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港口装卸设备有哪些
港口装卸机械可分为起重机械、输送机械和装卸搬运机械三种基本类型。在港口从事船舶和车辆的货物装卸,库场的货物堆码、拆垛和转运,以及船舱内、车厢内、仓库内货物搬运等作业的起重运输机械。港口装卸机械一般要具有较高的工作速度和生产率,并能适应频繁的连续作业的要求。下面为您介绍港口装卸机械的作用。
装卸设施:装卸设施主要是指港口为船舶、车辆装卸货物和港区内货物搬运所用的装卸、搬运机械。港口装卸机械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港口所要装卸的货物种类、吞吐能力和装卸工艺确定。港口装卸机械设备是港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起重机械、搬运机、输送机械以及各类装卸专用机械等。
1、起重机械
起重机械主要是各种起重机,港口使用较多的有门座起重机、门座抓斗卸船机、桥式抓斗卸船机、龙门起重机和浮式起重机等。集装箱码头主要使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1)门座起重机因有门形底座(门座)而得名,又称门吊、门机。这种起重机臂架长,起升高度大,各机构工作速度快,因而工作范围大,生产率高,且可配装不同的取物装置。
(2)门座抓斗卸船机由门座起重机派生出来的专用机械,又称带斗门机,多用于海港散货卸船作业。结构形式同门座起重机相似,但在门座上装有承接散货用的漏斗和胶带输送机系统,吊具为抓斗。抓斗自船舱抓取散货后,经起升、变幅,将散货卸入门座上的漏斗内,再由胶带输送机系统输送到堆场。
(3)桥式抓斗卸船机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散货专用卸船机械。它同门座抓斗卸船机的区别在于它的水平移动抓斗是靠抓斗小车在起重机桥架轨道上行驶来实现的,而不靠臂架的俯仰来实现。
(4)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为集装箱装卸船的专用起重机。布置于集装箱码头前沿,外形同桥式抓斗卸船机相似。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有多种类型。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前后两片门框和拉杆组成门架,门架沿码头前沿轨道行驶,桥架支承在门架上。
② 维多利亚港的基本信息
维多利亚港(英语:Victoria Harbour)简称维港,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东起鲤鱼门,西面海界由青衣岛至香港岛。中间尖沙咀到中环之间较窄。由于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其而拥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一年四季都可以自由进出。早年就已经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后来从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之一。
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港系英国人纪念英女皇维多利亚(Victoria)而起。而维港亦坐落香港首府维多利亚城的北面。未起名维多利亚港之前,英文就叫Harbour of Hongkong或者Hongkong Harbour,即『香港之港』的意思。初期维多利亚港西界没有这么远,只系包括香港岛北角,九龙红磡到昂船洲的水域。
维多利亚港是位于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港口和海域。维多利亚港水面宽阔,景色迷人,海港的西北部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的「葵涌货柜码头」。每天日出日缺陵举落,繁忙的渡海小轮穿梭于南北两岸之间,渔船、邮轮、观光船、万吨巨轮和它们鸣放的汽笛声,交织出一幅美妙的海上繁华景致。
维多利亚港的海岸线很长,南北两岸的景点多不胜数。香港岛一岸既有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和已成地标的香港会展新翼,也曾有怀旧的天星小轮码头(已拆除);九龙则有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太空馆。维多利亚港日间蓝天白云碧水,小船和万吨巨轮进出海港,互不干扰,到了夜晚便更加灯火璀璨,缔造“东方之珠”的壮丽夜景。香港有多种海上观光船,其中天星小轮最受欢迎。天星小轮主要往来中环、湾仔及尖沙咀等市区旅游点,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人生50个必到的景点”之一。
一百多年来,维多利亚港的角色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的港口。维多利亚港一带,在位置及地貌上来说都是香港的中心,它是香港重要的天然资源,也是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数百万人次跨越南北两岸;经济上,它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见证着香港的商贸、经济和旅游业的变迁;文化上,维多利亚港以及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建设、发展、花絮、新闻、是是非非和喜庆盛事影响着香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不断增添华彩和魅力。
标志
设计者罗晓腾当年失落高考,无缘心仪的设计学系,为坚持兴趣,他再读书后投身设计行业,他称作品以港人角度设计,V字形状代表VictoriaHarbour(维多利亚港),亦表达海水波伏碧浪,令人感到身在维港,放松心情。
