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双级制冷循环是在单级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压缩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汽先进入低压级汽缸压缩到中间压力,经过中间冷却后再进入高压级汽缸,压缩到冷凝压力进入冷凝器中。
一般蒸发温度在-25℃~-50℃时,应采用双级压缩机进行制冷。 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双级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中间冷却器、贮氨器、氨液分离器、节流阀及其它附属设备等组成,相互间通过管子联接成一个封闭系统。
其中,中间冷却器利用少量液态制冷工质在中间压力下汽化吸热,使低压级排出的过热蒸汽得到冷却,降低高压级的吸气温度,同时还使高压液态制冷工质得到冷却。
(1)什么是二阶段制冷扩展阅读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由于节流方式和中间冷却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循环方式,通常分为:
1、一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2、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3、一次节流、中间完全不冷却的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4、两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5、两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⑵ 冰箱制冷原理
制冷原理:
冰箱的制冷原理就是蒸发器吸收制冷剂再将压缩过后的制冷剂送入冷凝器中,冷凝器通过毛细血管将液化过后的制冷剂送入蒸发器中进行蒸发吸热,达到了冰箱制冷的目的。
冰箱的制冷阶段:
1、绝热压缩:它是利用压缩机吸入蒸发过后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经过活塞的急剧压缩,将气体的机械工转换为热量,让其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
2、等温压缩:等到制冷剂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压缩机将处于气态的制冷剂传送至冷凝器中使其液化,这时将释放出冷凝潜热,制冷剂的温度不会发生改变,只是有气体变为液体。
3、绝热膨胀:处于液态状态下的制冷剂在毛细血管中受到节流的作用,使液体的压力降到蒸发的压力,制冷剂在这一过程中温度急剧下降,但是时间短,不能吸收到外界的热量。
4、等温膨胀:进入了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迅速的蒸发,不断的将冰箱内部的热量吸收,知道液化的制冷剂全部汽化,在这一过程总制冷剂的温度处于恒定状态,所以称之为等温膨胀。
⑶ 汽车空调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供暖。
第二阶段:单一制冷。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
⑷ 什么是双级制冷
双级制冷为一台机组有两个制冷系统 通常为冷凝器独立式冷凝方式 蒸发器一体式蒸发模式
⑸ 什么叫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是指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要经过低压与高压压缩机两次压缩后,才进入冷凝器。并在两次压缩中间设置中间冷却器。
制冷循环示意图
从高压储液桶出来的高压液体分为三路:
一路去总调节站,供给温度较高的系统。
另一路经节流膨胀后送到中间冷却塔,以冷却低压级排出的过热氨蒸汽和排管中的高压液体。
最后一路进入中间冷却塔的蛇形排管,在中间冷却塔中被冷却后节流,供给蒸发温度较低的系统使用。氨油分离器是为了减少润滑油在中间冷却塔对蛇形排管的污染,以保持蛇形排管的传热系数处于正常状态。
⑹ 冷冻机工作原理有哪些
导语:生活中很多初来乍到的技术工作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实操,对于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对于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很多技术人员还需要有待的补进。那么,冷冻机工作原理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土巴兔为各位技术人员普及一下吧!
冷冻机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极少接触的机器设备,由于大家对冷冻机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对于冷冻机都不知道该如何的操作和使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冷冻机,冷冻机工作原理有哪些?
一、什么是冷冻机
冷冻机就是可以快速将物体冷冻,其温度可降至零下几十度。是指用压缩机改变冷媒气体的压力变化来达到低温制冷的机械设备。所采用的压缩机,因其使用条件和压缩工作介质的不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空气压缩机。按冷冻机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的差别,它与空气压缩机类似,也可分为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等几种不同形式。冷冻机是压缩制冷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冷冻机工作原理有哪些
冷冻机工作原理是将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气即凝结成水。将凝结水排除再加热即可获得低湿度的空气。空气的冷却来源可使用冷冻机的冷媒、冰水或卤水,现代冷冻除湿机通常采用冷冻除湿机专用压缩机制冷。高标冷冻除湿机原理湿度概念。
1、单级制冷循环系统
单级制冷机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制冷机,它可以应用于制冰、空调、食品冷藏及工业生产过程等方面。单级制冷循环是指制冷剂在制冷系统内相继经过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个过程,便完成了单级制冷机的循环,即达到了制冷的目的。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单级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氨器、氨液分离器、节流阀及其它附属设备等组成,相互间通过管子联接成一个封闭系统。其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液态制冷剂蒸发后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油分离器用于沉降分离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汽中的油;冷凝器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制冷剂蒸汽冷凝成为饱和液体;贮氨器用来贮存冷凝器里冷凝的制冷剂氨液,调节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制冷剂氨液的供需关系;氨液分离器是氨重力供液系统中的重要附属设备;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流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部分。
2、双级制冷循环系统
双级制冷循环是在单级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压缩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汽先进入低压级汽缸压缩到中间压力,经过中间冷却后再进入高压级汽缸,压缩到冷凝压力进入冷凝器中。一般蒸发温度在-25℃~-50℃时,应采用双级压缩机进行制冷。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双级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中间冷却器、贮氨器、氨液分离器、节流阀及其它附属设备等组成,相互间通过管子联接成一个封闭系统。其中,中间冷却器利用少量液态制冷工质在中间压力下汽化吸热,使低压级排出的过热蒸汽得到冷却,降低高压级的吸气温度,同时还使高压液态制冷工质得到冷却。
3、蒸发式冷凝器运行原理
进入冷凝盘管的高温气态制冷剂通过盘管壁与盘管外侧喷淋水和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气体的温度随着在管内的时间加长而下降,由气态逐渐变成液态。用风机超强风力,使喷淋水充分覆盖在盘管外表面上,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喷淋水和空气吸收盘管壁的热量后温度升高,部分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带走管壁上大量热量,湿热空气中的水份被挡水板截住引入PVC热交换层中,热空气排出。PVC热交换层中的水被流过的新风冷却,温度降低,流入集水槽中,再由水泵送入喷淋系统中,继续循环。散失到空气中的水份由水位控制装置自动调节补充。
故障维修
最新维修法
冷冻机一般使用列管式换热器以完成物料热交换,换其中碳钢材质的管板在作为冷却器使用时,管板与列管的焊缝经常出现腐蚀泄漏,泄漏物进入冷却水系统会造成物料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冷冻机管板与列管焊缝的腐蚀以孔蚀和缝隙腐蚀为主,管板表面会有许多腐蚀产物和积沉物,分布着大小不等泡。以海水为介质时,还会产生电偶腐蚀。
