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检验石子性能需要哪些设备
国内
金属矿山
和建筑工程的发展,驱动了
矿山机械
生产的高速增长,重型矿山设备增长率为30%,工程机和租械中的矿山破碎石子机器增长最快,由于国内高铁、高速公路的快速增长中,对石子
破碎机器
至少增长了60%以上,给石子机器机械生产厂家带来了良好的机.
高速公路、高铁的建设中,而破碎石子机器是最主要的设备,矿山破碎行业的不断发展,多数矿山机械生产厂家,在新型、节能、环保、低耗能等方面发展,石子机器越来越先进、自动化、人性化操作.
矿山加工石子主要是大型石头的破碎,随着石子机器的发展,有效改善了矿山的整体行业,按照石子的用途、性能、大小来选择合适的石子机器,高铁等高级工程中对石子的要求极严,需要高质量的石子机器来加工.
长城公司生产的石子机器特点:
1、全套石子机器由:
振动喂料机
、
鄂破
、
反击破
、
振动筛
等组成,根据原料的要求、特性来选择合理的配置.
2、广泛用矿山、建材、公路、桥梁、铁路、化学工业的部门,专业破碎鹅卵石、石灰石、花岗岩、
石英石
、页岩、
玄武石
等石头的专业破碎加工石子.
3、全套设备除绝棚雀了必要的开机和日常维护外,完全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产量大、收益大,成品石子外观粒形好、均匀、符合国内高速路的标准.长城公司专业为您提供
制砂生产线
、并早
制砂设备
、
石料生产线
、石料设备等,根据各地用户的不同情况,优化石子机器的工艺,配套合理,保证了整个配套设备的出料通畅,各个配套设备之间设置合理、占地面积小.
⑵ 建筑工地用的石子需要检测什么呢有什么取样要求吗
工地用的石子主要检测项目有:1筛分析、2表观密度做滑携、3堆积密度、4含水率、5含泥量、6泥块含量、7针片状含量、8压碎指标、9岩石的抗压强度取样要求:按同产地、同规格每400 m3或600吨为一批。用50公斤的米袋装满就行了。
出处
北魏贾思勰《齐让毁民要术·笨曲并酒》:“受两石以下瓮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瓮底。”
《水浒传》第七十回:“ 张清 把左手虚提长枪,右手便向锦袋中摸出石子。”
《红楼梦》第四一回:“ 刘老老 便踱过石去,顺着石子甬路走去。”
茅盾《子夜》九:“我坐车子经过 东新桥 ,就碰着了两三百人的一队,洋瓶和石子是武器,跟巡捕打起来了。”
宋何薳《春渚纪闻·丁晋公石子砚》:“石既登岸,转仄之间若有涵水声。砚工视之,贺曰:‘此必有寳石藏中,所谓石子者是也。相传天产至珍,滋荫此潭,以孕崖石,散为文字之祥,今日见之矣。’即丛手攻剖,果得一石於泓水中,大如鹅卵,色紫,纯伏玉也。”
⑶ 请问什么东西可以穿透石头而不损伤被穿透物
编辑词条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即NMR)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又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核磁共振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核磁共振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子结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
并不是是所有原子核都能产生这种现象,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当核磁矩处于静止外磁场中时产生进动核和能级分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自旋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这种过程就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后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13C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NMR。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处在无线电波波段)同时作用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核磁共振很快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高新技术。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均存在固有磁矩。可通俗的理解为它们在磁场中的行为就像一根根小磁针。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核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导致能级分裂,能级差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如果再同时加一个与能级间隔相应的交变电磁场,就可以引起原子核的能级跃迁,产生核磁共振。可见,它的基本原理与原子的共振吸收现象类似。
