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氢气浓度在3%需要用防爆电器吗
氢气浓度来3%需要用防爆电气。源
按照电气防爆国家标准,一般认为当空气中的危险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5%时,被认为是安全的。氢气的爆炸下限是4%,也就是说空气中的氢气浓度低于1%时被认为是安全场所。所以氢气浓度3%的场所要用防爆电气。
来自南阳中天防爆
② 车间使用氢气的时的防爆问题
要看氢气排气口出是否在室外,排气口处5米范围内不要安装电器设备。要监控排气口燃烧,熄火后要自动重燃
③ 对氢气,氧气储运有什么规定
对氢气,氧气储运有什么规定
① 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氧气是助燃气体,因此氢气、氧气储罐不宜同间设置,氢气、氧气瓶不可在同间存放;氢气、氧气罐必须同间设置的,要留有安全距离,而且房间必须开有屋顶天窗或自然排风口。
② 氢气、氧气的储间应是开放、自然通风好的房间,但应防止阳光直射气瓶。
③ 氢气、氧气储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④ 氮气钢瓶与氢气钢瓶存放在一起有哪些危险性.两种转载钢瓶的气体是否可以存放在一起
⑤ 氢气管道环境电气防爆等级
氮气管道环境,电气防爆等级应该是二级,因为的话,这个也是比较严重的液化气,天然气是一级
⑥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储运 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度。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卤素等分开存放。仓间内照明通风等设施应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并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用,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⑦ 电气的防爆等级区分防爆区域怎么区分
防爆等级的区分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设备使用的类别,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温度组别,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来划分的。
防爆区域的区分:按场所中存在物质的物态的不同,将危险场所划分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和可燃性粉尘环境。按场所中危险物质存在时间的长短,将两类不同物态下的危险场所划分为三个区,即:对爆炸性气体环境,为0区、1区和2区;对可燃性粉尘环境,为20区、21区和22区。
⑧ 氢气装置内使用的电气设备如果不防爆和防爆级
矿用隔爆兼本职安全型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是:Exdib 防爆标志是指用于描述防爆电气设内备的防爆等级、容温度组别、防爆型式以及所适用区域的标识。而防爆电气设备在有粉尘及易燃混合气体的工作情况下,电机和电器设备绝对不能有电火花泄漏。防爆电气设备按GB 3836标准要求,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内容包括: 防爆型式+设备类别+(气体组别)+温度组别根据所采取的防爆措施,可把防爆电气设备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油浸型、充砂型、浇封型、n 型、特殊型、粉尘防爆型等。
⑨ 氢气瓶存放国家标准
氢气瓶储存的标准以及注意事项。
氢气瓶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氢气瓶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
库房应采用防爆型电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搬运和使用时轻装轻卸,禁止敲击、碰撞。
氢气瓶,必须按规定每3年检验一次,超期未检的气瓶严禁充装和使用。必须专瓶专用,不得挪用及代用。氢气瓶涂深绿色油漆,禁止擅自更改气瓶的颜色标记和钢印。使用前要认真核对气瓶的颜色标记和钢印,以防误用。
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且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
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7次。
室内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米。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米。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与其他可燃性气体贮存地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
要设有固定氢气瓶的支架。多层建筑内使用气瓶,除生产特殊需要外,一般宜布置在顶层靠外墙处。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带压更换阀门。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0.05兆帕以上的余压。
若氢气泄漏或爆炸,应立即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可能的话先冷却气瓶并将气瓶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氢火焰不易察觉,救护人员要防止外露皮肤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