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万历大铜钱为什么有铅冶炼技术有铅铸钱吗
铅是青铜合金的配料。青铜就是铜和一定比例的铅造成的,还有用锡合成青铜的。铜是战略资源,明朝时铜资源比较紧张,所以就用铅来铸造钱币。
② 明朝的铜钱有哪几种
公元1353年即至正13年,张士诚起义攻占了泰州、高邮,自称“诚王”他也想过过当皇帝的瘾,便立国号为“大周”,建元“天佑”,铸了“天佑通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同年铸造了“洪武通宝”,钱文为楷体的。“
公元1374年即洪武7年,明朝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于洪武8年正式发行了“大明宝钞”。“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永乐通宝
永乐开会
“宣德通宝”的版别不多,主要分“通” 字草点、不草点,“德”字“心”上少一横或多一横等。
“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价格较普通明朝钱币
加重到一钱二分的"弘治通宝"
价值连城的"弘治通宝"当十大钱
嘉靖通宝
孤品嘉靖背一钱
面文异书“嘉靖通宝”, 背文“十、一两”。面文“嘉”接穿离缘、“靖”“通”接穿连缘、“宝”离穿连缘;背上“十”接穿离缘、右“一两”离穿连缘,少见之品。
云南省会泽县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巨型古钱币“嘉靖通宝”为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据鉴定,该币为明代嘉靖年间东川府(会泽原为东川府)铸钱局开业纪念币
③ 明朝时中国用的什么钱币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可见,这项钱币改革以失败告终。
明朝各阶段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铸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据福州铸隆武,永明王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④ 明朝钱币是怎么个样子
明朝建立以后,沿用历代八成九式法进行铸钱,在京师设立宝源局,各省设立宝泉局,负责钱币的铸行。明朝法律苛严,对民间铸钱予以严酷的打击。在明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钱币制度上亦有体现。总体上来说,明朝钱币有如下几个特点:
形制
在明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已于1361年设立宝源局,铸“大中通宝”。明前期钱币的形制较为统一,以“大中通宝”、“洪武通宝”为范。明末时局动荡,钱制十分繁杂,版别很多,以天启、崇祯两朝为甚。
钱文
为避明太祖朱元璋“元”字的忌讳,铜钱一律称为通宝,且皆对读,背文有纪地、纪值等。明朝早期、晚期钱文风格不同,早期较清秀,晚期较呆板。明钱有在背面记钱局名称、纪值、纪重等。
铸工
明代的盛世之作为永乐通宝钱,铸工精良。郑成功在台湾发行永历通宝钱,该钱在日本长崎铸造。
材质
铜钱的合金构成在嘉靖年间出现了转折,由原来的青铜合金(铜、铅、锡)改为黄铜合金(铜、锌)。明朝的主要通货为“大明通行宝钞”纸币,后期宝钞不断贬值,纸币制度名存实亡,明朝末年,白银作为货币的地位得到提高。
⑤ 这个铜钱什么年代。
这枚铜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所铸造的 铜币
⑥ 明朝货币详细介绍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有哪些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称“大明宝钞”,同时也在铸造了不少铜钱,大明所有的钱币统称“通宝”,当时交易金额大的用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金额数量小用钞钱(钱和钞因为制作工艺和通货膨胀容易贬值)。
不同帝王在位时,合法的货比都是用当代帝王称号的通宝,不同帝王利用这种强制使用帝王称号的通宝实现对经济的控制明,朝通宝应为更换朝代,在民间可以根据铜币的成色来换当时帝王称号的通宝。
⑦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你都了解哪些呢
明朝的货币大部分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纸币,叫做“大明宝钞”在制作纸钞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的铜币,明朝所有的钱币都叫“通宝”,那个时候的交易金额大部分还是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时金额小的用钞钱,因为钱和钞制作工艺和通货膨胀容易贬值。
不同帝王在位时,合法的货比都是用当代帝王称号的通宝,在民间可以根据铜币的成色来换当时帝王称号的通宝。
⑧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⑨ 明朝都有哪些钱币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熹宗天启年间补铸光宗年号钱,钱文尚工传世仅见小平,楷书直读,有光背,或星、月、合背、合号等,径2.5厘米,重工业2.8克上下。存世尚不难求。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心泰 2800元
泰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熹宗天启年间铸,分三等,小平径2.4厘米,重2.6--3.6克,折十径4.5--4.8厘米,重18----30克,合背折十钱,径4.4厘米,重21克,天启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尚有记值,记地,记重数种。明天启与徐天启区别在于:明天启首撇与第二笔相连成“卢”状,集币时稍加注意不难鉴别。另有合号钱多种。.....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得 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新” 6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壹钱” 850元
元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6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院” 8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分一钱” 3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6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奉” 1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二分” 2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7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母钱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户”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星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二”星 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 4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7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3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4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府” 3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镇十” 6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密” 2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思宗崇祯元年铸。分四等近百种,为明代版别最杂,品种最多的货币,铜色杂陈可见黄、红、白、同等钱大小不一。面文直读,四字楷书,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五径3.4厘米,折十径4.4厘米,重28克。背纹除光背者,有星,月,奔马,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以及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星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丁” 1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乙”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丙”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戊”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日”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嘉” 9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局”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 2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应”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宫”月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加”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重”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宁”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下“宁” 3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府”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 4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奉”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青”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清忠”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共” 18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忠” 4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二”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二” 12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雕母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户二” 30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四手” 4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二背“监二” 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监五”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工五” 25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户五”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4元 太祖洪武元年铸。