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汪好产生12个获奖优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维多利亚海湾的海岸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③ 怎样描述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东方明哪轿珠--香港维多利亚港
香港素有“东方明珠”美称,是举世瞩目的美丽的海港城市。这里蓝天碧海,山峦秀丽,自然风光优美动人。香港的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是少有的天然良港。到1980年为止,被宣布为港口的香港水域共15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维多利亚港湾。
1万多年前,这里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虚埋入侵才形成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大陆分离。
香港的主要港口是维多利亚港,它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几个小时,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香港港口的助航设施以及港口通信设备也是十分先进和完备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集装箱运输的产生,香港也陆续开办了集装箱的装卸业务,并筹建了现代化的葵涌集装箱码头,码头总面积约85公顷,全部由人工填海筑成。港口现有6个泊位,可同时停靠6艘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葵涌集装箱码头的建成投产,使香港的集装箱运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香港港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集装箱港。
香港的港口建设经历了150多年。自鸦片战争英国占据香港后,香港港的使用权一直把持在英国人手中。1997年7月1日,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香港,香港差缓蚂港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④ 维多利亚港主要运输什么
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英语: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於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维多利亚港古称尖沙咀洋面或中门,早年已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後来从中国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香港的殖民地史随即展开。事实上,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亦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据政府纪录,2006年抵港的远洋轮船及内河商船分别有39,040和190,820航次,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後来海港西部的葵涌及青衣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目前,维多利亚港仍有不少货船往来,中流作业及内河商船仍然十分频繁运凳。香港目前处理的货物对整个华南地区极为重要,而且大部份货物大部份地区与华南地区有关。
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50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另外,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嫌悄好山,强风因而为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以让船只在平日甚至热带气旋来临时,免受风浪侵袭。此外,由於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可自由进出。基於各项优秀条件,香港因而成为优良转口港。
葵青货柜码头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区葵涌及青衣的醉酒湾,在维多利亚港西北部,是香港最主芹铅要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是新加坡)及华南地区第一大港。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葵青货柜码头占地庞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带,共有9个货柜码头,24个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货柜船。码头的全年总处理能力,超过1800万个标准货柜单位。2006年,葵青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总量约为16,048千个货柜单位
⑤ 港口的设施设备有哪些
塔吊,场桥,重力臂,叉车..
⑥ 港口的设施设备有哪些
一、港口物流基础性设施 :
