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机器人叛乱》一书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一部分表现令我惊喜……它综合了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丹尼尔·丹尼特在《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中所讲述的很多东西……并且留意到了被人忽略已久的奥图·纽拉特、威拉德·冯·奥曼·蒯因等哲学家的意见……尤其是在后面正视了拉里·劳丹漂亮的对于科学的阐述……这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创造……
但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另一部分表现则令我担忧……我所担忧的事情是在于,在这本书中,“我的利益”是凭空蹦出来的,仿佛是在两个(或者多个)操作者在争抢一台机器的控制权的时候,机器自身就获得了什么“属于机器自身的利益”,使得“机器自身可以根据机器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合适的操作者”一样……这代表着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极为不融贯的……
相比较之下,我个人认为,他所引用的几位哲学家,都将会宁愿选择像是丹尼特在《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中所做的,消灭一切这样的所谓“意义”的方式(尤其是在纽拉特的观念中,“意义"这种说法原本就有问题,详情的话大概可以参考一下他的《社会科学基础》),也不愿在达尔文革命以后的新世界观中硬生生添加一个导致极为尖锐的矛盾的所谓的“意义”……如我本人的判断的话,在一个这样的达尔文革命以后,会出现的应该是一种在丘奇兰德夫妇理想中的“我自己”已经不再存在的世界观,所以,也就更无所谓“在基因与模因之外的‘我自身’的利益”了,而“我生命的意义”也更可能是变成一种单纯的对于“生活方式”的表达……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对于社会科学的很多意见一直是有道理的,是时候把这些意见捡回来了……没有必要为了保护旧的范式中才存在的东西,而让新的范式内部产生这种莫名其妙的矛盾…
② 机器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机器人就是这点好,只有0和1,不管判定过程多难都会有结果,不管对错都有结论。不像人,往往分不清0和1,逼着自己范2
③ 高中作文面对机器人潮流,如何看待威胁挑战
3月15日,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九段,为世人留下一个不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面对“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有人不服,如中国的超级围棋新星柯洁九段,就公开向“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叫板:“你赢不了我!”有人叹息:人类智慧最后的尊严在一只“小狗”面前丢失。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机器统治人类的时代即将来临。
其实,所谓人类尊严、所谓机器人的统治时代,只是我们一些人的臆想,“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说到底就是一次技术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对自身的一次超越。
正如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基于视认知的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徐宗本说的:“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功一定是当代最新技术综合运用的成功,片面说成谁战胜谁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意义的,说人类智慧的最后壁垒被攻破,这都是无稽之谈。”
“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背后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激励人们持续不断地探索过去人工智能领域一直看似难以实现的人类智能级别。从这一点上看,人工智能的胜利也有非凡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的,翻开人类历史,哪一次技术革命不带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使人类从农业手工业时代进入了工业社会;电动机的诞生,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跨入了现代化。而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更让人类从此进入了自动化、信息化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伴随的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解放。
“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是不是会掀起又一次技术革命,我们还需拭目以待。然而,人工智能的进步,却可以让我们展望到人类美妙无比的前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久的将来,到处都是机器人在人们的指令下为人们服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些对于目前医术来说几乎无解的人类大脑和神经疾病,如自闭症、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国际医学难题,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有了人工智能的协助,人类真正步入了大同的理想社会。
是的,“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是人类的智慧向前迈出的又一步,有了这一步,我们的世界将更加美好。当然,面对这些进步,我们不能只是围观、娱乐和敬仰,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智慧,去促成人工智能更大的进步!
