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多宝镜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

多宝镜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

发布时间:2023-01-31 08:04:18

1. 铜镜纹饰里,元代的人物镜铸造了什么特色

铜镜纹饰里,元明清时期的铜镜数量少,铸技草率,纹饰简陋,素镜所占比重很大。元代的人物镜有鹤鹿同春镜(表现一位坐于松树下的仙人,旁有侍者捧盘,桥上一鹿,鹿后一人捧出冒仙气的壶,背后山门中有一鹤)、洛神镜(表现洛神及二侍者,后衬以流云、海水)、观音镜(观音立于波涛之上)、八仙过海镜(八仙的宝器飘于海上,并伴有流云及仙鹤)及人物多宝镜(人物及象征吉祥的宝物组合在一起)等。另外,还有缠枝牡丹镜、双龙镜等。明代的人物镜主要是人物多宝镜(多宝指磬、宝珠、犀、书画、盘长、宝钱、灵芝、金鱼、方胜、银锭、元宝等,是以假托、转喻和谐音来象征吉祥),另外还有观瀑镜及八仙寿老镜等。

2. 古人是怎么把一块黑色石头磨成镜子的

古人是怎么打磨出一面光滑光滑的铜镜的?
古建筑网络
铜镜是古人用来化妆和化妆的日常必需品。中国铜镜使用历史悠久。从新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到明清,有近4000年的发展和演变,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历史相同,历史悠久。

铜镜是由青铜制成的。长时间接触空气会逐渐变得暗淡,无法反映形影。古人生动地称之为昏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擦拭镜擦拭镜面才能鉴别人。朱子语类对此有一个非常简洁的表达: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显现。铜镜似乎只需要简单的擦拭就可以磨光滑,但事实上,磨镜的技术含量并不低,甚至反映了一些古代科技成果。我们不禁要问,古人是怎么磨镜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磨镜之具

其实磨镜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后的日常维护,另一种是制镜时打开镜面。高锡青铜铸造的铜镜只是一个坯料,表面凹凸不平,不能直接用于照面。镜面必须用磨镜处理到清晰可鉴的程度。宋代以前记载磨镜药的史料非常罕见,学者们认为仅见于淮南子·修务训》:“明镜之始下型,蒙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大意是,刚从模具中铸造出来的铜镜表面非常暗淡,无法照出身影;需要用玄锡涂抹,然后用毛毡擦拭,人的头发和眉毛可以在镜子里清晰地呈现出来。《吕氏春秋·《达郁》中东汉高诱注也有类似的说法:镜子看人丑……而且扦以玄锡,摩以白。”

唐末铜镜铜质发生变化,锡量从25%下降到5%左右,铅从5%上升到15%左右。到了宋代,铜镜的制作也告别了精工铸造,用砂型代替了泥模,使得铜镜表面粗糙,颜色变黑,经得起摔倒,磨镜更为必要。宋镜成型后,应在第一次开光时涂上反光材料,然后经常打磨保养。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

这些磨镜所需的材料,如铅、锡、汞等,并不常见,但却是道教炼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因此,占据原料的炼丹方士逐渐进入磨镜市场。例如,南北朝的《上清明鉴要经》记载:过去有摩镜道士,游行民间,租给人们摩镜。镜子没有大小,花了六七美元。它不是用其他东西摩擦的,而是用药物擦拭的,但镜子不常见。

对于研磨镜,只有研磨剂不好,必须有一个非常平坦的基准平面,使镜面与基准平面一样光滑。为了磨出正确的镜面几何形状,必须提前准备一个与镜面曲率半径一致的研磨板。所有的研磨和抛光操作都应该在这个方盘上进行,否则镜面的几何形状就不能保证。

幸运的是,四川彭山南宋刘氏墓出土了一块磨镜砖。砖细泥灰陶加工成圆形,直径26、厚3cm,磨面光滑平整。出土时,砖的磨面上还残留着一点黑色粉末和汞颗粒,砖的背面有三个方向相同的弧形斜边缘槽,从外到内。这个考古对象可以对应传世绘画中的图像和文献记录。