清洗保养
冷冻机长期运行会导致设备被水垢堵塞,将会使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寿命缩短。如果水垢不能被及时地清除,就会面临设备维修、停机或者报废更换的危险。长期以来传统的清洗方式如机械方法(刮、刷)、高压水、化学清洗(酸洗)等在对冷冻机清洗时出现很多问题:不能彻底清除水垢等沉积物,并对设备造成腐蚀,残留的酸对材质产生二次腐蚀或垢下腐蚀,最终导致更换设备,此外,清洗废液有毒,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废水处理。企业可采用高效环保清洗剂避免上述情况,其具有高效、环保、安全、无腐蚀特点,不但清洗效果良好而且对设备没有腐蚀,能够保证空压机的长期使用。
通过以上介绍冷冻机工作原理有哪些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够对技术人员有所帮助。在此也温馨提醒各位技术工作人员,在安装冷冻机期间要先检查机器是否有受损坏,如有损坏等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以便于日后维修。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冷冻机工作原理的资讯,尽在土巴兔,敬请期待。
⑺ 生活中哪些用到了制冷技术
1 前言
我们知道,所有生物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低温抑制食品中酵、霉菌的增殖,人体对温度也非常敏感。在现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技术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动的总和。理论上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由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间内,寒食暑味,已经不再是梦想,发达的通讯等,使得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成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这就是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尤为重要。
2 制冷技术与其负面效应
2.1 技术与人类
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同时又给自然和社会以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也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及社会活动的中介,而作为中介的技术活动必然导致“正反”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会矛盾和诸如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2.2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危害
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制冷技术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历史来看,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30年到1930年):主要采取NH3、HCS、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当出现了CFCS和HCFCS制冷剂(即氟里昂)后,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机立断,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进入了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采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使用了60年后,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层的“臭氧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但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不断加剧。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调查,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已达到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大。赤道一些地区上空的臭氧损耗已达20%以上。去年夏季欧洲北部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减少40%的情况。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来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相当于在地球上空开了天窗,让大量的紫外线毫无阻挡地照射到地表。其结果是,将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生产量,导致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尤其是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臭氧层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将返回至4.5亿年前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在内的千万种陆地生物将面临灭绝,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了臭氧的损耗,这与制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世纪30年代起,一系列的这些适应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氟里昂制冷剂几乎已风靡制冷领域,大大促进了制冷和空调技术的发展。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对它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制冷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正说明了科技在增强人的能力的同时,也会改变人性和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制冷技术与冶炼、化工等技术一样,同时扮演着造福人类与摧毁人类环境的双重角色。
2.3 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
当代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产力、形成新型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场交换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形成新的财产占有方式和分层结构、形成新型的权力和组织管理结构,技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必然的。人类有了其他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维、精神和语言,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人类也必须对技术的负面作用做出回应。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者霍兰德指出:“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现代科学进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结果却危险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类社会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并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进步的神话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虽然科技的发展对解决“全球问题”和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限度。
3 制冷技术负面效应的控制
