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1)甲装置: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②向a中
(1)①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②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①该装置是固液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若生成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可以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倒入的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
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③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压增大,气球胀大.
(3)丙中CO2气体被吸收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内部的气球就会胀大,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1)①长颈漏斗;②良好;(2)①2H2O2
MnO2 | .
⑵ 用A、B、C三种装置都可制取溴苯.请仔细分析三套装置,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三个装置中都发生的化
(抄1)A、B、C三种装置都可制取溴苯,三个装置中都发生都会发生铁与溴的反应、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Br2=2FeBr3, ; (2)在FeBr3的作用下,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HBr,由于反应放热,溴、苯沸点低,易挥发,所以从导管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一定的溴和苯.故长导管的作用为导气兼冷凝、回流反应物,故答案为:导气兼冷凝、回流反应物; (3)B装置中采用了双球吸收管,利用四氯化碳吸收反应中随HBr逸出的溴和苯的蒸气,双球管内液体不能太多,原因是四氯化碳盛放太多,易被气体压入试管中,反应后双球管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Cl4由无色变橙色 故答案为:吸收反应中随HBr气体逸出的Br2和苯蒸气;CCl4由无色变橙色; (4)随HBr逸出的溴蒸气和苯蒸气不能回流到反应器中,原料利用率低;由于导管插入AgNO3溶液中而容易产生倒吸, 故答案为:原料利用率低;导管插入AgNO3溶液中易产生倒吸.
⑶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
(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Ⅲ; (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 (3))①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我放热反应,放热的热量使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右边烧杯中的导管会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如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但是不属于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可能是放热反应;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后导致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证明M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 故答案为:硝酸铵; (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KO2+2H2O═4KOH+3O2↑)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①:选择上述装置Ⅰ(或Ⅱ)进行实验,Ⅰ装置右边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烧杯中导管中有气泡放出),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热,使棉花燃烧,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Ⅰ(或Ⅱ);放热.
⑷ 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分别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1为铁的吸氧腐蚀实验.一段时间后,向插入铁钉的玻璃
(1)铁发生吸氧腐蚀,铁被氧化生成Fe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OH-,电极方程式为O2+4e-+2H2O-═4OH-, 故答案为:氧化;O2+4e-+2H2O-═4OH-; (2)铜可被Fe3++氧化,发生Cu+2Fe3+=Cu2++2Fe2+,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石墨为正极,正极反应为Fe3++e-=Fe2+, 故答案为:负;Fe3++e-=Fe2+; (3)乙烧杯为电解硫酸的反应,阳极生成氧气,阴极析出铜, ①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观察到石墨电极附近首先变红,说明石墨极生成4OH-,应为电解池的阴极,则M为正极,N为负极,电解氯化钠溶液,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 故答案为:负;2H++2e-═H2; ②乙烧杯为电解硫酸的反应,阳极生成氧气,阴极析出铜,电解方程式为2Cu2++2H2O 电解 | .
⑸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分别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1)该小组同
(1)有尾气处理措施 (1分); 将铜片改为铜丝,溶液中插入铜丝反应开始,抽出铜丝反应停止,节约药品或“控制反应的进行”(合理描述均给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内外气压,A中气压不会减小(1分);从玻璃管口处鼓入大量空气(1分) (3)Cu+2H 2 SO 4 (浓)  CuSO 4 +SO 2 ↑+2H 2 O(2分)无水硫酸铜(1分)
⑹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
(1)A、B、C三套装置都是利用压强的改变验证反应的发生.A中由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从而出现打开止水夹液体进入的现象;由于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导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鼓起;由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从而出现试管内液面上升,故三套装置都可以; (2)氢氧化钠溶液中有两种物质:氢氧化钠和水,因此试管内内的液面上升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引起的; (3)为了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也可以根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来证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若两者没有发生反应,则现在的溶液中不会有碳酸钠,若两者发生反应,则会生成碳酸钠,所以可以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若看到有气泡产生,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除了使用稀盐酸检验外,碳酸钠还可以和氯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等反应,有沉淀生成所以也可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 故答案为: (1)A、B、C;利用压强的改变验证反应的发生; (2)CO2溶于水; (3)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少量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然后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或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少量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然后向试管中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 | 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 | |
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三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
(1)由于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集气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若止水夹没有夹紧,则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由于实验中逸出了一部分气体,最终进入瓶内的水增多,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如果用木炭代替红磷时,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据了氧气的空间,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故填:偏大;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据了氧气的空间. (2)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量就是氧气的体积,则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5%; 装置二和装置三中气球的位置不同,装置三中的气球在玻璃管的后部,更易让空气流通,氧气与铜能充分反应. 故答案: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25mL | 15mL | 9mL | 15% |
装置三;装置三能使气体经过氧化铜,充分反应. (3)铜粉的量不足;未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有:①铜粉的量可能不足,没有将氧气消耗尽;②装置可能漏气. 故本题答案为: (1)偏大;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据了氧气的空间. (2)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25mL | 15mL | 9mL | 15% |
装置三;装置三能使气体经过氧化铜,充分反应. (3)铜粉的量不足,没有将氧气消耗尽;装置可能漏气.
⑻ (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下图: (1)甲装置: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1)①长颈漏斗②良好(2)①MnO 2 ②Zn+2HCl=ZnCl 2 +H 2 ↑(或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合理均可)③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3)NaOH溶液
⑼ 在线等: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P+5O2=2P2O5(条件:点燃) 2.容器密封性不好,漏气 3.使用药品量少,测量精确;15(试管50毫升专,消耗氧气10毫升,因此注属射器向试管输送10毫升气体 4.(题目有问题,是不是然后松开手,活塞仍返回至25ml刻度处?)密封性良好;10(系统贯通,因此总气体量为50+25=75毫升,消耗氧气75/5=15毫升,因此刻度为25-15=10)
⑽ 如图是三套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三个实验的反应原理相似,反应条件也相似,均需在______条件下
(1)氢气、一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条件都为加热,氧化铜都被还原为铜,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2)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为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入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澄清石灰水是为了检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要对尾气一氧化碳进行处理,可将其收集起来或利用其可燃性将其燃烧掉; (3)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是相同的,均为:通气体排尽试管内空气,防止爆炸,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粉末变红停止加热,通气体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 故答案为: (1)加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2)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入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点燃;收集; (3)acdb.
与分析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