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乳房有个肿块,不疼,得过结核性胸膜炎(吃药中)
注意了,楼主,关于结核性胸膜炎,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癌变或者肿瘤变化,你说的这个肿块有几种可能,首先是:急发性的肿瘤前期,一般只需要吃药就可以,然后定期检查有三种检查:1、胸膜活检2、X线检查 3、超声波检查 具体的话就不细说了! 1、一般治疗:体温38℃以上可卧床休息,一般患者可以适当起床活动。总的休息时间大约以体温恢复正常,胸液消失后仍须持续2~3个月。 2、胸腔穿刺抽液:由于结核性胸膜炎胸液蛋白含量和纤维蛋白含量高,容易引起胸膜粘连,故原则上应尽快抽尽胸腔内积液,每周2~3次。首次抽液不要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取量约1000ml,最多不要超过1500ml。如抽液过多、过快,可由于胸腔内压力骤降发生复张后肺水肿和循环衰竭。若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反应,立即停止抽液,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0.5ml,同时静脉内注射地塞米松5~10mg,保留静脉输液导管,直至症状消失。如发生肺复张后肺水肿,应进行相应的抢救。胸腔抽液有以下作用: ①减轻中毒症状,加速退热。 ②解除肺脏和心脏血管受压,改善呼吸及循环功能。 ③防止纤维蛋白沉着所致胸膜粘连肥厚。目前也有学者主张早期大量抽液或胸腔插管引流可减少胸膜增厚和胸膜粘连等并发症。 3、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采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或链霉素(SM) 异烟肼(INH) 乙胺丁醇(EMB)联合治疗。链霉素(SM)0.75~1.0g/d,肌内注射,疗程2~3个月。异烟肼(INH) 0.3g/d,顿服,利福平(RFP) 0.45~0.6g/d,顿服,乙胺丁醇(EMB) 0.75g/d,顿服,上述口服药物均连续服用1.0~1.5年。治疗过程必须注意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如听力的变化、视觉的变化和肝功能等,发生时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停用。 结核性胸膜炎不主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有许多副作用。当大量胸腔积液、吸收不满意或结核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泼尼松30mg/d,至胸液明显减少或中毒症状减轻时每周减少5~10mg,一般4~6周停药。减药太快或用药时间太短,容易产生胸液或毒性症状的反跳。胸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或皮质激素没有肯定意义。抗结核药物在胸液的浓度已经足够,胸腔内注射药物对胸液的吸收及预防胸膜增厚与不用药物者没有显著差异。 接下来是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 1.避风寒、慎起居、怡情志、戒烟酒、不恣食生冷。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时,随寒热轻重程度的不同,增减衣被,观察胸痛与咳嗽、呼吸的关系。若咳嗽、呼吸时胸痛加剧,则避免过多侧转翻身,增加痛苦。大量积液,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酌情给氧。 3.使用逐水药时,应做好服药前准备,检查胸水部位,观察药后反应,注意呼吸、胸痛及全身情况的变化。 4.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积液量过多时,以素半流饮食为宜。积液减少时,宜逐渐增加牛奶、鸡蛋、瘦肉等营养食品,以扶助正气,并可选用甲鱼、百合、银耳等品滋补调养。 5.病趋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劳。 好了楼主说了这么多,给分吧,嘿嘿
B. 超声波疗法的主要适应证禁忌证
1.运动支撑器官创伤性疾病腰痛、肌痛,挫伤,扭伤,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脊柱炎,颞颌关节炎,腱鞘炎等。
2.疤痕,粘连,注射后硬结,硬皮症,血肿机化。
3.作用于局部及相应的神经节段时可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幻肢痛,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湿疹,搔痒症,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紊乱。
4.其他脑血管病偏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眼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营养不良性溃疡。 1.凡恶性肿瘤(大剂量聚集可治),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星状神经节,出血倾向,静脉血栓之病区均禁用。
2.孕妇(早期)腹部及小儿骨骼处最好选用其它疗法。在头部、眼睛、心脏、生殖器部位治疗时剂量要严格掌握。
[附处方举例:
1.超声波,连续式,慢移法,脊柱或骶髂病损区,0.4-0.8W/cm2,6-8分钟,每天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腰骶劳损,骶髂劳损,棘间韧带劳损。
