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给水调节阀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确定检修措施
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化工控制系统,调节阀作为调节系统的终端执行装置,广泛地用在各种压力容器和管道系统上,接受控制信号实现对化工流程的调节,当受压系
统中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它能自动打开,把过剩的可燃或易燃介质排放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压力容器和管道系统安全运行,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而当系统内压力
回降到工作压力或略低于工作压力时又能自动关闭。调节阀工作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设备及人身的消防和生产安全。
调节阀常见防火安全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阀门漏泄
在 设备正常工作压力下,阀瓣与阀座密封面处发生超过允许程度的渗漏,调节阀的泄漏不但会引起介质损失。另外,介质的不断泄漏还会使硬的密封材料遭到破坏,但是,常用的调节阀的密封面都是金属材料对金属材料,虽然力求做得光洁平整,但是要在介质带压情况下做到绝对不漏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是可燃或易燃介质的调节阀,在规定压力值下,如果采用专业测验工具测验,如达到规范许可范围,可认为密封性能是合格的。一般造成阀门漏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是杂物落到密封面上,将密封面垫住,造成阀芯与阀座间有间隙,从而阀门渗漏。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就是清除掉落到密封面上的杂物,一般在压力容器准备大小维 修时,首先做压力容器安全门跑砣试验,发现漏泄时,停止压力容器工作并对阀门进行检修,对密封面进行冲刷。
二是密封面损伤。造成密封面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密封面材质不良。由于多年的使用,阀芯与阀座密封面普遍已经研得很低,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了,从而造成密封
性能下降,消除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原有密封面车削下去,然后按图纸要求重新堆焊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过程中一定保证加工质量,如密封面出现裂纹、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将其车削下去后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阀芯阀座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二是检修质量差,阀芯阀座研磨的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是根据损伤程度采用研磨或车削后研磨的方法修复密封面或重新安装新的调节阀。
三是造成调节阀漏泄的另一个原因
是由于装配不当或有关零件尺寸不合适。在装配过程中阀芯阀座未完全对正或结合面有透光现象,或者是阀芯阀座密封面过宽不利于密封。消除方法是检查阀芯周围配合间隙的大小及均匀性,保证阀芯顶尖孔与密封面同正度,检查各部间隙不允许抬起阀芯,根据图纸要求适当减小密封面的宽度实现有效密封。
四 是阀芯、阀座变形泄漏。阀芯、阀座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节阀生产过程中的铸造或锻造缺陷可导致腐蚀的加强。而腐蚀介质的通过,流体介质的冲刷也可造成调节阀的泄漏。腐蚀主要以侵蚀或气蚀的形式存在,当腐蚀性介质在通过调节阀时,便会产生对阀芯、阀座材料的侵蚀和冲击使阀芯、阀座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阀芯、阀座不配套,存在间隙,关不严发生泄漏。解决方法关键把好阀芯、阀座等材质的选型关、质量关。选择耐腐蚀材料,对麻点、沙眼等缺陷的产品坚决剔除。若阀芯、阀座变形不太严重,可经过细砂纸研磨,消除痕迹,提高密封光洁度,以提高密封性能。若损坏严重,则应重新更换新阀。
阀体结合面渗漏
阀体结合面渗漏指上下阀体间结合面处的渗漏现象,造成这种
