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传说中禹铸造了什么

传说中禹铸造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1 22:20:26

A. 夏朝的九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禹铸九鼎是真的吗

夏朝的九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早就在夏朝建立之时,夏王为了能锻造九鼎,曾指令他执政中的九个州的地区首长“九收”承担征敛黄铜,奉献于夏王室,然后把能代表九个州的物像锻造在鼎上,以代表天底下九个州都荟聚于商朝中间。所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史记·武帝纪》)讲的就是这件事情。商朝由禹逐渐,禅位到莱时,因为桀昏乱无道被成汤所灭。

到战国后期,周王室已处在有名无实的境地,秦、齐等强国常以角逐周室约九鼎而同室操戈。公元前二五四年,秦灭周。《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时,“周民东亡,共器九鼎入秦”,掉入来自秦王之手。可是《史记·封禅书》却这样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故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显而易见,有关九鼎的去向这儿给出了两说,一说秦灭周时把九鼎取离开了,一说早就在秦灭周前九鼎就淹没于撒水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为了寻找周鼎,秦始皇在巡境经过彭城时,“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撒水,使上千人水少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这一举动,表明鼎入泗水的传闻那时候一定比较时兴,以至连秦始皇都深信不疑了,但结果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来看,从《史记》的有关记述中已无法寻找鼎的准确降落了。

《史记》以后的一些古书虽然也有涉及到鼎的去向的记载,但基本上还是对《史记》巾二种说法的解释或填补。如《<史记>秦本纪正义》说:“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进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汉书补注·郊祀志》说:周王室为了避免大国夺鼎和解决自已的经济困难便毁鼎而铸币,对外开放则诡称九鼎去向不明这些。这种讲法虽能发人深省,但是由于不合逻辑或根据不够,就难以让人坚信。

禹铸九鼎是真的吗?

现阶段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器是马家窑东乡铜刀,为单范筑成。至今已有约5000年,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上下。在这之后的史前时代遗迹,都没有特别大规模青铜器发觉。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陶寺遗迹经营规模足够大了吧,还曾一度被认定是夏王朝遗址,但是只不过是发掘出了寥寥数件铜器,从未有过大型铜器发觉。直至二里头的四期才会青铜铸造的鼎发生。

换句话说也商朝快结束的时候才出现铜质的鼎。二里头的鼎块头也不是很大,仅有203厘米,纹样也简单。后母戊鼎为什么这么知名,便是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约832.84KG。制作出后母戊鼎这种大中型铜器已是商朝了。要记住器皿越多,黄铜分量越重,加工工艺就会难。在二里头阶段还是不可以,在炎帝的时代就更加没这个可能了。

但不管炎帝的九鼎存不存在,散播人多了后人可能就信了。后面还衍生出一句鼎有名的成语“一言九鼎”。想象一下,若是一个人一句话的分量=九只后母戊鼎的重量,那这个人的话那的多有分量。为什么不是“一言八鼎”“一言七鼎”是因为有炎帝九鼎的缘故。鼎也因此成了王权的象征。“名震中原”的历史典故也由此而来。

