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呢。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㈡ 机械论提出的原理是什么
用机抄械的(力学的、物理的)观点去说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种种问题的唯物主义。机械论认为,生命完全是物质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的“活力”,但却把生命看作是一架复杂的机器。17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首先提出“动物是机器”;18世纪法国医生拉美特利(1709-0751)进一步提出“人也不过是一架直立行走的机械”。那时,人们常将身体的器官比作不同的机械:心脏是唧筒,肺和膈肌是风箱,牙齿和胃是磨盘,骨骼和关节是杠杆,等等。这种机械的生命观认为,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现象也看成是机械的、完全可用力学和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的现象。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许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等,似乎都可用物理、化学的规律来说明,于是机械论又发展为还原论。还原论认为,生命运动规律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规律,有的目前不能还原,那是因为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终究是可以还原的。当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有些自然科学家比较相信还原论。但是,还原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它把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完全等同起来了。
㈢ 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
没有区别。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比如说动和静,辩证法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形而上学则认为静就是静,动就是动。
机械唯物主义就是过于肯定物质的作用而否认思维的作用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十八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在马哲中,机械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家族的三个成员.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尔哲学。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笛卡尔正是依靠这种抽象的物质和抽象的运动“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并一直主张用机械论的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规律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应用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构造了一个具有反宗教神学意义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㈣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
看你问来的这三个词,自你应该是想知道近代机械论唯物主义吧。
唯物主义分了三种,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是近代机械论唯物主义,三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按照高中的知识,机械性是决定论的特征,就是又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同因同果。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你可以想想想而上学和机械性有什么关系。
近代机械论唯物主义虽然在本源上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因此这也是马克思批判近代机械论唯物主义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
PS。扫盲。 此非高中知识,只是看了1楼的回答,觉得有必要说一下。
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有两个意思,一个它就是指哲学,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追求。
另一个是与辩证法对立的方法,孤立,静止,片面。(高中知识)
因此,不要片面的认识形而上学。
㈤ 哲学上的机械论是什么意思
机械论,Mechanism,一种在近代科学发展中有着高度影响的自然哲学。在它最早和最简单的阶段,这个理论使自然完全类似于一台机器——甚至基本上就是一部像齿轮或 滑轮一样的装置。尽管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鼓励了人们把世界当作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来看待,但却证明不适于用以说明活着的 有机物及其关系。机械论的一个较为复杂和持久的形式是,它把整个自然都解释成一个在运动中的、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 客观存在的体系。很多 哲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这种推理是过分“简化”了,尽管那些被省去的部分经常也难以说得清楚。
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又叫 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因通常以“机械”比喻固执死板的公式,故称。表现为否认事物的特点和发展,把不同时间、地点和性质的事物混为一谈,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 毛泽东谈到战争时说:“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第166页)机械论又表现为片面地把事物的某一侧面夸大为全体,例如只看到武器、不看到人力的唯武器论,也是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批判“机械论”时说:“把自然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 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 哲学中以后,就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们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㈥ 什么是机械论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㈦ 财政学中 有机论和机械论的区别是什么
有机论和机械论的区别是:有机论认为社会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机械论认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个人,而非群体;
有机论认为每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个部分, 而机械论认为政府是公众为了更好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
有机论认为政府则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而机械论认为作为受托人的政府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
有机论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家庭和企业只有作为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所以在这个有机体中,社会实际上是凌驾于个体之上,个体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机械论则相反;
有机论认为社会目标由政府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而机械论认为社会目标由个人来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