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级医院的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第十一条 急诊科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继续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六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护士参加急诊。
第十七条 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8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8年以上人员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保安和其它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一条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
第二十二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确保急诊救治及时。
第二十四条 急诊实行预检分诊制,建立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症状鉴别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优先。
(一)需要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立即复苏和抢救;
(二)急诊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
(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诊处理。
第二十五条 医院应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第二十六条 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应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急诊、留观患者的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病历,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七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优先及时收入病房,相关临床科室不得拒绝推诿。
第二十八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在重大抢救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的重大抢救,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条 急诊科应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
第三十一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指定专兼职人负责急诊科管理,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出口问题。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置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置急诊室,参照本规范设置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标准
一、仪器设备: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超声仪、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给氧设备、洗胃机;床旁X线机等。
二、急救器械: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急救药品:中枢神经兴奋剂;升压、降压药、强心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镇静剂;止痛、解热剂;止血剂;解毒药、止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抗菌素类药、激素类药物,各类敷料、包扎固定用材等。
附件2
急诊科医护人员配置表
急诊量(日平均人次) 抢救量(日平均人次) 观察床位数 日观察人次 医师(人) 护士长(人) 护士(人) 护工(人)
≤100 4 10 12 12~14 1 25~30 2
101~200 8 15~20 20 18~21 2 40~50 2
201~300 12 21~30 25 24~26 2 50~60 3
301~400 16 31~40 30 27~28 3 60~70 3
401~500 20 31~40 30 29~30 3 70~80 4
≥500 20 31~40 30 31~40 3 80以上 4
附件3
急诊科医师和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 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2.掌握通过心电图判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3.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
4.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6.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7.能开展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急诊起搏、溶栓术、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
8.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仪及分析血气报告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2.掌握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
⑵ 郫县妇幼保健院的科室介绍:
妇产科:
由妇科、产科、生殖健康科组成。是一支素质强、技术高服务好的医护队伍,共有医护人员40名,医师16名,护士2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5名,主管护师4名。床位42张,妇科10 张,产科32张。
妇产科有国内领先的先进设备,胎儿电子监护仪,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多普勒胎心监护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磁酶免测试仪、内窥式流产吸引系统、海极星聚集超声妇科治疗仪、微电脑婴儿治疗箱,蓝光照射仪治疗新生儿黄疸,辐射型新生儿抢救台(智能型)等。
