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机械化战争的鼎盛时期
1)初创时期(抄20世纪初至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高速发展和普遍运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争期间);
3)高度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4)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② 求助,机械化战争与信息化战争的区别,需求书面语,这是老师说考试的重点,最好在100字左右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人类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那么这两种战争形态到底有何不同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作战主导要素不同。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物质力量。机械化战争中,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是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杀伤力等化学能和机械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军队人力以及坦克、飞机、大炮和军舰等武器装备的品种和数量。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打的无一不是物质和能源。二战期间,交战国生产的军用飞机多达70余万架,其中,前苏联就达到8000架,欧洲主要国家和美、日的作战飞机也都达到了几千架;航空母舰多达l40余艘;潜艇达到了1500余艘,耗费物资和能源之巨大是空前的。与之相反的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信息,物质力量退居次要位置。在信息化战争中,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拥有制陆权、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和制电磁权。而要有这些权,就得先拥有制信息权。制信息权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它能使敌军的物质力量在战场上失去效力,使已方的战斗力得到倍增。在“海湾战争”中,从物质力量来看,交战双方相差无几,伊军兵力54万,坦克4280辆,装甲车2800辆,火炮3200门;多国部队兵力52.7万人,坦克2200辆,装甲车2800辆。然而,由于多国部队掌握了制信息权,战场上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伊军在短时间内损失了86%的坦克、55%的装甲车和80%的火炮。
作战指挥控制不同。机械化战争的指挥控制,是横向连接的树状结构。这种指挥控制网络就像大工业生产按行业、按流水线建立的控制体系一样,其特征是金字塔状,下面大上面小,所有来自前线的敌我双方的情报信息,必须逐级按照官职大小向上汇报,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命令也按照这样的树状模式逐级下达到前线或基层。这样,只要增加作战部队的数量,就必须扩大指挥机关的规模和层次。信息化战争的指挥控制是扁平状的网络结构。在纵向上,从最高指挥机构到最基层分队所形成的逐级控制关系虽仍然存在,但是,单兵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成了指挥体系的最小层次。在横向上,各指挥系统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它不仅包括平行指挥机构之间的联系,还包含非同一层次间指挥机构的横向联系;不仅包括不同军兵种各层次指挥机构的联系,还包括同一军兵种平行指挥层次指挥机构间的联系。坦克还是机械化时代的坦克,加装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后,光学、红外等探测装置所发现的目标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存储和处理,能够经由无线数据链路发送给战术局域网络,战术局域网络经由战区局域网络可进行全球通播,从而连通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海空三军部队。这就使得指挥机构变少、指挥效能增大、抗毁能力提高。
作战总体效能不同。机械化战争中,作战是单一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战斗力是靠装备数量的累加来形成和保持的,“数量越多作战效能越高”;战争的胜利是靠一个个独立战斗和战役的集合来实现的。而在信息化战争中,数字化网络把分散配置和单独作战的部队连接在一起,把一个个小系统连接为中系统,继而又连接为大系统,加之武器的射程、速度、杀伤破坏力的发展,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作战威力和作战能力。比如:侦察部队发现目标后,可将目标数据、图像等信息直接实时地传输给武器射手,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从而提高了作战效能和命中精度;陆军坦克部队在遇到敌人装甲部队或强火力点的拦阻时,可直接将目标参数通报给海军或空军,召唤远程精确打击火力进行支援,从而使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整体作战效能增强。
③ 什么时候人类步入机械化战争时代
工业革命后人类步入机械化战争时代。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以后专,显示出属很强的突击力。英国坦克军参谋长J.F.C.富勒首先总结了在这次战争中使用坦克的经验。他在1918年5月拟制的《1919年计划》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之后,又在《世界大战中的坦克》(1920)、《论未来战争》(1928,中译本名为《机械化战争论》)等著作中进一步作了阐述,创立了机械化战争理论。
④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材料、遗传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日益精进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联系了起来,工业中的生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人类在这个时代的“野心”不再局限于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并且在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得到了实现。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1981年,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6年,出现第一代计算机为电子管计算机。
1959年,出现第二代计算机为晶体管计算机。
1964年,出现第三代计算机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0年,发展为第四代计算机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
时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较模糊,2010年7月,德国政府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把工业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没有覆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规模。我们现如今应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的过渡期。
特点: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德国政府希望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承担核心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实现“无人工厂”。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极致,但是有关于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在具有“思维”后会对人类产生不利企图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家电、人机交互、3D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物联网、资源整合、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大数据革命、机器自组织、云计算、高度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