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设计一个物理小实验(初二物理)大概说下器材和方法就可以
实验一,
利用浮力
材料:铅笔,铁丝,尺子,水,牛奶,烧杯
步骤:
1.将水倒入烧杯内
2.将铁丝缠绕在铅笔的一头,使其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
3.测量铅笔没入水面下的长度。
4.将水倒掉,换成牛奶,测量铅笔没入牛奶液面下的长度。
5.根据浮力公式,这个长度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实验二
利用浮力
材料:蜡烛,钉子,尺子,水,牛奶,烧杯。
步骤:
1.将水倒入烧杯内,测量水面高度。
2.将钉子钉入蜡烛的一头,使其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
3.测量水面新高度,减去不放蜡烛的高度,得出水面上升的距离。
4.将水换成牛奶,重复1-3步。
5.根据浮力公式,液面上升的距离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实验三
利用压强。
材料:尺子,橡皮管,烧杯,水,牛奶
步骤:
1.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水和牛奶。
2.将橡皮管分别插入水中和牛奶中。
3.用手挤压橡皮管,排出一部分管内的空气。
4.松开手,水和牛奶被吸进橡胶管一部分。用尺子测量管内液面与管外液面的高度差。
5.利用压强公式,水和牛奶产生的压强与管内大气压相等,联立公式,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贰』 怎样制作物理装置(小孔成像和浮沉装置)
小孔成像:拿1.蜡烛和2.胶水管(或其他圆柱形空心的物体,空心部分体积不要太大内)3.一张纸(颜色容尽量是黑色,或使用平板光滑的类似于镜子的) 步骤:1、将1.2.3都在一条水平线上。 2、蜡烛点燃,即刻有光线从2中穿透至3中。 (其实并不用这么麻烦,在有阳光树阴下站着,地上会有一些小光“洞”联想一下,这就最简单的想法了)相信你也早就知道这个,不然也不会在这里问装置(废话) 浮沉装置:一、材料:1.烧杯2.小瓶3.水4.食盐 二、材料:1.烧杯、2.新鲜鸡蛋、3.水、4.食盐、5.搅拌棒 一、方法:(同下差不多) 二、方法: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盐,并轻轻搅拌 追问: 我的意思是,我要那种装置的制作方法,不是实验!!! 回答: 那就做那个材料里的物品,不满意,我也没办法帮你了,我没耐性,不好意思咯!
『叁』 利用空的塑料矿泉水瓶可以做不少物理实验,请写出两个来.要求简答出实验装置的制作要点(若认为必要,也
(1)验证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用手挤压空矿泉水瓶可以使瓶子变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将饮料瓶用力掷出,瓶子仍会向前飞行一段距离,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等;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 (4)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在装满水的桶中,用力往下按空矿泉水瓶,桶中水会溢出.空矿泉水瓶被按得越深越费力(未浸没),说明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发现溢出的水的重力越大,这个实验现象启示我们,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5)验证放大镜原理. 透过圆形透明装满水的饮料瓶看到瓶后的手指变粗了,说明瓶子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6)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在瓶中装满水并拧上盖子,分别正着和倒着放置在沙盆中,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7)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在饮料瓶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嘴吹瓶口使其发声,感受不同长度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同频率和音调的声音; (8)制做一个抽水机模型. 在瓶盖上挖一个直径1cm左右的孔,再剪一个比孔稍大的塑料片.用塑料片把孔盖住,用软布和万能胶把塑料片的一边与瓶盖粘牢,使它成为一个单向阀门.在饮料瓶的侧面开一个小孔,再把瓶盖拧牢,抽水机模型就做成了.使用时,把瓶盖向下插入水中,一只手用力捏,排出瓶内部分空气,然后用另一只手堵住瓶侧面小孔,松开捏瓶的那只手,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到瓶中.再露出瓶侧面小孔,用力捏瓶,水就从小孔流出. |
『肆』 物理实验里的这个装置是什么装置
这个是一台电动机,将下面的小球打入斜坡上。
『伍』 实验装置图在电脑上怎么画
用一些工具软件能画出你要的形状,调整距离等工作也会耗费大量时间(我深有回体会),不如扫描后当答作插图,自己动手也比较容易达到满意的标准。
绘图工具,大众化一点的就是office里面VISIO,功能全,不过对一些专业的图支持不算很好。其他的,工业设计用的最多的就是CAD了,不过免费的功能都很很少,最多拿来画画房屋平面图就不错了,而且用盗版的要被查的,其中专业制图较多的有AutoCAD、SolidWorks
下载一个 chemdraw 软件,这个是专门针对一些化学装置图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式的,使用也非常简单 。
『陆』 下面是四个物理实验的装置图(如图所示),请说明各装置研究的物理问题. A装置研究的是:______;B装置
由图知,A研究的是光的反射定律;B滚摆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不断发生转化,研究的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液体沸腾时将橡皮塞冲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研究的是内能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研究的是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故答案为:A.光的反射定律;B.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内能做功;D.电阻值与导体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
『柒』 这是一个物理实验装置,求名称
动量守恒小球
1.碰撞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极短(近似为0),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在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一般远大于外力,故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按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是否在一条直线区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学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
2.按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情况区分,碰撞可分为二种:
a.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正碰情况满足:
m1v1+m2v2=m1v1′+m2v2′
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动能守恒)
两式联立可得:
v1′=[(m1-m2) v1+2m2v2]/( m1+m2)
v2′=[(m2-m1) v2+2m1v1]/( m1+m2)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大得多
这时m1-m2≈m1,m1+m2≈m1.则有v1'=v1 v2'=2v1
即碰撞后1球速度不变,2球以2倍于1球速度前进,如保龄球撞乒乓球。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小得多
这时m1-m2≈-m2, 2m1/(m1+m2)≈0.则有v1'=-v1 v2'=0
即碰撞后1球原速率反弹,2球不动。如乒乓球撞保龄球。
b.完全非弹性碰撞,该碰撞中动能的损失最大,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
m1v1+m2v2=(m1+m2)v
此情况两球相撞后黏在一起了。
c.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动能有一定的损失,(转化为内能)损失比介于前二者之间。
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系统内力只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有外力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所以,系统不受或所受外力为0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9令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球A和B,它们质量分别为M1和M2,速度分别为V1和V2(假设V1大于V2),
且碰撞之后两球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在碰撞过程中,两球受到的力均为F,且碰撞时间为Δt,令V1方向为正方向,可知:
