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盗墓贼所用的洛阳铲,真的是古代洛阳人发明的吗
根据流传的说法,洛阳铲是古代洛阳一位叫李鸭子的盗墓贼所发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名常年盗墓的贼,那天他偶然看到有人用一个圆柄的小铲子铲入土中之后,能把地下的土带出来,就因此得到灵感发明了盗墓专用的洛阳铲,由于洛阳铲对找墓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很快成为了诸多盗墓者的必用工具,到了现在连考古专家也经常会用到它。
洛阳铲的构造比较简单,但是很实用。它是一个长约30公分左右的半筒状铁铲,头部十分锋利,能够很轻易地插入土中,提出来的时候就能够把地下深处的泥土带出来,从而可以观察泥土构成和颜色判定地下的地质情况。洛阳铲的另一头是个空心管,可以接上去不同长短的木杆,根据不同的需要,洛阳铲可以自行制作出多种规格,有大有小,有长也有短,对于能够辨别土色、判定墓葬的老盗墓贼来说,洛阳铲对他们能够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⑵ 盗墓工具主要有什么
首先要说的是盗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盗墓工具的演进
解放前的盗墓,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会太多,时间一般是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者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 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 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 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 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 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 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会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 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 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现代盗墓的盗墓工具已经比以前先进多了。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 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盗墓者的盗墓技巧
旧时长沙盗墓的四字诀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者“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刘鸿伏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 “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人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 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 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 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切”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第一层是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 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 椁尾,盗取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第二层含意是指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 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意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 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价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
听雷声,辨墓地
《清稗类钞??盗贼类》有“焦四以盗墓致富”披露了盗墓的技巧:”广州剧盗焦四,驻防也,常于白云山旁近,以盗墓为业。其徒数十人,有听雨、听风、听雷、现草色、泥痕等术,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时方卓午,雷电交作,焦嘱众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谓虽疾雷电,暴风雨,不得稍却,有所闻见,默记以告。焦乃屹立于岭巅雷雨之中。少顷,雨霁,东方一人归,谓大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者。焦喜曰:‘得之矣。……’。”
这个焦四不愧是个盗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盗墓人都会的分辨土质、土色的本领,还善于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帮他寻找坟墓的所在。比如“雷电”,焦四在雷雨 天出去盗墓,他让跟他盗墓的人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方位,雨过后,东边的人跑过来说,刚才打雷的时候,听到他哪个方位的地下有隐隐的声音想应和。焦四很高 兴,说:“我们找到了!”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当大雷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共鸣,听起来好象是地下有东西和雷声相应和了。
⑶ 探墓仪器自己怎么做
专业人士用的一般做不了。
是因为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是一种专门用来探测金属的仪器,适用于地下探宝时使用。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是占了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的一大半。虽然安检的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在安检部门很火热,但是相对于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的销量来说,仅是三分之一,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是使用探测线圈探测地下金属。同时配合使用人的经验及灵敏度,才能探测被掩埋的物体。在土质土壤不同的状况,只需要使用地表清除功能,这样盗墓专用金属探测器就可以将来自土壤矿物质的信号排除,而筛选出来自被掩埋金属物体发出的信号,从而能探测地下的金属。
⑷ 中国人的盗墓水平和外国人的盗墓水平究竟谁更高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信息的小仓库,盗墓的历史由来已久,例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秦始皇陵曾经遭盗墓贼挖掘及破坏,兵马俑手上的武器大多都被人拿走。
“发丘派”:弟子名叫发丘天官,掌门祖师爷是伍子胥。
“卸岭派”:弟子名称卸岭力士,掌门祖师爷是人称西楚霸王的项羽。
“搬山派”:弟子名称搬山道人,比较出名的是代表人物是孙殿英,搬山派之所以被称作“道人”,是因为身着道士装扮,而且会一些道士的法术,搬山一派与道教颇有渊源,但是搬山一派在风水学上并没什么特殊之处。
虽然我国盗墓起源早,但是在技术手段上,我国比西方国家要落后。
在中国北方浩瀚的沙漠中,有很多古城,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很多古城和陵墓都被风沙埋没了,如坐落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鄂木讷河东岸有一座古城,被称为黑水城,是一座西夏古城,它是古丝绸之路北段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黑水城,并没有多少史料记载,然而却流传着这里藏有很多珍奇异宝。
⑸ 盗墓有哪些工具
盗墓工具的演进
解放前的盗墓,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会太多,时间一般是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者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 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 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 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 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 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 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会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 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 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现代盗墓的盗墓工具已经比以前先进多了。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 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盗墓者的盗墓技巧
旧时长沙盗墓的四字诀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者“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刘鸿伏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 “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人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 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 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 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切”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第一层是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 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 椁尾,盗取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第二层含意是指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 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意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 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价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
听雷声,辨墓地
《清稗类钞61盗贼类》有“焦四以盗墓致富”披露了盗墓的技巧:”广州剧盗焦四,驻防也,常于白云山旁近,以盗墓为业。其徒数十人,有听雨、听风、听雷、现草色、泥痕等术,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时方卓午,雷电交作,焦嘱众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谓虽疾雷电,暴风雨,不得稍却,有所闻见,默记以告。焦乃屹立于岭巅雷雨之中。少顷,雨霁,东方一人归,谓大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者。焦喜曰:‘得之矣。……’。”
这个焦四不愧是个盗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盗墓人都会的分辨土质、土色的本领,还善于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帮他寻找坟墓的所在。比如“雷电”,焦四在雷雨 天出去盗墓,他让跟他盗墓的人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方位,雨过后,东边的人跑过来说,刚才打雷的时候,听到他哪个方位的地下有隐隐的声音想应和。焦四很高 兴,说:“我们找到了!”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当大雷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共鸣,听起来好象是地下有东西和雷声相应和了。
⑹ 古代盗墓贼所用的洛阳铲,到底是不是洛阳人发明的
随着《盗墓笔记》,老九门这样的盗墓主题电影电视剧不断的更新,越来越多盗墓文化刷新了观众的三观,其中盗墓专用工具洛阳铲不断在剧中露脸,成为了广大观众朋友的饭后谈资,有人说考古所必需的洛阳铲是洛阳人发明的,而且还是盗墓贼发明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发明洛阳铲的人的确是洛阳人但不是盗墓贼,而且像洛阳铲这样的探铲其实最早出现在遥远的古代,最开始时用于建筑城池,凿井等方面。
其实洛阳铲的发明和改良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做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各个不同阶层人员参与,在广泛和长期的认知上的群体行为,而把一个发明托付在一个人身上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实探铲的发明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广泛使用,李鸭子只是改进了一下,而非发明者。
⑺ 盗墓神器“洛阳铲”,到底是何方神圣
“ 洛阳铲”是民国年间洛阳邙山上盗墓贼手中的第一利器,“洛阳铲”的出现给中原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大部地区的盗墓活动带来了全新变化,可以理解为是盗墓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对现代考古勘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洛阳铲”神奇之处到底表现在哪里?一句话,能轻松地把地下土样完整地取出来!
