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氟利昂的发现过程
氟利昂又名氟里昂,是饱和烃(主要指甲烷、乙烷和丙烷)的卤代物的总称。 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发泡、溶剂、喷雾剂、电子元件的清洗等行业中。20世纪20年代的冰箱使用一些有毒且危险的气体(其中包括氨、二氧化硫和丙烷)作为制冷剂,因为时常泄漏,所以这些制冷剂非常危险。1929年,发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某家医院的冰箱泄漏事故使超过100人丧生。于是,小托马斯·米奇利(Midgley Thomas Jr.)开始着手研制一种稳定、不易燃、不腐蚀且无毒的新型制冷剂。
他查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结果发现只有位于周期表右边的非金属元素能生成在室温下呈气态的化合物,同时他还注意到化合物的可燃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小。事实上,卤化物可以用来阻燃,可是他发现比较重的元素化合物通常毒性很大。通过上述观察,他认为氟和其他较轻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制成性能优良的制冷剂。经过2年的艰苦实验,他合成出二氟二氯甲烷(即CFC-12,R12)。
❷ 氟利昂制冷剂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有什么好处
氟利昂之父前传:剧毒铅汽油的发明者 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发明频出的年代,就在青霉素、电视机等名垂史册的发明出现的同时,氟利昂也诞生了。
好处就是生活处处离不开制冷剂
❸ 氟利昂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自上世纪20年代氟利昂在美国被发明,即以无毒、无腐蚀性、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喷雾剂、冷冻剂、泡沫塑料和现代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生产。但问题是,氟利昂到达平流层后,在零下78摄氏度以下,平流层会产生一种名为平流层冰晶云的云,它的表面极易吸附污染物质,从而将氟利昂和溴化烃中的氯和溴分解出来,随后在其表面,通过光化学反应,夺取臭氧中的氧分子,达到消耗臭氧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后,生产氟利昂达到高峰,年产量达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2000万吨。“可以说,在我们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将我们的地球也破坏了。”
❹ 当初冰箱所用的氟利昂,为何被一步一步淘汰了
当初冰箱所用的氟利昂,之所以被一步步的淘汰,就是由于这种物质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在我们地球的外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能够保护地球不受一些小陨石的破坏,当从宇宙当中飞来一颗颗小陨石的时候,他经过大气层摩擦起热,然后就自己会融化掉,在大气层当中其实还有一种物质叫做臭氧层,它可以保护人类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如果我们长时间将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上,那么将会造成皮肤癌甚至一些很严重的疾病,可是一旦有了臭氧层,它就会帮我们吸收紫外线的伤害,可是冰箱当中的氟利昂就会破坏臭氧层,所以被社会一步步的淘汰掉了。不过现在氟利昂已经不再被大规模使用,一般都会使用一些比较清洁的物质来代替它。
❺ 氟利昂是谁发现的谁利用氟利昂做出第一部冷气机
氟利昂之父前传:剧毒铅汽油的发明者
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发明频出的年代,就在青霉素、电视机等名垂史册的发明出现的同时,氟利昂也诞生了。
尽管空调和冰箱早在19世纪末就被发明出来,但因为它们使用的制冷剂(也叫冷媒)是有毒气体,所以这两种产品一直无法普及。特别在1929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有家医院发生冰箱泄漏事故,造成100多人死亡。
❻ 制冷剂是谁发明的
米奇利(Midgley,Thomas,Jr.)
1930年米奇利制造出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
空调、冰箱等制冷的广泛使用。
❼ 氟利昂的发展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冰箱使用一些有毒且危险的气体(其中包括氨、二氧化硫和丙烷)作为制冷剂,因为时常泄漏,所以这些制冷剂非常危险。1929年,发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某家医院的冰箱泄漏事故使超过100人丧生。于是,小托马斯·米奇利(Midgley Thomas Jr.)开始着手研制一种稳定、不易燃、不腐蚀且无毒的新型制冷剂。
他查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结果发现只有位于周期表右边的非金属元素能生成在室温下呈气态的化合物,同时他还注意到化合物的可燃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小。事实上,卤化物可以用来阻燃,可是他发现比较重的元素化合物通常毒性很大。通过上述观察,他认为氟和其他较轻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制成性能优良的制冷剂。经过2年的艰苦实验,他合成出二氟二氯甲烷(即CFC-12,R12)。 美国杜邦公司于1931年将R12工业化,商标名称为Freon(氟里昂)。R12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从家用冰箱、空调到除臭喷雾剂都离不开它。20世纪80年代后期,R12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其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R12已达到了2000万吨。
