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酿啤酒和普通啤酒的区别
一、精酿啤酒与普通啤酒的酿酒原料不同。
1、精酿啤酒:只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进行酿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通常,精酿啤酒酿造时不需要太多考虑成本,多数会选择上等的原料酿造而成。
2、普通啤酒:同样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酿造而成,但为了追求成本,更多用大米、玉米和淀粉等原料取代麦芽。这样酿出的啤酒麦芽汁浓度非常低,口感偏淡。
二、发酵工艺不同
1、精酿啤酒:多为艾尔工艺,酵母在发酵罐顶端工作,浮在酒液的上方,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 10-20℃。发酵罐通常较小,发酵结束后不进行过滤和杀菌处理。
2、普通啤酒:多为拉格工艺,酵母在发酵罐底部工作,沉在酒液的下方,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 10℃ 以下。发酵罐较大,发酵结束后通常采用过滤和巴氏杀菌,增加啤酒的货架期(保质时间)。
三、发酵时间不同
1、精酿啤酒:因为不需要太计较成本,所以发酵时间往往不会特别重视,不会太多考虑时间成本。最传统的精酿啤酒发酵时间可长达 2 个月,这样啤酒发酵充分,麦芽汁浓度更高,风味更为浓郁。
2、普通啤酒:对工业啤酒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工业啤酒发酵时间通常只为 7 天左右,这样发酵不会特别充分,导致麦芽汁浓度含量低,风味也更为清淡。
精酿啤酒用来区别于大部分常见的工业啤酒(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喜力、嘉士伯)。这和其口味是苦是甜,是香是酸,酒精度的高低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大众啤酒日趋饱和的大背景下,中国啤酒市场呈现高端产品快速发展的趋势,随之精酿啤酒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精酿啤酒增长显著。
啤酒是以小麦芽和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并加啤酒花,经过液态糊化和糖化,再经过液态发酵而酿制成的。其酒精含量较低,含有二氧化碳,富有营养。它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低分子糖、无机盐和各种酶。这些营养成分人体容易吸收利用。
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很易被消化吸收,在体内产生大量热能,因此往往啤酒被人们称为“液体面包”。1L12°Bx 的啤酒,可产生3 344kJ 热量,相当于3~5 个鸡蛋或210g面包所产生热量。一个轻体力劳动者,如果一天能饮用1L 啤酒,即可获得所需热量的三分之一。
2. 江西欧弗斯制冷工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江西欧弗斯制冷工贸有限公司是2008-04-17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工业园区C区。
江西欧弗斯制冷工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10246724369748,企业法人杜德祥,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江西欧弗斯制冷工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冰箱、空调、汽车制冷剂(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限至2020年10月28日止)销售;制冷剂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570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68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江西欧弗斯制冷工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3. 帮忙找一找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
来自美国宇航局新闻公报的消息说,2000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到2900万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那么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大气中的臭氧空洞还会持续多久?
其实,人们对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并不陌生,它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是普通氧气的同胞兄弟。通过长期研究,科学家们证实,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组份,它是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被太阳的紫外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再与周围的氧分子迅速结合而形成的。在地球大气中,大约有90%的臭氧含量集中在离地球表面10—5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臭氧层。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几,其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9×10-10克。如果把地球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都集中在地球表面上,则它只形成约3毫米厚的一层气体,其总重量也不过为30亿吨左右。然而它对地球大气中的化学、辐射和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吸收掉太阳紫外辐射中绝大部分对生命有伤害的紫外辐射,从而使地球上一切生命免受过量太阳紫外辐射的伤害而得以正常生存和繁衍。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离不开水和氧气一样离不开大气臭氧层,大气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天然保护伞。
对大气中的臭氧的较系统观测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从那时起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对大气臭氧的全球观测系统并按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的统一规范对大气臭氧进行着日常业务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较长时间以来,全球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发现有明显变化。
