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海国是润邦股份高管吗
没发现这个名字。
润邦股份(002483)股票高管介绍
1 吴建 董事长 吴建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7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1989年至1996年先后任职于南通石化总公司、中国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工程指挥部、南通开发区总公司,2000年起曾任南通威和船用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兼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 吴建 总裁 吴建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7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1989年至1996年先后任职于南通石化总公司、中国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工程指挥部、南通开发区总公司,2000年起曾任南通威和船用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兼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3 施晓越 副董事长 施晓越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3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国际焊接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1984年至1998年先后任职于南通渔轮厂和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2000年起曾任南通威和船用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南通虹波重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副董事长;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兼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4 施晓越 董事 施晓越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3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国际焊接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1984年至1998年先后任职于南通渔轮厂和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2000年起曾任南通威和船用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南通虹波重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副董事长;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兼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5 吴建 董事 吴建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7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1989年至1996年先后任职于南通石化总公司、中国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工程指挥部、南通开发区总公司,2000年起曾任南通威和船用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兼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6 谢贵兴 董事 谢贵兴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11月出生,硕士,经济师、审计师;2001年起先后任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嘉兴民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副经理、经理,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7 陈议 独立董事 陈议先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4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持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1994年起先后在南京珠江律师事务所任律师,江苏金长城律师事务任律师,2005年起在江苏长三角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曾先后兼任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华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无锡智能自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同时兼任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普天铁心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8 葛仕福 独立董事 葛仕福先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2年11月出生,博士学历,教授。1986年起至今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东南大学干燥技术研究所所长。葛仕福先生长期从事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干化、污泥深度脱水、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
9 沈蓉 独立董事 沈蓉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9年4月出生,硕士,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1991年起先后任上海社科院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中华社科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审计经理、高级经理、董事、副主任会计师、合伙人。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独立董事,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高级合伙人、合伙事务管理委员会委员。
10 汤敏 监事会主席 汤敏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5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人力资源管理师。1998年起先后任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操业管理系系长,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2008年4月至今,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2011年3月起任公司第一届监事会监事。现任公司第四届监事会主席。
11 戴益明 职工监事 戴益明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1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1995年起先后任南通电焊机厂办公室副主任、南通三九焊接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管理部副部长,2007年起任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现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监事会职工监事。现任公司第四届监事会职工代表监事。
12 汤敏 股东监事 汤敏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5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人力资源管理师。1998年起先后任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操业管理系系长,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2008年4月至今,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2011年3月起任公司第一届监事会监事。现任公司第四届监事会主席。
13 徐永华 股东监事 徐永华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6年11月23日出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1988年起先后任南通电机厂企业管理办公室管理专员、主任助理,三株公司南通分公司海门办事处主任,南通中宇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杭州蜜玛服饰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南通宏图三胞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南通柔宝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常务副总经理。2008年6月起任公司全资子公司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公司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现任公司第四届监事会监事、总裁办主任兼公司全资子公司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14 谢贵兴 副总裁 谢贵兴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11月出生,硕士,经济师、审计师;2001年起先后任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嘉兴民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副经理、经理,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15 章智军 副总裁 章智军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2年1月出生,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历。2003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担任HSE工程师;2006年8月至今,先后担任公司安全环境部部长、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公司下属子公司南通润邦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总裁助理等职。现任公司副总裁兼公司全资子公司南通润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6 谢贵兴 董事会秘书 谢贵兴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11月出生,硕士,经济师、审计师;2001年起先后任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嘉兴民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副经理、经理,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17 刘聪 证券事务代表 刘聪先生,1982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2005年起先后任山东鲁南制药集团生产管理员、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客户经理,2010年10月起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投资经理,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董事会秘书资格证书,现任公司证券事务代表。
18 李晓琴 审计总监 李晓琴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9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2004年起先后任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财务部部长,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任南通威望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09年10月起任公司财务总监、董事、副总裁,现任公司审计总监。
19 谢贵兴 财务总监 谢贵兴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11月出生,硕士,经济师、审计师;2001年起先后任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嘉兴民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副经理、经理,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现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20 戴益明 公司办公室主任 戴益明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1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1995年起先后任南通电焊机厂办公室副主任、南通三九焊接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管理部副部长,2007年起任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现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09年10月起任公司第一届监事会职工监事。现任公司第四届监事会职工代表监事。
❷ 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
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和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国内机床工具行业出现了技术长足发展、投资热情高涨的局面。“十二五”规划已将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数控机床则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及数控机床的相关部件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生产机床109.84万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数控机床27.21万台,增速达15.26%,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尤其是高档数控机床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技术附加值的特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着力点,未来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巨大。
当前,用户对数控机床的高端产品需求较为强烈,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量快增。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且“十二五”期间仍将继续快速攀升。
另一方面是需求档次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随着振兴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高水平新产品的发展,每个领域都对数控机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和核电机组、制造大型化工设备、开发大型海洋运输船舶、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发展高速列车、新型地铁和轨道交通车辆等,都需要大批高速、精密、高效和专用数控机床来加工制造。新一代武器、舰艇、飞机、卫星、导弹的发展,对数控机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控机床行业研究小组表示,中国目前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粗略估计至2015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资产总额将有望突破24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20亿元,其年均同比增速均在10%以上。
同时,我国数控机床的技术也将得到较大提升,到“十二五”末,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将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届时,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中档规模化、高档产业化,中国将研制出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装备,进口量大的高速、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有明显提升。
总体来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前景非常良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❸ 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
加工中心是最常见的数控机床,品牌众多,价格差别也相当的大。到底差异在哪里呢?且听老金评说。老金孤陋寡闻,请没有被提到的加工中心厂家释怀,此文也纯属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请尽管拍砖。
世界上第一台加工中心是1958年由美国卡尼-特雷克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它在数控卧式镗铣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刀装置。北京机床研究所1975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JCS-013 ,1978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立式加工中心JCS-018。也有说法是JCS-013实际上是北京第二机床厂制造的。当年,中国和世界的技术距离是17年。
如今,中国目前的加工中心技术应用基本和世界同步,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和世界一流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为什么同样一台850立式加工中心(X向行程为800mm,Y向行程为500),国外和国产有很大的价格差距,为什么国产品牌之间也有相当的价差?