有了固定的平台,下一步就是用刮刀修复镜面上的凹凸痕迹,使其平整。接下来,准备磨镜药研磨镜面。《多能鄙事》记载了三种磨镜药配方,其中一种用于新铸铜镜。所需材料有明矾(六钱)、水银(一钱)、白铁(即锡,一钱)、鹿角灰(一钱)。做法是以白铁为砂,用水银研如泥,洗白净,入鹿角灰和明矾,研极细可用。如色青,再洗令白。锡是研磨剂中的研磨颗粒,明矾和汞是研磨剂的材料,加上一定量的鹿角灰是一种很好的研磨剂。最后,用光亮剂抛光镜面。顶骨(烧灰)、明矾(枯萎)、银母砂等分为细不均匀。镜面磨净后,即擦拭上面使其明亮,至少可以使用半年。

可以想象,磨镜不是一门容易的工艺。每一次努力,只能换来时间短的好效果。而且磨镜的材料不方便获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的维护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



磨镜之职

磨镜工匠出现得很早,在《列仙传》中有直接记载:

不知道谁也是负局先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遵循吴市,因磨镜一钱。经常问主人:得无病人?常出紫丸药以此为和,得者莫不愈,这样几十年。后大病,家到户到,用药,活人万计,不拿一钱。吴人乃知其真人也。后止吴山绝崖头,悬药下与人。想去的时候,语下人说:各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就会从石头上流下来,服之多就会越来越差,立祠十几处。

所谓局,是一种类似博局棋盘的方形平板磨镜。负局先生不知道是谁,听口音像是北方燕,代一带的人。他经常背着磨镜工具在吴地的市场上游走。磨昏镜只收取少量费用。在磨镜的时候,他顺便问镜子的主人是否染病了。遇到疼痛,拿出紫色药丸给他,吃药的人没有不愈合。他看似以磨镜为业,实则为病人送药治病,悬壶济世,宛如传说中的仙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磨镜客。而且负局也成了磨镜客的代名。南朝江总方镜铭有:价珍负局,影丽高堂。刘禹锡的《磨镜篇》也有:流尘一镜,岁久如漆。门前的负局人,为我磨佛。”

东汉还有一位名士徐稚,也从事过磨镜行业。王勃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有句话叫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茹下陈蕃之榻,用的是徐稚的典故。徐稚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勤耕苦作,自食其力,偶尔还靠磨镜技艺生活。无独有偶,唐代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也记载了一位和徐稚类似的人物:“有胡生者,家贫,少为磨镜镀钉之业,是皆以磨镜、淬镜、洗镜为专业,沿街售艺以自给者也。”

到了唐代,磨镜客早已司空见惯。许多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活动。比如王伟的诗:春天阳光明媚,植被新鲜。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五马惊穷巷,双童逐老。中厨做粗饭,原谅阮家穷。

白居易也有一首《新磨镜》,描写了他晚年的悲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磨镜可以让铜镜焕然一新:衰老往往是晚排,秋镜偶尔是新磨的。一旦与清光相匹配,你就会知道有更多的白发。鬓角从幻化,心地付头陀。任何雪都像梦。

磨镜客做的是手艺活,打交道的却还是人。女人喜欢化妆,但也离不开一面明亮的常新铜镜。于是磨镜客成了总统闺中女子期待的人物。《梦粱录》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有盘街人,便可唤。他们手里拿着几块铁片,好像在拍板,沿街敲打。女人听到后,可以出来磨镜,叫惊闺。这样一首诗在明代流行:云想衣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庐山真面目难见,拨雾依赖老磨工。”

明末清初的大词家陈维松曾对惊闺进行过非常详细的观察。他有一首《水龙吟》专写这件事:琅然者是什么声音,因风飘入闺房底部。蝴蝶和蜂引进,卖花的声音乱七八糟,让它更脆。突然,谁家,兽环小响,轻轻摇栀子。看到一双小玉,盘龙暗捧,羞映,中门。