④ 机械公敌的影片评价
如果你认为《机械公敌》是一部忠实于艾萨克·阿西莫夫同名原著的影片,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为了迎合北美影迷对科幻冒险类型的热衷以及取悦一些史密斯的追星族,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和编剧阿吉瓦·古兹曼(曾以《美丽心灵》获得过奥斯卡)将原著中对人性化的机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转变为了极富娱乐性的科幻大片。这有点像在美酒中兑点水,使小孩子也能尝一尝佳酿的味道。他们用动作和科幻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未来世界中,但又不忘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种子。自从工业时代以来,人和机器的关系一直是复杂并充满争议的,当机器变得越来越先进和独立,它们是否会毁灭人类呢?《机械公敌》又为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它的开放式结局更提升了这部影片的层次,使得其更与众不同。(新浪娱乐评)
⑤ 你如何评价机器人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目前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医院、银行、机场、火车站、政务等等需要大量重复问询任务的公共服务场所,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机会。
要让智能服务机器人逐步的被普通大众所认可,必须先从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开始。
一步一步的把各个场景体验做好了,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目前需要补短板的地方。
1)机器人家用化的成本问题
目前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价格跟成本还是略贵,没有达到家用化的合适价位。
2)针对性的智能问答,各个场景的知识库,还没有完全做好。
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智能技术的应用产品
深耕行业应用场景,解决好具体场景的服务,从而一步步走入家庭,服务千家万户。
智能服务机器人还是值得长期关注、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品。
⑥ 如何评价我的机器人女友
没有什么好评价的,
如果机器人可以当女友的话,
我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有那么多的情伤。
⑦ 如何正确看待人与机器人的关系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和在未来的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机器人帮助人类。
就是使高智能的机器人拥有很高的素质,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制造出来的意义并且无条件的对人类无私的帮助。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汽车生产线,42部自动机器可进行500种不同的加工工序,同时对产品进行检验。到了80年代,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1992年,日本研制出一台光敏微型机器人,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重1.5克。1997年,日本的本田公司制造出高1.6米的机器人,可以照料人和完成多种危险及艰苦工作。2004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拍摄、钻探,化验,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011年1月NASA放出去的探测船Deep Space 3,由于各种技术的进步,其设计已经具有极高的自主能力。除任务目标的设定外,其他绝大多数问题(几乎是全部的问题)都可以自行监测调整。控制中心只是处于监视的地位。
2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发展。
机器人的进化速度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机器异化的人类,这个在现在来看是最可能的未来。机械使用于医疗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假腿,假臂,人造心脏,人造的胃,这些已经在得以应用了。那么这样子可以算是完整的人吗?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理一下:如果有一天人体的一切都可以更换的话那个时候就无所谓人和机器人的强弱之分了,其实是对人类不利的。 (由于机器本身的强大决定了其潜在的威胁性。)
总结
人类预见到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命运带来波折,所以必须把保证自己安全和主导地位的前提植入规则。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本身就在沉思默想中,沉思默想的结果可能会为二者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关于机器人的伦理已经慢慢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在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化、生命科技这三大新生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反复探询这个问题。
阿西莫夫定义了人和机器的伦理,但这种伦理只是未来无数要被破坏的东西的—种。人类现在的思维方式,的确存在了好几千年,它的壮大也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科学的进步会粉碎很多桎梏,未来人与社会的共存方式是什么样的呢?科幻家们想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没有脱离“强权”的惯性思维——难道人类只有这么—种治理自己的方式吗?为什么不能构筑一个高水平的社会形态?思考是渐进的,这条路上的许多小岔口小分支我们想象不出,但是人类很可能通过对这些小岔口的理智选择,避免悲惨命运的发生。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由走在科学前面的社会学不断的讨论的得以解决的,以便可能的未来到来的时候人类能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去接受他。
⑧ 如何评价机器人对生活的影响
机器人现在已经遍布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洗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非常常见,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⑨ 如何看待机器人能够解读情绪
这些东西很难理论知识吧!!!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耶贡拜阿拉伯数字化阿林们与全世界各国际化民族一道共同语言文字大团结起来回来回去到家了^ω^吧!!!心疼死了π_π!心疼死了π_π!心疼死了π_π!!!
⑩ 如何评价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犹太人,他于1920年出生在俄国,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5年后取得美国国籍。阿西莫夫的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开有数家糖果连锁店,阿西莫夫则一边读书一边帮忙照料店铺。阿西莫夫的父亲保守刻板,对子女要求严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类的报刊书籍,于是阿西莫夫选择了科幻小说,并从9岁开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处女作《宇宙瓶塞钻》投给著名科幻作家兼编辑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但是坎贝尔认为这篇作品“作为短篇太长,作为长篇则太短”,而且他“不喜欢慢腾腾的开头,以及自杀的结局”。不过坎贝尔还是给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励。结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离灶神星》。
就在这同一年,阿西莫夫获得了哥伦比亚学士学位,1941年他又获得文学硕士。二战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战后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大学教书。 阿西莫夫一生写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这时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却根据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物理学基地”和“心理学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机器人》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其中前者本刊已在以前介绍过。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钢窟》和《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本期要介绍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长篇推理侦探科幻《钢窟》。
除上述两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黄昏》,描写“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众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可谓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阿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主要作品:《空中石子》(1950)《太空潮》(1952)《钢穴》(1953)《终结》(1955) 《赤裸的太阳》(1956)《基地三部曲》(1964)《我,机器人》《机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基地边缘》(1982)《黎明世界的机器人》(1984)《机器人与银河帝国》(1985)《基地与地球》(1986)《基地序曲》(1988)《复仇星》(1988)《转交基地》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