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情绪的作用有哪些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在低等动物种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一些具有适应价值的行为反应模式。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工具。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情绪的适应功能根本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由于人生活在具有高度文化的社会里,情绪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用微笑向对方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和力的作用,但对立情绪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识活动中。生理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而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情绪反应却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或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通过独特的沟通手段,即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表情信号的传递不仅服务于人际交往,而且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这种情绪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情绪的沟通交流作用还体现在构成人际的情感联结上。如依恋、友谊、亲情和恋爱等都是以感情为纽带的联结模式。情绪的组织作用体现在对记忆和行为的影响方面。良好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如果识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5.情绪与健康有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的生理变化影响健康,严重时也可导致疾病。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严重的负性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状态。
❷ 情绪的作用有哪些
情绪是我们最不可思议的天赋,你的情绪能很快地让你知道你在想什么。
有人就要问了,那我每件事情都依赖感觉来做决策,还要理性干嘛呢?
当然我并不是要你事事依赖感觉,那样就过于情绪化。过于情绪化的人做选择会不经大脑,容易伤害别人,伤害自己。
所以最好的组合是感性与理性各占一半。
❸ 情绪的作用有哪些功能
情绪最主要的功能是调整整个身体内津液的分布,以及主管肠胃蠕动,五羟色胺在体内的运转。五种神经递质随着情绪的变化增多或减少。基本可以说情绪维持了一个人生命的整体运转和一个人的精气神儿。包括维持正常的注意力集中和记忆力问题。
❹ 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周围的事物,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常常抱着不同态度,一些现象使人愉快,另一些现象使人悲哀,某此现象使人愤怒,而另一些现象会使人恐惧。些愉快、愤怒、恐惧和悲哀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的本身,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绪是反映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客观事物并不全部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发人的情绪。一般说,凡满足人的需要时,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高兴等。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总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情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反之,心情糟时,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就是情绪的作用,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让快乐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主旋律,情绪已成为我们生存的工具、行为的力量、监测的系统、交流的手段。
1 情绪的作用
1.1 生存的工具 情绪是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婴儿正是通过情绪与成人交往、表达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要求。他们饿时、渴时就哭,吃饱了、舒服了就会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微笑向对方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关系,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合力的作用。而恐惧情绪则使人回避危险,保证自身安全。可见,情绪可以使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
1.2 行为的力量 情绪的动机作用不仅体现为对生理需要的放大,而且它在人类高级的目的行为和意志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兴趣、好奇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复杂的现象,即使屡遭失败也能顽强坚持,希望能够成功。
1.3 监测的系统 情绪是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对其他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促进和瓦解两方面。一般来说,积极情绪对活动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人们的行为常被当时的情绪所支持。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则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对人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并勇于承担重任;而消极情绪状态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与追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1.4 交流的手段 人类在没有获得语言之前,正是通过情绪信息的传递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求得生存的。情绪是一种独特的非语言沟通,它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身体姿态、声调的变化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它所携带的信息是对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在许多情境中,表情能消除语言交流中的不确定性,成为人的态度,感受的最好注解,而有时有些不便“言传”的场合,人们可以通过情绪而“意会”,可见情绪传递信息的重要性
❺ 情绪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另有一说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应激指突发而强烈的情绪状态)三种状态;
依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①心情;
心境:情绪不佳|醒来情绪恶。
②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
与“情感”一词常通用,但有区别。
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
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
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情绪状态的发生每个人都能够体验,但是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加以控制。
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个人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而且这种情绪状态是主观的。
因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别人固然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去揣摩当事人的情绪,但并不能直接地了解和感受。
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但是在情绪状态下所伴随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却是当事人无法控制的。
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乐。
再把它们细分还有很多,基本包括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所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❻ (2018年374大题)如要做一个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实验,请问你可以采用什么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它是对人的生物及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例如,当小孩子又累又困,特别想睡觉时,家长非要他学习,他就会表现得很烦躁。如果我们能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感到幸福。认知则包括感知、思维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我们接触一个人时,对他的外貌、言谈举止的印象,考虑他说的话有什么含义,我们是否想跟他作进一步的接触,等等。情绪和认知虽然都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包括对活动的瓦解或促进。一般来说,正性情绪象愉快、兴趣等,对认知活动起协调、促进的作用,负性情绪象担忧、沮丧等,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具体来说,正性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情绪的强度水平。研究表明,愉快和兴趣的情绪强度与被试的手工操作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下认知操作达到最优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这一不同唤醒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不同效应称为"叶克斯-道森规律"(A. Welford, 1974:Yerkes-Dodson Law)。
然而,负性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由于对成人情绪的诱发和确认都存在相当的困难,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得出明确的结果。这里我们引用孟昭兰所做的婴儿各种情绪对认知操作影响的研究结果。(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p347--p350。)
实验是在如下的条件下进行的:在4个实验中,均以1岁4个月到1岁6个月的婴儿为被试,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方法分别诱发实验1:愉快与痛苦;实验2:兴趣与惧怕;实验3:愤怒与无怒;实验4:爆发怒与潜在怒,历时3分钟。然后向婴儿呈现操作任务,性质为问题解决,转动迂回杠杆取玩具或组装机器人。4个实验的结果显示:
(1) 不同性质情绪对认知操作有不同的作用,愉快比痛苦显示更优的操作效果;兴趣状态比惧怕有更优的操作效果;无怒的中性状态比愤怒状态下操作更好;爆发怒比潜在怒的操作效果更好。
(2) 情绪强度差异对认知操作有不同的影响。以愉快和爆发怒为例,在这两种情绪的背景下,认知操作呈"U"型曲线,表明最弱和最强的激活度不如中等强度能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然而在负性情绪背景下(痛苦、恐惧),则发现情绪激活越强烈,操作效果越差。
(3) 情绪对操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婴儿采用的操作策略有所不同。以迂回获取玩具的操作任务为例:愉快状态下婴儿采用有效的迂回获取策略较多,因此在操作中获得成功较快;而痛苦状态下婴儿更多采用径直抓取(难以成功)和被动呆视不动,从而延长了操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