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冷设备 > 日本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

日本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3-08-02 15:26:27

⑴ 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

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

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

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

1797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

1817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

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48年,美国又出现回轮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20世纪初出现了由单独电机驱动的带有齿轮变速箱的车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

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

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

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车床依用途和功能区分为多种类型。

普通车床的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

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

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

自动车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多刀半自动车床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

单轴卧式的布局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

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

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

立式车床的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粱或立柱上移动。

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一般分为单柱和双柱两大类。

铲齿车床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

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

专门车床是用于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

联合车床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上的修配工作。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数控机床

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

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1. 美国的数控发展史

美国 *** 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 , 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 “ 效率 ” 和 “ 创新 ” ,注重基础科研。

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 1952 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 1958 年创制出加工中心、 70 年代初研制成 FMS 、 1987 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由於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

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於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 80 代 *** 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 1982 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

从 90 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2. 德国的数控发展史

德国 *** 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

,於 1956 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

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

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

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

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3. 日本的数控发展史

日本 *** 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 ( 如 “ 机振法 ” 、 “ 机电法 ” 、 “ 机信法 ” 等 ) 引导发展。

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 1958 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 1978 年产量 (7,342 台 ) 超过美国 (5,688 台 ) ,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2001 年产量 46,604 台,出口 27,409 台,占 59%) 。

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

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

日本 FANUC 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

该公司现有职工 3,674 人,科研人员超过 600 人,月产能力 7,000 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 50% ,在国内约占 70% ,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看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

我国的数控磨床水平不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因为它简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

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

去除材料,主要靠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

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例如,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

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靠性好。

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

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

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很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中国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

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

中国改革开放前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

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

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

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

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西方走的路和前苏联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

由此也可见,前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

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执机床界的牛耳了。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

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

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

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

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

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

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

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

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

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

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

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

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

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

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

不太附和美国情况。

但后来美国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

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

一般用户用不起。

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于二流,中国很少买他们的机床。

西班牙为了让中国进口他们的机床,不惜贷款给中国,但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

韩国、台湾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比大陆地区略强,不过水平差不多。

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技术发展的。

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系统。

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

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

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

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的。

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

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

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台湾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

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

近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机床厂商的注意,2000年,日本最大的机床制造商“马扎克”在中国银川设立了一家数控机床合资厂,据说制造水平相当高,号称“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和世界同步。

今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机床厂大隈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家能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的控股公司,德国的一家很有名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工厂。

目前,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各厂家也在努力追赶。

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

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我国的数控机床目前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订货。

FANUC公司简介

FANUC公司创建于1956年,1959年首先推出了电液步进电机,在后来的若干年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以硬件为主的开环数控系统。

进入70年代,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FANUC公司毅然舍弃了使其发家的电液步进电机数控产品,一方面从GETTES公司引进直流伺服电机制造技术。

1976年FANUC公司研制成功数控系统5,随时后又与SIEMENS公司联合研制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数控系统7,从这时起,FANUC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产品日新月异,年年翻新。

1979年研制出数控系统6,它是具备一般功能和部分高级功能的中档CNC系统,6M适合于铣床和加工中心;6T适合于车床。

与过去机型比较,使用了大容量磁泡存储器,专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总数减少了30%。

它还备有用户自己制作的特有变量型子程序的用户宏程序。

1980年在系统6的基础上同时向抵挡和高档两个方向发展,研制了系统3和系统9。

系统3是在系统6的基础上简化而形成的,体积小,成本低,容易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适用于小型、廉价的机床。

系统9是在系统6的基础上强化而形成的具备有高级性能的可变软件型CNC系统。

通过变换软件可适应任何不同用途,尤其适合于加工复杂而昂贵的航空部件、要求高度可靠的多轴联动重型数控机床。

1984年FANUC公司又推出新型系列产品数控10系统、11系统和12系统。

该系列产品在硬件方面做了较大改进,凡是能够集成的都作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其中包含了8000个门电路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有3种,其引出脚竟多达179个,另外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有4种,厚膜电路芯片22种;还有32位的高速处理器、4兆比特的磁泡存储器等,元件数比前期同类产品又减少30%。

