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强水的导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该说法正确;
②正极产生氧专气,负极产生氢属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该说法正确;
③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甲连接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说法正确;
④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乙和电源负极连接产生的氢气,氢气能燃烧,故该说法正确.
故选:A.
B. 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完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1)下列物理量需要测量的是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
(1)重锤的质量可测可不测,因为动能的增加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式子中都有质量,可以约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C:重锤下落的高度,通过计算得到的物理量是D: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
(2)验证时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下落时的加速度a和v按实际的运动规律计算,只要纸带做匀加速运动,式子mah=
1 |
2 |
1 |
2 |
C.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是()选项①②③实验结论A稀硫酸Na2SAgNO3与AgCl
A.图中装置和试剂不发生沉淀的转化,对AgNO3与AgCl的浊液中,Qc(Ag2S)>Ksp(Ag2S),则生成内Ag2S,可发生容沉淀的生成,则不能比较溶度积,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变黑,然后C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其强氧化性,最后二氧化硫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故B正确;
C.盐酸与亚硫酸钠生成二氧化硫,与Ba(NO3)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SO2与可溶性钡盐不一定生成白色沉淀,如与氯化钡不反应,故C错误;
D.浓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浓硝酸易挥发,硝酸、碳酸均可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不能比较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应排除硝酸的干扰,故D错误;
故选B.
D.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有关实验。 【实验一】快速制氨气 (1)用装置I快速
(1)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d;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ACDF (3)将广口瓶Ⅱ中装满液体,连接cf,NH 3 从d管通入;c;使量筒与广口瓶液面相平 |
(4)![]() |
E. 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请完成以下内容.(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1、2)电火花计时抄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3)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力和质量”三个物理量的关系时,由于变量较多,因此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分别控制一个物理量不变,看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a=
s2?s1 |
T2 |
1 |
m |
s2?s1 |
T2 |
F. 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Ⅰ.(1)仪器p的名称是______
Ⅰ.(1)仪器p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根据2可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2SO3),H2SO3显酸性;根据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根据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SO2具有还原性,能与碘水反应,使蓝色退去;SO2具有氧化性,能与氢硫酸反应;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
变红 | 褪色 | |||
还原性 |
G. 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Ⅰ若气体a是Cl2,装置A、B、C
Ⅰ若气体a是Cl2,装置A、B、C中的试剂依次为:FeCl2溶液、淀粉KI溶液、石蕊溶液,
氯气与A中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观察到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l2+2Fe2+=2Fe3++2Cl-,
与B中淀粉KI反应生成碘单质,观察到溶液变蓝,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l2+2I-=I2+2Cl-,
与C中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D为尾气处理装置,与D中NaOH反应生成NaCl、NaClO和水,离子反应为Cl2+2OH-=Cl-+ClO-+2H2O,故答案为:
装置 | A | B | C | D |
试剂 | NaOH溶液 | |||
现象 | 溶液变蓝 | 先变红后褪色 | ||
离子方程式 | Cl2+2Fe2+=2Fe3++2Cl- | Cl2+2I-=I2+2Cl- | Cl2+2OH-=Cl-+ClO-+2H2O |
装置 | A | B | C |
试剂 | |||
现象 | 红色褪去 | 生成淡黄色沉淀 | |
体现SO2的性质 | 漂白性 | 还原性 |
H.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分子之间是否有间隙实验器材:烧杯、筷子、水
冰糖逐渐溶解,是因为糖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缘故;取出筷子后,液面会内低于所作的标志线,是因为分容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但是取出筷子再观察,由于最初作标志线的时候,筷子在水中,占据一定的体积,故取出筷子再观察,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故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低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有,不取筷子直接观察液面与标志线的位置.
I.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做以下几个相关的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A、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是根据纸带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则A正确;
B、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或水平),如果细线不保持水平,那么小车的合力就不等于绳子的拉力,小车的合力就不能正确测量,故B正确;
C、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轻轻推动小车,是小车沿木板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不能将托盘和砝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故C错误;
D、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AB
(2)拉力的功为:W=F?xOF=0.2N×0.5575m=0.1115J;
F点的瞬时速度为:vF=
=OG?OE 2T
=1.051m/s0.6677?0.4575 0.2
故F点的动能为:EKF=1 2 mv 与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以下实验相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