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五金知识 > 睿德工具箱官方

睿德工具箱官方

发布时间:2022-09-11 16:52:00

A. 为什么汉宣帝的历史地位不如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睿德工具箱官方扩展阅读

汉朝科技

1、造纸术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2、天文、医学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

3、数学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

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4、工艺技术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网络:汉宣帝

B. 北京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业从事会议服务,会议设备租赁,LED大屏幕,舞美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13年销售额达1.73亿人民币.北京百睿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导向的视频设备租赁,为客户提供全面灵活的LED大屏、投影机、等离子电视、摄像、灯光音响等专业设备的租赁,我们拥有一批专业的队伍,为您随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我们的租赁服务范围有:各种庆典、各类礼仪、文艺表演、婚庆、展览展会、会议培训,同时也为每位合作商提供了高效高质的服务,我们的口号是“专注专业,专业服务”。我们坚持以“专业专注的服务以最实惠的价格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理念来经营,我们的目标是:根据顾客特定需求,凭借良好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服务经验和周到的服务意识,精心设计各种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服务,以军用标准为军用或民用提供最可靠的服务。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秉承“依靠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保持高水准的专业化服务”这一信念,愿与国内外各界朋友共同发展。视频设备室内外全彩LED屏,多媒体背投一体机,等离子、液晶电视,投影机、投影幕,多屏图象处理器音频设备大功率全频音箱,专业功放机,有线、无线话筒,调音台、效果器,均衡器、压限器灯光设备PAR灯、电脑灯.追光灯、调光台,面光灯、激光灯,硅箱、TRUSS架特效设备干冰机,烟雾机,泡泡机,冷焰火,雪花机睿德,皇帝的恩德。唐白居易《中和节颂》序:“由是文武百辟佥拜手稽首而颺言曰:‘大哉睿德!合於玄造。’”明钱德震《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睿德隆虞秩,崇僚肃楚征。”
法定代表人:朱汉文
成立时间:2013-09-17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501630065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28号楼(樱花集中办公区0876号)

C. 八年级物理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检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如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彭作桢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姜亮夫编、陶秋英校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学图书馆编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个人的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及其简单的 生平,可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该书内容丰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万多人。自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见很有使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观点陈旧,没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传记的出处,以及部分材料失实等,这些都值得使用时注意。

由于大辞典按姓氏笔划编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检时颇感不便,故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又编四角号码《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附于书后,也有单行本,读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辞海》也可以查到。

2.中国历史很长,出现了许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读书时容易混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查彭作桢编、1934年北平好望书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该书根据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余寅《同姓名录》、陈棻《同姓名谱》、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编成。收五万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笔划编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为清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编制一部专门索引:《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刘书所录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书原名《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钱大昕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多于上述七种疑年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和增补若干新的碑传材料,1959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并改今名。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又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陈垣的《释氏疑年录》(中华书局1964年版)。此书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研究历史人物,需要查找较详细的传记材料,《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备考”栏注明了人物传记的出处,尽管也有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是可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另外,可以通过《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阅史书列传。

清人汪辉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编成《史姓韵编》,曾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载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又依旧有韵目编排,查检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搜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传及附见的人名,编成四角号码索引,人名下注明见于某史某卷和开明版二十五史总页数及栏数。又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梁启雄等编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过此书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关于人物一生的活动,最详尽的记载莫过于年谱。

哪些人物有年谱可供阅读?一般说来各大图书馆都有书目可查。解放后作为单独的书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学的《历代人物谱集目》。该书于1962年铅印,收录年谱约一千八百余种,可以作为参考。但据赵国璋《语文工具书使用法》称,汪訚编《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稿本),收有年谱二二一四种,可见杭大书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涛《年谱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梁廷灿《年谱考略》(载1929年7—11月《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号),可以参考。

二、按时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外,也可确定人物的时代和地域范围,利用另外一些工具书试加搜寻。

1.先秦人物,可查《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号,1947年出版)、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中有关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检先秦至西汉初期人名之用。《史记人名索引》系根据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校点本编制,以姓名或曾用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别名、字、号、封号、谥号、绰号等附注于后,并一律作为参见条目,可以从不同名称进行翻检,是专查《史记》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汉初人物极为重要的工具书。

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蔡云《人表考补》、翟云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阅《汉书古今人表》时作参考。又日本重泽俊郎的《左传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馆1935年版),也可查找见于《左传》的先秦人物。