由于该系列采用了光导纤维技术,使过去在数控装置与机床以及控制面板之间的几百根电缆大幅度减少,提高了抗干扰性和可靠性。

该系统在DNC方面能够实现主计算机与机床、工作台、机械手、搬运车等之间的各类数据的双向传送。

它的PLC装置使用了独特的无触点、无极性输出和大电流、高电压输出电路,能促使强电柜的半导体化。

此外PLC的编程不仅可以使用梯形图语言,还可以使用PASCAL语言,便于用户自己开发软件。

数控系统10、11、12还充实了专用宏功能、自动计划功能、自动刀具补偿功能、刀具寿命管理、彩色图形显示CRT等。

1985年FANUC公司又推出了数控系统0,它的目标是体积小、价格代,适用于机电一体化的小型机床,因此它与适用于中、大型的系统10、11、12一起组成了这一时期的全新系列产品。

在硬件组成以最少的元件数量发挥最高的效能为宗旨,采用了最新型高速高集成度处理器,共有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6种,其中4种为低功耗CMOS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的厚膜电路3种。

三轴控制系统的主控制电路包括输入、输出接口、PMC(Programmable Machine Control)和CRT电路等都在一块大型印制电路板上,与操作面板CRT组成一体。

系统0的主要特点有:彩色图形显示、会话菜单式编程、专用宏功能、多种语言(汉、德、法)显示、目录返回功能等。

FANUC公司推出数控系统0以来,得到了各国用户的高度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用户最多的数控系统之一。

1987年FANUC公司又成功研制出数控系统15,被称之为划时代的人工智能型数控系统,它应用了MMC(Man Machine Control)、CNC、PMC的新概念。

系统15采用了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数字伺服单元,数字主轴单元和纯电子式绝对位置检出器,还增加了MAP(Manufacturing Automatic Protocol)、窗口功能等。

FANUC公司是生产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著名厂家,该公司自60年代生产数控系统以来,已经开发出40多种的系列产品。

⑵ 数控机床发展史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 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1.美国的数控发展史

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

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2.德国的数控发展史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於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

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3.日本的数控发展史

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

4.我国的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3%和34.9%。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

(2)日本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数控机床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加工。我们把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功能。

按照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及程序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再把这程序单中的内容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中,从而指挥机床加工零件。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的简称,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有如下特点:

1 加工精度高,具有稳定的加工质量;

2 可进行多坐标的联动,能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

3 加工零件改变时,一般只需要更改数控程序,可节省生产准备时间;

4 机床本身的精度高、刚性大,可选择有利的加工用量,生产率高(一般为普通机床的3~5倍);

5机床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6 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数控车床可以配备两种刀架:

①专用刀架:由车床生产厂商自己开发,所使用的刀柄也是专用的。这种刀架的优点是制造成本低,但缺乏通用性。

②通用刀架:根据一定的通用标准(如VDI,德国工程师协会)而生产的刀架,数控车床生产厂商可以根据数控车床的功能要求进行选择配置。

⑶ 日本三菱机床发展历史

日本的数控发展史

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日本FANUC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三菱系统发展史
自从1952年在美国诞生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三菱电机于1956年就开始了数控系统的研发,到日前已经有50多年的开发历史,使其拥有丰富的数控系统开发经验,且产品性能优越。但由于正式进入中国的时期比较晚,用户只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上认识三菱数控系统。随着近年三菱电机对中国市场的日趋重视,三菱数控系统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跻身中高端数控系统三甲之列,其产品性能也不断得到市场和广大用户(尤其是模具行业)的认可。
作为一般通用数控系统,三菱数控从较早的M3/M50/M500系列直到现在主流的M60S/E60/E68系列,三菱数控经历了数代产品更替和不断技术革新及提升。
M3/L3数控系统是日本三菱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适用于数控铣床、加工中心(3M)与数控车床(3L)控制的全功能型数控系统产品。
之后日本三菱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开发了MELDAS 50系列数控系统。其中,MELDAS50系列中,根据不同用途又分为钻床控制用50D、铣床/加工中心控制用50M、车床控制用50L、磨床控制用50G等多个产品规格。
2008年,为完善市场对三菱数控系统的需求,三菱推出了一体化的M70系列产品,相对高端的M700系列而言,其性价比更优.
M70系列定位于中国大陆市场,目前拥有搭载高速PLC引擎的智能型(70A)和标准型(70B)两种产品。
现在,继承了M700系列中大部分技术和新功能的M70系列数控系统已成为三菱电机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的主推机型

