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古代人民在机械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发明者,晋朝的什么和什么应用了凸轮原理
关于中国机械传统的记述和传说长期流传于世,引起了历代擅长技术者和文人的注意和好奇。三国时期的马钧曾再度发明前人的指南车、翻车,明末的王徵试图复原指南车、木牛流马等。王祯撰《农书·农器图谱》,薛景石撰《梓人遗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了他们所了解的机械。艺术家的作品也使古代机械的技术信息留存下来。比如,五代《闸口盘车图》仔细绘制了水磨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都城汴梁(今开封)的船舶、车辆、桥梁等技术。
中国古机械较早地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1909年起,格里(Giles)、摩尔(Moule)、朗基斯特(Lanchester)等人先推测过指南车的传动机构[1](P5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历史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和文博专家开始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研究和专题研究。1925年,张荫麟翻译了英国人摩尔的论文《宋燕肃吴德仁指南车造法考》,且撰写了《宋卢道隆、吴德仁记里鼓车之造法》,刊载在《清华学报》上。1935年,刘仙洲在清华大学出版《中国机械工程史料》,初步整理了汉语古籍中关于机械的记述。王振铎则根据古文献的记载,试图复原古代的机械装置。1936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汉张衡候风地动仪制法的推测》,并在北平研究院复原指南车、记里鼓车[2](P63)。这些早期的工作开创了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研究。
『贰』 生活中常见的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被广泛地应用于轻工、纺织、食品、交通运输、机械传动等领域。生活中常见的凸轮机构有:缝纫机、补鞋机、电动打气泵、发动机中的配气系统、车辆走行部的制动控制元件等。
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凸轮机构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运动要求,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可以准确实现要求的运动规律。
凸轮机构是由凸轮、从动件、机架组成的高副机构。凸轮是一个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一般为主动件,作等速回转运动或往复直线运动。
凸轮机构运动可靠,因此在自动机床、内燃机、印刷机和纺织机中广泛应用。但凸轮机构易磨损,有噪声,高速凸轮的设计较复杂,制造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