港口物流基础性设施是指为完成港口物流最基本的功能而必须具备的设施。一般包括港口航道、防波堤、锚地、码头、泊位、港口交通和配套设施等。
1.港口航道 : 指为了保证船舶安全、便利地进出港口和靠离码头,港内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深和一定宽度的航道。它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开挖的。
2.防波堤 :位于港口水域外围,用以抵御风浪、保证港内有平稳水面的水工建筑物。主要用于满足船舶在港内停泊、进行装卸作业时水面稳静及进出港航行安全、方便的要求。 3.锚地 : 是指港口中供船舶安全停泊、避风、海关边防检查、检疫、装卸货物和进行过驳编组作业的水域。又称锚泊地、泊地。作为锚地的水域要求水深适当,底质为泥质或砂质,有足够的锚位(停泊一艘船所需的位置),不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4.码头 : 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广义地说还包括同它配套的仓库、堆场、装卸设备和铁路、道路等。码头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码头按用途可分为货运码头和客运码头两类。货运码头分为普通件杂货码头和专业码头。普通件杂货码头供装卸各种件杂货用,配备的装卸机械有较大的通用性。专业码头配备有高效能的专用机械设备,装卸运量大、流量稳定的散货例如石油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等。随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建造的集装箱码头也是一种专用码头。集装箱码头配备有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其他专用机械,有宽广的堆场和拆箱、装箱库。
5.泊位 : 是指一艘设计标准船型停靠码头所占用的岸线长度或占用的囤船数目。泊位长度一般包括船舶的长度L和船与船之间的必要安全间隔d。d值的大小根据船舶大小而变化,一个万吨级泊位为15~20米。泊位的用途是专门进行装卸货。泊位的数量与大小是衡量一个港口或码头规模的重要标志。一座码头可能由一个或几个泊位组成,视其布置形式和位置而定。
6.港口交通和配套设施 : 主要包括港区道路、港内铁路和港区供电。
港区道路是供流动机械运行,并与城市道路和疏港道路相连接的港内通行道路。港内道路一般布置成环行,以便运输车辆通行,并尽可能减少与铁路线交叉或干扰装卸生产作业。 港内铁路是铺设在港区内部的铁路运输线。包括线路、机车、通信、信号以及其他与铁路运输有关的各种建筑物、设备等。港口铁路是许多港口集疏转运的主要方式。完善的港口铁路系统,一般设有港口车站、分区车站、码头和库场装卸线,以及将这些部分连成整体的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和连接线等。港区铁路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线路短捷、布置紧凑、线路的运输能力同港口各装卸环节相适应,并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港区供电是为了满足港口的动力、照明和通讯设备所需的电力而设置的供电设施,是港区的重要配套设施。
二、港口的经营性设施 :
港口的经营性设施是指港口码头提供货物装卸、存储等生产经营及其有关服务的设施,主要分为装卸生产设施和货物仓储设施等。按国际国内惯例,这部分设施通常由港口经营者承担添置和经营。
1.装卸设施。装卸设施主要是指港口为船舶、车辆装卸货物和港区内货物搬运所用的装卸、搬运机械。港口装卸机械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港口所要装卸的货物种类、吞吐能力和装卸工艺确定。港口装卸机械设备是港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起重机械、搬运机、输送机械以及各类装卸专用机械等。
2.港口库场。港口库场是港区仓库、货棚、堆场的统称,为货物在装船前卸船后提供短期存放的港口设施。它是由仓库和堆场两部分构成。港口库场是货物的主要集散场所,在货物装卸转运过程中起储备、调剂、整理和缓冲的作用。仓库主要用于存放不宜日晒雨淋的货物和易于散失的贵重货物,它可分为前方仓库和后方仓库,前方仓库用于短期存放货物,以达到加快车、船、货周转为目的;后方仓库可供货物较长时间储存,以服务于货主储存待机的目的。货场主要用于存放不怕雨淋、日晒和气温变化影响的货物,如煤炭、矿石、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货棚是指仅有棚顶遮盖而四面无掩蔽的堆场,供临时堆放不宜日晒雨淋的货物。
三、港口设备:
1、起重机械
起重机械主要是各种起重机,港口使用较多的有门座起重机、门座抓斗卸船机、桥式抓
斗卸船机、龙门起重机和浮式起重机等。集装箱码头主要使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1)门座起重机
因有门形底座(门座)而得名,又称门吊、门机。这种起重机臂架长,起升高度大,各
机构工作速度快,因而工作范围大,生产率高,且可配装不同的取物装置。
(2)门座抓斗卸船机
由门座起重机派生出来的专用机械,又称带斗门机,多用于海港散货卸船作业。结构形式同门座起重机相似,但在门座上装有承接散货用的漏斗和胶带输送机系统,吊具为抓斗。
抓斗自船舱抓取散货后,经起升、变幅,将散货卸入门座上的漏斗内,再由胶带输送机系统输送到堆场。
(3)桥式抓斗卸船机
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散货专用卸船机械。它同门座抓斗卸船机的区别在于它的水平移动抓
斗是靠抓斗小车在起重机桥架轨道上行驶来实现的,而不靠臂架的俯仰来实现。