三菱品牌其它杂七杂八的资料,自己看着整理用吧:
三菱是一个大家熟知的品牌,在三菱产品中,线切割和火花机业务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领域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三菱电机集团的一员,三菱电机自动化一直致力于为客户在工业自动化、电力控制及其他相关业务上提供专业、优质及有效的产品设备和解决方案,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电力、钢铁、食品、饮料、包装、石化及汽车、IT电子、家用电器模具制造等领域,为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及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在国内公司和国外在华企业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首先,作为一家全球性综合性的公司,三菱电机多年来在各种领域中孕育起来的综合技术优势是其它厂家无可比拟的。比如三菱将自己最尖端的技术和最优秀的产品,如数控系统、变频器、电器开关等应用到自己的机床中,这样既保持了技术的稳定性,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其次,三菱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技术更新迅速,机型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年要推出一个以上新产品,这样的研发速度和实力也是其他公司所难以企及的。另外,三菱在中国的工厂比较成熟,大连工厂已具有十年历史和一定规模,正以每月120台的速度推出适合中国市场及符合中国相关标准的机床。它采用的整套管理体系包括品质、采购、主要零部件、包装均与日本公司完全统一,这就从技术层面上确保技术的先进性与产品的稳定性。
除了产品的先进性与稳定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产品销售息息相关。从销售模式上来讲,三菱电机采用销售代理制。采用代理商销售的优越性在于:其一,生产成本的可控性,不管市场增长还是下降,生产成本始终保持基本可控状态;其二,采用代理制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可以达到很快的扩张速度;其三,实现资源优化,降低了培养大批销售人员的成本,将获取的利润和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研发中去。三菱对代理商的管理比较严格,每年对代理商进行两次培训。在代理销售过程中,三菱实施报备制度,报备制度有两个作用,一是保障了代理商的利益,代理商花力气去挖掘客户,经过向公司报备可使自己的利益得以保护;二是保护最终客户的利益,在现在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三菱不会对其中国市场进行区域划分,这是保障用户利益的一大举措,因为没有区域划分就不会造成一定区域内的市场垄断,客户才能拿到比较合理的、实在的价格。
秉承服务全球客户,建立服务中心的理念,三菱电机在上海、宁波、天津、大连、深圳、东莞已经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客户培训中心及应用演示中心,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并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竞争力。客户可亲临中心观看机床加工演示,或者提出具体要求,提供样品,用各中心的机床进行试加工,并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的培训服务。
三菱电机放电加工机床的发展史也是放电加工机床的历史。自从1967年三菱电机开始进行放电加工的基础性研发,之后不断寻求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的最佳途径。多年来,三菱电机在全球放电加工行业中一直居于领先,其专业的开发研究部门进行提高加工速度、加工精度研究、新加工技术的开发以及最优控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除了日本以外,三菱电机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连设立了放电加工机生产工厂。在当前能源和制造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生产厂家愈加注重制造过程中能耗的问题。在节能方面,三菱电机在日本企业中数一数二,其节能理念贯穿于设备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电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加工液的水泵等等。据市场最新的信息反馈,三菱的FA20S-advance加工过程中耗电量比同类产品低出30%。与此同时,三菱电机大连工厂自身也是节能的示范工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融入节能降耗的理念和做法,为制造业的节能降耗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样板。