漏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面的螺栓紧力不够或紧偏,造成结合面密封不好。消除方法是调整螺栓紧力,在紧螺栓时一定要按对角把紧的方式进行,最好是边紧边测量各处间隙,将螺栓紧到紧不动为止,并使结合面各处间隙一致。二是阀体结合面的齿形密封垫不符合标准。例如,齿形密封垫径向有轻微沟痕,平行度差,齿形过尖或过坡等缺陷都会造成密封失效。从而使阀体结合面渗漏。在检修时把好备件质量关,采用合乎标准的齿形密封垫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三是阀体结合面的平面度太差或被硬的杂质垫住造成密封失效。对由于阀体结合面的平面度太差而引起阀体结合面渗漏的,消除的方法是将阀门解体重新研磨结合面直至符合质量标准。由于杂质垫住而造成密封失效的,在阀门组装时认真清理结合面避免杂质落入。
冲量调节阀动作后 主调节阀不动作
冲量调节阀动作后主调节阀不动作通常被称为主调节阀的拒动。主调节阀拒动对设备来说危害是非常大的,是重大的设备火灾隐患,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一旦运行中的压力容器及管路中的介质压力超过额定值时,主调节阀不动作,使设备超压运行极易造成设备损坏及重大火灾事故。主调节阀拒动主要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阀门运动部件有卡阻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装配不当,脏物及 杂质混入或零件腐蚀;活塞室表面光洁度差,表面损伤,有沟痕硬点等缺陷造成的。
二是主调节阀活塞室漏气量大。造成活塞室漏气量大的主要原因与阀门本身的气密性和活塞环不符合尺寸要求或活塞环磨损过大达不到密封要求有关系。消除这种缺陷的方法是:对活塞室内表面进行处理,更换合格的活塞及活塞环,在有节流阀的冲量安全装置系统中关小节流阀开度,增大进入主调节阀活塞室的进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增加冲量调节阀的行程来增加进入主调节阀活塞室内的进汽量方法推动主调节阀动作。
三是主调节阀与冲量调节阀的匹配不当,冲量调节阀的蒸汽流量太小。冲量调节阀的公称通径太小,致使流入主调节阀活塞室的蒸汽量不足,推动活塞向下运动的作用力不够,致使主调节阀阀芯不动。这种现象多发生于主调节阀式冲量调节阀有一个更换时,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
冲量调节阀回座后主调节阀延迟回座时间过长
发生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调节阀活塞室的漏汽量大小,虽然冲量调节阀回座了,但存在管路中与活塞室中的蒸汽的压力仍很高,推动活塞向下的力仍很大,所以造成主调节阀回座迟缓。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主要通过开大节流阀的开度和加大节流孔径加以解决,节流阀的开度开大与节流孔径的增加都使留在脉冲管内的介质迅速排放掉,从而降低了活塞内的压力,使其作用在活塞上向下运动的推力迅速减小,阀芯在介质向上的推力和主调节阀自身弹簧向上的拉力作用下迅速回座。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主调节阀的运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的磨擦力过大也会造成主调节阀回座迟缓,解决这种问题的方 法就是将主调节阀运动部件与固定部件的配合间隙控制标准范围内。
调节阀的回座压力低
调节阀回座压力过低将造成大量的介质超时排放,给生 产、设备构成火灾隐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弹簧脉冲调节阀上介质的排泄量大,这种形式的冲量调节阀在开启后,介质不断排出,推动主调节阀动作。一方面是冲量调节阀前压力因主调节阀的介质排出量不够而继续升高,继续流向冲量调节阀维持冲量调节阀动作。另一方面由于冲量调节阀介质流通是经由阀芯与导向套之间的间隙流向主调节阀活塞室的,介质冲出冲量调节阀的密封面,在其周围形成动能压力区,将阀芯抬高,于是达到冲量调节阀继续排放,,阀芯部位动能压力区的压强越大,作用在阀芯上的向上的推力就越大,冲量调节阀就越不容易回座,此时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就是将节流阀关小,使流出冲量调节阀的介质流量减少,降低动能压力区内的压力,从而使冲量调节阀回座。
二是阀芯与导向套的配合间隙不适
当,配合间隙偏小,在冲量调节阀启座后,在此部位瞬间节流形成较高的动能压力区,将阀芯抬高,延迟回座时间,当容器内降到较低时,动能压力区的压力减小,冲量阀回座。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是认真检查阀芯及导向套各部分尺寸,配合间隙过小时,减小阀瓣密封面直往式阀瓣阻汽帽直径或增加阀瓣与导向套之间径向间隙,来增加该部位的通流面积,使局部压力升高形成很高的动能压力区。
三是各运动零件磨擦力大,有些部位有卡涩,解决方法就是认 真检查各运动部件,严格按检修标准对各部件进行检修,将各部件的配合间隙调整至标准范围内,消除卡涩的可能性。
调 节阀的频跳
