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是怎么制冰的
一、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二、更早期时我国的古人用于消暑,多来自于在冬天时就开始储藏的冰块,储藏冰块的”神器“就是我们今所说的冰窖。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1)民国时夏天怎么制冷扩展阅读:
古人纳凉有妙招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人民网-古人怎么过夏天: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唐代的“半臂装”
2. 中国古代用什么方法制冰的!为什么在酷热的夏天的帝王宫廷大热天哪来的冰
1、窖冰
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窖冰起源:
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
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
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
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
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3. 古代人夏天如何制冰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窖冰
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溜冰
传统冬令户外娱乐活动。流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旧时的冰鞋一般是鞋底缚有铁条,也有木板上装铁条然后缚到鞋上。溜冰除“速滑”以外,尚有“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等花样。此外也有不穿冰鞋只用本身穿的鞋或穿老头乐毛窝溜冰的,也叫“滑擦”。《帝京岁时记》:“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屐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又《燕京岁时记》云:“冰鞋以铁为主,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
颁冰
古代官府的夏令习俗。从周以来,北方地区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时取出,宫廷颁赐臣下,民间亦市卖。此俗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项。《夏小正》“颁冰”《传》云:“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当时颁冰还有献牲(羊羔)祭祀的仪俗。明清以来,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为盛行。明清颁冰在立夏暑伏时节,清代是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燕京岁时记·颁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卖冰
传统商贸习俗。旧时无制冰设备,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时藏于窖中,待三伏天热时启冰,开始贩卖。旧时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时开始卖冰。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十八》载:“清明日始卖冰,以两铜盏合而击之。”《帝京景物略》也写到了卖冰之俗:“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
赐冰
旧时官府署衙的消夏习俗。明清时,北京的各衙署都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所赐冰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岁时记》“按《帝京景物略》称,前明于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又记本朝习俗:“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刨冰
旧时民间夏令消暑食品。当时所用的冰块均为头年冬天窖户窖藏的,伏天时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机制冰块和机刨冰屑所代替。
滚冰
传统元宵节俗。东北地区,元宵节小孩儿等要从冰上滚过,并吃一小块冰,俗说此举可以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4. 民国时期的制冷机器有哪些
空调,在1934年的上海还远没有普及,不过少数公共建筑和富贵人家已经率先用上了冷气机。1928年造的汇丰银行地下室和1930年造的“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的空调均由美国约克洋行承包。宋子文位于上海祁齐路(现岳阳路)的宋公馆,在餐室里就放着一台北极牌冷气机。(宋氏是蒋介石的大舅子,不过当时宋氏暂时辞去了民国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的职务) 那是一台古老的水冷空调。冷水进去,热水出来,水吸收了室内的热量。但制冷效果只限于餐室。即使安装了空调,在7月11日,他仍然搭乘新盛京轮赴青岛避暑。
5. 古代人夏天的时候怎么运冰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激凌已是十分相似了。
制造冰激凌的方法直到13世纪才被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意大利。后来意大利有一个叫夏尔信的人,在马可·波罗带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桔子汁、柠檬汁等,被称为“夏尔信”饮料。
1553年,法国的国王亨利二世结婚的时候,从意大利请来了一个会做冰激凌的厨师,他花样翻新的奶油冰激凌使法国人大开眼界。后来,一个有胆量的意大利人把冰激凌的配方传到了法国。1560年,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为了给这位皇后换口味,发明了一种半固体状的冰激凌,他把奶油、牛奶、香料掺进去再刻上花纹,使冰激凌更加色泽鲜艳、美味可口。以后冰激凌的种类越来越多,成为大家所喜欢的一种食品。
宫廷专门设立冰井
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中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颁冰是古代政令重要一项
古代官府的夏令习俗。从周以来,北方地区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时取出,宫廷颁赐臣下,民间亦市卖。此俗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项。《夏小正》“颁冰”《传》云:“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当时颁冰还有献牲(羊羔)祭祀的仪俗。
明清以来,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为盛行。明清颁冰在立夏暑伏时节,清代是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燕京岁时记·颁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老北京清明时卖冰
传统商贸习俗。旧时无制冰设备,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时藏于窖中,待三伏天热时启冰,开始贩卖。旧时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时开始卖冰。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十八》载:“清明日始卖冰,以两铜盏合而击之。”《帝京景物略》也写到了卖冰之俗:“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
皇帝依品级赐冰
旧时官府署衙的消夏习俗。明清时,北京的各衙署都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所赐冰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岁时记》“按《帝京景物略》称,前明于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又记本朝习俗:“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民间用白糖香料制作刨冰
旧时民间夏令消暑食品。当时所用的冰块均为头年冬天窖户窖藏的,伏天时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机制冰块和机刨冰屑所代替。
元宵节滚冰传统元宵节俗。东北地区,元宵节小孩儿等要从冰上滚过,并吃一小块冰,俗说此举可以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6. 清朝时贵族夏天用于制冷的冰块是从哪儿来的
皇室会建造冰窖存储冬天从护城河和周边湖泊封冻的冰面上切割的冰块。
采冰给皇宫夏天供冰的工作从冬天就开始准备了,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工部都水司的差役会选取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后运进宫中。
存冰 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但要长期存冰并不容易,采来的冰要存放在哪呢?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约1.5米,墙厚达2米,地面铺大块条石,四壁自上而下,先砌条石,再砌条砖,采得的冰块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块。
用冰 清代出现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而且这种木质冰箱兼具冰柜和空调两种功用哦。它长这个样子的
(6)民国时夏天怎么制冷扩展阅读: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资料来源:知乎
7. 天气这么热,要是没空调真的好难受。古人都是怎么避暑的啊
古人夏季如何避暑 最后一种方法简直了
古人避暑神器一:摇扇纳凉
扇子的来由已无从考证,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夏季纳凉神器 老百姓的选择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叶子显然不能满足于人们的使用,并且很不结实,总是换来换去也着实麻烦。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采用竹子编的,古代人多采用这种方式纳凉,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采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轻松也显档次。
而古时的文人墨客则喜欢在扇面上吟诗作画,彰显自己的学识且较为文雅,如果是达官显贵,一般会有专属的摇扇丫鬟,"人工风扇"在酷夏之际纳凉,这feel倍儿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专属凉屋