2.两汉人物,可查明傅山《东西汉书姓名韵》(山西铅印本)、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前书是两汉书的传记索引,后书辑录两汉书中没有专传而散见于纪表或他人列传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的《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编著的《后汉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已于1979年出版。该书系据1965年出版的《后汉书》点校本编制,收录两汉及三国(魏蜀吴)、两晋的人名。两汉以前的人名,凡属纪传追述世系或有重要价值者,也予收录。这是查找汉代人物尤为重要的工具书。由于此书与前面提到的《史记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绍的《晋书人名索引》、《隋书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据新点校本二十四史编制的,使用较方便,希特别留意。

3.三国、两晋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编《三国志人名录》(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张忱石编《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版)和邓经元编《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于《吴书·吕蒙传》“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句下,用小字加注:“或曰,此语不可解,疑有脱误。”《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出于误解,于孙规均不作人名标注。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无孙规其人,读书至此,就不知“孙规”究作何解?一查《三国志人名录》,才知孙规实是人名,除《吕蒙传》外,还见于《孙权传》。该传下有“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等语,一看便知孙规是东吴将领,所以《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于此均作人名标点。可见《吕蒙传》不作人名标注,显系因卢注而产生的偶然疏忽。《三国志人名录》因是索引,在编制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两处关于孙规的条目合并起来,就可避免上述差错。

通过这一番周折,再读一下《三国志人名录》的出版说明,就进一步了解这部工具书的重要性。原来《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国部分仅以陈寿《三国志》为限,且只收列传及附见人物;《三国志人名录》除了列传及附见人物外,还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注解中的人名全部收录,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陈书数倍,所以查三国时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国志人名录》。旧燕大编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把陈书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综合排比,收录的人物极多,关于孙规也有两个出处,可见其用处和《三国志人名录》一样,甚至更为广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关史、汉的三种引得的用处,它们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晋书人名索引》据1974年11月出版的《晋书》点校本编制,收晋代(包括十六国)、三国(魏蜀吴)及由晋入刘宋的人名。但关系到晋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官名、爵名、谥号等,附注于后。为了方便于从各种名称进行翻检,主目后面附注的所有异称,另立参见条目。全书按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后附笔画检字表,极便查阅。

《隋书人名索引》,据1973年出版的《隋书》点校本编制。该书收录隋代、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纪传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但《隋书·经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将出版发行。以上二书,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辽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旧燕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都提供搜寻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的重要线索。由于宋辽金元四朝时间上是交叉的,有些见于宋代传记引得的人物,在辽金元传记引得里也能够查到,这两部书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宋代和辽金元的两种引得采用了一些不属于传记性质的书,前者如《桐阴话旧》、《万柳溪边旧话》、《宋诗钞》、《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后者如《辽诗纪事》、《辽大臣年表》、《辽方镇年表》、《元诗选》、《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为史表,或为诗选、诗话。从体例上说有问题,但从查考人物来说,资料愈多愈好,这并不算是太大的缺点;相反,诗文集和笔记里还保存着不少关于人物的记载,传记引得为了体例的关系又没有采用这类的书,因此我们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线索为满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强从一三二种宋代文集中收录三千二百人的传记资料(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按笔划顺序编成《辽金元人传记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则从三十三种宋元方志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传记资料编成《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华书局1963年版),正好弥补上述不足,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许多传记资料汇编收录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知名人士,它们不予收录的人物,文集和地方志中往往可以找到。这里着重讲一下方志的作用。如李贽《焚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赞刘谐》,《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查无刘谐其人,而近年来根据李贽生前的活动范围,终于从《麻城县志》中找到了刘谐是隆庆辛未年进士,做过余干知县,“喜奖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则徐的史料,看到有一个名叫李芸渠的人,与林书信往还,甚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云南做官,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查《中国人名大辞典》、《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清代碑传文通检》等都查不到,一查《云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龄,芸渠是其字,曾任云南澄江府及广南府知府,主编过《广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书。若是根据这个线索再去查有关的府志县志,当有更详尽的材料。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宋元方志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可查。明代有方志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国一千多部,要编制传记或其它专题索引,规模太大,恐一时难以办到。所以要从明清以来的方志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过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动地区)而后查阅有关方志。又据朱士嘉介绍,《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1934年商务印书馆在影印河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各省通志的时候,书后都附有四角号码索引,人名当然也包括在内,故查考上述地区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带说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县志乃至镇志、村志以外,尚有备查地方人物的专书,如河北省,可查清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河南省,可查孙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广东省,可查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又日本梅原郁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京都同朋会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编《辽史索引》(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编《金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实造编《元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辽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清代,工具书较多,而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和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传文通检》最为重要。

明清两种引得是查考明清两代人物的重要工具书。明代传记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录本名,不列字号,与前几种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点。

