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冷设备 > 为什么越走越窄浮沉中国机床路

为什么越走越窄浮沉中国机床路

发布时间:2022-09-14 00:34:21

⑴ 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个人觉得,窄并不是太好的词,能把路走窄,应该反思自身的原因,因为路是自己走的,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人生路,本来就是不好走,时而平坦,时而艰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况,只要心是宽广的,人生路上还是会有很多风景的。

⑵ 为什么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因为这条路马上就要走到头了。所以越来越窄.

⑶ 城市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城市道路并不是越走越窄,所谓感觉越走越窄,其实那都是人为造成了,路还是那么宽,只因为现在车辆增加速度太快,好多私家车没有停车位而把车违规停在了道路边上,甚至把非机动车道占用完了,这种情况随处可见,这就是感觉城市道路越走越窄的原因

⑷ 1980年春 潘晓写信给 感叹人生

1980年春 潘晓写信给 《中国青年报》感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附原文: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读者来信
潘晓: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上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之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
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世界里。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竞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竞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里堵塞得像要爆炸一样。人生呵,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了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侈谈为人类?如说为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了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许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即选择。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郎台、涅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

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伪,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现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抚自己、平复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像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挣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当然,我不甘心浑浑噩噩、吃喝玩乐了此一生。我有我的事业。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在历尽人生艰辛之后,我更想用文学的笔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可以说,我活着,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文学。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在的那个厂的工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年轻姑娘除了谈论烫发就是穿戴。我和他们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说我清高,怪癖,问我是不是想独身。我不睬,我嫌他们俗气。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常使我有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当我感到孤独得可怕时,我就想马上加入到人们的谈笑中去;可一接近那些粗俗的谈笑,又觉得还不如躲进自己的孤独中。

我自己知道,我想写东西不是为了什么给人民做贡献,什么为了四化。我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表明我的存在。我拼命地抓住这惟一的精神支柱,就像在要把我吞没的大海里死死抓住一叶小舟。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像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处处想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可自知内里是脆弱的;我工资很低,还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嘛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再说,我真能写出什么来吗?就算是写出来了,几张纸片就能搅动生活,影响社会?我根本不相信。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死……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编辑同志,我在非常苦恼的情况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

潘晓

⑸ 为什么许多人感觉生活的路越走越窄

新的一年的到了,这两天一直在想今年及以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却突然发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可供自己选择的路真的太少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的潘晓那句著名的一问:“为什么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

有句励志的话:“生,容易,活,也容易;但生和活加在一起,太难!”

虽然时代变了,社会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满;可当年潘晓的问题,依然盘桓现在许多的身上,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深处豪门中的和被边缘化的;大都有着这种同样的感觉,那就是“生活的不易,随着年龄的增加,往往会感觉到前行的道路越走越难。”

我想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许多把自己位置放的太高了,对自己的估值和定位也高,太在乎自己当前拥有的一切,认为自己得到这些都应该的,紧紧攥住自己拥有的和期望拥有的不愿意放弃,不能够放弃,也许这就是人性中贪婪的本质吧。

⑹ 为什么我的路越走越窄

也许是你的心不够宽,凡事多包容不交恶,路自然宽了。既然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改过来前面就是走不完的大路了。

⑺ 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向人们揭示了人的路要怎么走?小学时,看名人传记,感觉是在记录自己的一生,你说,你也要成为伟大的革命家……中学时,你发现革命家就像大熊猫一样,已经变得非常的稀有。你要改做文学家……大学时,你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你要出国留学,你要成为富翁,还要娶上个美女老婆……等工作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柴米油盐酱醋糖,开门7件事,整天围绕着你打转,理想越来越远,机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人生的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其实,这都取决于你的选择,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成功路上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选择不对,努力自费。

⑻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发表在哪一年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江西农业大学杜克海的来信《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附于文后),编辑部还为该信加了“编者按”,期望引起关注与讨论。看完这封信,我立即就联想到了32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那封著名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附文于后)。我相信如我一样的60后,还有50后,相当多的人对那封“潘晓来信”一定有深刻记忆。
这两封信到底有什么关联?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听顽石一一道来。

