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炉铸造配料计算方式
在铸造中,通过增碳剂将碳增加到铸造件要求的指数。不同型号的铸件,添加增碳剂的量也不同。
下面是电炉的增碳剂配料计算方式:
配料方法及公式,除碳的配料计算方法是两个以上外,其它元素的配比计算方法,均是累积法。
一、碳的计算公式
C=1.8%+CL2
式中C——铁水的含碳量(%)
CL——炉料中的平均含碳量(%)
1.8%——在用冲天炉冶炼时,炉料经预热、熔化、过热、还原过程中,脱碳量和增碳量的(估算)中间值。
该式只适应用于冲天炉碳量的计算,不适用于电炉配料的计算,且为了计算结果符合本单位设备的冶炼情况,1.8%系数须根据多次熔炼经验的修正选取。
二、累积计算法
将按比例投入的各种炉料,各自代入成分的量,相加在一起,把冶炼过程中的增减率计算在其中,再调整到目标成分的范围,该计算方法适适应于电炉的配料。每次配料,不可能一次配料计算成功,需多次调整配料比,方能达到理想。
(1)铸造电炉配料分析仪怎么看扩展阅读
在铸造生产中,理论上的计算方式一定结全实际的试验结果。铸造用增碳剂在中国还没有国家标准,这就让一些不良增碳剂厂家钻了空子。在市场上,有许多增碳剂都达不到理化标准。
一般厂子也没有设备对增碳剂进行检测,在购买增碳剂时,购买者只能依靠对经销商的了解来判断增碳剂的好坏。在生产中,计算增碳剂添加量时,必须先试验。通过试验来断定所购买增碳剂的实际吸收率。
影响增碳剂吸收率原因,大致如下:
1、增碳剂的质量问题
固定碳低,杂质多,熔化慢。这种增碳剂很容易与铁水中的渣夹杂在一起。影响熔化时间,并在打渣时随渣一起清理出炉外。遇到这种情况 ,必须更换增碳剂。
2、0.5T及以下的电炉
废钢加入量超过50%时,需要加入大量的增碳剂,这由于炉小,也会影响增碳剂吸收率,并且会造成熔炼时间过长的问题。
这种问题,在1T以上电炉中就完全消失了。0.5T及以下的电炉在使用废钢时,要选择密度强大钢花压块,或压饼,这样不但能提高熔炼速度,也能提高增碳剂的吸收率。
3、错误的炉料与增碳剂添加方式
在铁水熔化超过电炉容积70%以时,才大量添加增碳剂,这种情况下增碳剂浪费率达35%以上。所以,严格按照配料流程进行铸造生产,不但能提高铸件质量,也能使增碳剂完全吸收。
4、电炉大小与增碳剂颗粒要匹配
灰铸铁一般情况下用煅烧石油焦增碳剂比较好,球墨铸铁件,最好选择煅烧石墨增碳剂。废钢使用量低30%,炉料以回炉料,铸造铁为主铸件,煅烧煤增碳剂是不错的选择。
5、炉料,增碳剂,硅铁等配料统一秤重
精准化配料才能出来精良的产品,促进增碳剂的其他因素还电炉温度影响,炉工素质影响,炉料熔渣等等影响。铸造技术是活学活用,以车间现实为主,理论为辅。即便如此,学习好理论知识,多看同行撰写的案例,仍然是提高铸造技术的重要途径。
B. 去铸造厂开行车,灰尘大能去吗
可以去,工资高就不怕,灰尘多,可以多吃猪红,可以洗肺的
C. 铸造企业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国铸造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
1、铸造企业过多,平均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由此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低下、污染治理难度大、事故频发和恶性竞争等一系统的问题。
2、铸件质量较低,我国铸件质量虽有较大提高,但大多数铸造企业铸件废品率仍成倍高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一些质量要求特别高的关键铸件我国还生产不了,要依靠进口。
3、铸造企业装备的总体水平落后。以大批量生产的铸铁厂为例,国外基本上是自动造型线、热风冲天炉-电炉双联熔炼、现代制芯中心等装备及热分析仪、真空直读光谱仪等先进检测设备,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可与之相比,大部分企业仍相差甚远。
4、铸件生产中的能耗高、污染排放较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我国铸件生产的能耗是发达国家同类铸件的1.5~2倍。大多数铸造企业的冲天炉炉气等铸造过程中的余热没有利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方法落后,清洁生产的装备,原辅材料普及率不高,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配备有效的末端治理设施。我国吨铸件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工业发达国家的3~5倍。相当多铸造企业没有配备有效的旧砂再生回用设施,大量废砂作为一般垃圾处理,工业废气缺乏有效的回用措施,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5、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低
国内多数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艺操作规程执行率低,致生产的废品率等偏高,产品质量偏低,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6、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尚有较大差距
尽管近年来,铸造企业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致使这些企业的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生产中易发的火灾、爆炸、金属液异常泄漏或倾翻等重大事故,缺少必要的应急预案,造成该类恶性事故偶有发生。
7、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目前在铸造企业中经营者的理念跟不上时代进步,工人大多是临时工。其文化程度偏低,又缺少必要培训,加之流动性大,所以在岗位上工作的大多为“新人”,他们对铸件品质、生产秩序、工艺纪律、企业管理了解甚少,难以达到现代生产对员工的要求。也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我国不少铸造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匮乏,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铸造人才培养力度,但对于这样庞大的一个基础产业,显然还是不足。
我国铸造业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上就是差距所在。
《铸才网》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