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机床常用的技术性能指标有哪些
机床静态精度和动态精度,机床的结构功能以及配置,主要零部件的产地,控制系统,传动系统等。
机床(英文名称:machine tool)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一般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
现代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机床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
机床组成:
各类机床通常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支承部件,用于安装和支承其他部件和工件,承受其重量和切削力,如床身和立柱等;变速机构,用于改变主运动的速度;进给机构,用于改变进给量;主轴箱用以安装机床主轴;刀架、刀库;控制和操纵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
机床附属装置包括机床上下料装置、机械手、工业机器人等机床附加装置,以及卡盘、吸盘弹簧夹头、虎钳、回转工作台和分度头等机床附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机床
② 什么叫做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能够广泛应用的,成为企业中一个阶段的技术。
共性技术有可能的未来研究和社会成果。在共性技术研究社会成果上,企业可以 可知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严重。 通用技术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应用于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 因此,个别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通用技术研究。
其次,共性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阶段。 从研发阶段来看,共性技术研究已经跨越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实验开发两个阶段。 企业必须在共性技术的“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特有的产品和流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共性技术
③ 中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概念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高档数控机床至今仍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禁运的战略物资,因为一方面数控机床是军民两用技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高档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应用,而在产业上占据制高点,保持整个制造业对我们的领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是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缩小和超越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差距的必由之路。
④ 什么是机床
机床是车间作业的一种工具。比如螺丝的制作或者是零配件的制作,都需要机床的参与。
⑤ 什么是共性技术平台
在讨论政府该如何促进产业技术发展问题时,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就是“共性技术”。但究竟什么是共性技术,恐怕在大家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梳理分析一下。
共性技术,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Generic Technology”)[i],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ii]。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在虽然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概念,但国内现有的定义多是由影响范围出发的。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也有认为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iii]。
所以,可以看出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正因如此,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其次,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
因此,有观点认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但也要看到,不同产业,不同的应用领域,共性技术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共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战略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的,有可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领域,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所形成的技术;2、关键共性技术:关系到某一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3、基础共性技术:能够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或竞争技术开发作支撑的,有关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
同时也可以看出,与产业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战略共性技术,而与产业当前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两方面。
⑥ 数控机床有哪些重要技术
工艺设计:在得到图纸和胚件后,对其进行工序分析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和最低的成本。
编程:工艺设计完成后,合理的编辑程序,以达到工艺设计的要求。
维护:机床个运动部件的润滑,传动是否正常,并能加以排除。
⑦ 请问一下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是啥
数控机床的核心是:
1.制造精度;
2.自动化程度;
主要是这两点,目前我国的数控机床设备只有华中数控和广数及沈数比较好点,其它的厂家都受制造技术难题的困扰;(数控系统多为日本法兰克和西门子居多)
在制造精度上更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些国家把高精密的数控机床列为国家级战略设备,封锁对我国的技术输出。有些虽然卖给我们可拆卸(哪怕移动位置)机床类都有密码自锁功能
⑧ 机床技术都有哪些发展趋势
机床技术十四大发展趋势:
