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肌有什么特点
由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广义的心肌细胞包括组成窦房结、房内束、房室交界部、房室束(即希斯束)和浦肯野纤维等的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以及一般的心房肌和心室肌工作细胞。
心肌 - 结构特征
在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心肌细胞为短柱状,一般只有一个细胞核,而骨骼肌纤维是多核细胞。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结构。该处细胞膜凹凸相嵌,并特殊分化形成桥粒,彼此紧密连接,但心肌细胞之间并无原生质的连续。心肌组织过去曾被误认为是合胞体,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发现心肌细胞间有明显的隔膜,从而得到纠正。心肌的闰盘有利于细胞间的兴奋传递。这一方面由于该处结构对电流的阻抗较低,兴奋波易于通过;另方面又因该处呈间隙连接,内有15~20埃的嗜水小管,可允许钙离子等离子通透转运。因此,正常的心房肌或心室肌细胞虽然彼此分开,但几乎同时兴奋而作同步收缩,大大提高了心肌收缩的效能,功能上体现了合胞体的特性,故常有“功能合胞体”之称。
2、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部,形状似椭圆或似长方形,其长轴与肌原纤维的方向一致。肌原纤维绕核而行,核的两端富有肌浆,其中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和线粒体,以适应心肌持续性节律收缩活动的需要。从横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直径比骨骼肌小,前者约为15微米,而后者则为100微米左右。从纵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肌节长度也比骨骼肌的肌节为短。
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也可看到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肌质网、线粒体、糖原、脂肪等超微结构。但是心肌细胞与骨骼肌有所不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粗细差别很大,介于0.2~2.3微米之间;同时,粗的肌原纤维与细的肌原纤维可相互移行,相邻者又彼此接近以致分界不清。心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多种哺乳动物均有纵轴向伸出,管径约0.2微米。而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无纵轴向伸出,管径较大,约0.4微米。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丛状居中间,侧终池不多,与横小管不广泛相贴。总之,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均各有其特点。
心肌 - 电生理特性
心肌心肌细胞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律性 动物的心脏在适宜的离子浓度、渗透压、酸碱度、温湿度以及充分的氧气和能源供应等条件下,即使除去所有的神经,甚至在离体条件下,它仍然能够保持其固有的节律性收缩活动。即心肌本身具有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绝大多数脊椎动物心肌的自律性是肌源性的,而不是神经源性的。鸡胚在孵化后的第2天,尚无神经纤维长入,就已经出现自律性舒缩活动。心肌细胞经过组织培养过程而新生一代的心肌细胞也有自律性。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据。但在无脊椎动物,如有些节肢动物,其心肌的自律性是神经源性的,如鲎就是一例。但鲎在胚胎发育阶段,心搏自律性也是肌源性的,直到第28天神经发育完善以后,它的管状心脏的自律性搏动才变成神经源性的;切断神经后会使心搏停止。乙酰胆碱可使成年鲎心的搏动加速,而在胚胎期的鲎心则对乙酰胆碱无反应。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被囊动物的心搏自律性属肌源性;环形动物、昆虫纲动物的心搏多属神经源性。蜜蜂、蝗虫、蟋蟀、蟑螂的心搏都受外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有些昆虫如蚕的心似有几个起搏点,因此常发生逆行性搏动。在生理情况下,哺乳动物心脏的起搏传导传统中,自律性最高的是窦房结起搏细胞,其起搏节律在整体情况下,因受神经的调节而保持于每分钟70次左右(在成年人)的窦性心律水平。房室交界部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次之,分别为40~55次/分钟及25~40次/分钟;心房肌和心室肌无自律性。
2、兴奋性及兴奋时的电位变化 心肌细胞兴奋时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一样,会产生动作电位,其兴奋性也经历一系列的时相性变化。但心肌的动作电位又有其特点。以心室肌为例,它从去极化到复极化的全过程,可分为0、1、2、3、4共5个时相,0期为去极化过程,其余4个期为复极化过程。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很长,一般可达300~350毫秒。并在2 期出现电位停滞于零线附近缓慢复极化的平台,这是心室肌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的显著特点。
