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器官移植将带来哪些新变革
将某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移植到自己体内其他部位,或移植到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的方法,叫移植术。献出器官的个体,叫供者;接受器官的个体,叫受者。如供者与受者为同一个体,则称为自体移植,如断肢再植;如供者与受者属同一种类,但不是同一个体,则称为同种异体移植,如人与人之间的器官移植,移植后会产生排斥反应;不同种属间的移植,叫异种移植,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会非常剧烈,如把狗的肾移植给人;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间的移植,虽供者与受者不是同一个体,但双胞胎间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结构,移植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称为同质移植。
一般说来,器官移植有以下三个特点:①移植物从切取时切断血管到植入受者体内再次接通血管期间,始终保持活力;②移植的当时,即吻合了移植器官与受者间的动、静脉,建立了通畅的血液循环;③如果不是自体移植或同质移植,术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属活体移植,被移植的器官不但要保留正常的外形和解剖结构,而且在移植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活力,移植后必须尽快恢复移植器官的功能。
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手术中的疼痛、失血、感染等问题相继解决后,现代外科才开始飞跃起来,器官移植才成为可能。但现代外科的器官移植是经历了以下三个重大的突破后才确立起来的:①卡雷尔大夫倡导的血管吻合术的发展;②低温保持移植物的成功;③有了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控制排斥反应。
20世纪初,俄国的阿尔曼等大夫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器官移植的探索,为器官移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2年,米雄大夫将一母亲的肾脏移植到了其儿子身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活体器官移植,尽管由于排斥反应,术后肾功能仅保持了23天,但它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器官移植作为神话和科幻年代的结束;1954年,莫雷大夫成功地为一位21岁的妇女移植了她同卵双生的姐姐的肾脏,使该妇女一直活到今天,并成了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作为器官移植后活得最长久的人,该妇女和莫雷大夫均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56年,莫雷又开始了同种异体肾移植,也获成功;1967年,南非的巴纳德大夫首次开始了心脏移植。至此,现代器官移植开始向一座又一座高峰跃进。
——据世界器官移植指导中心统计,到1994年为止,全世界已有40多万例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目前以每年3000~5000例的速度在发展;新兴的胰腺移植正以每年2000~3000例的速度在递增;肾脏移植已在全球各大医院普遍展开!
从1952年到1992年,人类已有17位直接从事器官移植的临床医学家获得了9个年度的人类最高科学荣誉——诺贝尔奖。1990年,当从事肾脏移植的美国大夫莫雷和骨髓移植的开拓者托马斯走向诺贝尔奖金的领奖台时,世界各大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发出以下评论:“器官移植开创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新纪元!”
肾脏移植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范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开始首例人体肾移植以来,目前人类已进行了20万例左右肾移植,5年存活率超过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于排除各种污水的装置一样,肾脏在人体内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体血液内的各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丧失,人体的毒物和废物将急剧堆积,患者最终死于“尿毒症”。
随着肾移植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认为:任何原因的肾脏疾病,发展到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阶段后,若患者其他脏器功能良好,均应进行肾移植。在肾功能已衰竭后及移植的肾脏恢复功能前,一种叫人工肾的机器可完全代替肾脏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肾,由人工肾清除了血液内的毒物后,再将已净化后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目前,人工肾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肾脏,而且已成为由于各种原因(如缺少手术费用、缺少可用于移植的肾脏等)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维持生命、长期生存的一项措施。遗憾的是,一台几百千克重的、插满各种管道的机器,现在暂不能植入体内。因此,要想让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必须进行肾移植。
目前,据估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终末期的患者需要肾移植,那么,想一想,我国12亿多人口中,大约有多少正挣扎在死亡线上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呢?须知,由于肾脏来源有限及患者经费不足,我国目前最多能进行3000例左右肾移植。器官来源不足,这也是当今极少数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肾移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肾移植后强烈排斥反应,需长期应用抑制排斥反应的药物——免疫抑制剂,而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同时又抑制了机体对产生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5~10年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对策:第一,用早产儿死后的肾脏,不但增加了肾脏的来源,也减轻了排斥反应;第二,加强开发可植入体内的人工肾。
1967年12月,南非开普敦市某医院,一位52岁的犹太商人因各种治疗无效已进入心力衰竭的终末期,患者、大夫、护士似乎都在等待着“死亡之神”的降临;同时,一个22岁的姑娘因车祸造成的严重脑外伤,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两件事时间上的巧合,加上该医院先进的设备和力量,年轻的巴纳德大夫果断决定:把因脑外伤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脏移植到犹太商人身上!由于双方家属的同意与支持,人类翻开了向“死亡之神”挑战的新篇章……术后,患者尽管因强烈的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脏移植毕竟是医学史上一个重大进展。随后1年内,世界各地进行了约100例心脏移植,患者都因强烈的排斥反应或严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脏移植跌入低谷。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问世后,才又把心脏及其他各大脏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个医疗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脏移植,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脏移植。目前,全世界心脏移植估计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过75%。
