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用作制冷剂的气体
(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性质较稳定,能作保护气,
故答案为:N 5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5)氨气手常见的含氮化合物,易液化,气化吸收周围的热量,可作制冷剂;
故答案为:N8 的 ;氨气易液化,液氨在气化时吸收大量热;
(的)能和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应该具有碱性,在常温下为气态的物质是N8 的 ;氨气属于碱性气体,易和盐酸等强酸反应,N8 的 +8 + =N8 4 + ,
故答案为:N8 的 ;N8 的 +8 + =N8 4 + ;
(4)可以作氮肥、遇碱会放出带刺激性气味气体的物质为铵盐,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铵盐和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氨气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N8 4 + +O8 - =N8 的 ↑+8 5 O,
故答案为:铵盐;N8 4 + +O8 - =N8 的 ↑+8 5 O.
❷ 固态时可用作制冷剂的化学式
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作制冷剂;②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显碱性,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③水银可用于制作温度计;④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❸ 氧化钠化学性质
氧化钠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Na2O,分子量61.98,灰白色粉末,熔点为1132℃,沸点(升华)1275℃,密度为2.27g/cm3,可溶于水,与水反应。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氧化钠常温下为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分子量61.98,熔点为1132℃,沸点(升华)1275℃,密度为2.27g/cm3,可溶于水,与水反应。
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氧化钠可以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化颤迅学方程式如下:
Na2O + H2O = 2NaOH
2.和酸反应
氧化钠能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钠盐与水,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如下:
Na2O + 2H+= 2Na++ H2O [6]
若氧化钠过量,则过量的氧化钠会继续与水反应茄纳此生成氢氧化钠。
能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
Na2O + CO2=Na2CO3
3.自身分解
氧化钠在大于400℃的条件下会分解为过氧化钠和钠单质,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3]
2Na2O = 2Na + Na2O2
4.与氧气反应
氧化钠在常温下和在加热的条件下均可氧化成过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Na2O + O2= 2Na2O2
制备方法
制取装置
1、纯氧化钠可用钠与过氧化钠反应或钠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得。
2Na + Na2O2= 2Na2O
6Na + 2NaNO2= 4Na2O + N2↑
2、用纯净的叠氮化钠与NaNO3混合加热,可以制得氧化钠。首先在镍盘铺上薄薄的一层纯叠氮化钠。然后把硝酸钠与叠氮化钠混合均匀,研成细粉,装入镍盘。镍盘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用汞扩散泵抽真空,同时开启电炉缓慢升温至200℃,除去反应混合物表面附着的水分后,逐渐升温至270-290℃,升温速度不茄尘可太急,否则会引起爆炸。通往真空泵的旋塞可开或关闭,用以控制反应的进程。当温度继续上升,由于生成了亚硝酸盐混合物呈现棕色。当棕色消失,气体停止产生时,温度升至350-400℃,在真空中蒸除过量的钠,并用火焰将玻璃管处的钠镜加热除去。冷却玻璃管,取出镍盘。需注意不要使盘的任何部位碰着钠,防止钠冷凝到盘中Na2O上面,要严格隔绝空气。按以上操作可在3-5h之内制备0.3-0.5g的氧化钠。
5NaN3+ NaNO3= 3Na2O + 8N2↑
3、用氢氧化钠和金属钠的混合物加热以制备氧化钠。
❹ 某氧化物既能做制冷剂
1.按成分有以下几种。
(1) 无机化合物。水、氨、二氧化碳等。
(2) 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俗称氟利昂。主要是甲烷和乙烷的衍生物。如R12, R22, R134a等。
(3) 饱合碳氢化合物。如丙烷,异丁烷等
(4)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如乙烯,丙烯等。
(5) 共沸混合制冷剂。如R502等。
(6)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R407c,R410等。
通常按照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又分为高、中、低温三类。标准蒸发温度是指标准大气压力下的蒸发温度,也就是沸点。
(1) 高温(低压):标准蒸发温度(tS)>0℃,冷凝压力(PC)≦0.2~0.3Mpa,常用的R123等。
(2) 中温(中压):0℃> tS>-60℃,0.3Mpa< PC<2.0 Mpa,常用的有氨,R12, R22, R134a,丙烷等。
(3) 低温(高压):tS≦-60℃,常用的有R13,乙烯, R744(CO2)等。