三菱电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车间的配电、机床控制、监测,都实现了整合的可视化。与传统的加工车间不同,三菱电机的整合解决方案将所有的加工机床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所有的机床是处于加工当中,还是停机状态,在另一端的电脑上都一目了然。具体时间内具体用电量多少?同样条件下加工同样的产品,材料消耗、生产节拍、加工效果以及工人的工作熟练程度有何差别,三菱电机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的模式。三菱电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让客户感受到更高的效率和前所未有的便利。用户不但实现最有效率的生产,还可以对培训、操作、管理实现最优化,从而降低综合成本。
放电加工机床在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一种不接触式加工,它的电极和材料彼此并不接触,不用考虑高速铣削由于接触式加工对刀具的损耗。同时,放电加工对加工材料的硬度没有要求,陶瓷、金刚石等等都可以作为加工对象。对于一些模具的复杂型面、尖角、窄缝等处,放电加工机更为方便成本更低。三菱电机研发的方向一直在向高精度方向发展,三菱放电加工机床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出阵容强大的新型加工应用系列机床。其最新推出的FA20S Advance是三菱公司目前市场主推机型,其加工精度可达到3~4μm以上,表面光洁度可得到三菱电机的产品结构层次分明,根据客户的加工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分别有高、中、低档的产品,用户可以选择不同性能、不同价格的机器。目前,三菱电机在普及型市场上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后将着重推出技术含量高,对原料需求和人工需求比较低的机器。我们并不是在单纯地卖某一款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在提供制造业的整合解决方案。
新产品EA12A电火花放电加工设备采用最新研制的控制装置ADVANCE与经升级的V电源的技术融合,具有灵敏的实时控制能力,改良后的电源和以往相比,放电精度大幅提升,能耗进一步下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电源,EA12A采用了基于网络的控制技术,异地操控、异地诊断成为可能,在设备的整体结构方面,这款机型采用了半封闭的结构方式巧妙地与发热体及外界热量实施隔离,保持关键精度部件始终处于恒温状态,杜绝了温度对精度的影响。最新推出的NA系列线切割放电加工机,采用了三菱公司研发的独特的能量控制技术,在切割工件时能根据工件的厚度在不同的高度点施加与之适应的放电能量,消除了由于电极丝的损耗而造成的垂直面精度变差,使得切割面的真直度大幅提高;三菱公司开发的电极线恒张力技术能保证切割面的无线痕加工,独特的直线电极控制技术能保证2微米以下精度的切割加工。
三菱产品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哪方面?
三菱产品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技术,灵活的销售及市场策略,以及快速响应的应对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关注终端用户的第一手反馈,并据此调整我们的产品研发方向及销售策略。市场占有率只是反映品牌知名度的一种方式,通过价格战与低端市场的产品倾销都可能得到暂时性的占有率提升效果。当然,三菱也会在考察市场现状时关注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认为销量与质量、销量与知名度、销量与认可度并不可划上等号。三菱追求的是如何保持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追求不断地改进以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追求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这些才是三菱更加关注的。