但是1985年,人们未预料到的事发生了,这一年,英国科学家乔·弗曼等人首次报道,1980—1984年间,南极上空每年春季(即10月)臭氧含量与同年3月相比大幅度下降,出现了臭氧洞。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大众的普遍关注,并构成了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所谓南极臭氧洞是指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季节性大幅度下降的一种现象,并非臭氧完全消失出现了真正的洞,南极臭氧洞通常于每年8月中旬开始逐渐形成,10月中、上旬达到最大面积,并于11月底或12月初臭氧洞消失。对迄今已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南极大陆上空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2年10月南极上空首次出现了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普逊臭氧单位)的区域形成了臭氧洞,在随后的几年里臭氧洞的面积不断扩大,洞内的臭氧含量不断降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氧洞继续发展,臭氧洞的最大面积已由80年代末的2000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展到目前的大约29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臭氧层的严重耗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极臭氧洞的形成?究竟谁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元凶?自1985年首次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报道以来,科学家们围绕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开展了大量地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说。到目前为止,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科学家们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认识到南极臭氧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导致了大气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以及灭火剂中广泛使用性质稳定、不易燃烧、价格便宜的氟氯烃物质以及性质相似的卤族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有的可达100年以上)容易积累,当它们上升到高层大气之后,在强烈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会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坏。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对大气臭氧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南极地区,只是由于其上空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才造成了臭氧含量的季节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指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会使大气中的臭氧遭到破坏,随后联合国环境署制定了“世界保护臭氧层行动计划”,80年代初一些国家率先开始了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并于1985年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联合行动,保护臭氧层。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到目前为止,《议定书》的缔约方已达到165个之多,反映了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重视和责任。不仅如此,联合国环境署还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非常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议定书》。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氯化碳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层的耗损和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是大自然报复行动,是人类自己酿制的苦果,人类要为此付出代价。近20年来,全球平均臭氧浓度每10年约减少3%,南极和北极上空臭氧耗损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群集中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冬季连续观测到了1957年以来的最低臭氧值,在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也出现了臭氧的低值中心。这些观测事实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层确实在变薄,在高纬度地区尤为明显。科学家们预言,这种臭氧层变薄的过程还会继续下去。
那么,这种令人担心的臭氧层变薄还会持续多长时间呢?科学家们的回答是,这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最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森预告,臭氧洞可望在30—40年后消失,显然,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按照目前科学界对大气臭氧层耗损原因的认识,臭氧层变薄主要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引起的,目前,这种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还在继续增加,即使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约定,在2000年前全世界都停止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实际上已不可能),但由于这种物质在大气中寿命很长,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也还会继续增加,并可能在21世纪初达到最大值后,才开始逐渐减少。这就意味着,如果大气中的一些基本过程没有明显变化,那么大气中臭氧的耗损会一直延续到21世纪中期以后。
当然,大气臭氧层变化涉及到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其中有些问题目前尚未被科学家所认识,因此,上述预言在科学上均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人类应当从臭氧空洞出现这一事实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目前臭氧层耗损可能导致的恶化人类生存环境的后果采取相应对策,并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坚决行动,确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臭氧层。
4. 弗里昂是液体还是气体