心肌心肌细胞兴奋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电位变化与骨骼肌、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大致相似。都可以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膜主要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静息时膜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和膜外却存在着明显的电位差,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到的静息电位约为90毫伏,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的为负。当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反极化,即膜外电位暂时变负,膜内电位暂时变正,兴奋后又可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这叫再极化或复极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动作电位最先出现的锋电位可达+10到+30毫伏心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程随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心率越快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相应缩短,一般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约为两次心搏间期的1/2。 心肌电生理心肌兴奋后膜内电位恢复到 -55毫伏段以前这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会再引起心肌兴奋,这段时间叫绝对不应期,当膜内电位由-55毫伏恢复到-66毫伏左右时,如果第二个刺激足够强的话,可引起膜的部分去极化,但不能传播(局部兴奋),即不能引起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这段时间叫做有效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之末到复极化基本完成 (膜内电位恢复到-80毫伏左右)的这段时间叫相对不应期,此时阈值以上的第二个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相对不应期之后有一段时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超出正常水平,叫做超常期,此时阈下强度的刺激也能引起细胞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心肌动作电位可以精确地反映其兴奋的变化,持续的平台反映很长的不应期。心室肌特长的不应期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以确保心搏有节律地工作而不受过多刺激的影响,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停止。心房肌的绝对不应期短得多,仅仅150毫秒,从而常可产生较快的收缩频率,出现心房搏动或心房颤动。心房的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均为30~40毫秒,但它的有效不应期较长,约200~250毫秒。这一特性有利于心脏进行长期不疲劳的舒缩活动,而不致于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影响其射血功能。
心肌3、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正常心脏的节律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所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可依次通过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而先后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工作细胞,使心房和心室依次产生节律性的收缩活动。心肌的兴奋在窦房结内传导的速度较慢,约0.05米/秒;房内束的传导速度较快,为1.0~1.2米/秒;房室交界部的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仅有0.02~0.05米/秒;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枝的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分别为1.2~2.0及2.0~4.0米/秒。
心肌 - 机械生理特征
心肌收缩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收缩性 心脏的节律性同步收缩活动是心肌的又一重要生理特性。首先,由于心肌有较长的有效不应期和自动节律性;同时,心房肌和心室肌又各自作为功能合胞体,几乎是同时地产生整个心房或心室的同步性收缩,使心房或心室的内压快速增高,推动其中的血液流动,从而实现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总之,心房和心室肌肉的节律性、顺序性、同步性收缩和舒张活动是心脏实现其泵血功能的基础。
心肌的收缩性与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
1.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又是统一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节律的中心,故称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故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心脏自律组织因受窦房结兴奋的控制,不表现其自律性,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对其它潜在起搏点的控制作用,一般是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两种方式实现的:
抢先占领: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最快,所以在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除极到达阈电位水平之前,窦房结传导来的兴奋已促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故正常时潜在起博点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在心脏内兴奋传导过程,它们仅起到传导兴奋的作用。