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核自旋等,后来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对于孤立的氢原子核(也就是质子),当磁场为1.4T时,共振频率为59.6MHz,相应的电磁波为波长5米的无线电波。但在化合物分子中,这个共振频率还与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称为化学位移。这是由核外电子云对磁场的屏蔽作用、诱导效应、共厄效应等原因引起的。同时由于分子间各原子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自旋-耦合裂分。利用化学位移与裂分数目,就可以推测化合物尤其是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这就是核磁共振的波谱分析。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C13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用核磁共振法进行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有精度高、对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
最早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是由1973年劳特伯发表的,并立刻引起了广泛重视,短短10年间就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作用在样品上有一稳定磁场和一个交变电磁场,去掉电磁场后,处在激发态的核可以跃迁到低能级,辐射出电磁波,同时可以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压信号,称为核磁共振信号。人体组织中由于存在大量水和碳氢化合物而含有大量的氢核,一般用氢核得到的信号比其他核大1000倍以上。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电压信号不同,结合CT技术,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得到人体组织的任意断面图像,尤其对软组织的病变诊断,更显示了它的优点,而且对病变部位非常敏感,图像也很清晰。
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一个前沿课题是对人脑的功能和高级思维活动进行研究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人们对大脑组织已经很了解,但对大脑如何工作以及为何有如此高级的功能却知之甚少。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政府还将20世纪90年代确定为“脑的十年”。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对生物活体进行观测,而且被测对象意识清醒,还具有无辐射损伤、成像速度快、时空分辨率高(可分别达到100μm和几十ms)、可检测多种核素、化学位移有选择性等优点。美国威斯康星医院已拍摄了数千张人脑工作时的实况图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揭开人脑工作的奥秘。
若将核磁共振的频率变数增加到两个或多个,可以实现二维或多维核磁共振,从而获得比一维核磁共振更多的信息。目前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仅限于氢核,但从实际应用的需要,还要求可以对其他一些核如:C13、N14、P31、S33、Na23、I127等进行核磁共振成像。C13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核磁共振与其他物理效应如穆斯堡尔效应(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电子自旋共振等的结合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伴随着脉冲傅里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次突破,使C13谱进入应用阶段,有理由相信,其它核的谱图进入应用阶段应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医学家们发现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可以产生核磁共振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获取人体内水分子分布的信息,从而精确绘制人体内部结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上1969年,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学中心的医学博士达马迪安通过测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成功的将小鼠的癌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达马迪安新技术的启发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物理学家保罗·劳特伯尔于1973年开发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MRI),并且应用他的设备成功地绘制出了一个活体蛤蜊地内部结构图像。劳特伯尔之后,MRI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一项常规的医学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与脊椎病变以及癌症的治疗和诊断。2003年,保罗·劳特伯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因为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的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