从盒子里出来一轮新水。秋宵,凉蝉斗美。擦红绵,扑将紫粉,洗他空翠。此时此刻,菱花就像月样,美女喜出望外。只化晚妆,无缘无故回忆,嫁给时事。

最著名的磨镜客形象是唐传奇《聂隐娘》中的磨镜少年。他在文本中的出现非常突兀:忽略了磨镜少年的到来,女人说‘这个人可以和我当老公’。白父,父亲不敢做,于是结婚了。他的丈夫可以淬火镜子,但没有其他能力。

无能为力的磨镜少年可以被聂隐娘招为丈夫。这个情节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读者眼里却是合理的。磨镜是一项稀缺的技能,足够令人满意。另一种可能是磨镜少年隐藏了某种身份。唐代诗人刘德仁在《赠道人》中写道:长安市没有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寒。可见磨镜客也顺便卖丹药。考虑到磨镜药的制作需要很多时间,原料只有道士方便获得,磨镜祖师负局先生也是得道之人。这个磨镜少年很可能是修真的人。聂隐娘师徒杀人后,常用一种神奇的药水溶解尸体,可以做到头发不存在因此,聂隐娘与磨镜少年的结合,更像是修炼一些高深的道术。

道士与磨镜客重叠,更典型的是吕洞宾的例子,《唐才子传》·吕岩清楚地记载:我在城里尝到了负局的嫁妆,为贾尚书淬灭了古镜。我忽略了这一点,留下了一首诗:‘白天袖子里的青蛇凌,洞里的仙果艳丽长春。需要注意的是,夏客不是尘土中的磨镜人。’这说明全真派祖师吕洞宾也是磨镜人。



磨镜之喻

神奇的是,道士磨镜往往不是它的真正目的,仙人通过磨镜的末技来证明神仙的存在,从而引导人们求仙。九华真妃在《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中有云: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贵,视多镜昏,观众则暗。妾有磨镜之石,决腑之术,即能彻洞万灵争吵绝响?修道与磨镜相连。她认为,如果外界有太多复杂的干扰,就会影响人们的理解,通过磨石的研磨修炼,人们可以了解一切,理解真相。修道就像磨镜。镜子的制造过程是炼制的,与道的修炼过程相同。因此,在道教经典中,磨镜比修道更为常见。

不仅道教,佛经中还有很多关于磨镜与修行关系的记录,比如《优破夷堕舍友经》:如果人有镜子,镜子有垢,磨掉垢镜就清楚了;《中阿含经》·哺利多品持斋经第一:就像一面镜子,生垢不明,因为石磨怪莹,人力治疗,就会变得干净;《佛说阿含正行经》:比如人有镜子,不明不见形,磨去它们的规模,也就是自己的形状。人们贪婪地填补愚蠢,比如磨镜。

修行过程也如同磨镜,人的心镜经磨莹之后,大放光明,人便因此而显现智慧,这一智慧也如同明镜,能照察一切暗昧,使人得悟。禅宗则以这些早己屡见不鲜的说法为根基,反其道而喻之。禅宗在讨论修行方式时,最为着名的当属磨砖作镜的公案了。《景德传灯录》卷五载:

开元时期,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常问:大德坐禅图是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在彼庵前石上磨砖。说:磨砖做什么?师说:磨作镜。磨砖怎么会成佛耶?一句话:磨砖既不成镜,坐禅怎能成佛耶?一说:怎么可能?师说:如牛开车,车不行,打车就是,打牛就是?”一无对。师又说: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如果学坐,佛,佛非定相。如果你不住,你就不应该选择。如果你坐在佛里,那就是杀佛;如果你坐在佛里,那就不合理了。教诲就像喝酒。

磨砖镜子的公案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情节生动活泼,但充满了新的想法。因此,它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磨砖镜子已经成为人们谈论实践方法的常用语言。

诗人陆游也用磨镜的道理劝诫自己:磨镜要明,擦干净。但是看我的心,不如几面镜子。如果污垢没有去除,秋毫就是病。我是曹操的圣徒,但我不学颜孟。磨镜虽然是微末之技,但却在平凡中重现了生活的味道。

推荐阅读: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铜镜聂隐娘负局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甘肃天水古建筑特色
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备受游客的青睐。这些散布于...