B. 传说禹造九鼎,你知道中国古代鼎被视作什么的象征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基本形制大家或可不太陌生,立耳、圆腹、三足或立耳、方身、四足。它的基本功能或用途是在礼仪活动中盛装敬献给上天和祖先的祭品——牺牲(另有醴和稻粱)。准确地说,青铜鼎是主要的牺牲盛器。
由于当时交通天地、祭祀祖先的权力,为社会上层的贵族阶级独有,因此用鼎的大小、数量便成为贵族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志。商周时期用鼎数量规定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不同身份地位,不仅鼎的数目不同,所盛的牺牲也不一样。九鼎分盛牛、羊、豕(猪)、鱼、腊、鲜鱼、鲜腊等“九牢”;七鼎分盛牛、羊、豕、鱼、腊等“七牢”;五鼎盛羊、豕(猪)、鱼、腊、肤称“五牢”;三鼎分盛豚、鱼、腊,一鼎盛豚,分别称“三牢”和“一牢”。
由于天子独尊 特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牢大礼,因此鼎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并进而成为传国之宝器。《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夏)远方图物 贡金九枚 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帝王世纪》记载:“汤即天子位,遂迁九鼎于亳。”《左传·桓公二年》亦记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故《史记·周本纪》讲:“此鼎定社稷存亡,故为王者必争。”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非常着名的“问鼎”的故事。
所谓的“问鼎”,实际就是指夺取王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戎,领军驻洛阳,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无奈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子别有用心地问起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十分清楚庄王的用意,便义正辞严地对楚庄王说,立国的根本在德而不在鼎。这段故事固然反映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史实,但更说明了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秦国亦早觊觎周王室的九鼎,竟挺军想夺取九鼎,十分恐慌的周王,采用大臣颜率的计策,求助齐国帮助击退秦国,允诺事后存九鼎于齐国。齐国出兵将秦军击退,便向周王索取九鼎,见此颜率问道,如果把九鼎交给你们,你们将如何搬运回国,齐王说要经过大梁。颜率说,魏国早已企图谋取九鼎了,如路经大梁,魏一定会扣留九鼎。齐王说,那我们改经楚地。颜率说,楚国更是求鼎心切。齐王问,那应该走哪条路呢?颜率便慢条细语地给齐王讲了一段当年周灭商搬迁九鼎的故事,说当年周王为运九鼎,竟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之多。齐王这时终于明白了颜率的用意,只好作罢。这里颜率的用意实际很清楚,即各国都在贪图九鼎,如果你齐国真的把九鼎运走,其结果势必会终日不得安宁。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所以秦始皇出巡此地时,曾派千数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一场。从楚庄王到秦始皇,九鼎故事虚虚实实,正暗示着此间社会的动荡。
总之,鼎在当时人们心里确有无以取代的地位。所以郑人“铸刑书于鼎上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 ”;“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作刑书,特示尊重而又为传之久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得齐兵铸鼎”,销兵制鼎,特示和平安定(《吕氏春秋》)等等。直至今天,与鼎有关的词汇,一般均有显赫、高贵、盛大或昌胜之意。鼎运、鼎命、鼎祚喻帝王之位或国家之命运;以鼎阀、鼎族、鼎贵、鼎甲指显赫高贵之门弟;鼎业指帝王之大业;鼎喻指皇帝之旨意;鼎赐指极重之赏赐;鼎气指国运昌盛之兆;鼎味喻国政,鼎定指建国,鼎论喻大治之策等,其他则还有鼎盛、鼎重、鼎具、鼎兴、鼎助、鼎鼎大名等等,不胜枚举。
追根溯源,本来鼎不过是一种日常烹煮食物的炊器。最初是用陶烧制的,初型是容器下按设三足,下加柴燃火炊煮食物。这种器物起源很早,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出现钵形和盆形鼎。长江流域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有罐形鼎。以后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良诸文化都出土有各种形式的陶鼎。
正是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离之的重要炊具,特别是鼎本身“不炊而自烹”;即集灶与炊具为一体,并有站立稳定等形制上的优点,进入青铜朝代之后,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即终于成为贵族宴乡和祭祀上天与祖先的礼器。《说文解字》讲:“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韩诗外传》讲:“伊尹负鼎俎,调五味而为相。” 可见,进入夏商周三代之后,有双耳的青铜鼎恐怕大多已不再担当炊具的使命,而被堂而皇之地用为调五味之重要盛具。我们知道,青铜是铜与锡或锌的合金,而锡、锌均为熔点很低的金属,不耐高温。至于新出现的四足方鼎,如再视之为炊器就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目前我们所最早的青铜出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为双立耳深腹、圜底,下设三锥状空心足,四壁薄,形制比较原始,很接近龙山文化的陶鼎
早商时代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器壁加厚,也较均匀,器表普遍饰以兽面纹等复杂的纹饰。腹仍较深,一般为圆锥状空心足。新出现的方鼎为空心柱状足,商代中晚期的青铜鼎壁已普遍较厚重,形体多硕大,造型更向成熟方向发展。足大多为柱状足,纹饰趋于细密缛丽。
