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封闭避难层,避难走道的机械加送风量应该按什么来计算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是通过向某区域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防止烟气进入。除了机械加压送风设施设置必须按照规范执行,系统的风量也应当按照标准执行,那么在消防设计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量改如何计算呢?下列内容便是四川国晋消防为您分享的相关资料。
式中: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0.7m/s时,取△P =6.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0m/s时,取△P =12.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时,取△P=17.0Pa。
n——指数(一般取n =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2=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 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L3 =0.083×Af N3 (3.4.8)
式中: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 [m3/(s·m2)];
Af——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2);
N3——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N3=楼层数—3。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 =2( F′-Fdc )( Wm - dm ) / ( Wm×Am ) (3.4.9-1)
Fdc = M / ( Wm - dm ) (3.4.9-2)
式中:P——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110N;
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N);
Wm——单扇门的宽度(m);
Am——门的面积(m2);
dm——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② 送风口知道送风量 如何计算送风面积
楼上两位的回答都很不错,但是15次太少可能效果不好,20次太多了高效太多增加预算,一般取18次就可以了。建议楼主按18次的送风量计算。给我加分啊,谢谢!有什么不清楚可以继续问!
③ 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是怎么知道的
在每个防火分区的配水主管(横管)和喷淋供水立管之间设置信号蝶阀和水流指示器,关闭信号蝶阀可以关闭整个防火分区的喷淋供水。如果一个楼层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那么关闭信号蝶阀后,开启楼层末端排水装置,可以排空整层的喷淋水。如果管道坡道施工不规范,个别管段会有少量残存水,需要拆卸下喷方可排尽。
④ 正压送风计算,门的面积如何取值
高层建筑,用门洞风速法计算正压送风量,Lv=3600nFv(1+b)/a F—每个门的开启面积, m2 v—开启门洞处的平均风速, 取0.6-1.0m/s a—背压系数,根据加压间密封程度取0.6-1.0 b—漏风附加率,取0.1-0.2 n—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当建筑物为20层以下时取2,当建筑物为20层及其以上时取3.假设高层30层,如果前室有两个门开往走道,门尺寸2.1x1.2,公式中F是取一个门的面积,还是两个门的面积 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取3. 即整个计算是考虑6个门同时开启,还是3个?
⑤ 请问厨房通风开口面积怎么算
厨房通风开口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是算面砖的面积的话除了扣除门窗洞口外,门窗侧壁的面积是要加进去的。如果门窗是居中立控的话侧壁面积就是墙厚剪门窗厚除以二乘以周长就可以了。
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十分之一,并不得小于0.6平方米。
厨房换气次数要求:
为了保证净化效果,一般厨房换气次数按15次左右比较合适。
就是80*3米高(估的)*15次=3600风量左右的风机,一般2.2KW的离心风机就差不多了。
厨房通风一般是部送风加全面通风,叮彻底改善厨房的空气品和厨师的工作环境。通过这样的通风方式,工作区域被所送新风覆盖,厨师吸入的是室外新鲜空气,而非被油娴污染的空气。通过局部送风,可以降低操作。
⑥ 阀门的有效截面积的计算
半径平方×3.14
⑦ 地下建筑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计算/连公式都没有,记住是地下,别发高层的
(1)、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
L1=0.827 AΔP1/n×1.25×N1×3600 (3)
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 电梯门0.005-0.006m.ΔP—压力差(Pa); 楼梯间取40-50Pa,前室取25-30Pan—指数,一般取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1—漏风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楼层数,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
(2)、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
L2=FvN2×3600 (4)
F—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m2 v—门洞断面风速m/s取0.7-1.2m/s N2—开启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20层及以下取2,20层以上取3,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
(3)。 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
L3=0.083AFN3×3600 (5)
AF—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
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
N3—漏风阀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0,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楼层数。
所以,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
L=L1+L2+L3 (6)
上海规程制定的理由是:因为门洞开启时,虽然加压送风开门区域中的压力会下降,但远离门洞开启楼层的加压送风区域或管井仍具有一定的压力,存在着门缝、阀门和管道的渗漏风,使实际开启门洞风速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按保持加压区域内一定正压值所需送风量、保持该区域门洞风速所需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之和计算加压送风量是较合理、较安全的。
3.3 两种方法的比较
比较国家规范和上海规程,在计算楼梯间的加压送风量时,上海规程增加了着火时非开启门的漏风量,即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1.而这一点在国家规范中体现在漏风附加率b和背压系数a上。所以最终的计算值相差不大。
在计算前室或合用前室时,上海规程增加了着火时非开启阀门的总漏风量L3,但是在计算保持门洞风速所需送风量时,开启门的数量取1.而国家规范是按照20层及以下取2,20层以上取3.这样计算后的值相差较大,一般是按照上海规程计算出的加压送风量小于按照国家规范计算出的加压送风量。
⑧ 气体阀门的阀口面积的计算
根据阀门的薄壁节流孔的形状选取公式代入求最大的过流面积
⑨ 防排烟新规中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可否认定为开风口的面积
高层建筑合用前室正压送风口大小确定根据风口的风速确定。
当建筑发生火灾时,本层和上下层的送风口打开。所以,风口的风量应为总风量的1/3。送风口面积根据风口的风速确定,风速不宜大于7m/s,如果面积开不出来那么多,也可控制风速在10m/s以下,注意风口的遮挡系数一般为0.75~0.80,所以风口面积应为计算值/系数。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中己有明文规定:在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以及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均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⑩ 消防中温感的符号
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灭火与防火。亦指灭火、防火人员。郭孝成《浙江光复记》:“卫队及巡警消防,见势已烈,均袖缀白布,以表输诚。”如:必须抓好消防工作。例如:消防车、消防技术。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消防历史,“消防”一词是二十世纪从日本引进的,是一个外来语。但“消防”的根在中国。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现代意义的消防可以更深层的理解为消除危险和防止灾难。
中文名
消防
外文名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
类型
公共事业
概念
预防、扑灭火灾
拼音
xiāo fáng
日本语
消防しょうぼう
发展历程
起源
“消防”一词,系日本语,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这个词。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但“消防”的根在中国。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消防”一词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火灾与消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很高的灾害。这种灾害随着人类用火的历史而伴生;以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古称“火政”),也就应运而生。
古代火灾
《甲骨文合集》刊载的第583版,第584版两条涂朱的甲骨卜辞,记录了公元前1339——1281年商代武丁时期,奴隶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食仓库。这是有文字以来,最早的火灾记录。 事实上,文字出现之前,先民们早已遭到火灾的焚掠。为了生存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了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当考古工作者,把一座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人类居住遗址,发掘并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些居住遗址,简直就是早期建筑火灾的见证。如果说二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那一座半地穴式的方形小屋,因火灾毁坏后留下的木炭还清晰可见,足以表明是一座比较原始的早期建筑火灾现场遗址的话,那么五千年前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公共建筑遗址,就不仅仅是建筑火灾现场遗址,那此在木柱周围用泥土构筑的的“防火保护层”和残存的“防火保护层”中、涂抹于木柱上的一层坚固防火涂料(胶结材料),就更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探索建筑防火的技术,其卓越成就,令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