古建筑建筑系列-木结构构件(梁桁)
“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


骑楼——广州城市文化符号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般为2-4层,底部前部为柱廊,后部为店铺,两...


藏族民居古建筑的色彩艺术
藏族的建筑,传承千年,也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精粹,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寒地区...


古人关于古建筑防火救灾的智慧
木材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弯等力学特性,同时...


宋式大木结构中的阑额是什么?
阑额是大木构的一种构件,用于檐柱之间的横向联系,是为了把檐下的柱子联系...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同样历史悠久,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使用以木结构为主、土...


西关大屋-岭南民居的瑰宝
西关是现在荔湾区的旧称。清末民初,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西部,这里...


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傈僳族的房屋,房门对准的必须是山峰,不能对着山谷、河溪。按照传统习惯,...


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窗细则
窗子和门一样,也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窗子的形式也非常多样,甚至可...


甘肃天水古建筑特色
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备受游客的青睐。这些散布于...


古建筑建筑系列-木结构构件(梁桁)
“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

客服热线
139 5787 3222
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东路1588号 阿育王寺

微信二维码

汉匠古建筑-寺院设计施工 古建公司 中国古建筑 备案号:浙ICP备19023329号

©>>>

3. 元代铜镜不知道现在市场价值是多少

博宝在线拍卖元代铜镜最新价格行情,同时包括元代铜镜图片、元代铜镜鉴定、元代铜镜拍卖、元代铜镜资讯等信息,为您购买元代铜镜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4. 各个时期铜镜的主要特点和区别