心脏是一个时刻都在搏动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样:即源源不断地把血液“泵”入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若心脏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各组织、脏器代谢水平的需要,则称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脏一旦停搏,只需几分钟,脑组织将出现不可逆性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许许多多心脏手术的前提是:心脏必须完全停止搏动。道理很简单,手术刀无法在一颗跳动着的心脏上准确地切开一条大夫们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无法在不断跳动着的心脏上进行精细的外科手术操作。那么,怎样解决上述矛盾呢?事实上,在使心脏停搏前,一种叫“体外循环机”的机器已代替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从广义上讲,这种“体外循环机”就包含了一颗大的“机械心脏”,由它暂时泵血到各个器官,在整个心脏手术过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续。
㈡ 什么是器官移植
肾脏移植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范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开始首例人体肾移植以来,目前人类已进行了20万例左右肾移植,5年存活率超过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于排除各种污水的装置一样,肾脏在人体内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体血液内的各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丧失,人体的毒物和废物将急剧堆积,患者最终死于“尿毒症”。
随着肾移植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认为:任何原因的肾脏疾病,发展到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阶段后,若患者其他脏器功能良好,均应进行肾移植。在肾功能已衰竭后及移植的肾脏恢复功能前,一种叫人工肾的机器可完全代替肾脏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肾,由人工肾清除了血液内的毒物后,再将已净化后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目前,人工肾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肾脏,而且已成为由于各种原因(如缺少手术费用、缺少可用于移植的肾脏等)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维持生命、长期生存的一项措施。遗憾的是,一台几百千克重的、插满各种管道的机器,现在暂不能植入体内。因此,要想让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必须进行肾移植。
目前,据估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终末期的患者需要肾移植,那么,想一想,我国12亿多人口中,大约有多少正挣扎在死亡线上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呢?须知,由于肾脏来源有限及患者经费不足,我国目前最多能进行3000例左右肾移植。器官来源不足,这也是当今极少数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肾移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肾移植后强烈排斥反应,需长期应用抑制排斥反应的药物——免疫抑简指升制剂,而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同时又抑制了机体对产生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5~10年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对策:第一,用早产儿死后的肾脏,不但增加了肾脏的来源,也减轻了排斥反应;第二,加强开发可植入体内的人工肾。
1967年12月,南非开普敦市某医院,一位52岁的犹太商人因各种治疗无效已进入心力衰竭的终末期,患者、大夫、护士似乎都在等待着“死亡之神”的降临;同时,一个22岁的姑娘因车祸造成的严重脑外伤,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两件事时间上的巧合,加上该医院先进的设备和力量,年轻的巴纳德大夫果断决定:把因脑外伤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脏移植到犹太商人身上!由于双方家属的同意与支持,人类翻开了向“死亡之神”挑战的新篇章……术后,患者尽管因强烈的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脏移植毕竟是医学史上一个重大进展。随后1年内,世界各地进行了约100例心脏移植,患者都因强烈的排斥反应或严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脏移植跌入低谷。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问世后,才又把心脏及其他各大脏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个医疗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脏移植,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脏移植。目前,全世界心脏移植估计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过75%。
心脏是一个时刻都在搏动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样:即源源不断地把血液“泵”入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若心脏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各组织、脏器代谢水平的需要,则称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脏一旦停搏,只需几分钟,脑组织将出现不可逆性死亡,意味着生拦老命的终结。而许许多多心脏手术的前提是:心脏必须完全停止搏动。道理很简单,手术刀无法在一颗跳动着的心脏上准确地切开一条大夫们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无法在不断跳动着的心脏上进行精细的外科手术操作。那么,怎样解决上述矛盾呢?事实上,在使心脏停搏前,一种叫“体外循环机”的机器已代替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从广义上讲,这种“体外循环机”就包含了一颗大的“机械心脏”,由它暂时泵血到各个器官,在整个心脏手术过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续。
那么,有没有更微小的人工心脏呢?