1938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一个大方鼎,当时轰动全国,这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其通高133cm,口部长110cm,宽78cm,重量达832.5公斤,为目前所见世界上最重的鼎,堪称中国青铜文化奇观,其形制亦可视为晚商方鼎之代表。试想,如果当时熔铜的坩锅容量以12.5公斤计,那么,铸造如此巨大的器物,同时需要70余坩锅协力操作,如每个坩锅需要三、四个人,那么浇铸时至少需要250人同时工作。如再加设计、制模、翻范、组范及拆范、修整等工序,其制作场面可想而知。
商代的青铜鼎出现的数量很多,分布区域也相当广泛,东至山东半岛,北到冀北,西至陕中,南跨长江,偌大区域内均有发现。着名的人面纹方鼎就是在湖南宁乡发现的。
周初鼎的形制较之商并无明显变化,由于周人吸取商人酗酒误国的教训而禁酒,食器鼎的地位便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周人终于建立起一套以鼎为首的重食器的青铜礼器体制。出现了一批形体伟岸,下腹硕大,柱足粗壮的大鼎,《大盂鼎》可视为当时鼎之典型代表。
西周中期,周人的青铜礼器制度完整建立起来,鼎在其中的地位已更为稳固,形制更趋稳重。比较重要的如《毛公鼎》(见图九)。西周晚期流行的形制是立耳、圆底、矮兽蹄足,如《多友鼎》。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大动荡的时期,随着人文大觉醒,祭祀文化终于开始步入老年,鼎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于礼崩乐坏,诸侯纷争,青铜器体系逐渐解体,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鼎此时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北系以三晋为代表,形制是圆盖、圆腹、高足或矮足;南系以楚式为代表,深腹、平底、平盖,外撇式三高足。二是大量出土仿铜陶礼器,尤其陶鼎最为常见。
随着铁器与牛耕的出现,随着领主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官僚专制体制的创建,青铜礼器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这种曾有着长期辉煌的礼器,日渐走入历史的博物馆,西汉之后,便基本绝迹。
我们提到《左传·宣公三年》载,王孙满回答楚庄王那段话“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这是什么意思呢?夏王绘制远方各种物象,用九州所献贡金铸鼎,而把所图之物铸在鼎上,实际披露出一个重要问题,即青铜器表所饰花纹图案是有特定内容和特殊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王孙满下面一段话得以进一步的证实。王孙满接着讲:“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是说,青铜器上饰以图象,天下各地的物象得以齐备,旨在使国民辨识何为神祗,何为奸恶。这样国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致遇不顺的事,山精水怪都不会遇到。
以此使社会上下平安协和,承受上天所赐之福。所以在以鼎为首的商周青铜礼器上我们看到如此富丽华贵,绚丽多姿的图案花纹。如兽而纹、龙纹、凤鸟纹、火纹、蝉纹、蚕纹等象形纹,窃曲、波折、勾连雷纹等几何纹等等,丰富多彩。这些花纹尤其是龙、凤、蝉、蚕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简单地说,关于龙纹《考工记》讲:“龙以水”其显然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有产物。
最后我们不能不谈到青铜鼎器内壁的铭文。青铜器出现铭文是从晚商开始的。最初只是作器者的父、祖、母或兄长的称号以至族徽而已,以后发展为三、四十字的称颂功德性质的较长铭文。如《乃孙作祖已鼎》,十一字。西周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最大的区别是之一便是出现了大量长篇的述史性质的铭文,如记载康王大举征伐鬼方史实的《小盂鼎》;记载康王诰诫臣盂以殷亡和周兴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大盂鼎》等。又如《献侯鼎》、《作册大方鼎》、《卫鼎》、《师汤父鼎》和《颂鼎》等,都有长篇铭文。
西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的铭文竟长达499字,为迄今了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这些铭文无疑可补历史文献之不足。对于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至春秋战国,长篇铭已较少见,如台北故宫所藏《曾诸子鼎》、《芮公鼎》等,铭文仅四、五十字,无非是乱世诸侯大夫铸鼎以祈求长寿安康的意愿等。
中国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中国古人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点态度去体验宇宙间发生的秘密。”(泰戈尔语)这种秘密就是节奏与和谐,而节奏也就是秩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则是乐的精神。中国人不仅把此一精神渗透进现实生活,便进而把此装饰到了日常生活所用器皿,而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
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赋予优美的形式,使之不仅仅是实用之器,而且可以同人对话,同人情思往还,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历史上,本极为平常,而后来又极度辉煌的鼎便正是这样一种集中体现出节奏、和谐,基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产物。因此它在今天即使早已褪出历史的舞台,但作为中国文化的直接载体却在现实社会中,在国人心目中光辉永存,永远发挥着一种无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C. 众所周知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那么他真的有铸造九鼎吗

