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粮油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生产机械化有广义回和狭义之分。广义包答括这些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机械化,狭义仅指产中的机械化。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指狭义的范围,一般包括耕地、耙地、种植(播种或移栽)、施肥、灌溉、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环节的机械化。
❷ 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内、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容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❸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哪些需要人手工参与的哪些可以机械化的
理论上讲水稻生产基本上可以全程机械化:
1、耕、耙田:使用拖拉机配套水田犁和水田耙或旋耕机进行耕作;
2、施肥:插秧前可使用化肥深施机械进行施肥;
3、催芽:可采用催芽机,控温催芽;
4、播种:可使用播种机进行稻种直播或在秧田播种,育秧工厂可用播种线将稻种播到育秧盘上,再置育秧房控温育秧;
5、插秧有插秧机,采用抛秧的有抛秧机;
6、耘田(中耕、除草)有耘田机,单人使用的半机械化机具,不过现在这道工序大都不做了;
7、植保:既有半机械化的喷雾器,也有机械化的弥雾喷粉机;
8、收获、脱粒:有割晒机、割捆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
9、运输:农用汽车和拖拉机;
此外收获脱粒后的稻谷可用烘干机进行烘干。
不过实际上在上述的各道工序中所使用的机械,不是所有的机械都很成熟,同时每道工序也需要人工辅助,施用农家肥、追肥肥乃需人工作业,这就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❹ 种植花生能机械化吗
能
花生又名落花生、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种子有花生果皮包被。历史上曾叫长生果、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花生又名落花生,属蝶形花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一带,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据中国有关花生的文献记载栽培史约早于欧洲100多年。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除供食用外,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花生也是一味中药,适用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花生的栽培管理技术性也相对较强。
花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料作物,在北方省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很好地抵御低温和春旱,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改善花生品质和大幅度提高早产,是实现花生种植增产增效的一条好途径。
本指导意见针对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特点和自然条件制定,旨在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花生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推进花生标准化种植、轻简化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花生产业发展。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产和种源条件,选择结果集中、结果深度浅、适收期长、不易落果、荚果外形规则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直立型抗倒伏品种。
(二)土壤条件与地块选择
土壤条件要求理化性状好、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块规整、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排灌条件良好,适宜机械化作业。
(三)土地耕整
春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后,及时进行机械耕整地,耕翻深度一般在22~25cm左右,要求深浅一致,无漏耕,覆盖严密。在冬耕基础上,播前精细整地,保证土壤表层疏松细碎,平整沉实,上虚下实,拣出大于5cm石块、残膜等杂物。夏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整地,达到土壤细碎、无根茬。
结合土地耕整,同时进行底肥施用和土壤处理。
(四)种子准备
种粒大小一致,种子纯度96%以上,种子净度99%以上,籽仁发芽率95%以上。播种前,按农艺要求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花生种子进行包衣(拌种)处理,处理后的种子,应保证排种通畅,必要时需进行机械化播种试验。
(五)地膜选择
选用宽度适宜、不破损、抗拉强度高的优质地膜,宽度以800~900mm、厚度不小于0.008mm为宜,要求断裂伸长率(纵/横)100%,伸展性好,以利于机械化覆膜及机械化回收。
二、播种
(一)播期选择
花生的播期要与当地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和品种特性紧密结合,根据地温、墒情、种植品种、土壤条件及栽培方法等全面考虑,灵活掌握。播种前5天5cm日平均地温达15℃以上为适宜播期,播期选择注意收获期避开雨季。坚持足墒播种,播种时5~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15%,如果墒情不足,应提前浇水造墒。
(二)播种
1.播种深度。要根据墒情、土质、气温灵活掌握,一般机械播种以5cm左右为宜。沙壤土、墒情差的地块可适当深播,但不能深于7cm;土质粘重、墒情好的地块可适当浅播,但不能浅于3cm。
2.播种密度。花生机械播种为穴播,大花生每亩8000~10000穴,小花生每亩10000~12000穴为宜,每穴2粒。一般情况下,播种早、土壤肥力高、降雨多、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或播种中晚熟品种,播种密度要小;播种晚、土壤瘠薄、中后期雨量少、气候干燥、无水利条件的地方,或播种早熟品种,播种密度宜大。
3.播种要求。花生播种一般采用一垄双行(覆膜)播种和宽窄(大小)行平作播种。
(1)一垄双行垄距控制在80~90cm,垄上小行距28~33cm,垄高10~12cm之间,穴距14~20cm。同一区域垄距、垄面宽、播种行距应尽可能规范一致。覆膜播种苗带覆土厚度应达到4~5cm,利于花生幼苗自动破膜出土。
易涝地宜采用一垄双行(覆膜)高垄模式播种,垄高15~20cm,以便机械化标准种植和配套收获。
(2)平作播种。等行平作模式应改为宽窄行平作播种,以便机械化收获。宽行距45~55cm,窄行距25~30cm。在播种机具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的复式播种机。其中,夏播花生可采用全秸秆覆盖碎秸清秸花生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3)播种作业质量要求。机播要求双粒率在75%以上,穴粒合格率在95%以上,空穴率不大于2%,破碎率小于1.5%。所选膜宽应适合机宽要求。作业时尽量将膜拉直、拉紧,覆土应完全,并同时放下镇压轮进行镇压,使膜尽量贴紧地面。
三、田间管理
(一)中耕施肥
在始花期前完成中耕追肥作业。可选用带施肥装置的中耕机一次完成中耕除草、深施追肥和培土等工序。
(二)病虫害防治