彻底消除科技的负面作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科学技术活动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科学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制冷技术中广泛引用的氟里昂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即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1987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我国也将在2010年淘汰氟里昂F11。但是,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们上空的“臭氧洞”,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氯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渐渐认识到,技术的价值标准不仅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还在于其负面作用的大小。但是,是不是因为技术进步的负面作用,人类就必须否定技术进步,而退化为原始的、古老的生产和生活呢?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回到《诗经》:幽风《七月》中描述的“……二之曰凿冰冲冲,三之曰纳于阴凌……”那种贮藏食品的年代呢?这种消极避世的观点显然不符合人类探知的本性和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当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用的工质被列入淘汰时间表后,制冷技术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进入以HFCS制冷剂为主的时期,并正在加紧进行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减少排放的新一代替代工质的开发与实用化进程的研究。人类不仅应该能借助技术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时还应该通过技术活动去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减少或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4 结论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应该正确认识其活动对自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供适应自然规律的、有科学预见的、可调控的人类行为,使其所产生的后果,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人类。马克思主义相信技术的力量,相信人类依靠科技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摆脱困境。人类谋求发展的能力是无穷的。然而,科技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是要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它要受到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影响和约束。所以,当代科技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所说的统一的“人的科学”的宗旨,才能真正克服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制冷技术的发展和臭氧层保护就是近代史上技术进步和全球合作的一个十分典型的范例,其技术进步和控制技术进步后果的合作机制也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将为解决其它重大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景来:《90年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概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38页。
[2] 王兵 戴正农:《自然辨证法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3] 陈国邦:《最新低温制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⑻ 什么叫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两级压缩(或双级压缩)制冷循环是在单级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压缩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制冷剂蒸汽(压力为Po)先进入低压级压缩机(或低压缸),在其中压缩到中间压力Pm,经过中间冷却后再进入高压级压缩机(或高压缸),将其压缩到冷凝压力Px排入冷凝器中。这样,可使各级压力比适中,由于经过中间冷却,又可使压缩机的耗功减少,可靠性、经济性均有所提高。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按中间冷却方式可分为中间完全冷却循环与中间不完全冷却循环;按节流方式又可分为一级节流循环和两级节流循环,所谓中间完全冷却是指将低压级的排气冷却到中间压力下的饱和蒸汽。如果低压级排气虽经冷却,但并未冷到饱和蒸汽状态时,称为中间不完全冷却。如果将高压液体先从冷凝压力Pk节流到中间压力Pm,然后再由Pm节流降压至蒸发压力Po,则称为两级节流循环。如果制冷剂液体由冷凝压力Pk直接节流至蒸发压力Po,则称为一级节流循环。
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中间冷却方式与制冷剂的种类有关,如在氨两级制冷压缩机中,一般都采用中间完全冷却循环;而在氟利昂两级制冷压缩机中,大多采用中间不完全冷却循环。这是因为氟利昂制冷剂的绝热指数比氨小,对排气温度影响不大。
⑼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历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包括单一供热、单一制冷、冷暖一体化、自动控制、微机控制五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单一供热阶段1925年,美国最先利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过加热器进行供热。由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直到1927年才出现。
2) 第二阶段:单一制冷阶段1939年,美国Packard汽车公司首次在轿车上安装机械制冷降温的空调装置。这种单一制冷装置只有降温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使这种带有单一制冷装置的汽车迅速地发展起来。
3)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阶段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在轿车上安装冷暖一体化空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同时具有供热、制冷功能。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冷暖一体化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供热、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目前,这种空调仍然在经济型轿车上大量使用。
4)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阶段冷暖一体化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会增加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太理想。因此,自从冷暖一体化汽车空调出现后,人们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5)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阶段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联合研究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1977年同时将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安装在各自生产的汽车上。
相对于模拟控制器控制的自动空调,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增加了显示数字化,制冷、供热、通风三位一体化和故障诊断智能化等功能。高档轿车的自动空调系统已经与车身计算机系统组成局域网络,计算机可以根据车内外的环境条件,自动控制空调系统。
(9)什么是二阶段制冷扩展阅读
我国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利用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或冷却循环水产生的热量来给车内供暖。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曰本购进带有制冷功能的汽车空调系统,并将其装配在红旗、上海等小轿车和豪华大客车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汽以及上海、北京、广州、佛山等地的汽车厂从日本、德国引进先进的空调生产线和空调生产技术,生产大中型客车、轻型车及轿车的空调系统。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国内一批形成生产规模的汽车空调制造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我国的汽车空调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⑽ 制冷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发展
目前,制冷剂已经历了六个阶段。其中,最古老简单的制冷剂是冰、深井水等天然冷源。第一代制冷剂是以空气、二氧化碳、乙醚等作为压缩式压缩机的制冷剂。第二代制冷剂以氨为制冷剂作为代表。第三代制冷剂以氟利昂系列制冷剂为代表。第四代制冷剂以R134a为代表的替代工质作为标志。第五代制冷剂以清华系列绿色制冷剂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