1982年12月2日,世界各国心脏科大夫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聚焦于美国某医院:一中年人因意外的车祸,心脏受到了严重的损逗吵害,患者生命垂危。由于患者其他脏器完好,医疗小组决定:给该患者植入一台名叫“贾维克7型”的人工心脏!术毕,“贾维克7型”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开始靠这台人工心脏维持生命。世界各地的大夫们惊呼:“这是现代医学的胜利!”“各种微型化的人工脏器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纷纷进入人体!”
然而,10多天后,患者开始出现肾功能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肺、肝等多器官功能也开始衰竭,术后第112天,患者死亡。在这112天中,“贾维克7型”人工心脏正常搏动了1300多万次!它以事实证明:人工心脏是完全能代替心脏的!尽管“贾维克7型”的一部分——推动血液的气泵始终是放在体外,是靠几根管子和体内的人工心脏连在一起的,但我们已有理由相信,体积仅有拳头大的人工心脏,一定会很快进入人体。目前,在德国的一些大的心脏中心,一些原本是只能长期卧床的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已能背着一个比肥皂盒大2倍的人工心脏在病房的楼道内四处跑动。理所当然,临床大夫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体积进一步缩小的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活动。
同种异体原位移植术自1963年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30年的积累,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截至1992年底,全世界共有157个肝移植中心,1990、1991、1992三年中共完成肝移植手术26371例,其中美国的74个中心共完成15842例,其他国家的83个中心共完成10529例,3年完成率稳定在70%左右。其适应对象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在这些中心里,肝移植也和腹部其他大手术一样成为常规手术,救治了大批以往无法救治的病人,并有许多精彩的记录。
到1992年底,术后成活11年以上的42例,其中1例术后已存活22年11个月,各项检查都正常。这中间有29例是由美国丹佛城的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完成的,有8例是由荷兰、英国、德国的医生完成的。他们中最大的受术者76岁,最年轻的受术者是出生后12天,最瘦小的接受者是位4个月的婴儿,体重只2.5千克。他们中不用免疫抑制剂长期成活的有6例,现已分别存活13年、11年、10年、7年(2例)、5年。
第一例爆发型乙型肝炎孕妇于1989年8月完成肝移植后顺产一婴孩并于3年半后又生产第二胎。第一例天门冬琥珀酰合成酶缺乏病人,于1988年2月被成功施行肝移植术,术后肝功能良好(由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完成)。第一例劈开肝脏将活体右肝移植于一位63岁女病人,并存活良好的病例,是由德国医生完成的。
已成活8年5个月状况良好的、存活时间最长的联合肝肾移植,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在1984年7月22日完成的。
首例成功的肝胰联合移植术,也是美国匹茨堡大学于1988年7月1日为一位45岁的男性完成的。
异种或同种异基因器官移植后,受者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人类自然保护的生物本能,而为了去除病灶,延续生命,在接受器官移植术后应用药物抑制这种本能,求得植入器官的长期成活,仍是移植医学中需要深入探索的关键性问题。器官移植能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是与不断地研究、开发和应用一代又一代新的免疫抑制剂分不开的。
80年代开发应用的环孢菌素A带来了大器官移植的良好效果,推动了移植外科的大发展。而近年来推出的新一代免疫抑制药FK506的研究和应用,正迅速成为预防和治疗人类同种异基因肝移植后,急性乃至慢性进展性排异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药物。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随着强有力的移植免疫排斥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一个突出的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始终是移植医学中的重要问题。在一组604例大宗分析报告中,64.7%的病人发生单一的细菌、病毒等感染,或它们的联合感染,尽管病人术中和术后应用了各种治疗药物。巨细胞病毒近年来尤其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与研究。这些感染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率。因此,在大力、积极开发应用强有力的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应积极寻找不用免疫抑制剂又能促使移植物成活的药物和途径。异种移植之所以被提出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对供体越来越大的数量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为少用或不用免疫抑制药探索途径。这是更高层次和更具挑战性的研究。