从产品战略角度而言,“从‘模具三菱’到‘全能三菱’,这是三菱数控系统新推出的产品理念。”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计算机数控装置部高级经理赵宏伟如是说。

记者:根据您的分析,结合目前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三菱数控产品开发的重点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赵宏伟:通常所说的高端数控系统,一般涵盖两种概念:一种是高速、高精数控系统和大型机床使用的数控系统;另外一种就是五轴联动的数控系统。由于牵扯到日本相关的国家政策,所以三菱目前在中国市场推广的高端的数控系统,还属于前面提到的第一种概念的范畴。

从目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数控系统将会向高速、高精、高可靠性、智能化、调试简单、使用便捷等方向发展。

高速,第一表现在进给的高速,第二就是要求主轴电动机的转速要高,并且主轴电动机的加减速时间要短。尤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由于产品加工比模具加工多,所以在电动机转速方面,对机床的定位速度和主轴转速,用户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两三年以前,用户对进给电动机转速的要求只要3000r/min左右就可以了,可现在普遍来看,最低要求也要达到4000~5000r/min;对主轴电动机转速要求的变化,也从传统的6000~8000r/min增长到了现在的10000r/min、15000r/min,甚至超过20000r/min的转速,而且这种需求呈增长态势。

其次,高精也是高端数控系统必备的指标之一。举例来说,富士康公司在加工3G手机工件的时候,使用一般的数控系统,经常会遇到加工尺寸不合格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有些死角的位置加工不到,精度达不到要求。但使用了三菱的M700系列数控系统以后,通过数控系统里面的高速、高精度的检测功能,能够准确地按照他们所希望的尺寸来加工工件。这是三菱高端数控系统才具备的功能。

另外,可以体现数控系统加工精度的,就是在复杂曲面的加工中。一般来说,大型的加工程序的人工编写是比较复杂的,现在很多数控编程软件,对复杂曲面生成的程序量是比较大的。复杂曲面的加工是靠微小线段的插补来实现的,针对于数控系统,就是要实现从CNC控制器、驱动器内部运算,到电动机的编码器分辨率的反馈。目前,三菱的M70、M700系列的插补精度都可以达到纳米级。现在国内也有控制器宣称是纳米级的,但基本都只是从CNC控制器来说的,而从驱动器和电动机上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三菱提出的是“完全纳米级”,提供给用户的系统也是整套的,纳米级的含义就是可以在微小线段的处理中,在不影响加工速度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动机运转更加平稳,从而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

记者:记得上次采访您是在2009年7月,您提出了“一样的三菱 不一样的体验”的理念。时隔9个月,我们非常想知道,今天的三菱能给机床企业和终端用户带来哪些新的产品和服务?

赵宏伟:三菱公司在2009年之前主要业务以硬件为主,如控制器、驱动器及伺服电动机等相配套数控系统的软件是比较少的,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相继推出了M70、M700,相对于数控系统配套的软件开始增多,而且大部分软件是免费向机床厂提供的。这些软件包括:伺服调整、参数设定和通信方面的,这些软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客户的安装效率。

另外,M70、M700中采用CF卡存储程序的方式也提供给了用户很大的便捷。传统方式都是采用计算机存储加工程序,然后用RS232的电缆线向NC发送加工代码,再进行加工,称之为DNC方式。现在随着数控系统的改良,这种传统的DNC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RS232传输弊端很多,第一,容易受干扰;第二,由于接地不好,容易对数控系统和计算机造成损坏;第三,传输距离和传输速度也会受限。所以,现在新的做法是,通过以太网来传输,还有就是在控制器中使用CF存储卡(容量大),然后再调用CF卡中的程序进行加工。CAD/CAM做好以后,生成后置处理程序,它的加工代码可以通过以太网络存在CF卡里。如果数控系统能够直接从CF卡里调用程序、甚至能编辑程序,这种想法的实现对用户来讲是很方便的。这些功能都作为三菱数控系统的标准功能提供给用户。与此相关,三菱M70/M700系列的独特之处,就是可以对10M或以上的加工程序进行在线编辑。这在同档次的数控系统中还是很少见的,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操作。

除此之外,M70、M700系列数控系统还给用户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兼容性。拿M70为例,用户可以开发自己定制的画面,可以满足特定客户的加工习惯的要求。比如齿轮加工机这种专用机床,他们的操作与普通的加工中心是有差别的,用户通过自定义画面中简单的设定,就可以让该数控系统符合这个行业的加工习惯。M700也提供给用户自我开发的空间,可以实现工具寿命管理等,所有画面都是使用C语言开发的。

三菱定位的M700系列,是与FANUC的31i 、西门子的840D同一个档次的,在大型机床、高速高精度加工应用中拥有很高的性价比,而且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市场对大型机床的需求量非常旺盛。随着三菱高端数控系统M700系统的推广,高端数控系统市场的竞争会日益加剧,使更多的用户从中受益,为中国的高档机床制造的发展提供帮助。

记者:三菱还推出了哪些帮助和服务于中国用户的新举措?