频跳指的是调节阀回座后,待压力稍一升高,调节阀又将开启,反复几次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调节阀的“频跳”。调节阀机械特性要求调节阀在整动作过程中达到规定的开启高度时,不允许出现卡阻、震颤和频跳现象。发生频跳现象对调节阀的密封极为不利,极易造成密封面的泄漏。分析原因主要与调节阀回座压力达高有关,回座压力较高时,容器内过剩的介质排放量较少,调节阀已经回座了,当运行人员调整不当,容器内压力又会很快升起来,所以又造成调节阀动作,解决调节阀的频跳可通过开大节流阀的开度的方法予以消除。节流阀开大后,通往主调节阀活塞室内的汽源减少,推动活塞向下运动的力较小,主调节阀动作的机率较小,从而避免了主调节阀连续启动。
调节阀的颤振
调节阀在排放过程中出现的抖动现象,称其为调节阀的颤振,颤振现象的发生极易造成金属的疲劳,使调节阀的机械性能下降,造成严 重的火灾隐患,发生颤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方面是阀门的使用不当,选用阀门的排放能力太大(相对于必须排放量而 言),消除的方法是应当使选用阀门的额定排量尽可能接近设备的必需排放量。
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管道的口径太小,小于阀门的进口通径,或进口管阻力太大,消除的方法是在阀门安装时,使进口管内径不小于阀门进口通径或者减少进口管道的阻力。排放管道阻力过大,造成排放时过大的北压也是造成阀门颤振的一个因素,可以通过降低排放管道的阻力加以解决。
通过对调节阀故障原因分析,采取适当的处理、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调节阀的利用率,降低仪表故障率,对流程工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耗的降低都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调节系统的质量,只有充分掌握调节阀的常见防火故障原因和对策,在故障发生时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对保证设备的消防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贰』 调节阀的动作故障产生的原因
一是杂物落到密封面上,将密封面垫住,造成阀芯与阀座间有间隙,从而阀门渗漏。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就是清除掉落到密封面上的杂物,一般在压力容器准备大小维修时,首先做压力容器安全门跑砣试验,发现漏泄时,停止压力容器工作并对阀门进行检修,对密封面进行冲刷。 二是密封面损伤。造成密封面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密封面材质不良。由于多年的使用,阀芯与阀座密封面普遍已经研得很低,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了,从而造成密封性能下降,消除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原有密封面车削下去,然后按图纸要求重新堆焊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过程中一定保证加工质量,如密封面出现裂纹、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将其车削下去后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阀芯阀座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二是检修质量差,阀芯阀座研磨的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是根据损伤程度采用研磨或车削后研磨的方法修复密封面或重新安装新的调节阀。 三是造成调节阀漏泄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装配不当或有关零件尺寸不合适。在装配过程中阀芯阀座未完全对正或结合面有透光现象,或者是阀芯阀座密封面过宽不利于密封。消除方法是检查阀芯周围配合间隙的大小及均匀性,保证阀芯顶尖孔与密封面同正度,检查各部间隙不允许抬起阀芯,根据图纸要求适当减小密封面的宽度实现有效密封。
『叁』 手动换向阀漏油怎么解决视频
手动换向阀又称克里斯阀,阀门的一种,具有多向可调的通道,可适时改变流体流向。这种变换阀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合成氨造气系统中为常用。此外,换向阀还可作成阀瓣式的结构,多用于较小流量的场合。工作时只需转动手轮通过阀瓣来变换工作流体的流向。
常见故障原因和处理措施
1. 外泄漏
外泄漏是手动换向阀较为常见的故障, 其主要原因:
(1)联结螺钉松动。联结时螺钉拧的不够紧,或者机器工作时的振动,都可能导致联结螺钉松动。这时,只要用合适的工具拧紧就可以了。
(2)漏装密封圈或者密封圈失效。密封圈失效有几种表现:
①外表破裂;
②局部变的扁平;
③腐蚀损坏;
④弹性变差。
排除方法就是更换新的密封圈。
(3)油压过高。油压过高也可能导致外泄漏。这时,可以从压力表上读出压力,判别压力是否过高,如果这个压力比系统压力高,说明压力过高。排除方法:通过压力阀调定系统压力。
(4)安装面粗糙。安装面粗糙度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外泄漏。排除方法:磨削安装面,使其粗糙度符合产品要求,通常阀的安装面的粗糙度值不大于0.8μm。
