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沥青路面原地打方向松散
沥青路面在车辆原地打方向时出现松散现象,通常与材料、施工、荷载及水分侵蚀等因素综合作用有关。以下是详细原因分析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材料粘结力不足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偏少或油石比过低,导致集料间粘结力差。原地打方向时,轮胎与路面产生强剪切力,易使颗粒脱落(如油石比偏低、沥青稠度不足或加热温度过高)。
矿料级配不合理(如偏粗或含湿量高),进一步削弱结构稳定性。
水分侵蚀与动载破坏
积水通过微小裂缝渗入路面层,在车辆反复转向的动载作用下,产生空隙水压力,加速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离(尤其雨季或潮湿环境更显著)。
施工与基层问题
低温或雨季施工时,沥青未能充分包裹集料,黏附力下降;基层湿软变形也会导致面层承载力不足,转向时易松散。
集中剪切应力
原地打方向时,轮胎与路面接触面承受高强度剪切力,若路面本身存在轻微松散或老化,会迅速加剧颗粒脱落。
局部修补
铣刨重铺:对松散区域彻底清除后,采用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重新铺筑,确保压实度和粘结性。
乳化沥青封层:轻微松散时可喷洒乳化沥青填补缝隙,增强表层防水性。
材料优化
提高沥青用量(调整油石比至设计上限),选用高黏度改性沥青或添加抗剥落剂(如石灰、胺类添加剂),改善与集料的黏附性。
严格控制矿料级配,避免过粗或含泥量超标。
防水与排水设计
修复后涂布防水层(如改性沥青涂料),并在路肩增设排水沟,减少积水渗透风险。
施工控制
避免低温或雨季施工,确保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达标;加强基层压实,防止湿软变形。
定期检查路面裂缝并及时封缝,防止水分下渗。
重型车辆频繁转向区域(如停车场入口)可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增强抗剪能力。
长期维护中,可考虑热再生技术修复大面积松散,兼顾环保与耐久性。
若松散已发展为坑槽,需彻底挖除并分层压实基层后再修复面层,避免隐患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