国内外典型的立式加工中心厂家分为7类,以最常规的厂家标准配置三轴850立式加工中心为例(仅针对主力机型,各厂家配置会有所不同),来谈谈这7类产品的特点。通过排队和对比,做出一个对国内机床所占位置的正确分析。
每支梯队的区分让老金大伤脑筋,本文所提到的厂家均为经受多年市场考验得以生存的企业,其产品售价基本得到市场认可,产品售价基本能体现他们的产品配置和实际价值。最终决定以大致售价作为依据,这种划分实际上并不很科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1梯队---超一流选手:潜心走自己的路,让历史去评价吧
第1梯队中的瑞士米克朗、瑞士宝美、瑞士斯特拉格、瑞士利吉特、瑞士威力铭、德国哈默、德国奥美特、德国巨浪等品牌,属于加工中心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售价大于150万。
无论从外观内在,还是设计水平及创新性,抑或加工能力和加工精度,几乎无可挑剔。精工细作,精益求精,机床加工精度极高,产量很低。因价格实在太贵,使用成本实在太高,用户往往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购。
第1梯队的加工中心品牌形象高高在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矣,犹如机床中的超级跑车。曲高和寡,采购和使用成本的高昂直接导致市场应用率非常之低。售价虽高,利润不一定高,品质虽好,经营不一定好,光鲜之后的转身可能是心酸的泪水。瑞士米克朗已经被瑞士阿奇夏米尔集团收购、瑞士宝美被瑞士斯特拉格收购…不由联想起世界顶级超级跑车布加迪威龙,叱咤车坛的背后是4度转手的悲惨。
机床的品质由床身材料优劣、机械加工水平、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以及生产管控等环节来确保,机床装配质量始终靠人工保证,不象汽车、家电等产品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技工水平有高有低,机床批量生产又有苛刻的交货时间限制,正因为如此,大批量生产的机床很难保证很高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销量排名前十名的机床厂商无法进入第1梯队的原因。
第2梯队---压阵高手:家大业大名气大,坐镇工厂好帮手
第2梯队中的德国DMG、德国斯宾纳、德国斯塔玛、日本森精机、日本大偎、日本马扎克、日本牧野、日本丰田工机、美国MAG、美国哈挺乔堡、意大利菲迪亚、西班牙达诺巴特等多位选手的大名几乎耳熟能详,是世界一流机械生产企业的主力机床,售价定位80-150万。
这些选手均常年位居世界机床销售额榜单的前列。普遍中小批量生产,管控到位,品质很好仅用于生产高利润的产品。价格相对第1梯队来说比较接地气。
第2梯队厂家推广力度大、市场占有率高、专门解决高难机械加工问题,鼎鼎大名几乎超过第1梯队。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企业,如果没有几台第2梯队选手坐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的。有些企业的机床绝大多数是中低端的,也会买个一两台第2梯队机床来充门面,专供接单和客户参观之用。这和奥迪车虽说不是顶级豪华车却可以成为公务车首选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1、2梯队在产品品质、科技创新方面大幅领先。目前,天然或者人造大理石床身技术、床身恒温技术、直线电机驱动、滚珠丝杆中心冷却、重心驱动、超快速换刀机构、高速电主轴等先进技术,均率先应用在第1、2梯队的产品中。
第1、2梯队几乎是瑞士人、德国人、日本人的天下,他们的严谨和这三个国家始终如一重视技能培训的传统是他们能制造出优秀机床的根基。10年内,中国企业进入第1、2梯队的机会很渺茫。
第3梯队---攻坚好手:不埋怨不放弃,解决问题是要点
中日合资北一大偎、中日合资小巨人马扎克、美国哈挺乔堡、美国哈斯、韩国斗山、韩国现代、韩国三星、台湾永进、台湾东台、台湾台中精机、台湾快捷、台湾高峰等品牌,是国内一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售价在45-80万之间。
生产一流产品的企业虽然也使用第1、2梯队的机床,但由于采购成本太高,实际大批量使用的还是以第3梯队的机床为主。这些机床结实耐用、可靠稳定,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确保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好帮手。
第3梯队大多是国外及台湾机床企业在国内的合资品牌或者在国内生产,在机床的生态环境中扮演了狼的角色,对推动国内机床业的技术、管理及营销水平,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第4梯队---实战主力:实力不俗斗志扬,忙头苦干望前程
北一、北京机电院、南通科技、新瑞、纽威、日发、海天、大金、台湾丽驰、台湾大侨、台湾大立、台湾友佳、台湾丽伟、台湾艾格玛、台湾绮发等品牌,是一、二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价格在32-45万左右。