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两大体系。西方体系以西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 据日本学者樋口隆康先生在《古镜》一书中介绍,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和伊朗的苏莎遗址(公元前2300年~前2200年)、巴基斯坦的印达斯文明时期的遗址(公元前2000年)中都出土了青铜镜,这些青铜镜都是有柄镜。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棺浮雕纹饰中,则有了持把镜妆饰的贵妇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铜镜的主要特点。 二、铜镜探源 探讨中国铜镜的起源,这就要从铜镜的一个别名“鉴”谈起。《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郑玄注:“鉴亦镜也。”鉴字又见于《左传·定公六年》:“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擎)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杜预注曰:“(肇)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也。”而有些史籍中“鉴”又有明确的以水鉴容的含义。《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日:‘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监通鉴)《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这都证明先人曾用器盛水鉴容。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甲骨文中监字作(盟)或(监),像水盆旁一人鉴容形,可见中国先人在用铜镜鉴容之前是采用以水鉴容的。至于怎样从以水鉴容过渡到以铜镜鉴容,郭沫若先生是这样推断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既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梁上椿先生在《古镜研究总论》中曾对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作过如下排列:“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片背面加钮一素背镜一素地加彩绘一改绘彩加铸图纹一加铸字铭。” 从中国古代先人的生活习俗和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由盛水鉴容,过渡到铜镜鉴容的推测是最能让大家接受的。 三、铜镜的始铸年代和传说 中国在什么时代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古史中记载了许多传说。《轩辕黄帝传》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又《黄帝内传》说:“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玄中记》说:“尹寿作镜,尧臣也。”正如把一些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这些传说虽然不足为凭,但它却把我们的探索带到了一个古老的年代。黄帝时期正处在我国原始社会解体的时候,距今约5000年,尹寿作镜的传说则要晚一些。1975年和1976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一下把传说和实际的时代拉近了。据碳14法测定,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届铜镜的初起形式,已距铜镜的始铸年代不远了。 四、中国铜镜的特点和有关典故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中国古代铜镜主要具有三大特点: 1.铸造技术精巧 一般铜镜在铸造时,多采用“开放式”和“合铸式”两种方法。“开放式”就是只有一块镜范,无注口和注沟,铸造时镜范平放,由上倾入溶液。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汉代透光铜镜的发明是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与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中国古代学者早就发现了透光镜的透光效应。《太平广记》记载: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损”。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沈括《梦溪笔谈》、金代麻九畴《赋伯玉透光镜》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清代郑复光《镜镜(铃)痴》等,对透光镜都有记载和研究。解放以后,首先在上海发现了两件透光镜,并经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复制成功,终于揭开了“幻镜”之谜。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在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与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然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所以一经日光照射,背面的纹饰就会反射出来。 2.造型多样,使用巧妙 铜镜多为圆形,方形次之。唐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铜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圆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据使用、装饰等的要求,铸造出了带手柄镜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亚字形、云板形、鸡心形等铜镜。至于宋代受祟古风尚的影响,铸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钟形铜镜,更具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铜镜的大小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们多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晋朝画家顾恺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图》中,对使用铜镜有着细致的描绘:画左边坐着一个男子,对着一座镜台,后面一位妇人拿着梳子替他梳头。右边还有一个男子,正在微仰着头,对着另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其面目。画中镜台为落地式,支杆插入镜钮中,镜台中部尚有托盘。人物身旁放置有镜奁等物。1986年江苏省在文物普查成果展览中,展出了一面汉代铜镜,其钮中插一铜质支架,与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镜台是一样的。由于这类镜台形体小,所以常用贵重材料制作,三国至南北朝的文献中就记载有“纯银镜台”、“玳瑁细镂镜台”、“玉镜台”等。还有一种放置于桌案上用的镜台,工艺效果特别考究,但时代偏晚。因为宋以后,坐具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陈设渐次定型化,出现了高镜台这种家具,类似近代的梳妆台,镜子用架固定摆放在上边。大型铜镜,就是我们所说的穿衣镜,多是皇宫和王侯显贵家中的陈设。古史中关于这类铜镜的记载很多,最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的是《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的故事。文章开头便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音yi)丽。朝服衣冠窥镜……”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镜打量自己的形貌。据记载秦咸阳宫曾有大方镜一块,宽4尺,高5尺9寸。魏晋到隋唐间,也曾铸造特大的铜镜。晋灭吴之后,有一位大文学家陆机由吴入洛,在仁寿殿前,也看到一座大方铜镜,高5尺多,宽3尺3寸。人站在院子里,就能把全身都照得非常清晰。后来又有一个在北方称霸的胡人石勒,他宫里安放着一座大镜,直径足有二三尺,下面有纯金盘龙雕饰的座子。隋炀帝在扬州迷楼过着荒淫无耻生活的时候,有一个佞臣叫王世充,因为进献了一座铜镜屏,讨得炀帝的欢心,被提拔到江都通守的重要职位。唐中宗李显,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公元706年一709年),也曾命令扬州的铸镜工厂,铸造方丈大镜,另制作一根铜柱,嵌上许多金花银叶,把这方丈大镜安顿在楼上置于宫苑中。中宗骑着一匹骏马,对着这座宝镜,照看自己骑在马上的雄姿,非常得意。(以上见《古今图书集成·考古典》第二百二十七卷引陆士衡文集、邺中记、河洛记及朝野佥载)。但这类大型铜镜的实物,我们却有很长时间难觅其踪。直到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一件西汉武帝前后的长方形夔龙纹多钮大铜镜,才使我们见到了大型铜镜: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铜镜不但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来。磨镜在从前是一种专门职业,和现在磨刀剪的工匠们一样。操这项职业的人,手里拿着长约5寸、阔2寸5分的几块铁片,好像拍板的模样,沿街敲打着,妇女们听见后,即可出来磨镜,这叫做“惊闺”(见《事物原始》)。古代绘画作品上就有描绘这一景况的:画中磨镜者蹲在地上俯身于磨镜石上磨擦铜镜,一妇人手捧铜镜立于一旁等候。1982年7月,在四川彭山县亭子坡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磨镜砖。砖为细泥灰陶质,呈圆形,直径26厘米,厚3厘米,磨面光滑平整。据发掘报告称,出土时砖的磨面上尚残留有少许墨色粉末及水银细粒,砖背面凿有由外到里的三条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棱槽,长7厘米~9.厘米,宽6厘米~7厘米(《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 3.装饰华美 铜镜上的纹饰雕刻手法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雕、浮雕、圆雕、透空雕,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 纹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从几何纹饰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写实图案,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早年绍兴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汉代“伍子胥画像镜”,就是一件绝好的作品,镜背四乳分成四区环绕配置图案。第一组有铸铭“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对交谈,表现范蠢在出谋划策,让越王勾践使美人计;第二组为着长裙的二女,有铸铭“玉女二人”,表现越王以玉女二人贿赂吴太宰伯嚭(音pi);第三组铸铭“吴王”,吴王坐在幔帐中,左手微举,表现吴王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决定将伍子胥赐死;第四组一人须眉怒竖,瞪目咬牙,手持长剑置于颈下,铸铭“忠臣伍子胥”,表现伍子胥被逼自刎。整个图纹采用浮雕手法,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概括性极强。 早在商代,工匠们为了增强青铜器的装饰效果,就已经掌握了嵌赤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加工中的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等技术更为精湛,用红铜、金、银的丝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内,镶嵌成不同的纹饰和图案。现已出土了许多这样的铜镜。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纹方镜”,镜背为四夔形,葬身有鳞纹及细致的短线条,夔纹之间填人绿松石。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银错虺龙纹镜”,在钮座与边缘之间有六个虺龙缠绕,龙体有“金银错”花纹。边缘为一交叉涡纹带。嵌入的金银丝细如毛发,工艺极为精密,可谓巧夺天工。它既是优美的工艺佳作,又用艺术纹饰表达了祈福的含义。 总之,古代铸镜工匠,在长期的生产中,不断积累铸造铜镜的经验,使技艺达到了娴熟的水平。他们用智慧和创造才能,创造出的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铜镜,使今天的人们在欣赏和研究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时,不能不为古代的灿烂铜镜文化而赞叹。