纵观肝移植30年的走向,在不断积累与完善供体手术和受体手术技术经验的同时,已由单一的肝脏移植到肝脏与其他腹内脏器的联合移植或腹内多脏器移植(胃、十二指肠、肝、胰、脾、大小肠一次完成),直至异种肝移植(匹茨堡大学移植外科曾两次在临床用狒狒的肝植入人体)。可见,器官移植的发展十分迅速。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的移植外科,完成的肝移植术达3931例,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完成肝移植手术最多的。由托马斯·斯塔卓主持的器官移植研究所和1991年接手主持移植外科的约翰·冯,以他们在临床上的肝移植、多脏器联合移植的硕果,大动物和开发应用移植免疫排斥抑制剂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令世人瞩目。托马斯·斯塔卓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位在1963年完成首例肝移植术于临床的权威,为此他曾获199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提名。
伦敦皇家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在试验的一种生物人造肝脏,依靠活的人体肝细胞而工作,可以用于抢救等待肝移植者的生命。
这种人造肝脏的好处是,医生可以向被克隆于特制纤维里的人肝细胞提供特殊的营养,因而这种人造肝脏可持续使用数月之久。据认为,肝功能不全达到20%的人有可能在1周之内死去,而这种人造肝脏能为肝功能不全患者架设起一座生存之桥。
据报道,英国每年大约有120人等待捐献肝脏进行肝移植,其中50人在尚未等到捐献肝脏时就死去。
㈢ 接受人工心脏移植980多天的年轻妈妈:没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你咋看
“我时刻提醒自己,有它我才能活,没它我就活不了。”34岁的武汉女子廖翠无论去哪儿,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粉色的包,包里没有钥匙,也没有口红,而是一块供她心脏运行的“发动机”,另一端通过细细的导线连接她嵌入左心室的泵。2022年5月9日是廖翠接受人工心脏移植的第984天,她的心脏已无法正常跳动,只能靠这个植入身体的血泵来为自己“发电”。
记者采访时,廖翠说这颗人工心脏可以让她的生命延续十年左右。机器老化后,她还要另做打算,她把自己称作“幸运”的人,“我在医院经历过两次猝死抢救,连喘气呼吸都很困难。出院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像一个倒计时,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

传统的人工心脏有机械轴承装置,机械轴承会产生磨损,继而产生者槐肆热量,磨损产生热量就会对血液造成破坏。新一代的人工心脏采用磁悬浮技术,叶轮漂浮在血液中,没有机械轴承。磁悬浮式人工心脏在耐久性更好的同时对血液的破坏非常小,此外,引发脑血栓的概率也非常低。
为了“养心”,廖翠的生活作息特别规律,早上七点起床,送孩子上学,做完微商代购,中午一定会预留1小时的午睡时间,到了晚上十点半,按时上床休息。人工心脏的体外电子箱有两块电池,一块用来血泵发电,一块留着备用。女儿甜甜格外乖巧懂事明核,电子箱一旦发出缺电的提醒,她就会急匆匆地跑过去,给妈妈拿来备用电池。她还知道妈妈怕水,每次走到河岸边,就让妈妈走在离水远的另一边。
㈣ 请问关于心脏移植,心脏人体外保留时间。
心脏移植的适应证是针对终末期心脏病,没有药物或其他启携手术方法治疗能奏效者。器官移植要求移植一个活的器官,手术切的心脏器官是没有血液供应的器官,在35-37摄氏度的常温下短期内就失去活力,所悄昌伏以现在国际上常用UW液保存心脏器官,多数外科医生将心保存时限定为5小时。换言之,你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小于或等于5小时。
器官移植会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移植抗原有三类:MHC抗原,mH抗原和血型抗原,他们都是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为减少排斥反应,会在检验科血型抗原:做供者和受者的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及抗体筛查试验,看你们的血型抗原的是否吻合,三甲医院用卡式法做时间是半个小时左右。一般在手术前就已出报告。另外,每个医院检验科开展的项目不同,另外两类抗原可能做不了。此外,要做供者的心电图,时间看排队人数。至于在检验科做的一般常规的血液检查,什么肝功,肾功,心肌酶,凝血,电解质,乙肝,艾滋,梅毒等不用你担心,只需你去抽血就可,要求空腹,拿报告对于住院病人一般医院都有人送的,如果没人送则一般是早上8点抽血,在下午3点半时基本上所有项目报告都能拿到。除非有些项目,医院是隔天做或者送别的如华西医院做。
心脏停跳直接影响大脑的供血供氧供能问题,而大脑的缺血缺氧时间是不超过5分钟,人体的死亡以脑死亡做标准,所以人心脏停跳后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有5分钟。如果停跳后马上进行心肺脑复苏,在心脏停搏后4分钟内开始初期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8分钟内开始后期复苏的恢复出院率最高。所以,心脏停跳后的问题不是由心脏迅改移植能解决的,而是心肺脑复苏,待病人情况稳定了,看是否有器官移植的适应证才能做心脏移植。
㈤ 什么器官必须是活体才能移植的
先得说清楚,活体移植并不是从活人身上取下后 马上移植,而是移植物保持活力,移植后能恢复其原有功能者,称为活体移植。也就是说,从尸体身上取下器官,然后按医学条件保存也能移植,也叫活体移植。比如一人心脏病死了,那赶紧把他肝脏取下来,保存好,等把这个塌渣肝脏移植给别人时,就是活体移植。
与活体移植对应的概念是,结构移植或称支架移植,这种移植是为了发挥它的机械结果,保留外形,比如移植一段血管,只是为了能让血液流通。
这么说团迹悄来,除了只发挥支架作用的血管,骨,只要你需要这个器官发挥功能,都必须是活体移植。
如果楼主说的是受者接受的器官必须是从活人供者的身上取下的,那没有任何一种器官的移植必须是从活人那儿来的,只要器官得是活的。
另州册外:来自尸体的器官要求也比较严格,包括切口,保存等之类的要求。器官保存时限界定为,心5小时,肾40~50小时,胰腺10~20小时 肝6~12小时
楼主明白了吗?