妇产科曾送出数名医生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市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进休学习,还多次派出医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种学术活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和处理各种疑难病的能力。妇产科新式剖宫产手术、腹腔镜、宫腔镜、无痛分娩、导乐分娩、产后康复等在全县属领先地位。
在病房设有母乳喂养宣传及指导,使每位产妇均能正确母乳喂养和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一些处理措施。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和亲子交流,还有利于婴儿智商和情商的开发。在治疗妇科常见和疑难病及性病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如电子阴道镜、海扶刀治疗妇科疾病,妇科肿瘤病的各种手术已达先进水平,如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癌,外阴癌,输卵管癌等疑难手术,还有阴道镜的诊断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
妇产科设立急诊急救小组,由院长,产科,儿内,儿外,麻醉,检验等医务人员组成,诊断准确,抢救及时,设施齐备,重危抢救成功率高。设“产前筛查点” 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疾儿童的发生率,提高我县出生人口素质。妇产科系成都市“模范班组”、“青年文明号”、 郫县“巾帼文明示范岗”。
儿 科:
位于医院五楼,开放床位35张,设普通儿科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有医护人员22人, 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科室年收治病人3200多人次,年业务收入200余万元。
普儿科病房:每年收治病人2000多例。能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及儿童各系统疾病。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建于1999年,承担着全县危重症新生儿的监护、抢救和治疗。拥有监护床位6张,配备价值数十万元的设备,如辐射加温床,保暖箱,静脉微量输液泵,光疗设备,供氧设备,复苏气囊(带面罩),微量血糖分析仪,新生儿监护仪,空氧混合仪,经皮肤胆红素监测仪等。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1000多例。经过1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在临床科研的大力推动下,医护人员已积累了丰富的危重新生儿病抢救、监护、治疗、护理经验。达到了医护队伍专业化,诊疗工作规范化,抢救设施现代化,抢救步骤程序化的要求,能成功地救治了各类危重新生儿,使新生儿病死率明显降低。
医技科: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 、X光室。
办公时间:(夏季)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8:00
(冬季)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
(急诊) 随时应诊
位于医院业务大楼一、二楼 科室设有B超室(二维B超、三维彩色B超)、心电图室、红外光室、X线室。
B超室:现拥有韩国生产的Medison SA-8800MT三维彩超和日本生产的Deoka SSD-500型二维超声仪。科室技术力量较强,有着从事多年的超声检查经验和较高诊断水平的主治医师操作。主要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1、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子宫附件及卵泡监测检查和胎儿出生缺陷筛查;
2、甲状腺、乳腺、心脏、四肢血管、大血管、睾丸、附睾、浅表肿块检查;
3、胃肠道检查;
4、开展阴道内超声检查;
5、介入超声诊断;
6、开展了床旁、急诊检查及院外会诊。
心电图室:现拥有上海生产的ECG-6511型心电图机一台。 开展常规心电图检查、床旁心电图检查。
红外透射式乳腺检查室:拥有中国大恒公司生产的HRT-Ⅱ型乳腺仪一台。开展常规乳腺增生及乳腺肿块的检查。
X线室:拥有一台北京医用射线机厂生产的F30-ⅡD型400MA医用诊断X线机。
开展检查项目有:
1、普通透视、摄片(包括:胸片、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头颅、鼻窦、盆腔、四肢骨、腹部等);
2、开展造影检查有:子宫腔、输卵管碘油造影、静脉肾孟造影、“T”型管造影、胆囊静脉造影、胃肠道钡剂造影等。
检验科:位于医院业务大楼二楼,有职工8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师4人。年检验3万人次。
科室功能齐全,设立了血液检验室、体液常规室、生化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细菌培养室、血库输血室等。有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凝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双目显微镜、单目显微镜等大型、先进的设备,科室开展了血液及各种体液常规检验,生化试验、免疫试验、优生优育检验、不孕症检查、脱落细胞防癌普查、微量元素测定等多种检测项目,能满足医院临床和广大病员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妇女保健科:
是全县妇女保健技术指导中心。位于医院业务大楼门诊二楼,建筑面积256.41平方米,是医院一级科室,下设妇保科设二级专业组有:乳腺保健、更年期保健、妇女病查治。年门诊量2万人次。
妇女保健科坚持儿童优先,母婴安全的宗旨,开展更年期疾病的防治技术、乳腺疾病的检查治疗技术,妇科疾病的普查普治技术(主要对全县女职工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妇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承担全县妇女保健技术指导工作。
儿童保健:
位于保健院业务大楼一楼,建筑面积94.05平方米。下设二级专业组三个: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儿童心理。担负着贯彻执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科室下设儿童心理卫生、儿童营养、儿童生长发育,是全县儿童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科室年门诊量2万余人次。
儿保科始终坚持儿童优先,母婴安全的宗旨,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儿童营养、婴儿早期教育,智力测试、儿童心理咨询、眼保健、母乳喂养咨询,婴儿抚触、婴儿水疗、以及集体儿童管理、基层儿保人员业务培训、指导,是全县镇级儿童保健技术指导中心,为降低我县婴儿死亡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科室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同视机、智力测试仪、电脑、儿科软件、营养分析软件等。