《清代碑传文通检》收有关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种,分列碑传主人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代和碑传文的作者及所载书名、卷数,依碑传主姓名笔划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祯17年)以后及现代人生在1911年(宣统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两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录中作“异名考”;一人数传,而所载生卒互异的,作“生卒考异”。总之,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极有用的参考工具书,可与《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参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编、世界书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传的工具书也还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6.近代以来至解放初,可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的人物传记、人名辞典。人物传记约收一千人,人名辞典拟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干人物表。

徐州师范学院郑云波、魏云卿编《中国近代作家传记暨著述要目》(1964年铅印本),将近代作家239人的传记资料出处和他们的生平著作汇集在一起,甚便检索。另有杨家骆编、1937年辞典馆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日本桥川时雄编、1940年中华法令编印馆出版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任嘉尧编、1947年东方书店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辞典》,樊荫南编、1931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香港《周末报》编辑委员会编、1950年永发印务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国人物志》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职业查考人物

按身份、职业等查考人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如查帝王、大臣、科举出身人物的工具书,主要有李子文编《历代帝王系统表》(1954年上海新亚书店出版),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四部备要本),吴廷燮编《历代方镇年表》(辽海书社排印线装本),燕大引得编纂处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清季新设职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燕大引得编纂处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1941年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1963年编印的《中国驻外使领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类是查考一些学者、艺术家等等的工具书,主要有潘念之编《思想家大辞典》(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34年蔚文印书局出版),北京语言学院1978年编印《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一分册),邓元鼎和王默君编《宋元学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明仁编《四朝学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支伟成编《清代朴学大师列传》(1925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阮元、罗士林、诸可宝、华世芳等编《畴人传四十六卷续编六卷三编七卷近代畴人著述记1卷》(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黄钟骏编《畴人传四编11卷》(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濌公编《中国画家人名辞典》(1944年神州国光社出版),朱铸禹编《唐前画家人名辞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画家人名辞典》(1958年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洪业辑、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画传辑佚三种附引得》,曹惆生编《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词典》(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达编《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编《中国美术年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等学术年表,也可查有关人物。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个学派和二百多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善的学术思想史。继《明儒学案》后,他又撰述《宋元学案》,每个学案列有一“表”,对于师友的渊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后又编有“附录”,把时人及后人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广加搜罗,比《明儒学案》的编写似又有所改进。可惜此书没有完成,黄宗羲就去世了。其后由其子百家续写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续成。全书一百卷,列有九十一个学案,叙述的学者多达两千余人。清江藩著《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清人唐鉴著《清学案小识》,合称《清儒学案》。《清儒学案》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学术家的重要参考材料,读者尤需注意。《四朝学案》目前通行的平装书有商务印书馆和世界书局两种本子。鉴于《明儒学案》已收入《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清儒学案》已入《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故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又出版邓元鼎、王默君编的《宋元学案人名索引》,读者可分别加以利用。另外,世界书局本第四册附有张明仁编制的《四朝学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书中所载有传及附传学者三千余人,按姓氏笔划排列,亦于1936年出版,更便检索。

《畴人传》收有我国从上古传说时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数学家四百人(附录西人五十二人)的传记。另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机床厂编的《科学技术发明家小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学家小传》编写组所撰《中外科学家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书,都是查考科学家传记的有用工具书。

凡是中华书局重印的宋代、辽金元、明、清四种传记引得已收录的人物传记(见前表),本章不再单独介绍,以免重复。

又蔡金重编、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书纪事诗引得》,是查考历代藏书家资料的有用工具书。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著,共辑录五代至清的藏书家一千余人的材料。伦明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则是叶书的续辑。《引得》将以上二书中的有关条目按中国字庋撷法混合编排,以人名等为主目,下注朝代、字号、籍贯、室名、印鉴及著述选辑校刻诸书名,再注出处;以字号、室名等为见目,只注其所属的主目,不注出处。不会查中国字庋撷法者,另有笔画索引可查。

蔡金重编、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作者引得》,李书春编、1934年印《唐诗纪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编、1931年山东大学图书馆出版《全唐诗文作者引得合编》,燕大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宋诗纪事著者引得》、《元诗纪事著者引得》,以及中华书局1965年编辑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学家的有用工具书。