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
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核发生进动的能量与磁场、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与磁场的夹角相关,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这些磁量子数之间跳跃,而不能平滑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级。当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接受其他来源的能量输入后,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也就是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的夹角会发生变化。这种能级跃迁是获取核磁共振信号的基础。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的应用
NMR技术
核磁共振频谱学
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对于有机分子结构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目前对核磁共振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两类原子核的图谱。
对于孤立原子核而言,同一种原子核在同样强度的外磁场中,只对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场敏感。但是处于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由于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感受到的外磁场强度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且处于分子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所感受到的外加磁场的强度也各不相同,这种分子中电子云对外加磁场强度的影响,会导致分子中不同位置原子核对不同频率的射频场敏感,从而导致核磁共振信号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通过核磁共振解析分子结构的基础。原子核附近化学键和电子云的分布状况称为该原子核的化学环境,由于化学环境影响导致的核磁共振信号频率位置的变化称为该原子核的化学位移。
耦合常数是化学位移之外核磁共振谱提供的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所谓耦合指的是临近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相互影响,这种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原子核自旋在外磁场中进动的能级分布状况,造成能级的裂分,进而造成NMR谱图中的信号峰形状发生变化,通过解析这些峰形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分子结构中各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
最后,信号强度是核磁共振谱的第三个重要信息,处于相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在核磁共振谱中会显示为同一个信号峰,通过解析信号峰的强度可以获知这些原子核的数量,从而为分子结构的解析提供重要信息。表征信号峰强度的是信号峰的曲线下面积积分,这一信息对于1H-NMR谱尤为重要,而对于13C-NMR谱而言,由于峰强度和原子核数量的对应关系并不显著,因而峰强度并不非常重要。
早期的核磁共振谱主要集中于氢谱,这是由于能够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的1H原子在自然界丰度极高,由其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很强,容易检测。随着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仪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发出不同频率的射频场,这样就可以对样品重复扫描,从而将微弱的核磁共振信号从背景噪音中区分出来,这使得人们可以收集13C核磁共振信号。