关于大禹铸造九鼎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大禹因为治水,所以走遍了当时的各个地方,所以大禹它对于各地的山精水怪这类的东西是十分熟悉的,那么大禹为了当时的人们有所防备,所以就将当时九州的州长献上来的钢铁,在荆山脚下铸造了几个宝鼎,让人们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对人们有害的,这就是当时的传说。但是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根据当时的铸造工艺来说,当时铸造成九鼎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我们对此不免怀疑,大禹铸造九鼎,这一个故事是否是属实的,或者说是当时的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编造的,像当时的武则天为了称帝,所以就虚构了一个事情来获得当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我们对此的推测就是大禹他当时并没有铸造九鼎。

D. 禹铸九鼎的传说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时间长了,有些诸侯不免离心离德。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候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且说大禹郊祭之后,看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E. 传说中大禹所铸的镇国九鼎真的存在过吗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此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从锥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元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元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F. 禹铸九鼎的传说 大禹铸造的九鼎怎么消失了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为了铸造九鼎,曾命令他统治下的九个州的地方长官“九收”负责征敛青铜,贡献于夏王室,并把能代表九个州的物象铸造在鼎上,以象征天下九个州都荟聚于夏朝中央。所谓“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史记·武帝纪》)讲的就是这件事。夏朝由禹开始,传位到莱时,由于桀昏乱无道被成汤所灭。成汤便是商朝的第一个君王,相传他灭夏后,把夏的九鼎迁移到了商邑。商朝传到封王时,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封,灭商之后带着商朝的九鼎凯旋西归。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迁到镐京(今西安市郊),并举行了隆玉的“定鼎”仪式,意味着新王权的确立。由此,后人才有把建立政权称为“定鼎”之说。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日渐衰落,强大的诸侯便对九鼎产生了凯靓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庄王乘北伐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孙满为使者前去慰问。楚庄王别有用心地向王孙满打听周之九鼎“大小轻重”,暗示准备夺取周的统治权。王孙满见对方野心勃勃,便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虽然有所衰落,但还可以维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庄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所以,后来入们就把“问鼎”比喻为欲夺政权或图谋王位等等。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秦、齐等大国常为争夺周室约九鼎而兵戎相见。公元前二五四年,秦灭周。《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时,“周民东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记·封禅书》却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显然,关于九鼎的去向这里提出了两说,一说秦灭周时把九鼎取走了,一说早在秦灭周前九鼎就沉没于洒水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为了寻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过彭城时,“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洒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这一举动,说明鼎入泗水的传闻当时一定较为流行,以致连秦始皇都信以为真了,但结果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看来,从《史记》的有关记载中已无法搜寻鼎的确切下落了。《史记》之后的一些古籍虽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记载,但基本上还是对《史记》巾两种说法的解释或补充。如《<史记>秦本纪正义》说:“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汉书补注·郊祀志》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强国夺鼎和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便毁鼎而铸钱,对外则诡称九鼎不知去向等等。这些说法虽能发人深思,但由于不合情理或根据不足,就很难使人相信。
秦汉时期出现过寻找“周鼎”之风。秦始皇寻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汉代,汉文帝、汉武帝都继续寻找过周鼎。据说,汉武帝时在汾阳找到了“飞入泗水”的那个周鼎。但“鼎文镂无款识”,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实在难以断定。那么,九鼎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后还有没有找到它的可能呢?这就要看考古发掘事业的进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销毁,或许某天,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有幸从出土文物中一睹这千年宝鼎的光彩和“姿容

G. 古代大禹因何造九鼎,在九鼎上刻鬼怪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们平时在看一些历史剧或者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问鼎中原这个词语,所谓问鼎中原其实是争霸天下的意思,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次数非常多,而鼎之所以能够代表国家,是因为大禹铸九鼎的神话传说。大禹建立夏朝后就铸造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统一的含义,而在九鼎上刻鬼怪是为了让百姓能够辨别神鬼。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大禹铸九鼎最主要是为了辟鬼神,但在神话角度方面九鼎也和国家政权挂钩,因此后来也衍生出问鼎中原这样的词语。

H. 大禹治水中禹铸了什么来教人们辨忠邪

大禹铸了(九鼎)来教人们辨忠邪。
据说
九鼎上刻绘了天下各地毒虫恶兽和鬼魅精怪的图像,让人们一看就晓得哪一方有什么害人之物,预先知道防备;将来出门远行,也心中有数,趁早带上降服妖怪的武器和法宝,便不再受害了。禹把这九个宝鼎摆放在宫门之外,叫人们参观识别,成为旅行指南图。所以,禹铸鼎的本意就是教导人民辨认奸邪。

阅读全文

与传说中禹铸造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然气阀门井钥匙创新 浏览:702
什么地方卖吸氧器材 浏览:98
实验室化学反应装置图 浏览:793
铸造银条模具什么材质 浏览:413
轴承加工什么工艺 浏览:494
cad软件中怎么画阀门 浏览:3
骑车轴承为什么位置 浏览:320
起亚k5仪表盘怎么设置成码数 浏览:510
全铝家居哪些机械 浏览:478
托辊万向轴承总是坏掉什么原因 浏览:827
快消品用什么消防器材 浏览:129
购买维修工具箱请示 浏览:179
消防水管阀门怎么安装 浏览:83
铸造业造型线是做什么的 浏览:212
山工小传动轴承怎么卸 浏览:84
金德五金制品厂 浏览:559
轴承知识什么是防磁轴承 浏览:784
制氢氧化亚铁的实验装置原理 浏览:205
玻璃液位计阀门叫什么 浏览:578
macan阀门怎么关 浏览: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