四、从字号、笔名等转查人物本名

中国人的名号最繁:有名,有字,有号,有别名,有别号,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种各样的笔名,而且多有以字号或笔名闻世而本名转被忽略者。一般工具书多数是以姓名为主,下附字号,难以直接查找,这样就非要有以字号、笔名等为主目倒过来转查人物本名的工具书不可。因此,陈德芸编、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别号索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编辑出版的《民国以来人名字号别号索引》,蔡金重编、燕京大学1934年出版的《清代书画家字号引得》,商承祚和黄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蒋星煜编、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笔名索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出版的《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以及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1959年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都成为极其有用的工具书。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称,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书。

此外,还有专查谥号、庙号、尊号、史讳的工具书。在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叫做谥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有一些按照地主阶级观点赋予特定涵义的字,如“经纬天地日文”、“威强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等等。东汉开始又有私谥,如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

从汉代起,帝王又有庙号,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后世即以庙号相称,如“汉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或生前所加,或死后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词,如清代那拉氏为皇太后,尊号累积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者不敢直称其名,需要避讳。避讳的办法归纳起来有三种:一、因讳改字;二、空字;三、缺笔。由于避讳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献资料上一些混乱现象,需要参考一些专讲史讳的书籍以了解这方面的常识。

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光绪刊本),雷廷寿编《清谥法考》(1924年铅印本),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1936年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道光本),陈垣《史讳举例》(1958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谥号、庙号、尊号和史讳方面的工具书,其中《史讳举例》尤为重要。

五、查外国人

查考外国人物,有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3年出版的《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图书资料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的《苏联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5年出版的《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张英伦、吕同六、钱善行、胡湛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下册)等书。