(4)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为集装箱装卸船的专用起重机。布置于集装箱码头前沿,外形同桥式抓斗卸船机相似。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有多种类型。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前后两片门框和拉杆组成门架,门架沿码
头前沿轨道行驶,桥架支承在门架上。
(5)龙门起重机
水平主梁支承在两片刚性支腿上的桥架起重机。起重小车在主梁的轨道上行走。龙门起
重机有轨道式和轮胎式两种,轨道式的沿地面轨道行走,轮胎式的移动灵活。主要用于堆场装卸、堆码集装箱。
(6)浮式起重机
装在平底船或专用船上的臂架起重机,又称浮吊或起重船。因具有较大的起重量和机动
性,同时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所以在海港、河港的装卸作业中应用广泛。
2、装卸搬运机械
装卸搬运机械是一些可用于水平搬运和堆码货物的机械,在港口用于装车卸车、货物堆
码以及货物短距离水平运输。装卸搬运机械包括有主要有叉式装卸车、牵引车、跨运车、搬运车、挂车和平板车等。
(1)叉式装卸车
在轮胎式底盘的前方装有升降式门架和货叉的装卸搬运机械,简称叉车或铲车。广泛用于码头、库场、舱内和车内。工作时叉车将货叉插入货板,然后提升货叉举起货物,进行
堆码作业。
(2)跨运车
由门形车架、带有抱叉的提升架和轮胎式行走机构组成的搬运机械,又称跨车。一般由
内燃机驱动。跨运车适用于长大件货如钢材、木材、长大箱体的搬运堆码作业。电动葫芦简称电葫芦,是一种轻小型起重设备。多数电动葫芦由人使用按纽在地面跟随操纵,或也可在司机室内操纵或采用有线(无线)远距离控制。
⑦ 维多利亚港的交通信息
维多利亚港分隔香港岛及九龙两岸,因此维多利亚港的交通对香港的经济、民生、发展尤其重要,香港政府一直为如何连通两岸费尽心思。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轮往返维多利亚港两岸。随着香港经济发展,维多利亚港的交通设施由原来渡海小轮发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铁路等现代化设施。
渡轮服务
在未有过海隧道和过海地铁前,渡海小轮是往来维港两岸的唯一办法,香港的渡轮事业也曾一时兴盛。最早的渡轮公司是1888年成立的「九龙渡海小轮公司」,由一位波斯教徒创办,来往尖沙咀与中环。1898年,九龙仓收购「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把小轮公司改名为「天星小轮公司」。
1900年代初,承办来往香港和九龙的小轮公司多达16家,海港上的渡轮一度蔚为奇观。由于太多公司承办,担心混乱,香港政府在1919年起,批出专营权予「四约街坊轮船公司」,营办港九之间的渡轮服务。1924年1月1日,「四约街坊」专营权届满,由香港油麻地小轮船有限胡凯公司接办服务。
此后,有一段长时间大部分航线由油麻地小轮提供服务,主要路线有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中环至佐敦道码头、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岛东区至中环的交通十分拥挤,出现了走水路比陆路还快的奇特现象,油麻地小轮于是开办由太古城至中环的非过海渡轮服务,1985年,地下铁道港岛线通车后,服务取消。渡海小轮的服务时间至午夜止,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二天早上过海,又或者乘搭收费较昂贵且危险的『哗啦哗啦』私营电船。
中环渡轮码头(港外线码头)的行人路牌上可以看见来往离岛及新市镇码头的编号。1990年代之后,由于陆上交通事业的发达,香港政府对渡轮事业没有大力支持,一些码头像佐敦道码头及大角咀码头一类往昔较繁忙的大型码头,在西九龙填海后并没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观塘外,九龙区就只剩九龙城码头和红磡码头这些没有铁路连接的区份设有渡轮服务。
汽车渡轮
过去油麻地小轮还有汽车渡轮服务,驾驶人士如需过海,便需把汽车驶至汽车渡轮码头,驶进特制的汽车渡轮过海,沿途可在车上欣赏两岸风景。1980年代末东区海底隧道通车后,汽车渡轮服务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营运成本昂贵而终止。
海底隧道
维多利亚港上虽没有桥梁横过,但它的底下现有三条过海行车隧道,分别是1972年通车的香港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车的东区海底隧道,以及1998年通车的西区海底隧道。政府正考虑规划香港第四条海底隧道。
香港海底隧道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红磡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或旧隧),是香港第一条过海行车隧道,于1972年8月通车,耗资港币3亿2千万元兴建。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四线行车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该隧道使用旧式设计,只有双程双线行车,早于通车10年后行车流量已经饱和,往港岛方向每天上下午尖峰时间出现拥挤的情况已是家常便饭。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及西区海底隧道通车分流,但由于两隧均收费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乱敏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饱和程度日益恶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时到凌晨12时仍可见车龙。2005年,平均每日行车量达121,700架次。
东区海底隧道