近年来,人们发展了二维核磁共振谱技术,这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分子结构的信息,目前二维核磁共振谱已经可以解析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MRI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体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水,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探测到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够绘制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的技术。
与用于鉴定分子结构的核磁共振谱技术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改编的是外加磁场的强度,而非射频场的频率。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垂直于主磁场方向会提供两个相互垂直的梯度磁场,这样在人体内磁场的分布就会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位置都会有一个强度不同、方向不同的磁场,这样,位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氢原子就会对不同的射频场信号产生反应,通过记录这一反应,并加以计算处理,可以获得水分子在空间中分布的信息,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与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结合为临床诊断和生理学、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相对于X-射线透视技术和放射造影技术,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相对于超声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够显示更多细节,此外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MRS技术
核磁共振测深
核磁共振探测是MRI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延伸,通过对地层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测,可以确定某一地层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
目前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经成为传统的钻探探测技术的补充手段,并且应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中,但是相对于传统的钻探探测,核磁共振探测设备购买、运行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昂,这严重地限制了MRS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特点
①共振频率决定于核外电子结构和核近邻组态;②共振峰的强弱决定于该组态在合金中所占的比例;③谱线的分辨率极高。
磁共振成像的优点
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射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对人体没有游离辐射损伤;
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这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变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权图像,可区别肝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只能获取与人体长轴垂直的剖面图)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
临床意义:适应症:
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
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
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