2.编号,命各标示方法;
按照国际统一规定用字母“R”代表制冷剂,加上后面的数字和字母组成在GB7778-1987中做了明确规定。简述如下:
(1) 无机化合物。
规定为R700加上无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部分组成
NH3(氨) H2O(水) CO2(二氧化碳)
分子量 17 18 44
编号 R717 R718 R744
(2)氟利昂和烷氢类:
烷氢类化合物的分子通式:CmH2m+2
氟利昂是饱合碳氢化合物(烷族)的卤族元素衍生物的总称,分子通式为R(m-1)(n+1)(X),若有Br(溴)原子,再加字母B和原子数,若(m-1)=0,则“0”略去不写。
下面列举几种编号
名称 分子式 m,n,x,z值 编号
一氯二氟甲烷 CHF2Cl m=1,n=1,x=2,z=0 R22
二氯撒氟乙烷 C2HF3 Cl2 m=2,n=1,x=3,z=0 R123
三氟一溴甲烷 CF3Br m=1,n=0,x=3,z=1 R13B1
丙烷 C3H8 m=3,n=8,x=0,z=0 R290
(3)混合制冷剂。
混合制冷剂以获取命名的顺序编号的
共沸混合制冷剂编号为R5,从R500开始R501,R502等。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编号为R4,从R401,R404,R410等。
同素异构体加注小写数字母,如CHF2-CHF2 R134,CF3-CH2F R134a
❺ R134a是怎么来的啊
自从认识到R12的“过分稳定”的特制会破坏臭氧层以来,人们一方面限制R12的使用,另外一方面努力寻找一种可替代的物质。实际上R134a的最早合成是在1987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两位博士完成的,直到1999年,也就是《蒙特利尔协定》签定后的三年后,杜邦公司与ICI公司成为最早批量生产R134a的化学企业。
纯的R134a制冷剂,是一种单工质的共沸制冷剂,其性能稳定,蒸发潜热高,在汽车及、其它空调上应用时,压力、制冷能力及对系统设备的要求都比较合适,并且用它替代传统的F12制冷剂还能解决环保问题,因此被广泛的运用。
R134a的ODP值为0,相对于CFCs或者HCFCs的环保性能是很优异的。然而在HMFCs被逐步替代的今天,HFC的高GWP值使得其成为全球变暖物质的权重上升到第三。R134a是HFC类物质,有较高的GWP值,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这是需要淘汰的制冷剂。因此,寻找其它可长久使用的制冷剂成为当务之急。
❻ 为什么易液化的就用作制冷剂
致冷剂,又叫制冷剂或冷冻剂,是一类利用人工利用物质物理性或化学性质而产生低温的物质,通过制冷会导致温度比周围环境的温度更低.常见的致冷剂有,固态的有NH4Cl、NH4NO3、NaNO3、食盐和冰的混合物,液态的有二氧化硫、液氨和氟里昂等.根据其致冷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利用化学物质的溶解热制冷
物质溶解时,常伴有热效应发生.如NH4Cl、NH4NO3、NaNO3等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浓硫酸、氢氧化钠、无水氯化钙、无水碳酸钠等溶解时要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变化的性质,可以将前者用作致冷剂.并且不同物质溶解时热量变化的数值不同,如NH4NO3的摩尔溶解热可达+26.36千焦/摩尔,即每1mol物质溶解时要吸收26.36kJ的热量.
这是由于物质溶解有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是处于固体物质表面的粒子(分子或离子)在它溶解到溶剂时,受到溶剂分子的吸引,于是吸收热量克服晶体对它的引力,离开晶体向溶剂扩散,成为自由运动的粒子;二是已经扩散到溶剂之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结合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于是放出热量.如果前者所吸收的热量大于后者所放出的能量则物质溶解时就会吸热.
二、利用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致冷
物质的凝固点是指物质在固态和液态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而混合物的凝固点总是比各组成物质的凝固点要低,如质量分数为23.3%的NaCl溶液其凝固点为-21.2℃,29.8%的CaCl2溶液其凝固点为-55℃.根据物质组成混合物时凝固点降低的性质特点,常用混合物作致冷剂.常用物质的凝固点如下表.
物质 凝固点 物质 凝固点 物质 凝固点
NaCl -21.2℃ CaCl2?6H2O -55℃ KCl -11.1℃
(NH4)2SO4 -19℃ MgSO4?7H2O -3.9℃ NH4Cl -15.8℃
NaNO3 -18.5℃ Na2CO3?10H2O -2.1℃ NH4NO3 -17.3℃
三、利用低沸点物质相变过程中的热效应致冷
物质通常呈现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不同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相变.物质相变的实质是分子具有的能量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变过程中总会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发生.如在医院里,用70%的酒精溶液作皮肤表面的消毒时,有明显的凉感,就是液体酒精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结果.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这些物质在气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吸收热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时,要吸收热量以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二是当液体变成气体时体积膨胀,需要吸收热量以反抗外界的压力.