形制,钱轻,重同大中通宝,钱文楷书直读,较规整,除光背无文者外,记值有:一,二,三,四,五。记重,为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记地为;京、北平、浙三、豫、济、鄂、桂、福、广等九等。记地兼记值“桂一,桂二,广二,二福,桂三,桂五,广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广十,鄂十,济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同等钱各有差异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15--3.3厘米,折五径3.8--4厘米,折十径4.4--4.5厘米,此钱以光背平钱,记钱较常见。.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5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5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鄂“ 4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北平”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济” 7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福”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豫” 8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一” 32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6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京” 10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北平” 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桂二”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浙” 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福” 7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广二”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3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北平”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鄂”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浙”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福”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济”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桂三”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广三”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光前 1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2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北平” 1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浙” 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鄂”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桂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福”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豫”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广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3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6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北平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广” 2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京十”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济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鄂十”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桂十” 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福”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浙” 150元
永乐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50000元 成祖永乐年间铸,传世以小平较丰,制作精美,面文有宋钱风韵,笔划清秀,径2.5厘米,重4克上下。折三有两枚,一枚为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残角者钱径3.4厘米,为已故苏州籍钱币学家王荫嘉老先生以银元五百枚购得,使国宝留存今日,永乐平钱传世较多,流布甚广。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元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银质 6000元
洪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明仁宗年铸,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不详,洪熙年号存在一年月仁宗即位,至洪熙五月死,仅九个月,因而铸量特别少,一般是不容易见到的,已知仅发现两枚,一枚存张叔驯处,钱币学家王荫嘉曾享过眼福,可惜今已不知流落何处?另一枚,罗伯昭生前已捐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已是海内孤品。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元 宣宗宣德八年铸,传世唯见小平钱。制作粗糙为明钱中较差者,面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同等钱小不一。宣德钱较永乐钱少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省一“德” 300元
弘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孝宗弘治十六年铸。唯见小平钱,制作类宣德钱,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尚有一种隶书钱,所见甚少,钱币学家郑家相曾获当十大钱财一枚,径约3.9厘米,为存世少见。
弘治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元 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厘米,重3--4.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折五径3.9厘米,当十径4.5厘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记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隆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60元 穆宗隆庆四年铸。仅见小平,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整,径2.5厘米,传世今已不易得,重为4克。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神宗万历四年。版别繁多,以小平多见,平钱除光背外,穿上有:星、月、工、公、正、天。穿右厘,合背等。径2.4--2.5厘米,重3.4--4克,折二径2.8--2.9厘米,矿银小钱径1.9厘米,背五钱径3.5厘米,特大钱径8.8厘米,传世属小平钱最丰,面文除规整楷书者,尚有少数“历”,历下长日宽日数种。..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宽缘大样 2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星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天” 1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正” 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公” 1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6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5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分” 8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江” 6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厘” 2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背纹 1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包星月 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矿银” 8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钱” 4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背北斗星 8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旋背 10元
万历通宝楷书特大型光背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背“寿” 5000元
⑩ 明代所铸的通宝钱主要有哪些
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但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基本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明代初期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当时各局均有铸造,版别较多,钱文自成系统,存世多寡悬殊。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明代铸币政策的改革。
明代所铸通宝钱,主要的有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
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铸于应天府的钱币。此钱为小平大型钱,背穿上有一“济”字,世所珍罕。大中通宝具有相当文化价值,是“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面文“大中通宝”楷书对读,有光背、背记值、记地等,记地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凡九种。
大中通宝分5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而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大中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