1、机床的高速化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轻合金材料的广泛应用,高速加工已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高速加工具有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等优点,在模具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机床的高速化需要新的数控系统、高速电主轴和高速伺服进给驱动,以及机床结构的优化和轻量化。高速加工不仅是设备本身,而是机床、刀具、刀柄、夹具和数控编程技术,以及人员素质的集成。高速化的最终目的是化,机床仅是实现的关键之一,绝非全部,生产效率和效益在“刀尖”上。
2、机床的精密化
按照加工精度,机床可分为普通机床、精密机床和超精机床,加工精度大约每8年提高一倍。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即将告别微米时代而进入亚微米时代,超精密数控机床正在向纳米进军。在未来10年,精密化与高速化、智能化和微型化汇合而成新一代机床。机床的精密化不仅是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工业的迫切需求,还直接关系到航空航天、导弹卫星、新型武器等国防工业的现代化。
3、从工序复合到完整加工
70年代出现的加工中心开多工序集成之先河,现已发展到完整加工,即在一台机床上完成复杂零件的全部加工工序。完整加工通过工艺过程集成,一次装卡就把一个零件加工过程全部完成。由于减少装卡次数,提高了加工精度,易于保证过程的高可靠性和实现零缺陷生产。此外,完整加工缩短了加工过程链和辅助时间,减少了机床台数,简化了物料流,提高了生产设备的柔性,生产总占地面积小,使投资更加有效。
4、机床的信息化
机床信息化的典型案例是Mazak410H,该机床配备有信息塔,实现了工作地的自主管理。信息塔具有语音、文本和视像等通讯功能。与生产计划调度系统联网,下载工作指令和加工程序。工件试切时,可在屏幕上观察加工过程。信息塔实时反映机床工作状态和加工进度,并可以通过手机查询。信息塔同时进行工作地数据统计分析和刀具寿命管理,以及故障报警显示、在线帮助排除。机床操作权限需经指纹确认。
5、机床的智能化-测量、监控和补偿
机床智能化包括在线测量、监控和补偿。数控机床的位置检测及其闭环控制就是简单的应用案例。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机床的圆周运动精度和刀头点的空间位置,可以通过球杆仪和激光测量后,输入数控系统加以补偿。未来的数控机床将会配备各种微型传感器,以监控切削力、振动、热变形等所产生的误差,并自动加以补偿或调整机床工作状态,以提高机床的工作精度和稳定性。
6、机床的微型化
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的迅速进展,开发加工微型零件的机床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微型机床同时具有高速和精密的特点,最小的微型机床可以放在掌心之中,一个微型工厂可以放在手提箱中。操作者通过手柄和监视屏幕控制整个工厂的运作。
7、新的并联机构原理
传统机床是按笛卡尔坐标将沿3个坐标轴线的移动X、Y、Z和绕3个坐标轴线转动A、B、C依次串联叠加,形成所需的刀具运动轨迹。并联运动机床是采用各种类型的杆机构在空间移转主轴部件,形成所需的刀具运动轨迹。并联运动机床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刚度高、动态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8、新的工艺过程
除了金属切削和锻压成形外,新的加工工艺方法和过程层出不穷,机床的概念正在变化。激光加工领域日益扩大,除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外,激光孔加工、激光三维加工、激光热处理、激光直接金属制造等应用日益广泛。电加工、超声波加工、叠层铣削、快速成型技术、三维打印技术各显神通。
9、新结构和新材料
机床高速化和精密化要求机床的结构简化和轻量化,以减少机床部件运动惯量对加工精度的负面影响,大幅度提高机床的动态性能。例如,借助有限元分析对机床构件进行拓扑优化,设计箱中箱结构,以及采用空心焊接结构或铅合金材料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实用。
10、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我国机床设计和开发手段要尽快从甩图板的二维CAD向三维CAD过渡。三维建模和仿真是现代设计的基础,是企业技术优势的源泉。在此三维设计基础上进行CAD/CAM/CAE/PDM的集成,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保证新产品的顺利投产,并逐步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1、直接驱动技术
在传统机床中,电动机和机床部件是借助耦合元件,如皮带、齿轮和联轴节等加以连接,实现部件所需的移动或旋转,机和电是分家的。直接驱动技术是将电动机与机械部件集成为一体,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功能部件,如直线电动机、电主轴、电滚珠丝杆和力矩电动机等。直接驱动技术简化了机床结构,提高了机床的刚度和动态性能,运动速度和加工精度。
12、开放式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的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有三种形式:1)全开放系统,即基于微机的数控系统,以微机作为平台,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开发数控系统的各种功能,通过伺服卡传送数据,控制坐标轴电动机的运动。2)嵌入系统,即CNC+PC,CNC控制坐标轴电动机的运动,PC作为人机界面和网络通信。3)融合系统,在CNC的基础上增加PC主板,提供键盘操作,提高人机界面功能,如Siemens840Di和Fanuc210i。
13、可重组制造系统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专用机床的可重构性和制造系统的可重组性日益重要。通过数控加工单元和功能部件的模块化,可以对制造系统进行快速重组和配置,以适应变型产品的生产需要。机械、电气和电子、液和气、以及控制软件的接口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可重组性的关键。
为了加快新机床的开发速度和质量,在设计阶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机床还没有制造出来以前,就能够评价机床设计的正确性和使用性能,在早期发现设计过程的各种失误,减少损失,提高新机床开发的质量。
⑨ 什么是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
首先,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正因如此,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共性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从研发阶段看,共性技术研究跨越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试验发展两个阶段。企业都要在共性技术这个“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专有的产品和工艺。
⑩ 请问各位大神一个问题:试分析数控车床中用了哪些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
当然是交流伺服控制技术。用直线电机代替旋转电机,减少了中间传动环节,使得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达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