在R12之后,一系列CFCs和HCFCs陆续出现,如CFC-11(R11)于1932年,CFC-114(R114)于1933年,CFC-113(R113)于1934年,HCFC-22(R22)于1936年相继问世。 由于杜邦公司大量地生产R12、R22、R11、R113、R114、R115、R502等制冷剂,使得其制冷剂商标Freon几乎成为这些制冷剂的代名词。 人们直到50年后才逐渐发现,大气平流层的含氯(溴)自由基的物质以及氮氧化物正在吞噬臭氧,而氟利昂是这些氯(溴)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尽管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大(大约占大气总量的十亿分之一),但是其破坏力极强。人类意识到氟利昂的危害之后,开始逐渐在采取行动限制这种制冷剂的使用。美国于1974年禁止使用该物质,但是美国的很多海外公司仍然在生产,第二世界国家到2010年才实行全面禁止使用。
1984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特伦多备忘录”,要求各国大量减少氟利昂的产量和需求。在1985年3月联合国通过了“维也纳公约”,进而在1987年9月又通过了“蒙特利尔协定”,确切提出要限制生产和销售R11、R22、R113、R114和R115等氟利昂的产量,到1998年其产量要逐步降低到1986年生产水平的50%,并在下一个世纪初尽可能地取消这类产品。 国际公约强制规定:全面禁用空调业大量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R22,属于HCFCs)。发达国家必须在2030年前全面禁用,发展中国家也不迟于2040年。
1999年初,中国就曾出台一项旨在保护臭氧层的措施,该措施中制定了这样的计划:“到2010年,我国将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氟利昂。”按照这个计划,中国应从1999年7月1日开始把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上,以后逐年减少,直至2010年1月1日,氟利昂被禁止使用。 2010年9月2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公告,对CFC、HCFC等物质做出停止或限制生产的规定。 虽然有禁止使用氟利昂的政策出台,新生产的家电产品中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但是使用氟利昂的旧家电等产品,不会被立即叫停,而只能随着其更新换代逐步淘汰。市场上无氟的新冷媒空调市场占有率极低,新型制冷剂价格高昂,且需重新设计系统……等等因素使得氟利昂被新型制冷剂替代还需很长时间。
据有关人员调查:至2013年8月1日,中国仍然大量使用氟利昂,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内,中国氟利昂的使用量仍然会居高不下,保护臭氧层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❽ 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于1902年发明用的空调制冷剂是什么
冷水?
被称为制冷之父的英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有的地方译作开利)于1902年设计并安装了第一部空调系统。美国纽约的一个印刷商发现温度的变化能够造成纸的变形,从而导致有色墨水失调,该空调系统就是为他设计的。卡里尔的专利1906年得到注册。1902 年7月17日,这名才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一年的年轻人,在“水牛公司”(Buffalo Forge Co.)工作时,发明了冷气机。但最初发明冷气机的目的, 并不是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为一些死物服务。
水牛公司的其中一个客户——纽约市沙克特威廉印刷厂,它的印刷机由于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变化,使纸张扩张及收缩不定,油墨对位不准, 无法生产清晰的彩色印刷品。于是求助于水牛公司。开利心想既然可以利用空 气通过充满蒸气的线圈来保暖,何不利用空气经过充满冷水的线圈来降温?空气中的水会凝结于线圈上,如此一来,工厂里的空气将会既凉爽又干燥。
❾ 氟利昂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氟利昂,
又名氟里昂,名称源于英文Freon,它是一个由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制冷剂商标。在中国,氟利昂定义存在分歧,一般将其定义为饱和烃(主要指甲烷、乙烷和丙烷)的 卤代物的总称,按照此定义,氟利昂可分为 CFC、HCFC、 HFC等4类;有些学者将氟利昂定义为CFC制冷剂;[1]在部分资料中氟利昂仅指 二氯二氟甲烷(CCl₂F₂,即R12,CFC类的一种)。 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由于二氯二氟甲烷等CFC类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已限制使用。地球上已出现很多臭氧层空洞,有些漏洞已超过非洲面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CFC类氟利昂的化学性质。氟利昂的另一个危害是 温室效应。
❿ 托马斯·米基利发明了氟利昂,为何他又因为氟利昂丧命呢
在1930年的时候,汽车公司给了托马斯米基利一项任务,要求他去寻找一种能用于家用电器的无毒安全的制冷剂,他不负众望,发现了一个性能优良的制冷剂也就是氟利昂,这是一种无毒不可燃且容易液化的气体。
后来他又找到了铅,合成了一种叫四乙基铅的化合物,将这种物质添加在汽油中,只需要添加0.1%,就能大大改善汽油的抗爆震性能,并且这种物质成本低廉,通用公司很满意,决定将其大范围使用,但是托马斯米基利并没有表明这种化合物中铅的存在,更没有说清楚它的危害。他在众人面前表演,他将一小罐的四乙基铅倒在手上,将其放在鼻子下狠狠的吸了一分钟,以此表演向大家证明,这种化合物很安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因为这一次的表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从这次表演中缓了过来,也是因为这次表演,将这种化合物的缺点隐瞒了。
经过实践证明,他发明的这项东西使当时地球大气中超过90%的铅都来自于汽车尾气,让人类体内血铅的含量变成了从前的6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