第4梯队的机床市场保有量不亚于第3梯队,虽说在稳定性和精度保持性方面略逊于第3梯队,因为价格更加平易近人,同样成为了高水平机械加工企业中的主力机型。
这支梯队的企业由国内优秀企业和一些台湾企业大陆工厂组成,稍稍努把力就有可能对第3梯队造成威胁,特别是几家民营国产机床企业起点高、进步快,很有希望在几年之后跻身于第3梯队。
第5梯队---万金油:不挑食不挑活,什么都干什么都做
沈阳、宝鸡、云南、大连、长征、汉川、宁江、凯达、联强(新浙)、青海一机、鲁南、杭机、宝佳、皖南、捷甬达、永华、迪莱姆、大天、嘉泰、隆盛等品牌的加工中心,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的机械加工企业里都有可能看到。售价大致25-32万。部分品牌也会推出一些偷工减料的特价机型,不推荐使用。
这个价位区间的850立加在国内的市场销售数量最大,最能被普通机械用户所接受,屈指数数品牌有一两百家之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什么脏活、累活、没人干的活都是这些机床在做,工作环境相应比较恶劣,恒温恒湿环境的优越环境与他们无关。
这支梯队至少有一半的厂家采用组装光机的方式生产立加,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比较低。如果工厂规模相当、管理合理,不同品牌品质之间的差异很小。
选择这支梯队的机床需要用户具备比较强的应用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床部件和选配件,用对、用好机床可以生产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产品。
国产机床几大巨头完全有能力造出第3、4梯队的立加,却对自己放松要求,自甘平淡混迹在第5梯队打价格战,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去做与中小企业争利的事情,叫人说什么才好呢?几大巨头频繁的并购国外机床企业没有给自身产品和市场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却得到了“国外机床品牌摧毁者”的外号,问题出在哪?
第6梯队---经济实惠型:能用就是不浪费,够用就是好选择
海滕、百事特、一鸣、大森、鼎亚、海特、力创、鼎泰、中博等小品牌机普遍选用低端品牌数控系统,大约销售价格18-25万。部分企业为组装光机的生产模式。
第6梯队的机床由于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品质规范化管理方面差于第5梯队。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零部件选购方面也会选用一些廉价品牌,对稳定性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的出厂烤机和出厂检验是降低机床出厂故障率的好方法。
对于产品精度要求不高、采购预算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第6梯队的加工中心是不错的选择。西门子808D的出现也让这个梯队的立加多了数控系统的选择。
第7梯队---省钱首选:认真细致选对人,创业起步好帮手
第7梯队为代装游击队组装的加工中心,付出代价小于18万。
做法是用户自行购买光机、数控系统、丝杆、刀库等部件,然后代装游击队负责到现场组装,品质水平和场地条件、代装游击队的工作情绪直接相关,品管等QC流程是没有的。服务质量不用动脑也能知道。
这个档次的加工中心一般用的是台湾新代、宝元或者是国产的凯恩帝、广州数控系统,三菱M70和FANUC 0I-MATE MD也很常见。丝杆导轨用的品牌也不差,其他部件则是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去采购。
如果你和代装游击队的私交很好,而且该代装技师的水平很高,自己又懂点机械和电气维修,那么恭喜你已经大大降低了机床的采购和使用成本。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项,那么你付出的使用代价可能会比采购第6甚至第5梯队更高。
囊中羞涩的创业者用此方式购买立加的比例较高,购买时请注意两项,一是要反复调研,深入了解机床光机、零部件的品质以及机床验收方法,二是要调查代装游击队的口碑。
总结语:
7支梯队的立加厂家组成了一个菱形,菱形上顶点代表第1梯队,从上往下队伍不断壮大,菱形左右两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第5梯队也就是生产厂家最密集的梯队,再往下队伍开始缩容,菱形最下方的点代表第7梯队。
1-3梯队是清一色的外资企业,第4梯队由国产和台企组成,第5-7梯队是国产的天下。国外不是没有5-7梯队的产品,该区间国产立加的强势让他们无法挤入国内市场,这是中国人应该值得骄傲的。
国产立加突破到第3梯队不是难事,再往上就难度重重,望在座的诸君努力进取造出世界一流的机床,让老金能活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