利用物质相变过程中的热效应是致冷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低沸点的物质.常见的低沸点物质有液态二氧化硫、液氨、氟里昂等,都曾用于制造冰箱中的致冷剂.它们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吸收热量而气体,然后在压缩机内被压缩呈高温、高压,再经冷凝器放出热量,最后经节流膨胀或绝热膨胀至低温状态.通过不断循环,可不断地从周围物质中吸收热量,达到致冷的目的.常见致冷剂的沸点如下.
物质 沸点(℃) 物质 沸点(℃) 物质 沸点(℃)
NH3 -33.4 SO2 -10.0 CH3Cl -24.2
O2 -183 N2 -196 CF4(氟里昂-14) -128
❼ 氢氧化钠为什么不能干燥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是碱性物质,因此可以干燥碱性气体和中性气体。又因为能与酸性气体反应,因此不能干燥酸性气体。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会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二氧化碳是唤春一种在常温下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CO₂,式量44.01,碳氧化物之一,俗名碳酸气,也称碳酸酐或碳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和链耐大,溶唤明于水(1体积H₂O可溶解1体积CO₂),并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干冰升华吸热,液化空气中的水蒸气)。
❽ 初中化学中什么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的又是什么呢
总体规律就是,熵的变化:一种状态(混乱度)到另一种状态(混乱度),整个过程如果是越来越混乱,就说明是放热;反之,越来越有序就是吸热。例如:水(单一的物质,一相体系,还可以是多相体系)气--液--固
气相就是最混乱的,固相就是最有序的:气相---固相(放热);反之,类同
。
初中阶段只需要记住以下几个就可以了:
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热;生石灰既能与水反应也会放出热量。
各种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等)溶于水时会吸热。
❾ 高一化学中的制冷剂有哪些
氨、二氟二氯甲烷、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烷、碳氢制冷剂等。
1、氨
氨(Ammonia,即阿摩尼亚),氮和氢的化合物,分子式为NH₃,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氨,水溶液又称氨水。
降温加压可变成液体,液氨是一种制冷剂。氨也是制造硝酸、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氨对地球上的生物相当重要,它是许多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
氨也是所有药物直接或间接的组成。氨有很广泛的用途,同时它还具有腐蚀性等危险性质。由于氨有广泛的用途,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无机化合物之一,多于八成的氨被用于制作化肥。
由于氨可以提供孤对电子,所以它也是一种路易斯碱。

2、二氟二氯甲烷
二氟二氯甲烷是C、H多卤化合物,用作气溶杀虫药发射剂,活塞式冷冻机、冷藏库、冰箱、空调、致冷剂。
3、二氟一氯甲烷
二氟一氯甲烷又名一氯二氟甲烷别名氟里昂-22(freon-22),无色有轻微发甜气味的气体,分子式和结构式均为CHClF2,属于含氢的氟氯代烃,也简称为HCFC-22。
性能稳定,不能燃烧,无腐蚀性。其毒性较低,微溶于水,能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主要用作制取四氟乙烯的原料和制冷剂、喷雾剂、农药生产原料等。
二氟一氯甲烷属于对高空臭氧层有破坏作用(ODP)及温室效应(GWP)的气体。
4、四氟乙烷
四氟乙烷属于HFC类物质,是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并推荐使用的环保制冷剂,也是目前主流的环保制冷剂,广泛用于新制冷空调设备上的初装和维修过程中的再添加。
5、碳氢制冷剂
碳氢制冷剂其实就是多数制冷剂的其中一种。碳氢制冷剂主要是节能和环保这两大优点;节能方面:用碳氢制冷剂的空调要比用R134,R22的空调节省能耗15%至35%左右。
环保方面:碳氢制冷剂属于天然工质,因此对大气无污染、对臭氧层无破坏和温室效应几乎为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制冷剂
❿ 氨气易液化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可作制冷剂
A.氧化硅可制作光导纤维,故A正确斗拍派;
B.因为氨易液化,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可作制冷剂,故B正确;
C.故氧化钠在呼吸面具里作为氧空贺气的来源,故C错误;
D.明矾是强酸弱碱盐,在水溶液里能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所以能作净水剂贺帆,故D正确;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