《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内容丰富,极为重要。该书资料全部选译自1950—1958年出版的《苏联大网络全书》、1958年版《英国大网络全书》、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国大网络全书》、美国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当代人物传记》、美国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会科学网络全书》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辞典》。收集范围以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主,同时酌量收录政治人物和社会活动家,以及少数和我国近代、现代史有关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人、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于1870年及以后者为限(即卒于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体上上及整个十九世纪,下迄当代。全书共收人名约七千五百条。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所收欧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经去世的人物大大多于当代的人物;同时,因取材于各种不同来源,所以资料的立场观点不一,着重点和详略也都不一,使用时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几种工具书,如唐敬杲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现代外国人名辞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编译、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辞典》,刘炳藜等编、中华书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辞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华编、外文书店1970年版《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1970年版《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1970年版《拉美常用缩写手册》、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册》,张竞干、黄竟成、王鉴明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译名手册》,史群编《日本姓名词典》,计分拉丁序、汉字序、和名序三册,商务印书馆已于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余二册亦即将出版。以上工具书,可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D.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一生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1岁,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父,武士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属山西吕梁市)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按当时的法律,皇上死后,没给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杀。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62岁,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63岁,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64岁,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业为赵王。
65岁,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临城下,李贞自杀,平豫州。十三日,杀韩王、鲁王等参与叛乱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66岁,载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衮冕,大飨万象神官,登则天门,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贺。初四,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初五,在明堂飨群臣,吐蕃等遣使来贺。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为周忠孝太皇,其母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为章德陵,咸阳陵为明义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鲁靖公(克己)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为赵肃恭王,金城王(俭)为魏义康王,太原王(华)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万象神官,改元载初,并始用周正(周历),即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一月。
67岁,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为己名。改诏书为制书。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试贡生于洛城殿,数日方休。贡生殿试自此开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狱死。告密之风起。七月,置制狱于丽景门,专理谋反案以扫除政敌。九月,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县令品秩同赤县(京师长安),百姓世代免除赋税。
68岁,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杀丘神绩。二十八日,杀史务滋。二月,开始惩治酷吏,杀周兴、索元礼。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艺下狱死。魏王武承嗣授意,凤阁舍人张嘉福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皇帝不许,王庆之即以死泣请,皇帝只得赐其印纸一张为出入凭信,才使他离去。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皇帝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69岁,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皇帝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顺,分设十州。三月,五天竺国遣使朝贡。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请归降。六月,别部酋长咎捶率羌蛮8000余人归降。八月,女皇帝令严善思按问旧狱,平反冤案850余人,罗织之风开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请放弃安西四镇,皇帝不纳。二十五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70岁,长寿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谋反。皇帝命来俊臣审问其随从人员,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证明李旦不反。皇帝亲临探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审查此事。这是圣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认错误。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皇帝在万象神宫举行庆典接受尊号。
71岁,延载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帝令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营田大使,令做好边境营田。二月,王孝杰击败吐蕃、突厥各3万余人。韩思忠击败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十六日,帝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立天枢,以颂女皇帝功业。帝令于端门外铸天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昼。二月初四,杀薛怀义。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号。四月初一,天枢铸成。天枢由工匠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女皇亲自书写枢名:“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群臣赋诗称赞。七月,吐蕃犯临洮,皇帝令肃边道大总管王孝杰讨伐。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赐宴九日,改元天册万岁,大赦天下。
73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腊月初一(这时已进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禅。十一日,封嵩山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成县为告成县。免天下百姓当年租税。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规模小于旧者,名曰通天宫。四月初一,皇帝行亲享之礼,改元万岁通天(辞海等附录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叛,攻陷营州。李尽忠自称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兵至数万。二十五日,武则天令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卫大将军李多祚、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征讨。七月,皇帝令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战于峡石谷,唐军大败。继而叛军又设计伏击,唐军全军覆灭。武则天再次发兵征讨。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讨伐契丹,皇帝封其为迁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虏李尽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在唐军与突厥的共同打击下,不久李尽忠兵败身亡。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收拾其众,军势复振,数侵扰州县,攻陷冀州,河北震动。
74岁,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铸成。十八日,武则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军征讨。五月初八,又令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军二十万征讨。六月初三,皇帝下《暴(曝)来俊臣罪状制》,杀来俊臣。三十日,斩杀孙万荣,讨平契丹,余部降于突厥。
75岁,圣历元年(698年)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宫,改元圣历。本月,皇帝下《条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毁谤。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彦伯召回庐陵王李显。二十八日,庐陵王至神都洛阳。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忧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规、张仁禀、李多祚等率兵30万讨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皇帝准,立李显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知元帅事,帝亲自送行。
76岁,圣历二年(699年)腊月二十五日,赐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登嵩山,过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书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四月,吐蕃赞婆等来降。十八日,皇帝为防止身后太子与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券,藏入史馆。七月,吐谷浑1400帐归顺。本年,改昊陵为攀龙台,顺陵为望凤台。
77岁,圣历三年(700年)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守碎叶。三月初六,令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阳宫避暑,作成《宴石淙诗及序》。五月初五,服长生药(?!)病愈,改元久视,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令契丹降将李楷固击契丹余党,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将领麴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昌松,被唐休璟打败。十月初十,下诏复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78岁,大足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迹现,故改元大足。八月,苏安恒上表请圣神皇帝还政,抑武兴唐。十月,皇帝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从洛阳回到长安,改元长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则天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硖口设和仁城,北境碛口设白亭军,控其要冲,拓宽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扰。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积军粮可支数十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79岁,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首设武举选将才。六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为司徒。命苏(特殊字) 审查酷吏旧狱,昭雪者众多。十二月,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使安定北境。
80岁,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峤、朱敬则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请以女嫁太子之子。
81岁,长安四年(704年)八月,病卧长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韦承庆为行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82岁,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龙。病重。下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显,杀张宗昌、张易之,进至皇帝寝宫,逼迫让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封相王李旦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令免今岁税赋,放宫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没者,子孙皆复属籍,量叙官爵。二十六日,圣神帝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中宗李显率百官谒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显封崔玄暐为守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张柬之为天官尚书,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官问则天大圣皇帝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均恢复永淳前原状。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迁周七庙神主于西京崇尊庙。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庙社稷于东都,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降武氏诸王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则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阳宫仙居殿,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陵。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则天大圣皇帝于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称“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称“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称“则天后”。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E. 浴霸十大公认品牌的最新排名是什么

从2021年金瑞奖“浴霸十大品牌”颁奖情况来看,最新排名是:1、AUPU奥普 2、康佳 3、奥睿德 4、来斯奥 5、品悦 6、霞普 7、云普 8、本科全屋 9、奔腾 10、尚琪。

阅读全文

与睿德工具箱官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虚拟仪器液位监测装置设计要求 浏览:782
国产什么电动工具好 浏览:955
电机过流报警装置设计方案 浏览:665
工程机械撤场证明怎么写 浏览:613
简谐波什么时候机械能守恒 浏览:655
机械制图中的菱形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971
自来水水表跟前的阀门坏了怎么换 浏览:341
机械工程含有多少专业 浏览:367
移动电动工具安规 浏览:642
理正结构工具箱13 浏览:481
五金机电荣誉证书 浏览:117
南安市轴承厂什么时间建 浏览:945
阀门位号pv是什么意思 浏览:685
家电管道清洗设备厂家有哪些 浏览:285
仪表盘黄p什么意思 浏览:520
淋浴的冷热水阀门怎么换 浏览:872
氧气阀门检修安全要求 浏览:620
专用设备制造业税负多少 浏览:343
cs6扩展版工具箱 浏览:743
北京博世电动工具专卖 浏览: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