原来,以邙山地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都是深厚的黄土壤,土质纯净,少石块、瓦砾的干扰,一般熟练的盗墓贼在打探孔时,深3米的探孔,5分钟一个。邙山上好多地块,白天看地面上干干净净的,没被人翻过,但第二天再来看时,便可能到处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土,像被老鼠打过洞一样,土块都是小圆柱形的,有人会觉得见鬼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就是这么一回事。
⑻ 我在盗墓类的小说里,经常看到洛阳铲,谁知道这玩意怎么用啊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历史和文化
河南洛阳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郑和七次下西洋后,中国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购于黑市”。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
此后,洛阳铲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盗墓,而今则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20世纪50年代,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厂选址常遇到古墓,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工程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千余座古墓。之后这种凹形探铲推广到全国,并很快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洛阳铲从此驰名中外。
如今,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另有一种说法: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样式与原理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新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而今,洛阳铲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比如电动洛阳铲,俨然一个小型的钻探机。
用途和用法
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此外,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洛阳铲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近年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他的发展
对于普通人而言,和盗墓联系在一起的洛阳铲有着独特的神秘气息,常常以各种方式吸引众人目光。比如诸多网络小说都将洛阳铲描写得神乎其神,而近年,洛阳铲又被精明的商家开发为洛阳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成为宣传洛阳的一个好的载体。或许是因为人总是有好奇心吧,即使不能亲自去体验盗墓(那可是违法滴),拥有一把传说中的洛阳铲也同样会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家乡的发明
⑼ 古代盗墓者热衷于使用的“洛阳铲”,究竟是什么神器
相信大家都看过许多关于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而那些在盗墓时所使用的工具也是非常的奇怪,其中有一种工具叫做“洛阳铲”,这种工具几乎在所有的盗墓电视或者电影中都能见到,除了在盗墓方面有用到洛阳铲之外,目前在许多的考古行业中对洛阳铲的使用也很广泛。洛阳铲不仅仅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一些遗迹的具体深度,还可以准确地确定具体的位置。而这大名鼎鼎的洛阳铲是由一个盗墓贼发明出来的,一开始也只是用于盗墓。
之后因为这个工具在寻找墓室方面非常的有用,所以就被广泛的使用了,又因为这个工具是在洛阳被发明出来的,所以就被人们叫做“洛阳铲”。目前洛阳铲的用途非常的广泛,不仅仅是用于盗墓。
⑽ 现在盗墓考古一切都流行高科技了,那要洛阳铲还有用吗洛阳铲会不会被淘汰
现在高科技盗墓贼采用挤压式爆破法盗墓比较流行,但仍少不了传统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在探查地下情况时,洛阳铲还是很方便的,带点土上来看看就知道了。还有,在打塞雷管、炸药用的洞孔时,洛阳铲的作用也很大的,要求不是太深的爆破孔,比如十米八米,一支烟工夫就能打好,不需要带电动工具去。
但不论使用什么方式,在盗墓时都要安排好通气孔,以防地下缺氧致命。自然通风欠佳时,就要使用换气工具,如鼓风机,往洞内吹。在秦始皇祖坟被盗现场,盗洞壁上发现了两条通气软管,一头系有一鼓风机,就是换气用的。在三四十米深的地下,不换气人肯定下不去,即便下去了,也会出事。而正因为现代盗墓要带的东西多,往往容易被当地人发现。其实,不只是打盗洞的手法,现在的盗墓贼什么都现代化了。比如,在需要了解地下情况时,传统手段用探针,或用探铲,现在则改用金属探测仪,而且是专业的金属探测仪,能探测几十米深。下面如果有铜器、铁器什么的,探测仪搜索后很快就会叫,发出信号。但是探测到以后还是需要使用工具拿出来的,这时候。洛阳铲的功力就显示出来了。
高科技盗墓贼交通工具也不是双条腿,或是自行车了,有点条件的盗墓贼都开着上档次的小车出去做活,工具放在后备箱内,像出差旅行一样,作案半径加大,流动性强,盗过便走。今晚盗出的东西,明天就可以出现在文物贩子的眼前。
零三七一 五五六一六二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