编辑本段核磁共振和CT的区别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在关节炎的诊断上,主要用于检查脊柱,特别是骶髂关节。CT优于传统X线检查之处在于其分辨率高,而且还能做轴位成像。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所以软组织、骨与关节都能显得很清楚。加上CT可以做轴位扫描,一些传统X线影像上分辨较困难的关节都能在叮图像上“原形毕露”。如由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生来就倾斜和弯曲,同时还有其他组织之重叠,尽管大多数病例的骶髂关节用x线片已可能达到要求,但有时X线检查发现骶髂关节炎比较困难,则对有问题的病人就可做CT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在强磁场中放射波和氢核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磁共振一问世,很快就成为在对许多疾病诊断方面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最适于做磁共振成像,因为它的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大。在骨、关节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多于CT数倍的成像参数和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使其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明显高于CT。磁共振成像通过它多向平面成像的功能,应用高分辨的毒面线圈可明显提高各关节部位的成像质量,使神经、肌腱、韧带、血管、软骨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果得以显示。磁共振成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不足之处是,对于骨与软组织病变定性诊断无特异性,成像速度慢,在检查过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可引起运动伪影,影响诊断。
X线摄片、CT、磁共振成像可称为三驾马车,三者有机地结合,使当前影像学检查既扩大了检查范围,又提高了诊断水平。
⑷ 检测人造石英石要检测哪些指标,检测相关指标所要用到的什么样的设备,急求!谢谢
一般的石英石检测就以下几项,检测这些项目需要专业的设备,一凳隐渣般小公司不会购买这些设备,直接送样到国家建材检测中心去检测就行了,费用也不是很高。希望可以帮到你
测试项目 测试标准 样品尺寸要求
巴氏硬度 ASTM D2583 最小7×7mm平面,厚度至少为1.5mm 3pcs
洛氏硬度 ASTM D785 最小24×60mm平面,厚度至少为6mm 3pcs
冲击强度 ASTM D256 标准样条:63.5×12.7×3.2mm,10pcs
耐磨性 ASTM D4060 "100mm×100mm片状,厚度一般不超过10mm 3pcs"
弯曲强度 ASTM D790 标准样条:127×12.7×3.2mm, 5pcs
弯曲模量 ASTM D790 标准样条:127×12.7×3.2mm, 5pcs
热变形温度 ASTM D648 标准样条:127×12.7×3.2mm, 5pcs
抗压强度(干) ASTM C170 标准样条:50.8*50.8*50.8mm 10pcs
抗压强度(湿枣悄) ASTM C170 标准样条:携带50.8*50.8*50.8mm 10pcs
拉伸强度 ASTM D638 A4大小的板材2块,厚度3.2mm
⑸ 检测地下10-20米是沙还是石头的仪器有哪些
γ射线探伤机应该可以的,这种机器探测厚度大,穿透力强。体积小,质量轻,不需要使用水、电,适合于野外作业。 效率高,对于环缝和球罐可以周向曝光和全景曝光。但是对于安全防护要求高,管理严格。
⑹ 石头鉴定扫一扫
扫一扫键塌识别石头⑺ (二)常规宝石检测仪器鉴定
大多数黑色及深色宝石因透明度较差,自然光不能通过宝石,光在宝石中发生折射、反射产生美感,因而多数黑色宝石以其深邃的体色和特殊的光学效应获得人们的青睐。深色及黑色宝石琢件多为弧面型,鉴别时,宝石的折射率值、相对密度值、颜色色调和特殊光学效应(如猫眼效应、星光效应、变彩效应、光彩效应等)的观测则显穗陆友得非常重要。该系列宝石的鉴别要点:
(1)折射率值的测定:赤铁矿、铁铝榴石的折射率值较高,常常超出折射仪的可检测范围。其他黑色宝石的折射率值小于1.81,处于可测范围内。通过测定宝石的折射率值可鉴别宝石。
(2)相对密度测定:利用天平可获得非镶嵌宝石较准确的相对密度值,再结合其他特征进行鉴定。相对密度的测定对深色及黑色宝石尤为重要,因为宝石的许悉让多性质,如多色性、色散和透明度等特征,在此类宝石中无法获得。根据所测的相对密度值对照宝石的性质特征(表4-8)即可定名。赤铁矿、蓝宝石、黑榴石、尖晶石等在二碘甲烷(3.33)中下沉,其余的宝石品种均上浮;碧玺、透辉石等在三溴甲烷(2.89)中下沉,而玛瑙、天然玻璃则上浮。
表4-8 黑色及深色调宝石的鉴定特征
(3)放大观察:可利用宝石表面的棱角和腰部尖锐或粗糙的程度判断宝石硬度的大小,如天然玻璃的棱角或腰部常常较粗糙或有缺口,表明其硬度较低。对于透明、亚透明或半透明的黑色宝石,可根据其内部包裹体的特征进行宝石鉴定,如透辉石内部可见金属性质的包裹体。
(4)特殊光学效应:星光透辉石具有特征的不对称四射星光。天然玻璃由于含有白色的矿物包裹体,类似雪花,构成了雪花黑曜岩特有的鉴定特征。黑欧泊具有变彩效应。蓝宝石、尖晶石、铁铝榴石可出现六射星光。
(5)其他鉴定特征:赤铁矿具有红褐色的条痕。天猜槐然星光宝石可见平直的色带或天然的包裹体。黑玛瑙亦称“安力士”,不透明,透射光观察,显暗绿色或灰绿色,折射率值1.54,相对密度2 .65,极少能看到其条带状构造,摩氏硬度6~7,玻璃或蜡状光泽。
常见的黑色有机宝石主要有煤玉、黑珊瑚、黑珍珠等,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宝石学特征详见有机宝石部分。
