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购买设备绝不会像通用消费品行业那样有追求奢侈品的倾向。制造业是务实的行业,生产零内部件追容求的是加工精度、效率、品质、稳定性等各种实实在在的指标。
国内的机床设备以中低端为主,这些机床的加工性能与稳定性相比国外机床有较大的差距,要么加工精度不够,要么效率偏低或者故障率较高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工厂比拼的是谁的生产更有竞争力,他们宁肯花更多的钱去买进口品牌的机床,也不愿意为了省钱留下隐患。毋庸置疑,当国内的工厂发展到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必然会选择进口品牌的机床。
比如,国内制造CNC加工中心的厂家有一大堆,一台机床也就十几万,在低端制造业中价格战打得非常激烈。而瑞士、德国、日本制造的CNC加工中心动辄上百万,几百万也不在话下,他们却成了行业的香饽饽。
机床设备行业是用实际结果来说话的一个行业,国产设备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差距,不要刚搞了一点技术就夸下海口赶超了国外,机床设备行业不是靠大肆吹嘘,或者靠政府去引导就可以占领市场的,市场的选择是理性的。
国人对国产机床的不信任,只能说明国产设备的赶超之路还很漫长!
B. 中国高度依赖进口的10项商品是什么
中国高度依赖进口的10项商品分别是:高端数控机床、芯片、操作系统、医疗器械、发动机、高端轴承、大型飞机、高端传感器、药品、大豆。
1、高端数控机床
机床是现代化工业的母体,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昆明机床曾经都是在机床行业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生产的都是中低端产品,目前在这几家企业也走向没落,在高端机床方面,主要依靠向德国、日本、美国进口,没有这些机床设备,很多的工厂无法运转。
2、芯片
芯片是手机、电脑设备、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核心,受制于技术,目前我国的芯片市场超过4000亿美元,对于高端的芯片,大部分需要进口,就算是华为海思芯片,也需要通过台积电代工,中芯国际尽管具有芯片代工能力,还是集中在中端芯片领域,我国每年芯片贸易的逆差超过1500亿美元。
3、操作系统
不管是电脑设备还是手机设备,操作系统均被美国企业垄断,从微软、谷歌到苹果,已经瓜分绝大部分的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层面,严重依赖进口。
4、医疗器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疗保障体系非常复杂,尽管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国内的厂家水平还是不足,目前还需向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进口。
5、发动机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通用电气、联合技术公司、普惠、罗罗几乎垄断了全球商业飞机发动机市场,中国的商业飞机均需采购他们的产品,高端汽车发动机、船舶发动机也需要通过进口采购。
6、高端轴承
轴承看似简单,运用极广,国内的很多企业也能够生产,但是在质量方面与国际顶尖企业的差距不小,其主要差距体现在材料和工艺方面,在高端轴承方面,主要通过向德国、日本进口。
7、大型飞机
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商业飞机,但是只要到各个机场去看看就知道,目前各个航空公司运营的商业飞机不是波音就是空客,尤其是在大型飞机方面,几乎全部实施进口产品。
8、高端传感器
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领域,必须用到高端传感器,目前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
9、药品
或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购的药品大部分都是国内厂商生产的,但是这些药品绝大多数都是国际医药巨头研发,尤其是在抗癌、抗病毒、肝病等医药方面,至今还有很多药品需要进口,目前国内肿瘤药规模超过1400亿,其中95%依赖进口,国产创新药严重缺失。
10、大豆
我国是第一大人口大国,每年消耗的粮食不计其数,在主粮(稻谷、小麦)方面已经实现自给自足,但是在大豆、玉米方面,缺口风非常大,国内每年消费的大豆约1.2亿吨,可是国内产量不足0.2亿吨,大豆是食用油、饲料的主要原料,如果没有进口大豆,那么将直接推升肉制品、食用油价格上涨。
C. 苏联机床工业水平不低为什么还进口日本机床
对于设备的加工精度上俄罗斯与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只是相比较国内的一些设备还算凑合而已。从国外进口的日本原装机加工设备和国内生产的日本品牌机床都是被降低了一百倍精度的,这是美国法律限制对中国出口技术造成的,日本基本上属于美国的殖民地,所以也必须执行美国的限制规定。我以前就在日本搞过着相关工作,所以清楚。
D.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日本进口的呢
因为日本在二抄战后期全袭力发展经济,而他们也喜欢研究一些把其它国家的东西拿来改良的方法
所以当时进口到日本的电器就被他们用来重新制造,竟然超越了英美的质量
从此日本的电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开始上升
不但是中国,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最受欢迎的电器也是日本电器
这和他们在科技中投入的比重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是因为质量好,才被全世界所接受。
PS:讨厌日本的人不要急,他们的商品质量好是事实……
E. 机床的发展历史
我国机床发展历史(机床与国防工业息息相关)看到的……!(ZT)
数控机床在亚洲除日本外,南韩、台湾的制造能力也比我们强,不过水平差不多。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日本技术发展的。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日本系统。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日本的。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惹恼了一些大陆顾客,弯弯的机床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弯弯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也算“进口”了,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据我所知,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呵呵,他们是最先接受统一的。
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日本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和世界同步。今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
现在,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大家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但直到目前,我还没听说谁制造出了交流伺服电机和与之相适应的系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些朋友会问,国产机床如此差,那末,我们的国防工业肯定就不好了,这只对了一部分。我们的国防部门比较清醒,每年都大量进口高精度数控机床,有些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机床,据说叫什么“不扩散协议”,对这个协议,日本、美国执行的比较好,但欧洲国家基本上不执行,只要你有钱就卖给你。就是美国、日本的高级机床,我们近来也搞来了不少,呵呵,资本主义天生就是追求利润的。
前几天和以往的一个同事聊天,他讲,目前,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他很气愤但也没法,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一些低档产品订货,只要能拿来,也很不错了。唉,没办法,我们的数控机床目前只能满足“低档”要求。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就是美国也曾经有经济大衰退。但这些都不像中国的例子:从雄视天下到民不聊生;从道德伦理到腐化入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炎黄子孙受到了什么诅咒?