㈥ 什么是活体心脏
人造心脏与人类心脏大小相当,据它的发明者称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心脏,从而挽救数千凳数患裤燃有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人造心脏是指科学家为了挽救越来越胡粗虚多的心脏病患者的生命,而研制出来的一种人造器官
㈦ 人造心脏的类别
永久人造心脏由4个部分组成,即金属钛制成的心脏本体、一个微型锂电池、一个计算机操纵系统以及外接电池组。人造心脏本体可取代患者心脏的左右心室,微型锂电池和操纵系统植入患者腹腔,用以提供动力。外接电池组可通过安装在腹部皮肤下的能量传输装置对微型锂电池进行充电。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裂缓备FDA)宣布,预期仅剩不到1个月的生命,且不适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严重心脏病患者,可选择安装一颗永久性人造心脏。这是全球第一种可完全代替心室功能并能完整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也是美国首次批准投入临床使用的人造器官。 08年10月28日一位法国医生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完全可移植式人造心脏。在世界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30年后,这种将动物组织、金属钛和导弹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具有革命性意义。
这个人造心脏与人类心脏大小相当,据它的发明者称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心脏,从而挽救数千患有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因为很多人在等待心脏捐献的过程中死去。这种人造心脏的跳动与真正的心脏类似,上面覆盖有经过特殊处理的组织以避免引起人类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尤其是血栓的形成。
得益于最近应用于导弹技术中的电子传感器技术,这种心脏还会立即对血压的变化做出反应,根据情况以相应的心率进行搏动。这种人造心脏重约1公斤,其唯一的体外部分是一个有5小时燃料使用期限的电池。 09年3月19日报道,印度科学家依据蟑螂心脏原理制造出独特的新型人造心脏,造价仅2000美元。印度专家称这种人造心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高于西方现有同类产品,能长期不间断地高水平正常工作,但是价格却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开发出了这种人造心脏肆毁。这种新型人造心脏的工作原理非常特殊,和传统人造心脏系统存在很大不同,它根据蟑螂的心脏起搏和运行机制研发而成。
这种新型人造心脏使用的材料是金属和塑料。目前这种新型人造心脏已经在青蛙身上获得了成功的实验,为了便于观察,实验采取心脏外挂方式,即不植入青蛙体内,截至3月19日,心脏运行状况良好。为了使研究顺利进行下去,在活体动物上做试验已经获得了政府批准,并将于09年五月在山羊身上做类似试验。在活体动物身上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此后才有可能在人类身上做实验。当然这也同样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允许。 1982年,威廉德弗里斯博士移植了Jarvik-7,Jarvik-7是第一个完全永久性的替换心脏。手术在犹他大学进行,患者是巴尼?克拉克博士,一名西雅图的牙科医生。克拉克依靠该心脏存活了112天,最终死于该装置引起的并发症。
Jarvik-7是一种空气驱动心脏,由威廉?科尔夫博士和唐?奥尔森博士共同设计。Jarvik-7心脏和独立自足式AbioCor心脏不同,它需要数条外置电线,这些电线从患者身上引出并连接到外部的一个大型设备上。这些电线导致克拉克受到多种感染。
曾有4名以上的患者使用过Jarvik-7,但后来种种复杂的原因(包括患者染上中风、装置出现机械故障以及心脏结构匹配问题)导致 Jarvik-7最终被停止使用。此后,该装置得到不断哪饥改进,并将名称改为CardioWest心脏。现在,它仅供实验使用,并作为一种心脏移植手术前的过渡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