5.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铜镜,现在价值较高的又有哪些。

  1. 汉代铜镜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西汉星云纹镜,西汉清白连弧镜,西汉四乳羽人骑龙镜,西汉铜华连弧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憙草叶纹镜,西汉投博至明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意草叶纹镜,西汉双圈铭文镜,西汉双圈铭义镜,西汉单圈铭文镜,西汉家常贵富铭文镜,西汉四乳神兽镜,西汉内而光四神博局镜,东汉禽兽搏局镜,新莽王氏四灵博局镜,新莽魏氏博局纹镜,东汉十二字博局纹镜,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东汉人物车马雕像镜,东汉神人车马纹雕像镜,东汉青盖龙虎铭文镜,东汉建安十年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东汉重列式神兽镜,,东汉吾作神人神兽镜,东汉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尚方博局纹镜,东汉神人神兽镜,东汉龙虎镜隋唐铜镜(581年至709年)

  2. 隋唐十二生肖镜,隋唐练形神冶仙禽瑞兽镜,隋唐灵山团纹镜,隋唐灵山六兽铭文镜,隋唐昭仁晒德四神镜,唐代瑞兽菱花镜,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唐代鸾鸟菱花镜,唐代禽兽菱花镜,唐代山岳花鸟菱花镜,唐代孔雀牡丹纹葵花镜,唐代八卦方镜,唐代凤纹葵花镜,唐代双鸾衔绶镜,唐代双鸾衔绶葵花镜,唐代蟠龙纹葵花镜,唐代宝相花葵花镜,唐代真子飞霜镜,唐代真子飞霜葵花镜,庸代菱形方格镜,唐代孔雀瑞兽葡萄镜,唐代六瑞兽葡萄镜,唐代五瑞兽葡萄镜,唐代六瑞兽葡萄镜,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镜,唐代蟠龙纹镜,唐代四兽纽阴鉴镜,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唐代花鸟带柄镜。

  3. 宋、辽、金、元铜镜(960年至1368年)北宋银背龙风舞蹈镜,宋代盾形铭文镜,宋代四雁折角方镜,宋代天师降龙葵花镜,宋代鼎炉形双龙镜,宋代鼎炉形双龙镜,宋代长命贵富铭文镜,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金代双鲤纹镜,金代双鲤纹镜,金代柳毅传书镜,金代人物故事镜,元代牡丹凤凰纹镜,元代双龙纹菱花镜,元代梵文镜,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明、清铜镜(1368年至1911年)明代五行大布铭文镜,明代刷银吉祥文字镜,明代云龙纹镜,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镜,清代富贵双全铭文镜,清代五子登科带柄镜,清代双喜五蝠纹镜