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选择适宜的药剂和施药时间。在植保机具选择上,可采用机动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电动喷雾机、农业航空植保等机具。机械化植保作业应符合喷雾机(器)作业质量、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三)化控调节,防徒长倒伏
花生盛花到结荚期,株高超过35cm,有徒长趋势的地块,须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防止徒长倒伏。喷洒器械应选择液力雾化喷雾方式。如采用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还应确保花生秧蔓到收获期保持直立。
(四)排灌
花生生育期间干旱无雨,应及时灌溉;如雨水较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果,确保产量和质量。
四、收获
(一)收获期
一般当花生植株表现衰老,顶端停止生长,上部叶和茎秆变黄,大部分荚果果壳硬化,网纹清晰,种皮变薄,种仁呈现品种特征时即可收获。收获期要避开雨季。
(二)收获条件
土壤含水率在10%~18%,手搓土壤较松散时,适合花生收获机械作业。土壤含水率过高,无法进行机械化收获;含水率过低且土壤板结时,可适度灌溉补墒,调节土壤含水率后机械化收获。
(三)收获方式选择
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经济条件和种植模式,选择适宜的机械化收获方式和相应的收获机械。
1.分段式收获。提倡采用花生收获机挖掘、抖土和铺放,捡拾摘果机完成捡拾摘果清选,或人工捡拾、机械摘果清选。在丘陵坡地,可采用花生挖掘机起花生,人工捡拾,机械摘果清选。
花生收获机作业质量要求:总损失率5%以下,埋果率2%以下,挖掘深度合格率98%以上,破碎果率1%以下,含土率2%以下;无漏油污染,作业后地表较平整、无漏收、无机组对作物碾压、无荚果撒漏。
花生挖掘机作业质量要求:挖掘深度合格率98%以上,破碎果率1%以下,无漏油污染,作业后地表较平整、无漏收、无机组对作物碾压、无荚果撒漏。
2.联合收获。采用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花生挖掘、输送、清土、摘果、清选、集果作业。联合收获机的选择应与播种机匹配。
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质量要求:总损失率3.5%以下,破碎率1%以下,未摘净率1%以下,裂荚率1.5%以下,含杂率3%以下;无漏油污染,作业后地表较平整、无漏收、无机组对作物碾压、无荚果撒漏。
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质量要求:总损失率5.5%以下,破碎率2%以下,未摘净率2%以下,裂荚率2.5%以下,含杂率5%以下;无漏油污染,作业后地表较平整、无漏收、无机组对作物碾压、无荚果撒漏。
(四)秧蔓处理
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收获后的花生秧蔓,应规则铺放,便于机械化捡拾回收。全喂入联合收获机收获后的花生秧蔓,如做饲料使用,应规则铺放,便于机械化捡拾回收;如还田,应切碎均匀抛洒地表。
五、机械脱壳
机械脱壳时,应根据花生品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凹版筛孔,合理调整脱粒滚筒与凹版筛的工作间隙,并注意避免喂入量过大,防止花生仁在机器内停留时间过长和挤压强度过大而导致破损。脱壳时花生果不能太湿或太干,太潮湿降低效率,太干则易破碎。冬季脱壳,花生果含水率低于6%时,应均匀喷洒温水,用塑料薄膜覆盖10小时左右,然后在阳光下晾晒1小时左右即可进行脱壳。其他季节用塑料薄膜覆盖6小时左右即可。机械脱壳要求脱净率达98%以上,破碎率不超过5%,清洁度达98%以上,吹出损失率不超过0.2%。
❺ 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农业设备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建国以后,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加工,正在向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的方向迈进,林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机械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革前
我国主要靠引进、吸收、仿制农机装备和国外援助,在国营农场搞农业机械化试点,依托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而广大农村生产力还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农业,很少有农业机械的身影。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特别是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论断以后,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县乡两级先后建立拖拉机站,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脱粒机、插秧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也逐步走进农村。农村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部分农业生产过程开始逐步由农业机械作业取代手工劳动。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的农业机械化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农业机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如今,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正在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向迈进,农机作业逐步向产前产后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盖的领域正在由农业领域,逐步向林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领域扩展。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的差异也比较大。经济发展快、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快;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分析,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农机保有量占比却超过了一半以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面积占四分之一,农机保有量却不足两成。东西部农机保有量占比的较大差异,反映了东西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2、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农村是以农户承包经营为主。农户承包的农田数量有限,造成大块地小型化。粮食种植形成插花形态,一块地种植多种农作物,即使种植相同的农作物,也可能是几个农户分别所拥有。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不能成块连片作业,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成本,降低了农机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户自己购置的农业机械也主要是满足自用为主,基本都是小型农业机械,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很大,小型农业机械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