-F·Δt=M1·Va-M1·V1 ①
F·Δt=M2·Vb-M2·V2 ②
所以 ①+ ②得:
M1·Va+M2·Vb-(M1·V1+M2·V2)=0
即:
M1·Va+M2·Vb=M1·V1+M2·V2
且有系统初动量为P0=M1·V1+M2·V2,末动量为P1=M1·Va+M2·Vb
所以动量守恒得证:
P0=P1
参考文献:http://ke..com/view/78793.htm?fr=aladdin
『捌』 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自己动手自制实验仪器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或者根据课本的相关实验设计自制出的能用于教育教学的器件。他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解决传统教学当中没有实验器材时教师只是靠单纯讲解和学生想象实验情景的情况,为学生创造了感性认识的条件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传统物理教学只注重传播知识,却没有注重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完成。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知识,却缺乏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演示实验是利用课堂时间,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或者通过演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然而,教师个人自制的教具不可能满足一个或几个学生用一台教具来进行实验探究。所以,自制教具在教学当中主要用于演示实验,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制教具能够促进物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师根据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在课堂上设定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环节。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情况下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而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适当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就可以把一堆抽象的概念、规律变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容易的弄明白。教师非常了解自己自制的教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定教学的先后情景。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其次,在引导学生从实验当中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相关规律。最后,将规律放回到实验当中来检验、应用。按照认识论的观点,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鲜刺激,其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2、自制教具就是在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将思维能力很好的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演示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可以控制特点很突出。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和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需要观察的现象展示出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的条件进行思考、总结。因此,教师在自制教具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也在设计了演示实验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培养。3、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使用自制教具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制教具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来设计的能够很好完成实验的器件,他带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一定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能很好的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或验证规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训练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4、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个人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同时也能给学生产生影响,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不怕困难、敢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仪器、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习惯。5、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陶冶个人情操,能从行为上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在演示实验中又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观察,还能使实验仪器的结构简单、费用低。制作教具的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废弃物品,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会使学生觉得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离自己更近了,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自制演示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充实教学仪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能力,是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玖』 利用空的塑料饮料瓶(如矿泉水瓶)能做哪些物理实验尽可能多地写出来.要求写出实验的装置和制作要点、
(1)验证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用手挤压空矿泉水瓶可以使瓶子变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将饮料瓶用力掷出,瓶子仍会向前飞行一段距离,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等;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
(4)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在装满水的桶中,用力往下按空矿泉水瓶,桶中水会溢出.空矿泉水瓶被按得越深越费力(未浸没),说明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发现溢出的水的重力越大,这个实验现象启示我们,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5)验证放大镜原理.
透过圆形透明装满水的饮料瓶看到瓶后的手指变粗了,说明瓶子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6)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在瓶中装满水并拧上盖子,分别正着和倒着放置在沙盆中,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7)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在饮料瓶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嘴吹瓶口使其发声,感受不同长度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同频率和音调的声音;
(8)制做一个抽水机模型.
在瓶盖上挖一个直径1cm左右的孔,再剪一个比孔稍大的塑料片.用塑料片把孔盖住,用软布和万能胶把塑料片的一边与瓶盖粘牢,使它成为一个单向阀门.在饮料瓶的侧面开一个小孔,再把瓶盖拧牢,抽水机模型就做成了.使用时,把瓶盖向下插入水中,一只手用力捏,排出瓶内部分空气,然后用另一只手堵住瓶侧面小孔,松开捏瓶的那只手,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到瓶中.再露出瓶侧面小孔,用力捏瓶,水就从小孔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