针对以上四种原因,检查的先后顺序是:先看压力表,再检查端盖是否松动,后打开阀,检查密封圈,测量安装面粗糙度。这个顺序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的原则。
2.阀芯不能移动
阀芯不能移动是手动换向阀存在的主要故障,其原因有:
(1)阀芯与阀体内孔配合间隙不当。当阀芯直径小于20mm时,
正常配合间隙在0.008mm到0.015mm范围内; 阀芯直径大于20mm 时,
正常配合间隙在0.015mm到0.025mm范围内。间隙过大,阀芯在阀体内歪斜,使阀芯卡住,这时需要重配阀芯,也可以采用电镀工艺。间隙过小,摩擦阻力增加,阀芯移不动,这时需要研磨阀芯。
(2)阀芯变形。阀芯变形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油温太高,使阀芯热变形卡住,这时,查找油温升高的原因并降低油温;
②阀芯受到外力发生弯曲变形卡住,这时需要校正或者更换阀芯;
③阀芯表面划伤,阀体内孔划伤,这时,打开换向阀,仔细清洗,研磨修复阀体。
(3)其他原因。如手动连杆磨损或者失灵、油液污染卡阻阀芯、弹簧弹性不匹配、油液黏度太大等等。当手动连杆磨损或者失灵时,需要更换或者修复;当油液污染卡阻或者油液黏度太大时, 需要仔细清洗阀芯或者更换油液;当弹簧弹性不匹配时,需更换弹簧。
3.执行元件无动作或者动作缓慢
执行元件无动作或者动作缓慢,是故障的现象,是由换向阀故障引起的。产生这种故障的原因有:
(1)手柄与阀芯联结销松脱。这时需要重装联结销。
(2)阀芯磨损严重,内泄漏增大。内泄漏增大,使得大量油液从阀内部的高压区,直接流向回油腔,从而使执行元件无动作或者动作缓慢。这时,需要更换阀芯。
(3)油污堵塞油口。油污堵塞油口也可能导致执行元件无动作或者动作缓慢。这时通常伴有油压过高等现象。排除方法就是清洗阀与管路
『肆』 自来水管的阀门失效了,想换个阀芯,可是锈住了拧不下来,怎么办
拧不动的话,可以先敲几下(多敲也没事),再涂些机油,再敲,涂机油后别急于拧,等一段时间再拧。
按顺时针方向拧一下(拧紧的方向)再反个方向拧一下。
如果还是不行,那真的只有重新做个丝口了。
『伍』 如何解决阀门内漏
阀门内漏解决的方法:日常维护是关键:
要在阀门之前(阀门的进水口)安装过滤器,以免杂物卡在阀门的内腔是阀门无法密封;
日常使用中,要经常给阀杆添加润滑油,,以免阀杆卡死,使阀瓣无法关到位,导致阀门内漏。
第三点也是最主要的:进典阀门使用时间长,阀座与阀瓣经常摩擦也会导致阀门内漏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除非更换阀门配件或者更换阀门。
『陆』 阀门什么时候要研磨
硬密封仪表阀门基本都需要
研磨阀芯和阀座 使密封性更好 保证泄漏量
『柒』 安全阀泄漏的原因是什么
安全阀门引起密封面泄漏的原因 在设备正常工作压力下,阀瓣与阀座密封面处不能发生超过允许程度的渗漏,安全阀的泄漏不但会引起介质损失,另外,介质的不断泄漏还会使硬的密封材料遭到破坏。但是,常用的安全阀密封面都是金属材料对金属材料,虽然力求做得光洁平整,但是要在介质带压情况下做到绝对不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工作介质是蒸汽的安全阀,在规定压力值下,如果在出口端肉眼看不见,也听不出有漏泄,就认为密封性能是合格的。
密封面损伤。造成密封面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密封面材质不良。例如:1#快锅主安全阀由于多年的检修,主安全阀阀芯与阀座密封面堆焊层普遍已经研磨掉了,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从而造成密封性能下降,消除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原有密封面车削下去,重新堆焊合金层,然后按原尺寸金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过程中一定保证加工质量,如密封面出现裂纹、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将其车削下去后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阀芯阀座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目前使用YST103通用钢焊条堆焊加工的阀芯密封面效果就比较好。②介质冲蚀、磨损所产生的划痕造成阀瓣与阀座密封不严密,安全阀开启次数越多,密封面间冲蚀、磨损越严重;另外,如果安全阀回座压力过小,则阀瓣要在压力降低很多的情况下才能回座,排放时间增长,密封面受到高速介质的冲蚀、磨损加重。③检修质量差,阀芯阀座研磨的光洁度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安全阀阀芯及阀座的研磨是安全阀检修的重要工作。对于密封面的划伤、压伤等缺陷,其深度小于0.05mm时一般用研磨加以消除。研磨阀门时,阀体上密封面的研磨比阀芯的研磨要困难些,而阀体密封面研磨的好坏,关键在于磨头平整。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是根据损伤程度采用研磨或车削后研磨的方法修复密封面。同时在研磨时不能出现倾斜、偏磨现象。