⑻ 检测天然陨石钻石的纯度用什么机器
这种热导仪只对钻石有效。对其他材料的测试误差太让庆大。水晶能测出超过钻石的硬度。对陨石也同样无效。陨石鉴定非常专业,不会用热导仪这样不可靠的手段。
1、监测可以用热导仪鉴别,钻石的导热性是坦喊握固定的,热导仪可以初步鉴别钻石真假。
2、用十倍放大镜看钻石的火彩和内部结构,这个需要你对钻石有一定的了解。
3、用腰棱镜看钻石腰棱上是渗埋否有腰围码
⑼ 有一无色透明宝石,你会选择哪种仪器,如何鉴定它
指那种经过琢磨和抛光后,可以达到珠宝要求的石料或矿物
宝石的鉴定,一般可以分为原石和成品两大类。
对于原石的鉴定,又可以分为野外鉴定和室内鉴定。野外鉴定多数采用放大镜和小刀等简单工具,用以初步对宝石矿物进行定名。室内鉴定主要是利用各种手段和仪器,进一步测定宝石矿物的数据,为鉴别宝石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宝石成品的鉴定,必须是在不破坏宝石完整性的前提下去鉴别所测定的宝石。
目前常用的、易于掌握的宝石鉴定仪器有以下几种:
1.笔式聚光手电:用来观察浓色宝石的透明度。聚光手电的电珠应凹于笔头面,不能凸出笔头面,否则不便于观察。
2.放大镜:是宝石放大观察的仪器之一。最常用的是10倍放大镜,还有20、30倍的几种。放大镜是宝石专家的关键工具和必备之物,便于携带。可用它来鉴定宝石的品种和真伪。用放大镜可以观察:(1)宝石的表面损伤、划痕、缺陷。(2)琢型质量。(3)抛光的质量。(4)宝石内部的缺陷、包裹体。(5)颜色的分布和生长线等。鉴定时,应将宝石置于离10倍放大镜约2.5厘米的强光之下,慢慢调节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选择放大镜的质量也很重要,质量差者在放大时将产生图形畸变。
3.二色镜:有的宝石具有多色性,观察宝石多色性最好的仪器是二色镜。二色镜是一种结构合理、价格便宜、小巧简单的光学仪器。二色镜使用的是一块合适的透明的无色方解石(冰洲石)菱面体,由于冰洲石的双折射率较高,该仪器可以将穿过宝石的两条平面偏振光线分离开来。要求必须是有颜色透明的单晶体宝石才能够检测出多色性,玉石不能检测多色性。二色镜主要用于区别红宝石和红色尖晶石、红色紫牙乌;区别蓝色尖晶石和细小的蓝碧玺;区别蓝宝石和蓝色人工合成尖晶石等。用二色镜检测宝石时必须不断转动宝石,直到两个差异最大的颜色出现在窗口上为止。对于宝石的三色性的确定,必须认真地反复检测,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测,出现三种颜色才是三色性。检测孝乎时注意:眼睛、二色镜和宝石样品,其间距应不超过2-5毫米。
4.折光仪:折光率是透明宝石重要的光学常数,是鉴定宝石品种的主要依据。测折光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量法,用折光仪测量;另一种是相对测量法,用液体浸没法。折光仪是根据光的全反射的原理制造的。目前常用的折光仪只适用于折光率为1.36-1.81范围内的宝石。宝玉石的折光率(N)的计算方法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1)与在宝石中的传播速度(V2)之比为一个常数,即N=V1 /V2 。均质体宝石,光在其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变,折光率相等,称之为单折光率。非均质体宝石,在折光仪中有两个读数,最大、最小折光率值之间的差值,称之为双折光率。折光仪是宝石学家最常使用的仪器之一,它的体积小,使用方便。他既可以测试刻面宝石的折光率,还可以用点测法测出弧面宝石的折光率粗慎州。
5.查尔斯滤色镜:滤色镜是利用吸收光的特定波长这一特征而设计的。它由两片仅让深红色和黄绿色光通过的明胶滤色镜组成的宝石鉴定仪器。滤色镜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对识别一些染色宝石和人造宝石特别有效,对识别炝色翡翠非常有效。它可以鉴别祖母绿和其它仿造品,而要准确地确定,还要借助于其它方法综合考虑。在滤色镜下祖母绿呈现红色或粉红色,而其它和祖母绿相似的天然绿色宝石,在滤色镜下观察不显红色。
6.宝石显微镜:宝石放大观察的一种重要的仪器。它能够检测10倍放大镜不能清晰岩蔽地确认或观测到宝石外部和内部特征。宝石显微镜可以观察宝石内部的包裹体、解理、双晶纹、生长线、色带;观察宝石的磨工、抛光度和意外损伤;鉴别拼合宝石二层石、三层石。宝石显微镜的结构合理,辅助设备齐全,放大倍数可变幅度较大,一般是10 至70倍。宝石显微镜有两种光源,一般用底灯观察宝石的内部缺陷,如包裹体、裂隙等;用反射灯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如断口、色带、解理面等。宝石显微镜是精密仪器,要严格按操作规则使用。
7.热导仪:热导仪是根据钻石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而设计制作的。绝大多数宝石不具备热导性或热导率极低,所以一般热导仪均为区别钻石与人造仿钻制品而设计的,是鉴别钻石与其它仿钻制品的专用仪器。钻石热导仪由金属针状测头与控制盒组成,当测头尖端触及钻石表面时,温度明显降低,由仪器表头信号灯或鸣叫声显示测定结果。热导仪长十多厘米,便于携带,使用极为方便。