氟里昂(freon)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因此又称“氟氯烷”或“氟氯烃”,可用符号“CFC”表示。氟里昂包括20多种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氟里昂-12(化学式CCl2F2),其次是氟里昂-11(化学式CCl3F)。氟里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冷冻剂,在家用电冰箱和空调机中广泛使用。
人们最早使用的冷冻剂是二氧化硫和氨。在1.01×105Pa时,二氧化硫于-10℃液化,氢在-33℃液化。若在常温下,对二氧化硫施加2.525×105Pa,对氨施加8.888×105Pa,它们也能液化。这两种物质也都不能燃烧。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都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浓度大时还有毒性,并对金属有腐蚀作用。不过,它们的价格比较便宜,所以至今仍用于大型冷冻机中。
美国化学家密得烈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制成了CCl2F2,即氟里昂-12。它的性能优于二氧化硫和氨。
CCl2F2可由四氯化碳与无水氟化氢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得。
用SbCl5催化时,CCl2F2 产率为90%,CCl3F为9%,CClF3为0.5%;用FeCl3催化时,CCl2F2产率为75%,CCl3F为20%。
用氟里昂作冷冻剂,优点很多:
(1)容易液化。如氟里昂-12,沸点-29.8℃;氟里昂-11,沸点-23.8℃;
(2)没有气味,没有毒性。不像氨、二氧化硫那样,一旦管道漏气,就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甚至造成事故;
(3)不腐蚀金属,这一点也优于二氧化硫和氨;
(4)跟大多数有机物不同,氟里昂不能燃烧,因而避免了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氟里昂有许多重要应用,除在冷冻装置中作冷冻剂外,还常用作喷雾装置中气溶胶推进剂、电子器件清洗剂以及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等。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并越来越关注逸到大气平流层中的氟里昂对臭氧的破坏作用。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层,它大约能把太阳辐射来的高能紫外线的5%吸收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强紫外线的杀伤。科学家指出,地球大气中臭氧每减少1%,就会增加5%的皮肤癌和2%的黑色素瘤疾患,并使农作物减产。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所有强紫外辐射全部落到地面的话,那么,地球上的林木将会被烤焦,飞禽走兽都将被杀死。
臭氧层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近些年,在南极和北极上空都曾出现过巨大的季节性的臭氧“空洞”,空洞的面积有时相当于美国国土的2倍。科学观测表明,1969~1986年,北纬30°~60°地区上空臭氧浓度下降了1.7%~3%。主要包括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中国和前苏联人口稠密地区。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臭氧层损耗的速度比预想的还要快。
为拯救臭氧层,大量减少并最终停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类物质,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85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臭氧层公约,1987年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批准了保护臭氧层公约,并于1991年宣布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我国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方案说,我国当前主要生产和消费氟里昂-12、氟里昂-11、氟里昂-113和哈龙-1211、哈龙-1301、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等7种受控物质。我国将在2010年完全淘汰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后要有相应的替代物。
5. 冰箱加氟过程
是R12还是R600A的制冷剂啊?在这里我就说600A的吧,因为现在冰箱用的基本都是这种制冷剂。R12的制冷剂特性相似,你按照这个操作就没有问题了。
R600A不是甲烷,是异丁烷(甲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
异丁烷(R600a)是国际公认的冰箱制冷剂之一,对臭氧层无破 坏作用,温室效应为零,热学性能也比较好,为欧洲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异丁烷冰 箱在欧洲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我国出口到欧洲的冰箱很多采用异丁烷作制冷剂。
沸点: -11.8℃(101325Pa)
凝固点:-159。6℃(101325Pa)
R600a冰箱维修操作工艺:
R600a冰箱维修工艺不管系统是否有泄漏,所有打火的电器件区域R600a的浓度不能达到爆炸极限。因为R600a比空气重,因此要求维修现场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在灌注制冷剂时,为避免可能产生静电从而产生火花,要求所有设备必须可*接地,所有的接线必须牢固,绝对不允许有接错现象。a.首先检查周围环境有无火源,并保持良好的通风;b.将维修专用设备及配件准备好;c.检查维修设备及电源的安全性;d.检查排空钳是否泄露、松动,并调至合适位置;e.将排气管引至室外,把排空钳卡在干燥过滤器处,启动压机,运行5分钟后停止,振动压缩机以便使与润滑油相溶解的部分异丁烷排放出来,暂停3分钟后,再插电运行5分钟,使管路系统内异丁烷含量降低至最小;f.关掉电源,将干燥过滤器的排气孔密封,将专用排空钳卡在压机的低压管处,用R600a真空泵抽空,运行10分钟;g.用割管器拆掉压缩机,干燥过滤器,用氮气将管路吹5秒钟以上;h.更换R600a压缩机,干燥过滤器(XH9),用气焊焊接各接口;i.吹氮气检漏,氮气压力不超过0.8Mpa,用肥皂水检漏;j.放掉氮气,抽空20分钟以上,真空度达到规定值;k.为保证灌注量的精确性,灌注时应用电子秤称量,冰箱插电运行;l.无异常用罗克环封口;m.封口处用肥皂水检漏;n.冰箱插电运行,检测性能。注:①返修时若更换压缩机,灌注量为规定值;不更换压缩机,灌注量为规定值的90%。②因有一定的危险性,原则上不允许在用户家打开制冷系统操作;③更换压缩机时若条件不允许,可采用以下工艺:a.在宽敞通风良好的车间或室外打开干燥过滤器处毛细管并密封毛细管口,然后启动压缩机,泄放5分钟后关掉压机,振动压缩机暂停3分钟,再插电运行5分钟;b.用割管器割断压缩机回气管和高压管,用氮气吹冷凝器和蒸发器不少于30秒;c.换上新压缩机,干燥过滤器,焊接后检漏;d.冲注制冷剂,插电运行,确认制冷良好后,用罗克环封口并检漏;e.更换下的压缩机将压缩机油倒掉并密封各管口。
注:维修R600a冰箱必须严格按照以上工艺操作。
维修设备及工具1、R600a抽空灌注机2、电子秤3、洛克环压接钳4、排空钳5、封口钳6、洛克环堵头(密封压缩机工艺管)7、洛克环密封液
6. 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100字以内,谢
1.莫尔斯电码