产前筛查:
保健院产前筛查于2006年8月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准,首家取得“产前筛查技术服务”许可证。
“郫县产前筛查点”设在郫县妇幼保健院,位于郫筒镇新南街283号郫县妇幼保健院业务大楼二楼。筛查点包括产前检查室、遗传咨询、产前筛查室和医学检验室等科室。产前筛查点接受华西附二院产前诊断中心的技术指导、监督和业务培训。
产前筛查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唐氏筛查、神经管缺陷、进行与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产前咨询、追踪、随访;进行预防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健康教育等。
婚保科(婚前医学检查):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四: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至周六上午:9:00---12:00
是郫县唯一的婚检机构,位于保健院一楼,设有男女婚检室。基础设施:内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有血压器、听诊器、色谱仪、音叉、叩诊锤、视力表、体重称、男女生殖器模具、治疗车、电视机、VCD机宣传展柜以及检查必备的消毒器材和一次性用品等。
主要开展项目:
1、婚前卫生指导:对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进行有关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知识的宣教。
2、婚前卫生咨询:对查出相关疾病及影响生育有关疾病进行讲解提出医学意见。
3、婚前医学检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影响结婚和生育疾病进行检查。
生殖健康科:位于保健院二楼。科室下设二级专业分科有不孕症专科、计划生育手术。科室年门诊人次约2万人次。
科室拥有荧光诊断仪、微波治疗仪、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器械柜、抢救车、氧气瓶、妇科手术床、治疗车、三氧机、等设备。
科室目前开展的主要服务内容有:开展男女不孕不育病的检查、治疗(输卵管能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及分粘术),提供男女生殖健康保健,对性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生育各和手术,其中无痛人工流产术,系我院首家开展,为许多妇女解除了人流术的精神与肉体痛苦。开展高危人群的安、取环术,人流术,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输卵管通液术,特殊冷冻、微波治疗尖锐湿疣、宫颈糜烂。
药房:24小时服务。
门诊挂号时间:24小时接诊。
定点范围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少儿互助金等。
⑶ 什么是急救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界也承载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两大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统为主,而院内急救则以各个医院急诊科为主,有的地区急救120与当地医院急诊科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救,均涉及急救软件和硬件问题。所谓的软件即是人员素养和规章制度。从目前我国的急救发展历史来看,建立真正的二级学科时间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急诊从业医务人员培养制度和准入制度,因此人员不整,技术参差不齐,规范程度不够,影响了急救医学的发展。另外,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缺乏对急诊专业培训和培养,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建立了急诊学系和急诊医学教研室,医学毕业生也缺乏规范的培养轮转制度。笔者结合国外急诊医学情况,对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
硬件设备
急诊科现状 急诊科往往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急救室通路不畅通,无独立的通路,通往抢救室的通道也不畅通,弯道较多,不利于快速进入;诊室设置或布置不到位,诊室不够大,无必备的检查器具,无活动检查床,发生突发情况时,不利于将病人转运入抢救室;不具备手术室和骨科石膏室(或太简陋),不能满足创伤急救所用;急救车装备不合理,没有氧气、呼吸机、监护仪和除颤设备等,担架不能折叠和升降,无特殊的铲式担架。
急救车应配备的设备 急救车要配备有简易急救箱,包括简易辅助呼吸器、常规氧气设备、口腔保护设备、气管插管设备、静脉开放设备、创伤保护设备(包括颈托等)、心电监护和除颤仪等;
急救科应配备的设备 作为急救科,设备应健全,包括呼吸机、血滤机、超声检查仪、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等;另外平车和轮椅严重不足,造成病人在检查过程中病情不必要的加重,甚至猝死在急诊科内。急诊各亚科诊室的设置要合理,各种诊疗所需的仪器配备要全面等,如检查扣诊捶、手电筒、血压计、眼底镜、喉镜和吸引器等,均应在每个诊室内配备。
急诊科需要不止一辆抢救车,每辆抢救车均要有一套抢救药品、监护除颤仪、手术包和气管插管等设备,并列有药品和辅助物品的明细表,每天由主班护士清点并签名,并记录清点时间。
更重要的是急诊检查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包括X光和超声仪器、胃镜和气管镜等,其中X光机应置于抢救床上方,可移动式)应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24小时一路绿灯。
此外,急诊应设立隔离区,遇有特殊病例,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落实,不能临时抱佛脚。
急诊、急救医疗人员培训
急诊科专业人员缺乏,过去情况是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急诊科,没有相应的专科培训,或者由内科转行到急诊科。目前虽有了一部分的培训,但培训不规范,规范项目达不到,轮转时间不够,必要的培训没有或不足,尤其心血管和呼吸内科培训、外科监护室、麻醉科、神经内、外科,传染科、放射科等,至少需要3年,才能达到全科程度。
当今国际上的全科素养非常符合急救特性,包括院前和院内急救,及时、准确、全面,不会贻误时机,不会耽误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时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美国和新加坡的急诊医生均要轮转至少3年,轮转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儿科、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皮科、妇产科和麻醉科等,并要通过危重病、复苏、中毒学和创伤学等培训考核。