8.偏光器:是使平面偏振光垂直相交,光线通不过的原理制造的一种简单的光学仪器。偏振器是由两个震动方向垂直的偏光片、支架和底部照明灯组成。用以检测宝石的光性(是均质体还是非均质体)和多色性。在打开照明灯的偏光器中,转动观察宝石样品的明暗变化情况。(1)如果样品明亮,没有明暗变化,可能是隐晶质或微晶集合体,如玉髓、翡翠等。(2)如果样品全黑,没有明暗变化,将样品变换一个角度继续观察,如果仍然无明暗变化,样品属均质体。属均质体的宝石有等轴晶系和非晶质宝石。(3)如果转动宝石360°时,宝石样品发生四次明暗变化,这表明样品为非均质体。属非均质体的宝石有四方、六方、三方、斜方、单斜、三斜晶系中的宝石。(4)如果样品在正交偏光下转动时,可看到灰暗的蛇纹状、网格状或不规则的现象,则可能是均质体宝石所呈现的异常干涉色,此时应十分注意。利用偏光器,还可以检测宝石的多色性,能够验证宝石的非均质性和均质性。
此外,常用的宝石鉴定仪器还有吸收光谱摄谱仪、荧光灯、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
关于珠宝的几大分类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 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阗玉是我国的名特产。
玛瑙 —— 从色彩上分有:白、灰、红、兰、绿、黄、羊肝、胆青、鸡血、黑玛瑙等。 从花纹上分有:灯草、藻草、缠丝、玳瑁玛瑙等。在我国的东北、内蒙、云南、广西均有出产。且有含水玛瑙,称为水胆玛瑙。
石——绿松石、青金石、芙蓉石、木变石(又名虎皮石)、桃花石(又称京粉翠)孔雀石、兰纹石、羊肝石、虎睛石、东陵石等,其中绿松石是我国湖北郧阳一带的名产。
晶——水晶、紫水晶、黄水晶、墨晶、茶晶(又名烟水晶)、软水晶、鬃晶、发晶。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出产。
翡翠——具有紫、红、灰、黄、白等色,但以绿色为贵,它是我国近邻缅甸的名特产。
珊瑚——分红、白两色,是一种海底腔肠动物化石,我国台湾省出产的质量很好。
珠——珍珠(海水珍珠、淡水珍珠)、养珠(海水养珠、淡水养珠)。
宝——钻石、红宝石、兰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猫眼宝石、变色宝石、黄晶宝石、欧珀、碧玺、尖晶宝石、石榴石宝石、锆石宝石、橄榄绿宝石、翡翠绿宝石、石英猫眼、长石宝石等
⑽ 人工宝石用什么仪器如何区分
人工合成宝石的出现弥补了天然宝石的不足,因而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后,至今仍很有前途,且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工合成宝石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人工合成红宝石的技术已经成熟,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焰熔法,助熔剂法,水热法。其中焰熔法红宝石较易鉴定,通过观察内部弧形生长纹和气泡而确定为合成红宝石,市面上特别是旅游商品店出售的颜色鲜红、颗粒较大的标有“红刚玉”、“刚玉”“鲁宾石”的实则就是此种红宝石。助熔剂法红宝石需要专业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特征将其鉴定出来。水热法红宝石合成环境仿照天然红宝石的生长环境,内部特征极象天然红宝石,一般仪器都很难将其区分,常需借助其它大型仪器,如x射线仪
合成金红石的鉴别
合成金红石具有极高的色散值使其泛出五颜六色的火彩。这种特征使之不易与其他任何材料相混淆。此外,其极高的双折射率使其刻面棱重影异常清晰。仅此二特征就足以确认它了。
酸锶的鉴别
钛酸锶作为仿钻材料,极易识别。钛酸锶极强的火彩使它明显不同于钻石。尽管标准圆多面型的钛酸锶在线试验中不透光,但它明显较低的硬度使之表面显示出明显的磨损痕迹、圆滑的刻面棱和不平整的小面。尽管反射仪上可获得与钻石相同的折射率,但热导仪检测时却无钻石反应。卡尺法或静水称重都可测出未镶品的比重,从而确认它。
合成红宝石的鉴别
1.合成红宝石可见极细的弯曲生长纹和拉长的气泡,有时还可见云朵状的气泡群。
2.宝石中偶尔可见未熔化的原料粉末。
3.在暗域照明和斜向照明下,偶尔可见一些细微的白色云状包体。
4.显微镜下有时可见晶体不均匀的生长条纹。
5.宝石晶体可能带有籽晶的痕迹。
6.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可检测宝石晶体中的铱或钼金属包体。
合成金绿宝石的鉴别
1.合成金绿宝石可见弯曲的生长纹和拉长的气泡。
2.宝石中偶尔可见未熔化的原料粉末。
3.在暗域照明和斜向照明下,偶尔可见板条状的杂质包体和针状包体。
4.合成金绿宝石的折射率(1.740-1.745)稍微偏低。
5.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可检测宝石晶体中的铱或钼金属包体。
人造钇铝榴石的鉴别
钇铝榴石是人造宝石,可根据其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将其与相似宝石区分开
区域熔炼法合成宝石的鉴别
区域熔炼法合成宝石工艺中未使用坩埚,所以不存在坩埚杂质的污染。该技术能精炼和提纯晶体,所以晶体中很少出现包裹体和生长纹,晶体的质量较高。该方法合成的宝石颜色纯度较高,内部洁净。通常荧光强于相对应的天然宝石的荧光;分光镜下吸收谱线简单清晰;宝石表面加工不够精细,常出现“火痕”等。对于人造钇铝榴石晶体,由于没有天然的对应宝石,可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予以鉴别。由于晶体生长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突变,也会合成出质量较差的宝石晶体。其特征是:生长纹混乱、晶体颜色不均匀、甚至出现气泡等。因为区域熔炼法制作成本昂贵,真正商业化生产的高质量的 合成宝石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合成宝石的研究和报道也较少见。