维持一个民族的尊严,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英国本土算是小邦,但因为文化有厚度,其尊严历久不衰。我们的文化曾经高不可攀,但尊严也曾跌到无影无踪。这悲剧之悲,应该破了世界纪录。
说中国有优良的文化传统,老生常谈,但还是把我们的文化低估了。近二十年来,神州大兴土木,推土机第一次普及运作,出土文物多如天上星。这些文物,好些是博物馆的专家从来没有见过的。为了好奇,我曾经在这些新的古文物上下过功夫,所得的结论有二。其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比我们历来自吹自捧的高得多。其二,不管骚人韵士怎样哭呀哭的,我们曾经相对地很富有。
然而,今天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那光芒不可方物的日子中,我们缺少了一个科学传统。零零碎碎的近于科学家的人物是出现过的,但一个传统就谈不上。在欧洲,伽利略(一五六四??一六四二)、牛顿(一六四二??一七二七)、达尔文(一八○九??一八八二)等科学天才的崛起,其传统可上追公元前二百多年的阿基米德(公元前二八七??二一二)等人。而本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科学发现??半导体与基因DNA)??又可上追牛顿及达尔文。为了应用科学,训练工程师的学院在二百年前已在法国开始了。
我们今天肯定地知道,中国人的数学天分非常高,而就是没有连结队,近数十年来我们拿得科学诺贝尔奖的也有好几个。科学天分我们有的是,但为什么我们没有科学的传统呢?
这个老问题不是我发明的。我个人发明的答案,是历史上我们没有司法制度(JudicialSystem),从来不论法理(Jurisprudence)。而律师这个行业,在二十世纪之前我们是没有的。在欧洲,法律学院始于罗马帝国,那是二千年前的事了。
神州在皇帝之下,治国之道是讲伦理(不是法理),论风俗(不是前案例)。我们试行孔夫子的理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论孝,也高举儒家学说。不要低贬这些事。以论理、风俗治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费用低廉。昔日包公审案或郑板桥的判案故事,比之今日香港的律师、法庭,其费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郑板桥是个诗人,精于书画;只因为读过书,就可以大判其案了。
伦理治国费用低廉,在一个不变、安定或缓进的社会中,大有可取。但说到日新月异,风起云涌,伦理治国在三方面要付出大代价。第一方面,在伦理治国的制度下,以读书识字来考什么进士的,求的是一官半职。历史上,从陶渊明到苏东坡到郑板桥,我们不容易找到一个算是有学之士是没有做过官的。那是说,求学是求官,求生计及一点“治”权。伦理学问可治,科学学问不可治也。读书识字的,或多或少要向伦理那方面下功夫,论什么君子、小人,科学的兴趣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来。要是我们昔日有司法,法治由律师专业处理,懂得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苏东坡,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是的,我们历来科学人材的缺少,不是没有天分,而是有天分的都讲伦理,谈诗论词去也。
第二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会造成一个文盲众多的社会。历史上,我们从商的可能富有,为官的学者生活挺不错。余下来务农或工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用不读书识字。以学问治国就有这样的一个困难:没有一个纯以学问生产而谋生的空间。
第三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没有弹性。伦理、风俗、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事,不可以像欧西法律那样要改就改。三十多年前在芝加哥与戴维德(A.Director)论法律,他的高见是英国始创的普遍法的费用,比欧洲大陆的成文法为高,但较有弹性。相比之下,我们的伦理治国费用最低,但弹性最少。
弹性不足的伦理,遇到日新月异的发展,风起云涌的演变,就应付不了。我们要搞一个革命才能把辫子割下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家。要是伦理治国有足够的弹性,好些革命是可以避免的。
惊回首,俱往矣!我要再说一次:二百年来,我们最有希望的日子,还是今天。事生于世而备适于事,领导人要放弃成见,大胆地引进老外可取的法门,用之于炎黄子孙的天才上。这样,昔日的光芒指日可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