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母戊鼎那么大那么精湛,古人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
作为我国的国之重器的司母戊鼎在当时那个年代所制造的过程中,是十分繁杂的,首先,在筑造之前,人们需要选用陶土先将鼎器的模型制作出来,通过陶土来塑造模型,之后再依次进行翻范,腹范,顶范,底范,洗口饭等系列操作!
其实在我国现在许多地方依旧可以看到这种铸造方式,例如我们小时候,关于铝制用品的制造也是这个样子,将所得到的铝制铁器化成液体以后,倒入提前制作好的模型内,通过冷却之后来得到相应的产品。当然司母戊鼎作为我们国家的国之重器,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青铜器所能比拟的,哪怕是在古代是这个样子,在如今依旧是这个样子,而且它的制作工艺很多都是现在所失传的!
2. 司母戊鼎采用了哪种铸造技术
商朝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瞎带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我国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旁神神司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
再看看别人运亏怎么说的。
3.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青铜”铸造而成。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这种古老冶金方式冶炼出的有较多杂质的青铜,含有许多其他矿物质,因此是不纯的铜是
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但
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从残存人工制品中测得,
铜含量为67~95%);但在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青铜较铜坚硬,
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青铜也较纯铁坚硬
熔点是那是可铸青铜器的重要原因。
----------------------------------------------------------------------------------------------------------------------
满意请按满意建谢谢!
4. 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答案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
首先,铸造三脚架所需的铜至少应为1000公斤。问题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大容量熔炉和冶金技术,即使是煤和焦炭,如何一次熔化这么多的铜材料?
还应该提到的是,三脚架各部分的厚度不一样。三脚架的平均壁厚为3cm-15cm。如果四足动物被铸造成一个实心的核心,壁面冷却速度快,四足动物冷却速度慢。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不同。如果四足动物是一次性铸造的,四足动物和身体可能会断裂,根本无法成形。后来,专家们通过对三脚架的X光检查,发现三脚架并非实心,而是空芯,解决了铸造过程中因厚度不均造成的问题,反映出当时的工匠明显掌握了热力学原理,故意将四足动物铸造成空芯。
5.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6. 司母屋顶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采用什么制成的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采用青铜制成的。
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亩弯器。是商王祖庚或祖拍局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文物鉴赏
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袭耐让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7. 司母戊鼎采用了哪种铸造技术
司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7)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方法铸造的扩展阅读:
商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武官村位于安阳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之间,属于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武官村区域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
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8.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后更名为“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它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公斤。造型端庄,图案华丽。它反映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工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三脚架是用陶扇铸造的,三脚架的主体是用泥泞的方式铸造的,三脚架的耳朵是在它后面铸造的。三脚架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9.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什么材料
青铜
青铜,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铜锡合金,含锡18%,此时合金强度最高;足见老祖宗们的冶炼水平之高,铅是杂质,含量很少,多了对合金强度有害。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青铜 材料制成的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边框饰有兽面纹,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10. 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
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后,组合成铸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其中3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 铸造时,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汁从3个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铸型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