东区海底隧道简称东隧,是香港第二条过海行车隧道,1989年启用。隧道连接香港岛东部和九龙东部,全长1.86公里,共有五条管道:两条双程双线行车管道、两条为地铁将军澳线使用,以及一条容纳环境控制哗做枝系统的管道。隧道南端为鲗鱼涌,与四号干线(东区走廊)交汇;北端的茶果岭出入口设有收费广场。中信泰富旗下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在1986年获东区海底隧道30年的专营权。在2003年,该隧道平均每天行车量仅71,284架次。
西区海底隧道
西区海底隧道简称西隧,是香港第三条过海行车隧道,1998年启用,是全港首条双程三线行车的过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2公里,连接香港岛的西营盘和九龙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龙填海区,是香港第一条双程三线分隔沉管式隧道,并与机场铁路的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同时兴建。该隧道设计先进,当中四条行车线可随时改变行车方向,遇上尖峰时间便可为同一方向提供12条行车线。
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在1997年获西区海底隧道30年的专营权。因其高昂收费,西区海底隧道车流一直偏低,未能分流香港海底隧道的负担,被喻为「有钱人的海底隧道」。在2001年,平均每日行车量只有39,700架次,远低于可供行车数目的180,000架次。
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
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是一条计划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东面兴建另一条海底隧道。倡议中第四条海底隧道由连接香港岛的炮台山和九龙的黄埔,并考虑同时兴建铁路管道。
有关工程的建议已经存在了一段长时间,目的是舒缓红隧的交通流量压力。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及西区海底隧道通车为香港海底隧道分流,但由于这两家隧道公司垄断经营,收费高昂,加上地理位置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红隧的饱和程度没有改善,因此兴建第四条过海隧道的呼声不断响起。
过海铁路隧道
今天有三条地铁路线从水下穿过维多利亚港,包括:
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荃湾线(接驳港岛金钟站及九龙尖沙咀站一段)
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将军澳线(接驳港岛鲗鱼涌站及九龙茶果岭一段,与东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东涌线和机场快线(两路线使用同一隧道,接驳港岛香港站及九龙的九龙站一段,与西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1967年,政府在检讨香港交通同时,同时邀请英国交通研究专家就香港整体交通作出研究,首次出现过海铁路隧道计划的雏型。
1980年代,因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开始出现饱和,政府决定在维多利亚港东面兴建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
1998年,第二和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在同一年建成通车。
小轮服务
天星小轮
中环天星码头天星小轮有限公司,简称天星小轮,在1880年代晚期开始提供渡海服务,现经营四条渡海小轮航线,航线包括:中环←→尖沙嘴、中环←→红磡、湾仔←→尖沙嘴、红磡←→湾仔航线。其中红磡←→湾仔航线是在1999年4月1日才由油麻地小轮转到天星经营。
新渡轮
新世界第一渡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新渡轮,于2000年1月15日起接办原本由油麻地小轮所经营的8条以持牌形式营运的港内及离岛客运渡轮航线。现时在维港内经营有:中环←→长洲、中环←→梅窝、中环←→坪洲、尖沙咀←→梅窝←→长洲、北角←→红磡及北角←→九龙城航线。
新世界第一渡轮(澳门)有限公司则经营由尖沙咀往返澳门的航线。
港九小轮
港九小轮有限公司共开办三条服务南丫岛的航线,其中包括2条来往中环市区的:中环←→南丫岛(榕树湾) 及中环←→南丫岛(索罟湾)航线。
贸易
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据政府纪录,2006年抵港的远洋轮船及内河商船分别有39,040和190,820航次,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后来海港西部的葵涌及青衣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现时,维多利亚港仍有不少货船往来,中流作业及内河商船仍然十分频繁。香港现时处理的货物对整个亚洲地区极为重要,而且大部份货物大部份地区与亚洲地区有关 。
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50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另外,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为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以让船只在平日甚至热带气旋来临时,免受风浪侵袭。此外,由于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可自由进出。基于各项优秀条件,香港因而成为优良转口港。