超速抑制:窦房结对于潜在起博点还可以产生一种直接的抑制,潜在起博点受到其自身固有自律性更高的节律性所激动时,其自身的节律性就受到抑制。这就是超速驱动抑制,简称超速抑制。这种抑制的程度与两个起搏点之间自动兴奋的频率差呈平行关系,频率差越大,抑制效应越强;频率越小,抑制效应越弱。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除极是自律性形成的基础。因此,自律性的高低取决于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和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
心肌(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如果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从最大舒张电位到阂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的次数增多,自律性增高;反之,4期自动除极速度慢,从最大舒张电位到阈电位的时间延长,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的次数减少,则自律性降低。
(2)最大舒张电位大小:最大舒张电位绝对值小,离阈电位近,自动除极达阈电位的的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最大舒张电位绝对值大,离阈电位远,自动除极达阈电位的的间延长,自律性降低。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下移(绝对值增大),与最大舒张电位的差距减小,自动除极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绝对值减小),与最大舒张电位的差距加大,自动除极达阈电位的时间延长,则自律性降低
心肌 - 病变
通常指病因不能明确的心肌疾病称特发性心肌病,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❷ 心电机械分离是什么意思啊拜托各位了 3Q
所谓电—机械分离即心抄电图仍显示有规律的代表心肌除极和复极过程的P-QRS-T波型,但心脏却无有效的收缩,即未能完成足够的机械功,这个结果也被称为“能力的衰竭”。常表现为起搏点向下移位,即窦房结的起搏功能逐渐被心房所代替,以后又为房室交界区所代替接着出现室性心律,最终发生心室停搏。
❸ 心脏机械瓣膜为何容易出现卡瓣
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人造机械瓣膜,都更新了好几代了,非常成熟,不会出卡瓣,我心脏主动脉关闭不全,我换的是人工机械瓣,到现在为止,都很好,主要要选好医院
❹ 心电机械分离是什么意思啊
通俗的说:就是心脏已经不工作了,心电图上显示的是心肌细胞的一些电活动,心脏已经没有泵血功能了。也就是说可以宣布临床死亡了。
❺ 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机械和电活动的异常,表版现为心室不适当权的肥厚或扩张。严重心肌病会引起心血管性死亡或进展性心力衰竭。心肌病通常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其中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未定型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指心肌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❻ 机械心脏的简介
没有心跳也能生存,这一奇迹近日在加拿大一心脏病患者身上呈现。在成功移植新型机械心脏手术后,这名现年65岁的男子成为首位在没有脉搏的状况下仍能生存的加拿大患者,该移植技术因此被世界医学界誉为一项重大突破。
热拉尔·郎之万
没有脉搏“活得很好”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健康中心12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伦佐·切切里博士和纳迪娅·詹内蒂博士共同宣布了这项医学突破。健康中心发言人伊恩·波普尔说,接受机械心脏移植的患者名叫热拉尔·郎之万。几个月前,郎之万因心脏病发作导致心力衰竭,11月23日入院进行心脏手术。由于他患病后过度消瘦,血压很低,体格状况不佳,医生们认为患者不适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因此,植入机械心脏成为拯救郎之万生命的唯一办法。
目前,郎之万恢复状况良好。“郎之万对自己没有脉搏的现状可能多少感觉有点不踏实,”波普尔说,“不过事实证明,他现在活得很好。”
机械心脏寿命至少10年
这次手术成功,还要归功于新型医学装置———机械心脏。它通过一个内置涡轮,将人体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动力泵输送到主动脉,之后凭借安装在腹部的电源提供的动力,向身体各个部位不间断供血。“持续不断的血流不会产生脉动。”切切里说。
切切里还说,事实上,机械心脏内部的磁场,使得涡轮在悬浮的状态下运转,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摩擦,也不会有任何零件磨损,这样看来,动力泵应该有较长使用寿命。
据估计,这种名为“心脏伴侣”的机械心脏的使用寿命至少为10年,比其他同类产品寿命更长,与接受人类心脏移植的患者存活寿命相比,也毫不逊色。
有望替代心脏移植
包括郎之万在内,加拿大共进行过4例机械心脏移植手术,其他3例均未成功。
据机械心脏制造商、美国Thoratec公司一名发言人介绍,欧洲和美国有约400名患者接受过机械心脏移植手术,但术后身体恢复状况良好的,郎之万还是第一例。
医生们相信,机械心脏有望成为普通心脏移植手术的替代物,给心脏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❼ 心肌电激动 是什么意思
心脏是有电活动的,心肌细胞膜通过离子的内外移动产生电流,使细胞兴奋,通过兴奋-收缩偶联机制,使心肌细胞收缩,进而心脏泵血。
❽ 机械心脏的原理
它通过一个内置涡轮,将人体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动力泵输送到主动脉,之后凭专借属安装在腹部的电源提供的动力,向身体各个部位不间断供血,持续不断的血流不会产生脉动。机械心脏内部的磁场,使得涡轮在悬浮的状态下运转,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摩擦,也不会有任何零件磨损,这样看来,动力泵应该有较长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