相同点:
1、相同的话题
潘晓和杜克海,虽然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两封信所涉及的却是同样的话题,即思考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相同的价值观
杜克海和潘晓在信中宣扬的是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即自私自利的价值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背道而驰的价值观。无论是潘晓的“主观为自己”,还是杜克海的“对自由独立自我的向往”,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审视社会、看待人生。自我高于一切,自己价值实现才是他们最高的也是终极的人生追求。
不同点:
1、这两封信的出处不同
潘晓的信刊登于《中国青年》杂志,杜克海的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但这一点是异中有同,这一刊一报都属于团中央直管,它们有共同的使命——引导青年方向。从报纸、刊物的这种特殊背景就应该知晓,跨越32年的这两封信的出台当然就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2、产生困惑、迷茫的原因不同
潘晓曾经“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相信共产主义”。她的世界之所以变得灰暗,首先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冷酷的家庭里,一家人“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母亲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然后是怀疑组织,友谊被出卖,而最主要的是爱情挫折。她“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献给了一个“被‘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的干部的子弟,没想到得是,“‘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不再理我……”(这样的干部和子弟,人品如此之恶劣,不是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四人帮”对他们的“迫害”无比正确吗?由此反思“文革”,不也正好说明以防止党腐化变质为目的的这场运动是十分必要的吗?此为题外话)。试想,如果潘晓能够得到那位干部子弟的垂青,过上阔太太的日子,她应该会高歌“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宽广……”吧。从一个自私的家庭走出来的潘晓,有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本来就不是什么怪事。
杜克海“厌倦了每天记忆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集,机械地参加一场场考试……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不知道坚持了以后会怎样,不知道不坚持又会怎样,不知道怎样坚持,不知道坚持意味着什么”。一句话,就是对未来的茫然,才导致迷惘彷徨。
3、出台的背景不同
潘晓的信发表于1980年5月。这一段时期是借全盘否定“文革”来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甚嚣尘上的时期(直到 198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襟怀坦荡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克诚的《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主流媒体公开诋毁毛泽东才暂告一个段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刚刚出笼的时期,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正要成为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期,是西风将要压倒东风的时期。喜欢文学(因为文学界已经率先出现了所谓“伤痕文学”)的潘晓敏锐的嗅出了当时的那种特殊的政治气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选择了团中央下辖的“正确”的杂志,投出了一封“正确”的信,于是,来自“民间”的代表了“民意”的,以否定毛泽东时代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张扬 “主观为自己”这种自私自利的人生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潘晓来信”,就和上层的需要一拍即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封著名的来信应运而生。
杜克海的信的出台,表面原因在其《编者按》中已经说得很清楚:“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焦虑和迷茫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大学教育和就业压力。”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从潘晓那个时期起,全面否定共产主义信仰,否定毛泽东思想,导致了信仰大厦坍塌,以致全民族(包括大学生)逐渐深陷迷茫中,大学生自然不能例外。
4、社会影响不同
“潘晓的信”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封信发表出来后,由《中国青年》杂志牵头,在全国开展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那一代青年大多参与其中。在舆论的引导下,讨论的结果就是潘晓“主观为自己”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得到肯定而逐渐演变成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潘晓的原话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种观念被推广后产生的结果表明,大家都在“主观为自己”,不再“客观为别人”,这就如同后来那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国策一样,实际情况是“只管效率,不顾公平。” 这次大讨论过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了被人嘲笑的“乌托邦”理想,雷锋成了“傻子”的同义词。从此,多数人特别是青年的价值观就由“无私奉献”一路嬗变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求目的,不择手段”,其结果是全民族崇高信仰的丧失,道德大厦的垮塌。今天中国无良、无德、无耻、无序成为主旋律,“潘晓的信”功莫大焉!
杜克海没有潘晓那么幸运,因为他生不逢时。他的这封信注定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他本人也成不了潘晓式的风云人物。它的影响最多就像是在一片死寂的海里扔下一颗小石子,不过溅起一点微波罢了,一瞬间就消失了。如果把曾经全社会的共产主义信仰、无私奉献的美好道德情操比作一匹骆驼,“潘晓的信”就是压向这匹骆驼的第一个重物(因此它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南京的“彭宇案”应该就是压死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顽石的观点)。至于后来的“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激情杀人”、“小悦悦被碾”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在这匹死骆驼上添加重物而已,压得再多,于骆驼的生命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了。杜克海的信也不过是死骆驼上一个物件而已。
5、汉语表达水平不同
不说立场,不讲思想,光从表达上评价,初中毕业生潘晓的信语言工巧,文采斐然,汉语水平那是相当的不错;而大学三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杜克海(自称爱好文学,读了很多喜欢的书)的信却语言平平,毫无文采。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吗?潘晓是在“文革”中上的小学和初中,这个被称为“十年浩劫”遭到全盘否定时代里的初中生居然有这样高的语文水平,岂非咄咄怪事?主流媒体不是一直宣传那个时候的教育是一片废墟吗?而在伟大的改开时代、在教育的春天里的中文专业的“天之骄子”(曾经对大学生专称)的语文水平却远不如一个“文革”时期的初中生,这个现象不也挺耐人寻味吗?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越走越窄浮沉中国机床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水阀门脱口怎么办 浏览:449
汽车制冷机启动没有反应什么故障 浏览:623
bestdon机械表怎么上发条 浏览:94
清河市五金机电城 浏览:544
电解水简宜实验装置 浏览:949
手提式不锈钢工具箱 浏览:151
完美者pe工具箱 浏览:786
全自动机械手表如何调 浏览:505
仪表盘出现乱码是什么情况 浏览:24
东风360半轴轴承怎么换 浏览:989
机床铰孔怎么绞 浏览:60
ppr水管阀门生锈怎么拧的开 浏览:706
盒子装置实验拉绳子 浏览:108
自来水水表前阀门坏了怎么办 浏览:975
暖气进水调节阀门漏水 浏览:14
老人机qq设备锁怎么解决方案 浏览:937
轴承怎么看承重 浏览:37
合肥单柜制冷是什么 浏览:995
酒店空调不制冷什么原因 浏览:654
手机输出设备有哪些 浏览: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