冷坩埚法合成宝石的鉴定
冷坩埚法是生产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的方法。该方法是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捷夫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制出来的,并于1976年申请了专利。由于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良好的物理性质,无色的合成立方氧化锆迅速而成功的取代了其它的钻石仿制品,成为了天然钻石良好的代用品。合成立方氧化锆易于掺杂着色,可获得各种颜色鲜艳的晶体,因此受到了宝石商和消费者的欢迎。
合成立方氧化锆常被用作钻石的仿制品。因此,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的性质及特征,就是合成立方氧化锆的鉴别特征。
助熔剂法合成红宝石的鉴别
A、助溶剂残余包裹体
B、气固两相包体:
C、铂金片
D、特殊的色带或色域
助熔剂合成宝石中可见直线状、角状生长环带,这些特征与天然红、蓝宝石中的色带,在外观上是一致的。但在拉姆拉合成红宝石中可出现一种搅动状的颜色现象和纺锤形色域,在多罗斯(Douros)合成红宝石中可出现浅红、无色色带和蓝色三角色块。
F、种晶
早期生产的产品采用了很大的种晶,例如Leichleitner公司仅在种晶上生长薄薄的一层合成红宝石。目前,绝大多数的助溶剂法合成红、蓝宝石中很难看到种晶及其相关的特征。
G、发光性
紫外光下助溶剂法合成红宝石呈中一强的红色荧光,可以对红宝石的鉴定起到指示作用,而拉姆拉红宝石加入了某些稀土元素,在紫外光下橙红色荧光。少数样品可能显示蓝白色荧光。
H、可见光谱
助熔剂法合成红宝石的吸收光谱与天然的一样,只是比天然红宝石更清晰、更明显。
I、微量元素
用电子探针分析暴露到宝石表面的助溶剂残余包裹可以检验出包裹的化学组成,用X-荧光能谱仪,可以无损分析出宝石所含的微量化学元素。最常用的助溶剂是一些重金属的氧化物,如PbO、PbF2、BiO2、MoO2,以外还可有B2O5,Li2O,有时也用冰晶石(Na3AlF6)。
合成彩色水晶常常显示不同与天然品种的色带。合成彩色水晶的色带总是平行种晶板,而合成紫晶时种晶板通常平行于菱面体面方向;合成黄水晶的种晶板平行于底轴面。所以利用偏光镜可以帮助确定。
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的早期产品主要含 I 型水,不含 II 型水,后来通过改进工艺使新的产品既含 I 型水又含 I I 型水,但仍以 I 型水偏多,证明一般碱含量较低。而天然祖母绿中的较高。不同产地的天然及不同厂家的合成祖母绿 I 型水、 II 型水分子的吸收峰相对强度差异也很明显。近几年的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产品的红外光谱一般都可见 I 型水和 II 型水的吸收峰,而天然祖母绿既含 I 型水又含 II 型水,但 II 型水较多。
合成钻石的颜色和类型也可以控制。因为生长舱内充满了空气,空气中含有氮,所以大多数合成钻石都是含孤氮的Ib型钻石。这种钻石多为黄到褐色。如果在反应舱内放一些氮的吸收剂,如锆或铝,则可以获得无色的不含氮的Ⅱa型钻石。如果同时再加入一些硼,则可合成出含硼的蓝色Ⅱb型的钻石。
合成的钻石还可以通过辐照处理把它们变成彩色钻石。
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下通常无荧光,短波下常有黄色、绿黄色、橙黄色的荧光。而天然钻石在长波紫外下通常有较强的荧光,多为蓝白色,短波下相对较弱或为惰性。合成钻石在短波紫外线下有特征的分带现象,即在立方体与八面体生长方向荧光分布特征,又称为“马尔他十字分带”现象,如图所示。天然钻石则显示年轮状荧光分布。钻石结构荧光鉴定仪(DIAMONDVIEW)就是有DTC专门推出用于检测钻石在紫外线下的荧光分布特征的仪器。近无色的合成钻石在短波下有明显的磷光,天然钻石无磷光。
合成欧泊比天然欧泊更易透紫外线。此性质的检测方法是:把照相纸放在盛有水的盘中,被检测的宝石和厚度、类型都相近的天然材料一起放置在相纸上,曝光时间约为2—3秒。显影后,在合成宝石的像周围可见到一个白边,但天然宝石的像却没有白边。
常见的玻璃仿制品及其鉴别
A..仿透明宝石的玻璃品种
玻璃常用作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橄榄石等透明宝石的仿制品。它可以具有与所仿宝石十分相似的颜色,但其特征的内含物与所仿宝石不同的折射率、光性、相对密度及光谱是鉴别它的关键。
(1)表面及内部特征:
模制的玻璃表面模制痕、圆滑的刻面棱、收缩的凹坑。玻璃内部常可见气泡、旋涡纹。天然透明宝石除天然玻璃外,很少能见到单气相包体。天然宝石常显示矿物晶体包体、气液相包体等,这些在玻璃中见不到。某些天然透明宝石因有较大的双折射率,在放大下可见刻面棱重影,而玻璃中见不到。
(2)折射仪:
通常与所仿宝石的折射率或光性不同,且为单折射。玻璃折射率一般为1.45-1.70,而在此范围内常见的透明天然无机宝石都是双折射的。
(3)异常双折射:
玻璃在偏光镜下显全消光或扭动的无干涉圈的黑十字的异常消光;双折射的天然透明宝石可显示一轴晶或二轴晶干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