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
当然,避暑山庄这种纳凉之地并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凉屋"与避暑山庄有所不同,当然同样并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依旧是王公贵族的专属。
依山傍水而建的"凉屋"
在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其中央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远离,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可利用机械将冷水传送到屋顶,顺其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而无论避暑山庄亦或"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的专属纳凉之地,作为普通百姓则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属于"土豪"避暑方式,并不普及。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块
在古代并没有发电装置,更不要说冰箱这等家电设备了,但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当然,这种豪奢的东西注定不凡,同样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
看着就清爽!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块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进而实现降低室温的作用,给达官贵人带来清爽的气候,并且这种利用冰块纳凉的方式不是产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无穷!
而这种冰块纳凉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块融化的方式来降低气温,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仅局限于外部舒适的气温,还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当下人们夏季可选择冰镇饮品、冰激凌等冷饮消减内心的燥热。而在古代,同样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时,民间便有自知的"汤饼",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种类更加繁多,如瓜、李、荷叶、绿豆汤、新莲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便有记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赞美。
炎炎夏日 来上一碗绿豆汤也是不错的享受
时至今日,绿豆汤仍旧成为众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饮品之一,另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可见古代早有此妙招。
而除了绿豆汤外,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而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喝凉茶、凉汤,吃凉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见古人在饮食方面也很讲究,在酷暑也有专属美食。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了人们住的、吃的,必然还得有用的,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众所周知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还可制成瓷枕。
没错,就是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来也自然舒适。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应该是古人对瓷枕对好的讴歌。
避暑瓷枕
夏季除了闷热的天气,对于恼人的蚊虫同样也是一大难题,而当今人们有100种杀死蚊虫的办法,但古代可没有那么多杀蚊方法。因此如何躲避蚊虫,同样是夏季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然,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会躲在蚊帐里睡觉,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样,人们会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飘四溢。对于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六:终极大招!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竟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连忘返,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烦躁的夏季保持一颗平常心 心静自然凉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而编录成《庭训格言》,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会不热,并且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可见古人如此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燥热,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8. 无空调下,中国古人如何度炎炎夏日
无空调下,中国古人如何度炎炎夏日?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9. 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人,夏天怎么过
古人度夏不但充分体现了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且有情趣。
住——“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天气这么热我哪里通通不想去,只想躲在家看着我的电视吹冷气。”张学友的一曲《天气这么热》唱出了现代人对空调房的依赖。可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怎么办呢?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环境。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食——南宋冷饮店卖到三更才打烊
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可是,没有冰箱的古代人,怎么制作冷饮呢?
原来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藏取的专职人士被唤作“凌人”。由于冰块在储藏时会融化,因此古人往往要窖存三倍以上的冰块供夏季使用。
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
宋代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到了元代,冷饮又有了新突破。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忽必烈很快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据说为了保护冰激凌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这才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据说能养神益脾。
看来,善于发明创新的古人,在酷热难当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浅的。
穿——唐代的“半臂装”既潮又凉快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代人,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手摇扇子头枕风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摇友”“凉友”雅称的扇子,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还成了一种艺术品———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却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样式。
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男女都用团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富贵人家的扇子则更多,扇面往往装饰精美,有名家山水书法作品。
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城里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能够自制自销折扇了。
折扇的盛行却是在明清。其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后来,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一直到明清时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现,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看来,“苦夏”之于古人,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难熬。聪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修身养性、以静制热”的心态调整。白居易诗云“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份“烦夏莫如赏夏”的超然心境,或许才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
10. 民国时期的富家子弟如何解暑过夏天的呢
与现在相比,民国时期的生活条件并没有这么好,但是他们有钱人家与平常人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夏天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穿着上好的江南蚕丝裙,一起去游船,吃“冻冻”。
每年刚下过初雪,也会有一批人进行采雪,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将这些采好的雪保存起来,制成大小一样的冰块,插上竹棒,第二年拿出来,他们把这叫做“冻冻”,这就是现在的冰棍最早的原型。
除此之外,这雪制成的冰块还可以用来做茶水,他们先是将茶泡开,以后再放入冰块,等冰融化成水,喝一口,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