为了尽快地把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远方去,古代的中国,在遥远的边塞通向京城的道路上修建了许多烽火台,边境一有战事或其它紧急情况,就一站接着一站地点起烽火,把信息传到京城帝王那里。但是,烽火台造价很高,还需要昼夜派人驻守瞭望,又不能传达信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大量的信息还得靠人力传递。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这个地方打败了波斯军队,赢得了保卫国土的胜利。为了让首都人民尽快地分享这一喜讯,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希腊军队的将领就派了一个叫斐迪辟的士兵,徒步从马拉松平原一刻不停地跑到了当时希腊的首都雅典。当斐迪辟向首都人民报告了胜利的喜讯后,终于因极度疲劳而倒下牺牲了。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就把他所跑的全路路程(42195米)列为长跑比赛的一个项目,并命名为马拉松赛跑。在古代,人们传递信息是多么地困难啊。古代人们极力地寻找最快的传递信息的方法,然而,只能在神话小说里创造出“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寄托自己的理想。
“顺风耳”的理想终于由一名美国画家实现了,他就是电报机的发明者──莫尔斯。
19世纪初期的一个秋天,在一艘航行的船上,一群旅客正围着一个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听他讲述发明不久的电磁铁:一块马蹄形的、缠着导线的铁块,一通电就会产生吸引力;而电流一断,吸着的铁性物质便都掉了下来。大家都被这新鲜事吸引住了。当时莫尔斯也正好在场,他在感到好奇的同时,却比周围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他向杰克逊问了一个问题:电流在导线里流动的速度快不快(可见莫尔斯毫无电学知识)?当他知道电流的速度快得在几千千米长的电线里,一瞬间就能通过时,一个大胆而又新奇的想法,在他头脑中出现了。
海轮上的巧遇,改变了莫尔斯的生活道路。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绘画事业,开始了发明电报的艰苦研究工作。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利用电流一断一通的原理,发明了电报机和用点画表达信息的电码──“莫尔斯电码”(目前使用的小学自然课本中选编的电码就是其中的一种),使通讯变得便利了。
电报虽然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内容,但是,发报人先得把信息内容转换成符号,按一定的操作规律把这种符号发送到收报人那里。收报人收到这种符号后,再利用电码把它所代表的内容翻译出来,还是比较麻烦。如果能直接传送语言信号那该多好啊!人类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发明了电报后,又在给自己出新的难题了。
第一个向这个难题宣战并获得胜利的是美国一位研究聋哑语的教师贝尔。贝尔开始研究这个难题时,对电学一窍不通。但是,他在研究人的声带过程中想到: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能不能把这种振动通过电流的强弱变化送出去呢?能不能把物体的振动变成变化的电流,再把变化的电流还原成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来呢?这可真是个大难题。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贝尔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华盛顿,从头开始学习电学知识。经过3年的发奋努力,他在机械工匠沃特森的帮助下,终于在187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话筒和听筒。用电流传送声音的理想实现了。但是,当时的电话杂音太大,传送距离又太短,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1878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话机作了较大的改进,使通话距离增长到100多千米。
1915年,贝尔又进一步解决了由于长距离通话给电话机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终于在这一年的美国,架起了第一条长达6000多千米的电话线路。
现在,电话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在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1~2人就拥有一台电话机。电话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有的电话机当主人不在时,能自动地把对方的传话内容记录在磁带上;有的除了通话外,还能同时传送手写的文字或图形;有的甚至能通过电话机前的荧光屏使通话人相互见面。这可真比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神了,因为这种可视电话同时具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双重功能。
2.威力无比的铜镜
公元前212年的一天,强大的罗马帝国向弱小的叙拉古国发动了进攻。敌军从海上和陆地同时向叙拉古逼近,整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当时,根据国王的命令,保卫叙拉古的指挥权由阿基米德来承担。
眼看罗马舰队越来越近了,阿基米德仍镇定地站在城堡上眺望远方的海湾。忽然,一个念头闪进他的脑际:“威力无比的太阳啊!但愿你的威力能帮助我拯救善良的叙拉古人民。”他果断地下达命令,让全体妇女拿起她们的铜镜,到海边集合。
这时,敌军见许多身穿白色长袍的妇女向港口的码头聚集,但是,他们怎么也捉摸不透阿基米德又在玩弄什么把戏。
就在罗马舰队步步逼近码头的时候,忽见对面射来一道道明亮的光柱,这些光柱不停地移动着,最后,几百道光柱集中到一点。那一点,亮得出奇,灼热烤人,落到舰船的大帆上,把大帆烧着了。
大火随着海风不断蔓延,顿时,整个舰队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惊慌失措的罗马士兵带着满身的火,一个个跳下海去。
岸上的叙拉古妇女个个兴高采烈,把镜子抱在怀里,大声欢呼:“罗马人被打退了,罗马人被打退了!”
7. refrigerant是什么意思
refrigerant:n. 制冷剂,冷冻剂;adj. 冷却的;
英语:
英语(English),是由古代从北欧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民至大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也是欧盟,最多国际组织和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仅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少于官话汉语和西班牙语。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做为沟通媒介。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大约有50万个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苏格兰语、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与英语也很接近。其他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下的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格兰,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外,相对也驱使不少原生的日耳曼语汇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