3、农业种植结构多变,农业机械化难以适应。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农业种植结构灵活多变,什么农作物值钱,农民就种什么,前几年的成片粮田现在可能变成成片的果园。然而,农业机械化却难以适应这样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农业机械快速被淘汰,新的农业机械却难以被农民接受,难以推广,或者难以找到适合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过几年,有了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可能许多农民又改种粮食了。后一种情况在一些果品种植区已经出现,许多年纪大的果农因为无力种植果品,已经开始砍伐果树,种植粮食作物,这种趋势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4、农业机械研发滞后,农业机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机械研发投入少,研发科技力量分散,农业机械的研发主要还是依靠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自身。研发的农业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优价廉的少,相当一部分的农业机械产品属于粗制滥造,部分特色农业机械的研发还是空白。农业机械研发与国外的交流还比较少,农业机械产品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5、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然而,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这些财政投入还很小。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工业返哺农业的程度还很低。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促进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持续增加对东西部的财政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投资,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近几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迅猛,GDP的增长率持续名列前茅,东西部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继续维持加大对中西部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经济也会跟上来,达到东西部共同富裕,齐奔小康。
2、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也是现阶段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加快进行农村的土地流转,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土地可以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村集体以雄厚的财力支持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流转到某一经济组织,由该经济组织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其他地方也应当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或者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土地流转到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加快,这些地方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在家务农的人基本都是岁数上了年纪的人,在这些务农的人当中,中年人都是年轻的,数量也不多。许多人岁数大了,做不了农活,干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现在已经出现撂荒的现象,以后撂荒的土地会越来越多。农民之间零星自发出现的土地流转,也是零费用的无偿土地流转。这些现象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当合理引导、鼓励、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其他经济组织集中。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以后,才能更好的对农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农业种植计划,购置大型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机械结构构成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的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向。
3、农业机械研发体系需要重新整合,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需要加强。通过重新合理整合农业机械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农机研发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加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与国外农业机械行业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水平,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高科技含量,缩小农业机械装备与国外的差距,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
4、建立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变现在农业机械化的落后局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通过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力度,让农民能买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
小农经济必将被历史淘汰,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必将被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导、鼓励、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❻ 植保机械的二植物保护方法
1.农业技术防治 利用相应的农业技术,通过作物品种选育、施用化肥、改进栽培方法、实行合理轮作、改良土壤等手段消灭病虫害的方法。
2.生物防治法.
利用生物的天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如:瓢虫、赤眼蜂等
3.物理防治法
利用,植保机械,防治,例如:牵引式喷药机,悬挂式喷药机
⑴喷雾法——通过高压泵和喷头将药液雾化成100~300微米的方法。有手动和机动之分。
⑵弥雾法——利用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将粗雾滴进一步破碎雾化成75~100微米的雾滴,并吹送到远方。特点是雾滴细小、飘散性好、分布均匀、覆盖面积大、可大大提高生产率和喷洒浓度。
⑶超低量法——利用高速旋转的齿盘将药液甩出,形成15~75微米的雾滴,可不加任何稀释水,故又称超低容量喷雾。
⑷喷烟法——利用高温气流使预热后的烟剂发生热裂变,形成1~50微米的烟雾,再随高速气流吹送到远方。
⑸喷粉法——利用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将药粉喷洒到作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