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人适合用吸痰器 使用吸痰器有坏处吗
1、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
2、年龄过于幼小咐改、无法自主咳出痰的儿童穗饥。
3、存在呼吸道疾病的病人。
虽然吸痰器是帮助人来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吸痰器的话,是会对喉管造成一定会才能度的损伤的,还有可能导致粘膜出血,这些问题必须要注意;所以对于那些问题不是特别严重的人群来说,最好采用侧卧排痰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吸痰器。
❷ 护理面试专业知识问答及答案解析(41)-2020天津医疗卫生
第一题:
简述促进痰液排出的方法。
【参考答案】
可采取深呼吸、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和机械吸痰措施来促进痰液排出。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指导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咳嗽加重疼痛,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展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
(2)气道湿化: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采用湿化治疗和雾化治疗两种方法。
(3)胸部叩击: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
(4)体位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引流时原则上抬高病灶部位的位置,使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一般于饭前进行,如需在餐后进行,应在餐后1~2小时进行,每次15~20分钟。
(5)机械吸痰: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者。每次吸引时间少于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分钟;②吸痰动作要迅速、轻柔,将不适感降至最低;③在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避免吸痰引起低氧血症;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交叉基兄感染。
第二题:
体位引流的护理措施。
【参考答案】
(1)体位引流的概念: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流入气管、支气管排出体外的方法,其效果与需引流部位所对应的体位有关。
(2)体位引流的方法和护理
操作前:
①引流前准备:向病人解释体位引流的扰锋春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测量生命体征,听诊肺部,明确病变部位。引流前15分钟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舒张药(有条件可使用雾化器或手按定量吸入器)。备好排痰用纸巾或一次性容器。
②引流体位:引流体位的选择取决于分泌物潴留的部位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原则上抬高病灶部位的位置,使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有利于潴留的分泌物随重力作用流入支气管和气管排出。首先引流上叶,然后引流下叶后基底段。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调整姿势。头部外伤、胸部创伤、咯血、严重心血管疾病和病人状况不稳定者,不宜釆用头低位进行体位引流。
③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缓耐位、病情和病人状况决定,每天1~3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于饭前进行,早晨清醒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如需在餐后进行,为了预防胃食管反流、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在餐后1~2小时进行。
操作中:
①引流的观察:引流时应有护士或家人协助,观察病人有无出汗、脉搏细弱、头晕、疲劳、面色苍白等表现,评估病人对体位引流的耐受程度,如病人出现心率>120次/分、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眩晕或发绀,应立即停止引流并通知医生。
②引流的配合:在体位引流过程中,鼓励并指导病人作腹式深呼吸,辅以胸部叩击或震荡等措施。协助病人在保持引流体位时进行咳嗽,也可取坐位以产生足够的气流促进排痰,提高引流效果。
操作后:
①引流后护理:体位引流结束后,帮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给予清水或漱口液漱口。观察病人咳痰的性质、量及颜色,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改变,评价体位引流的效果,并记录。
❸ 吸痰的有效指征
吸痰的有效指征:
需要吸痰的人一般都是不能自主排痰的病人或有些病限制排痰的。有效的指征,当然就是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是个大前提。只要呼吸道通畅了,那呼吸就没有问题,你的吸痰也就有效了。
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适应症于昏迷病人、痰液特别多有窒息可能的情况、需气管内给药,注入造影剂或稀释痰液的病人。
(3)哪些病人适合机械吸痰试题扩展阅读:
吸痰术方法:
1、洗手、戴口罩、手套。
2、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与合作方法。
3、接上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4、根据病人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吸引器负压压力一般调节为40.0~53.3KPa,用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5、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患者张口。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连接玻璃接管处),以免负压吸附粘膜,引起损伤。另一手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导管头端插入病人口腔咽部,脚踩吸引器开关,放松导管末端;
先将口腔咽喉部分泌物吸净,然后更换吸痰管,在患者吸气时顺势将吸痰管经咽喉插入气管达一定深度(约15cm),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以免病人缺氧。
6、如从口腔吸痰有困难者,可从鼻腔抽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可由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内吸痰,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7、在吸痰过程中,随时擦净喷出的分泌物,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同时注意吸出物的性状、量及颜色等,作好记录。
8、吸痰毕,关上吸引开关,将吸痰管浸泡消毒,并将吸痰玻璃接管插入盛有消毒液的试管内浸泡。
9、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改善,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