6. 怎么形容古代镜子

1、金镜

宋 周邦彦 《过秦楼》词:“空见说鬓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意思: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

2、鸾镜

五代 冯延巳《如梦令·尘拂玉台鸾镜》: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

意思:华丽的梳妆台已经落满了灰尘,我的头发也很久没有好好梳理打弄过了。

3、昏镜

唐代 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意思:昏镜不是用优质的青铜所制,它模糊不清,光泽已经消失。

4、妆镜

五代 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

意思:一钩月牙儿斜缀在天边,正是一个春晴的早晨,发黑如漆鬓薄如蝉的她对着镜子而慵懒得无心妆扮。

5、明镜

唐代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意思: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6、青铜镜

唐代 李益《游子吟》: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意思: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7、宝镜

宋代 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意思:雨打荷叶溅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苍璧;湖中映月、恰似香奁收宝镜;荷花相次开去、仿佛云锦初织构出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

7. 中国哪个朝代有铜镜子

铜镜中的历史与文化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6-25 11:29 责任编辑: 老北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每天对起镜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镜出现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楚国透雕蟠螭纹铜镜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上世纪70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如果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铜镜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
到了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四神规矩纹等,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
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这是强盛唐朝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我是研究青铜器的,特摘此文化中国-中国网 老北 先生的答案。我见过的铜镜颇多,当中不乏一些赝品,应找相关专家鉴定为好。

8. 求问中国古镜的历史

古代青铜镜是当今古玩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收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青铜镜的精湛制作工艺和异彩纷呈的纹饰艺术分不开的。无怪乎有人将它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因此,收藏青铜镜,自然有很高投资价值。

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从文献资料看,按《轩辕皇帝传》:“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楚辞九辨》:“今修饰面窥镜兮。”再从考古发掘资料看,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出土铜镜,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青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以前的齐家文化。它的发展历程从殷商时的多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铜镜,到西周时有多重环纹、鸟兽纹镜,春秋战国出现的有山字纹、凤鸟纹、雷虬纹镜,到了两汉时最流行的是规矩纹(又名六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弧纹铭文镜,三国两晋又多为神兽纹、变开四叶纹、画像纹镜,到了隋唐时代,铜镜发展最为兴盛,这时有瑞兽纹、四神纹、海兽葡萄纹、花鸟纹、生肖纹镜。嗣后,到了宋、元、明末时期,铜镜铸造业便是江河日下,铜镜逐渐实用的玻璃镜子所代替了。

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因此对其投资收藏极具价值,其前景是无法估量的。有位著名收藏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带有哲理性的名言:“收藏到一件珍稀文物无异是收藏了一个时代。”这话对铜镜收藏也是很有启示的。

9. 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铜镜

铜镜的产生

古人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不过出土的铜镜出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初步可以确认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铜镜的发展

根据铜镜的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期。这个时期的铜镜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纹饰结构从单纯地纹,到地纹上增添主纹饰,纹饰丰富。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

阅读全文

与多宝镜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江湖多功能电动工具 浏览:995
光驱如何改装机械硬盘吗 浏览:480
工具箱汉化smart 浏览:133
铸造除尘器为什么要做保温层 浏览:617
怎么看机械表要保养 浏览:517
小学生雕刻工具箱 浏览:417
k5仪表信息怎么调 浏览:936
青岛泰科阀门怎么样 浏览:277
地热总阀门开关拧不动怎么办 浏览:60
03仪表盘模式怎么换 浏览:284
ktv设备有哪些设备 浏览:191
关节轴承怎么安装使用 浏览:838
生产山楂糕需要哪些设备 浏览:91
机械表后面的飞轮是什么 浏览:163
怎么实现仪表盘ar导航 浏览:72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来 浏览:633
超声波仪器动态范围是什么意思 浏览:11
传动装置分析 浏览:263
风机与阀门连锁怎么实现 浏览:314
消防管道阀门抽检比例 浏览: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