赵宏伟: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三菱开展了“百家企业巡访活动”,取得一定效果,新开发的用户占20%.目前,这样的活动还在进行中。

2009年6月,在三菱公司已有的“call center”电话中心中增加了数控产品热线电话,可以对应用户在使用三菱数控产品的各类问题,加之过去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的800售后服务热线服务电话,全面覆盖了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咨询业务。
从2009年10月开始,三菱公司通过以太网进行NC课程培训(e-Learning),在数控产品方面,目前有5门课程供大家选择,将来还会增加更多的课程。无论是机床厂还是最终用户,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上三菱的网站,选择课程,感受通过交互式的学习方式。用户学习完课程后还可选择在线考试,通过后下载证书。三菱电机是第一家在网上推出免费课程培训服务的公司,随着e-Learning的不断推进,三菱电机的工厂自动化产品会获得越来越广的普及,进而实现我们对产品美誉度的追求。

⑷ 世界上第一台数控车床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哪个国家

车床又称机床,使用车床的工人称为“车工”,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车床被认为是所有设备的工作“母机”。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以圆柱体为主,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铣床和钻床等旋转加工的机械都是从车床引伸出来的。在我国香港等地也有人叫旋床。[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1955年用于制造航空零件的数控铣床正式问世!以后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相继开始开发,研制和应用数控机床。
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于1958年,由清华大学研制最早的样机!1966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台用直线——圆弧插补的晶体管数控系统。1970年初研制成功集成电路数控系统!

⑸ 世界上机床品牌排名是什么

赛迪顾问发表了全球精密机床排行榜,其中日本和德国以及美国全部包办,前十名全部被这三个国家包办,其中日本德国各占四席,美国占两席,中国没有一家上榜,不要说中国没有上榜的,就算其他欧洲发达国家都没有能挤进前十的。

而中国的高端机床水平相差太远,我们目前没有高端机床方面非常突出的表现,我们在中低端机床上面占领了市场,但是高端机床的份额上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机床为工业之母,没有好的机床是称不上工业强国的,我们现在只是工业大国并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基础太差,从机床领域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还包括操控系统方面现在我们使用的都是日德的系统,在这上面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行。

⑹ 第一台数控机床是在哪一年研制出的呢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该公司在美咐丛国麻省理姿简岁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开始数控机床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数控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这一发明对于制造行业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在航空工业等少数有特殊需要的部门用来加工复杂型面零件;1959年,制成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体积缩小,成本有所下降;1960年以后,较为简单和经济的点位控制数控钻床,和直线控制数控铣床得到较快发展,使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各部门逐步获得推广。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制数控机床,成功试制迹睁出配有电子管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配有晶体管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第五代与第三代相比,数控装置的功能扩大了一倍,而体积则缩小为原来的1/20,价格降低了3/4,可靠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日本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team令牌换设备了怎么办 浏览:246
新生测听力仪器怎么看结果 浏览:224
化学试验排水集气法的实验装置 浏览:156
家用水泵轴承位置漏水怎么回事 浏览:131
羊水镜设备多少钱一台 浏览:125
机械制图里型钢如何表示 浏览:19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浏览:718
超声波换能器等级怎么分 浏览:800
3万轴承是什么意思 浏览:110
鑫旺五金制品厂 浏览:861
苏州四通阀制冷配件一般加多少 浏览:153
江北全套健身器材哪里有 浏览:106
水表阀门不开怎么办 浏览:109
花冠仪表盘怎么显示时速 浏览:106
洗砂机多少钱一台18沃力机械 浏览:489
超声波碎石用什么材料 浏览:607
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的方法 浏览:165
怎么知道天然气充不了阀门关闭 浏览:902
公司卖旧设备挂什么科目 浏览:544
尚叶五金机电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