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激光冷水机的工作原理,包括散热冷却和压缩式制冷冷却的,该如何挑选
根据我们特域冷水机在激光行业的应用来看,激光冷水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水泵把冷水机的冷水送到激光发生器,然后把激光发生器的热量带回冷水机冷却,从而控制激光发生器的工作温度。
散热冷却是不能把水温降到低于环境温度的。
压缩式制冷冷却是可以控制激光发生器的水温。
因为激光发生器最好是控制在比环境温度低的一个温度状态,所以最好选用压缩式制冷冷却。
② 人工制冷的物理方法有哪些
人工制冷方法有五种:相变制冷、热电制冷、气体膨胀制冷、升华制冷和熔化制冷。
相变制冷:利用液体制冷剂在低温和低压条件下的汽化过程去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包括蒸汽压缩式、蒸气吸收式、蒸汽喷射式、蒸汽吸附式;
热电制冷:利用金属的温差电效应;
气体膨胀制冷:利用高压气体膨胀时的吸热;
升华制冷:利用固体二氧化碳升华为气体,吸取周围环境的蒸发潜热;
熔化制冷:利用物质从固态向液态转化的相变过程,吸取周围环境的熔化潜热。
③ 激光制冷原理,可以根据如图所示的能级图简单说明:激光射入到介质中,引起介质离子(或原子、分子)从基
A、激光制冷原理可行,介质内能减少量等于辐射荧光与吸收激光的能量差.故A错误.
B、由图象知a的频率小于b的,频率大的折射率大,临界角小,所以荧光a若刚好发生全反射,荧光b一定发生全反射.故B错误.
C、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则两种辐射荧光在同一装置下分别做双缝干涉实验,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不相等.故C正确.
D、产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由于两种荧光频率不等,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④ 激光制冷在生活中的现象
激光制冷固体概述激光制 冷,是指用一束或多束特定的激光照射物质,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物体的温度变低。
然而,从日常生活经验可知,物体可以吸收光的能量而发热,比如大家都 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在夏日太阳炙烤的马路上难于光脚着地等等。
相比于太阳光,激光的功率密度更高,大功率的激光甚至可以将物质熔化,因而可以用激光进行 机械加工切割、制造激光武器。
⑤ 激光冷却是如何实现的
激光制冷是可以使一蔟原子冷却到10的负9次方开的一种技术,是目前(我在2003年看见报道)最高的制冷技术,具体的机理很复杂,我也不是很懂,需要一些热力学统计物理,激光物理和原子物理的知识,这需要参阅相关的书才能具体理解.
大致的图象是,把金属钠汽化后从一个孔喷出来,然后用一束特定的激光作用,钠原子可以向它行进方向辐射光子,这种反冲作用可以使它进一步减速至接近速度为0
⑥ 激光制冷与绝对零度有什么关系
不管你往什么地方看,到处都有激光的痕迹。激光束能准确地进行外科手术,就像小小的粒子加速器一样干净利落地工作。它们能在实验室再生太阳表面的白热状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人们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利用激光能把材料中的热量逐渐排出,直至这些材料像冰冻的冥王星一样冷。美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激光冷却器的样机,他们希望能把这些冷却器放到卫星上使用。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种叫做多普勒冷却的技术一直在用激光冷却材料,利用光子使原子减速。能量从原子到光子的转换能使原子冷却到绝对温度零上百万分之一度弱,但是只是在极小的尺寸上才能做到这一点。
激光制冷的基本原理
激光为什么能制冷呢?原来,物体的原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实际上就是表示物体温度高低的热运动,即原子运动越激烈,物体温度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所以,只要降低原子运动速度,就能降低物体温度。激光制冷的原理就是利用大量的光子阻碍原子运动,使其减速,从而降低了物体温度。
物体原子运动的速度通常为500米/秒左右。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使原子相对静止的方法。朱棣文采用三束相互垂直的激光,从各个方面对原子进行照射,使原子陷于光子海洋中,运动不断受到阻碍而减速。激光的这种作用被形象地称为“光学粘胶”。在试验中,被“粘”住的原子可以降到几乎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激光制冷的技术回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理学家掌握了如何用激光将原子冷却到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三篇文章都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它们标志着这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1978年,研究者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离子冷却到40开尔文以下,但是仅仅十年之后中性原子就可以被冷却到43微开了。但是冷却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变:用激光作用在原子上使之减速。这项技术的改进使得物理学家们能够制备出一种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量子态物质以及现代高精度的原子钟,有两项诺贝尔奖与这一技术有关。
冷却原子最初是为了降低它们的热运动速度,以便精确地测量原子光谱,后来则是为了改进原子钟。早在1978年维固兰德及其在国家标准技术局的同事们就按照文献中提出的理论方案成功地用激光冷却了镁离子。
正如这个小组在《物理学评论杂志》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将离子限制在电磁势阱中,并用频率稍低于离子共振频率的激光轰击俘获的离子。在静止状态时,离子吸收频率等于其共振频率的光子;当离子迎着激光照射的方向运动时,由于多普勒效应激光的频率会变大,当激光频率达到离子共振频率的时候,离子就会吸收光子。由于光子和离子的动量方向相反,离子吸收光子之后其运动速度会降低从而冷却,冷却效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被激光的加热效应所平衡,加热效应在有激光的时候总是存在的。在后来的几年中,加热效应——它源自原子每次随机地在各个方向辐射和吸收光子时产生的反冲效应——最终将对所谓的多普勒冷却技术能够将物质冷却到更低的温度给出难以突破的限制。
在波士顿的威廉·菲利普斯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维固兰德等人的实验文章以及一篇理论文章后,他回忆说:“冷却离子的想法使我思考是否有可能冷却中性原子。”
1982年,菲利普斯和来自纽约石溪大学的Harold Metcalf发表了关于用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第一篇文章。他们把钠原子送入一个长约60厘米、开口处宽而越往前越窄的磁场中。钠原子通过磁场的时候迎头碰上频率与原子共振频率稍有差异的激光束,多普勒冷却效应使得原子束中粒子的运动速度被限制在较小的一个范围内。激光束同时也使得原子束整体运动的速度减慢。在减速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的磁场造成原子的共振频率也不断改变,从而使得在很长的一个距离上减速和冷却效应能够一直保持,最终的速度将达到仅为原有速度的40%。这一现在被称为塞曼减速仪的装置已经成为原子束减速的标准工具。
激光冷却技术不断地被改进,一直到80年代末,研究者们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这是根据多普勒冷却理论计算得到的——对于钠原子而言这一温度极限是240微开。但是在1988年,一个由菲利普斯领导的小组偶然间发现在这之前三年发展出来的一项技术可以突破多普勒极限。他们用三束相互垂直的激光束对来冷却钠原子,而且激光频率和其他实验室中使用的激光频率略有不同。他们发现,使用几项新的温度测量技术得到的结果显示钠原子的温度只有43微开。理论物理学家马上从理论上对这一出乎意料的冷却机制给予了解释,这一解释考虑了更多的原子态以及激光的极化效应;相比之下之前的冷却模型就非常简单化了。
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实验物理学家们获得了更低的温度并发展出了更多的冷却技术。菲利普斯的亚多普勒冷却技术(Sub?Doppler Cooling)是1995年制备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这种新的凝聚态中,气态原子全部处于可能的最低能量状态上——的前奏。
原子钟技术同样从这一技术中受益。最新一代的原子钟使用的技术就直接脱胎于菲利普斯及其他人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来的技术。菲利普斯因为发展激光冷却技术而分享了1997年的诺贝尔奖;2001年的诺贝尔奖则授予首次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物理学家。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多普勒效应指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