应建立急救医生准入制度,凡涉及急救系统的医务人员,必须完成培训项目,参加考试,获得复苏通过证书。没有各项培训证书,不可能成为急诊科医生。复苏培训应包括初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初级创伤复苏和高级创伤复苏技术等,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急诊科医师。要完成或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将我们的培训国产化、制度化、规范化。不仅要培养医务人员,还要培养社会的相关人员,这是一项长期制度化任务。
目前我国仍然沿袭办培训班制度(如临时、不定期地举办中美复苏培训等),这根本达不到普及和规范的目的,更无法达到定期更新的目标。
急诊科规章制度
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这就要求医生规范其行为,尤其是诊疗行为的规范,严格按照诊疗操作标准去做,过与不及,都会带来问题。对于不同级别的医生和护士,需要对其操作范围进行设定。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无人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完全凭经验和感觉进行,这种情况必然为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埋下隐患。
作为学术机构,学会应负责制定各种急诊医学的诊疗常规,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断、处理等具体步骤,如胸痛诊疗规程、腹痛诊疗规程、消化道出血诊疗规程、创伤诊疗规程和中毒处置规范等等,还应制作可详细记录的表格。只要医生医嘱建议对病人进行胸痛观察,护士则自然会按规程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在检查结果出来后,由护士呼叫医生看结果。这样可形成良性循环,减少差错出现。再例如头颅创伤观察规程,护士分诊时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头颅无明显挫伤,格拉斯哥评分正常。但如果不按头外伤进行留院观察,则很容易忽略随后发生的意识改变,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的漏诊,继而延误治疗,引起病人昏迷,甚至死亡。
院前急救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
已有专家就院前急救各项标准化问题和急诊医学教育等提出建议,但似乎没有更多的后续行动。院前急救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规范,包括急救车上统一的接诊病历的建立与完善,应详细记录接诊时伤员或病人的情况,生命体征的评分情况及合理的初步处理。目前,还没有对接诊时病人主诉和体检结果及病情进行文字记录,也没有规范化的表格式病历。
另外,对于外伤病员,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置和保护,尤其是出血病人,包扎措施及必要的开放静脉补液治疗不够,这些势必会增加运送中的危险,并导致医院内救治机会的丧失。
急救中心与医院的急诊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提前告知和联络,遇有危重伤病员急需抢救或大批伤员情况下,急诊科往往处于被动、仓促的救治境地。
同时,伤员及其家属或现场的目击人员也缺乏自救和互救行动。因此,对全社会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也是我们当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分诊制度及护士培训
分诊制度必须改革。分诊往往被大家忽略,但在急诊急救方面,分诊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历来是要求由护士分诊,由护士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尤其是内科病与外科病、神经科与内科及普通外科与其他外科病的鉴别诊断。
为分诊而去鉴别,实在是让护士勉为其难。护士在分诊时,通过看、问、摸、查等来判断病情,而不是通过客观生命体征指标的检查结果。对于分诊,应制定分诊病种表,病种不同,所应去的诊区不同。根据病人生命体征指标和就诊主诉内容将病人分成几类,这样就能抓住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处理病人。
如果急诊统一管理后,就可以解放护士,让护士去关注更为重要的生命体征,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和辅助医生的工作当中。急诊科护士既要学习护理学、药物学等原理,也同样要经过初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初级创伤复苏和高级创伤复苏的培训。遇到创伤病人,护士能首先给予初步包扎处置。而且急诊科护士要经常参加科内轮转,保证护士能接触到各类病例。
急诊病人的转归
急诊就诊病人最终转归,根据情况有住院、观察和离院回家。国外急诊病人平均留观5~6小时,很少超过12小时,24小时内全部分流,后方病房决不会推诿或挑选病人,每位病人均有住院得到治疗的权利。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病人大量滞留在急诊科,观察时间最长可达几个月,很多内科非急症病人留在急诊,使急诊不能发挥急救作用,急诊医务人员也不可能专心投入到急救医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当中,这些都不利于急救医学的发展。
急诊科应是一个大分诊台,将各种病人分类,对病人给予相应处置后转往各个专科病房,如生命体征不稳定,则给予稳定生命体征的处置,完善病历,然后根据情况护送到重症监护病房。
对于那些初步处置后可以回家的病人,急诊医生要给社区诊所一封信,或写一封门诊专科复诊预约信,内附病人在急诊的检查和医嘱。急诊科可以直接电话为急诊病人预约专科门诊时间。
每个科室应制定相应的住院标准和制度,供急诊科医生参阅,使急诊科医生能照章办事,每个科不必都派人到急诊看病人后再决定住院事宜,除非特殊病例,应呼叫专科医师到场指导处理外(包括神经外科、骨科等)。对心血管急症病例,心血管科应安排住院总医师24小时值班,随呼随到来决定病人是否应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一所医院,其工作必然包括门诊、急诊、病房、后勤、科研与教学五大部分,急诊是医院重要部分之一,不应将其与其他亚科室相提并论。
我国应制定培养具有全科素养的急诊人才计划,统一管理,包括其他科室医生在急诊的轮转,规范医疗行为,制定各种指南;设立不同的救治队伍,适应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包括中毒组、创伤组、复苏组和危重症组等,各组人员互有交叉,又各有侧重。这样才能保证急诊医学向纵深发展,快速前进。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灾害、地震、中毒、化学物质伤害、火灾等非常规事件,急救医学在处理常规疾病的同时,在应对上述非常规事件方面应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大力发展急救医学,制定并规范急救程序和指南,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