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冷设备 > 古代什么能够制冷

古代什么能够制冷

发布时间:2022-09-04 12:24:05

① 古人没有电冰箱,却能自制“天然冰柜”来制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古时候,人们有腊日藏冰的习俗。

在腊八前,人们要凿冰,把冰凿成一尺见方的冰块。到腊月八日这天,就把冰块放进两丈深的冰窖中。然后再把那些要等到入春以后才拿到市场上卖的食物,放在冰块上,最后把冰窖封上。

这样水果等易腐烂的食品就可以保持新鲜了。之所以要在腊八藏冰,是因为腊日前后的冰质量最好。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想出这个办法来制冷保鲜,真是令人叹服。

总结:

古代科技不发达,夏天是无法制冰,就算去北极,在拉回来,冰也融化了,因此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用冰窖保存冬天的冰块,等到夏天再使用的方法。

② 中国古代用什么方法制冰的!为什么在酷热的夏天的帝王宫廷大热天哪来的冰

1、窖冰

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2)古代什么能够制冷扩展阅读:

窖冰起源:

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

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

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

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

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③ 古代怎么制冰的

话说,现在制个冰块很容易,有个冰箱就可以了。可是,在古代,他们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开始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这时候是藏冰,把冬天的冰藏到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制冷市场的繁荣,必然带来夏季饮食的新突破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古人靠着藏冰制冰术,夏天其实也没那么难过嘛……

④ 古代人没有冰箱,那他们是如何制冰的

古人的冰窖都是寻找一些非常阴凉的地方挖掘建造的,这些地方要常年不能见到阳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太阳所带来的温度将冰窖中的冰迅速融化,之后他们会在冰窖的最底层铺上很多桔梗类或者芦苇类的植物,在铺垫完这些植物之后,他们才会将一块块的冰放入冰窖中,然后在上面再铺垫上一些桔梗植物,这样就能将冰保存到来年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古代的冰箱也发生了改变,冰箱开始由青铜冰鉴改头换面成为了木质的冰箱,这些的冰箱的外体开始变成木质的,但在木质冰箱的内部却是金属打造,木和金属之间的夹层就是放冰的地方,而金属的内部则就是储存食物的地方。

正所谓科技改变时代,随着我们人类技术的慢慢发展,很多我们以往说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都会越来越普遍,冰在以前只有寥寥少数人才能享用,这种情况不正如我们现代的宇航员上太空吗?

在我们这个太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真正能进入太空的人少的可怜,而且过程十分复杂,不仅要从千万人中挑选出少数几人,还要经过各种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天,也可以想见,在遥遥可及的将来,人类的太空技术也能和这个制冰技术一样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到时候人类上太空就会变成一件跟我们现代人享用冰一样的普遍事,我们也终将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进入太空时代。

⑤ 古代夏天如何制冷

我国古代社会,随着都市的繁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封建时代的皇家宫廷,其避暑方式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据《唐语林》卷四记载:“玄宗起殿,……时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由此可见,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在宋代帝王的凉殿中,也有这种设备,但比起唐朝则更加豪华。《武林旧事》卷三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勤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可以看出,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凓不堪。
除了机械制冷设备以外,宫廷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每当寒冬季节,都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室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用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唐代显贵杨国忠还造冰山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属希有之物,《云仙杂记》说:“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

地球因为温室效应逐渐变暧,古代还要凉快点;
另外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
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一下古人描绘夏天的画可以知道大概款式还是长袖长袍,农夫平民是长袖长裤,有的将袖管裤管卷起。

古代的夏天的温度大约在18到30度,温度比现在低,那个时候到处是石板,人们就睡在石板上解凉

⑥ 穿越到古代:古人是如何制冷的

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⑦ 古代人是怎么制冷的

今人有幸见过古人是怎样制冰的,这种制冰的方法,在北京市,一直延续到1981年冬天。

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

⑧ 古代的皇宫夏天会用冰降温,古代是怎样制冰的

据记载,夏天炎热,古代皇宫用冰进行降温。而古代没有电,古人主要通过修建冰窖,在冬天结冰的时候把冰储存起来,到了夏天把冰拿出来使用。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化学方法制冰。

1储存冰的概况

我国储存冰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西周。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这个机构人员还不少,包括“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描写采冰块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这里的“凌阴”就是冰窖。古人根据经验,将冰窖建在背阴少风的地方,一般是往地下挖约4至6米,或更深一些。每到大寒季节,人们开始凿冰。首先要进行事前的调查了解,找到水质好的地方,选择干净无杂物的冰块。然后,把冰块储存到冰窖,先要用新鲜稻草、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最后密封窖口。

采用这种储存方式,到夏天时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把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3倍。

▲制冰用的硝石

有了冰之后,皇宫里的人们不仅可以用冰块来降温,还用冰块来保鲜食物,制成各种冷饮食品,提高生活水平。

⑨ 古代是怎么制冰的

一、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二、更早期时我国的古人用于消暑,多来自于在冬天时就开始储藏的冰块,储藏冰块的”神器“就是我们今所说的冰窖。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9)古代什么能够制冷扩展阅读:

古人纳凉有妙招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人民网-古人怎么过夏天: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唐代的“半臂装”

阅读全文

与古代什么能够制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动车刹车怎么换轴承 浏览:186
仪表盘座椅灯什么样 浏览:668
暖气阀门一字原理 浏览:715
罗茨风机启动时进气阀门 浏览:831
阀门类精铸件怎么样 浏览:297
甩手工具箱手机详情 浏览:971
机车齿轮传动装置的分类和比较 浏览:437
温度自动检定装置 浏览:93
为什么机械数 浏览:437
铸造工厂韩语怎么说 浏览:124
恒丰电动工具是哪个厂代工的 浏览:527
消防高位水箱设自动补水装置 浏览:952
喷淋管道阀门一般在哪 浏览:458
北欧之里管道阀门 浏览:43
中山市台正数控机床厂怎么样 浏览:258
暖气阀门装1个可以吗 浏览:884
西湖5立方煤气阀门 浏览:432
碳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 浏览:743
酒精灯加什么仪器好 浏览:143
机械报验要哪些材料 浏览: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