『捌』 闸阀内漏原因及处理
阀门是锅炉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流体控制的设备,在锅炉事故中,有相当部分是由阀门所引发的故障,本文介绍阀门内漏产生的原因,并对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性方案阀门是锅炉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流体控制的设备,在锅炉事故中,有相当部分是由阀门所引发的故障,阀门内漏,导致产生汽水损失,锅炉补给水量就要增加,相对所消耗的煤量也要增多,同时阀门内漏腐蚀将使阀门寿命降低,损坏过快,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所以介绍阀门内漏产生的原因,并对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对锅炉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锅炉设备逐步向高参数大容量的方面发展,对锅炉设备本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蒸汽参数的提高(主要指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大,近代锅炉已较多地使用高温高压阀门,这就对阀门的要求越来越高。
锅炉阀门在运行中要经受各种恶劣环境如温度、压力、磨损和腐蚀等的影响,这些恶劣环境对锅炉阀门部件可造成轻微损伤,严重时会产生严重的漏泄。
一、阀门漏泄所产生的危害及机组运行的影响1阀门漏泄率增大>3
漏泄阀门增多,阀门漏泄率增大,泄流量也增大,在无形中导致汽水的损失,影响机组的运行。
2机组补给水率增大
阀门漏泄导致水的流失,使机组不能正常经济运行,需要对锅炉进行补水,导致机组的补给水率增大。
3汽水损失增加
阀门漏泄也导致机组内汽水流失,阀门漏泄个数越多,汽水损失越大。
4煤耗增大
阀门漏泄也导致机组内汽水损失,需要对炉内进行大量补水,产生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需要对水进行大量加热,如此循环,需要消耗大量的燃煤,使发电厂的煤耗增大。
二、阀门在运行中常见的故障及消除方法1阀门阀体漏
消除方法:对漏处有4%硝酸容液侵蚀,便可显示出全部裂纹,然后用砂轮磨光或铲去有裂纹和砂眼的金属层,进行补焊即可。
2阀盖的结合面漏
消除方法:铲除旧垫片更换,结合面擦伤补焊后研磨。3阀瓣与阀座密封面漏
消除方法:对阀座与阀瓣进行研磨,粗糙度达到04。4阀瓣腐蚀损坏
消除方法:精车后研磨,腐蚀深度达05mm可更换。5阀瓣、阀座有裂纹消除方法:更换新的阀门。6阀瓣和阀壳间泄漏
消除方法:找好阀瓣与阀壳间的间隙,盘根或更换。7填料盒泄漏
消除方法:紧固盘根或更换新盘根,检查填料室的粗糙度。
综上所述,发生汽水损失的最大原因就是阀门内漏(阀瓣、阀座密封面的损坏)。阀门内漏,导致产生汽水损失,锅炉补给水量就要增加,相对所消耗的煤量也要增多,同时阀门内漏腐蚀将使阀门寿命降低,损坏过快,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见图1。
(1)在研磨阀门中,由于手工研磨阀门,研磨速度补均匀,用力不当,可导致阀座密封面受力不均,力量大时研磨砂粒可损坏密封面,力量小时,起不到研磨作用。
(2)手工研磨阀门,研磨杆上无定位导向垫圈,使研磨杆转动中东扭西歪,研磨容易导致把阀座密封面锥面研歪,组装阀门后使阀杆上的密封面与阀座的密封面中心对不上,密封面关闭不严密。
(3)由于工作人员没有责任心或专业技术水准不够,对阀门的使用范围不清楚,错用不符合要求的阀瓣、阀杆、阀座(如高温高压阀门采用合金材质、中温高压阀门采用碳钢),高温可导致阀瓣强度降低,疲劳度增加、腐蚀,使用寿命降低,阀瓣、阀座抗冲蚀磨损不够,容易发生内漏。
(4)由于检修的作业标准不够,使管路中存有遗留物,如焊渣、焊条头、锯条、铁渣、金属垫片残损部分及由于水质不良,使管道结垢后脱落的腐蚀物,在阀门开关使用
当中,碰巧夹在阀瓣、阀座密封面当中,容易产生硬伤、划痕、坑点,导致阀门内漏。
(5)有些阀门由于开关频
繁(如定期排污阀门),在高压力下冲刷阀门密封面,导致阀门密封面损坏,产生沟痕操作,发生阀门内漏现象。
(6)在运行中操作人员由于对阀门的使用及阀门的结构不明导致对阀门的开关行程不明,在使用中常容易使阀门关闭不到位,漏流长期冲刷容易使阀门产生内漏。
在运行中操作人员由于用力关门,常容易使阀瓣与阀座相互挤压,导致密封面产生硬伤,在阀门再次开关中,密封面位置对不上,使阀门发生内漏的现象。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分析的主要原因如下;(1)检修研磨阀门时,由于研磨杆的定位垫圈与阀座本体配合间隙过大,导致有研磨误差。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个配合间隙控制在1~2mm内,制作一个安装调整套,已达到固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