2.超声波慢移法,连续式0.8W/cm2或脉冲式1-1.5W/cm2,疤痕,粘连部位,6-10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增生性疤痕,注射后硬结,局限性硬皮症。
3. 超声波脉冲式,慢移法,相应的神经节段或神经疼痛区域,0.6-1.2W/cm2,4-10分钟,每日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神经痛,溃疡病,搔痒症,湿疹,慢性荨麻疹。
4. 超声波:水枕法,慢移法,连续式,0.4-1.0W/cm2或脉冲式0.4-1.5W/cm2,病损区5-8分钟,每日一次,6-12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某些眼病,小关节扭伤挫伤。

C. 超声波治疗的治疗作用
小剂量超声波能使神经兴奋性增高,传导速度加快,减轻神经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的损伤愈合,提高痛阈,减轻疼痛。因而对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末梢神经可引起血管麻痹、组织细胞缺氧、继而坏死。
中枢神经对超波显示较高的敏感性,一定剂量之内,超声波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如下:作用于大脑可刺激细胞能量代谢,脑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侧枝循环的建立,加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作用于间脑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作用于脊髓可以改变感觉、运动神经传导。 房室束对超声波的作用很敏感。超声波主要影响心脏活动能力及其节律。大剂量超声波可使心律减慢,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律紊乱,最后导致心跳停止;小剂量超声波使心脏毛细血管充血,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动脉管腔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疗效。
治疗剂量超声对血管无损害作用,通常可见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低强度超声作用下,血管器扩张;在较大剂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缩。更大剂量的超声可使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从而造成血液流动停止。用大剂量超声时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肿胀,血循环障碍。 将超声波头直接和治疗部位的皮肤接触进行治疗。此时在皮肤和声头之间应加接触剂。
(1)移动法:该法最常用。治疗时声头轻压皮肤,在治疗部位作缓慢移动,移动速度以每秒1-2厘米为宜。
(2)固定法:较少采用。将超声波声头以适当压力固定在治疗部位。此法易产生过热而发生“骨膜疼痛反应”。故治疗剂量宜小。 (1)水下法:治疗时将超声波声头和治疗肢体一起浸入36-38℃温开水中,声头与皮肤距离1-5厘米,剂量要比直接接触法稍大。
此法常用于不规则的体表,局部痛觉敏感的部位或声头不便直接接触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溃疡等。
(2)辅助器治疗法:常用有水漏斗法,水枕或水袋法。后者是用薄橡皮膜制成袋,灌满煮沸过的温水,然后再涂接触剂进行治疗,用于面部、颈部、关节、前列腺、牙齿、眼等不平之处。
(3)聚集照射法:利用凹面镜和声透镜将超声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获得大能量超声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疗。如治疗肿瘤时用。 1.治疗强度:以0.4-1.5W/cm2为宜,水下法、水枕法时强度可稍大临床多采用低、中等强度。
2.治疗时间:总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多选择5-10分钟。固定法要比移动法治疗时间要短。
3.疗程:一般治疗次数5-10次,慢性病15-20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疗程间隔1-2周。 1.外科疾病:软组织扭挫伤、乳腺炎、颈椎病、运动支撑器官创伤性疾病腰痛、肌痛、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脊柱炎、颞颌关节炎、腱鞘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2.皮肤科疾病:荨麻疹、瘙痒症、硬皮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带状疱疹、湿疹等
3.神经科疾病: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神经痛、幻肢痛、坐骨神经痛等
4.其他脑血管病偏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眼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营养不良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紊乱。 凡恶性肿瘤、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热、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星状神经节、出血倾向、感觉神经异常的局部、孕妇腹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